《耶路撒冷三千年》:縱貫千年,似小說,更似長者絮絮叨叨的故事


《耶路撒冷三千年》:縱貫千年,似小說,更似長者絮絮叨叨的故事

這本書講的是城市的歷史,耶路撒冷有其獨特性,不單因它有三千年或真實或神話的故事,更在於它是一個包納宗教、政治、民族、戰爭,交錯的時間與空間的所在。對於我們無宗教信仰者,本書提供宗教視角外的歷史探索,讓我們不必再受典籍的約制,也不必再在難以體會的宗教詩歌、語言中一知半解。

《耶路撒冷三千年》是一部詳述耶路撒冷的作品,依照年代順序講述這座城市的歷史,雖然某些區塊若無完整的背景知識會覺得無所適從,但大體來說作者已儘量簡化讓書能成為通俗性的作品。若要說欠缺點什麼,至少應當增加一個能做全局回放的簡單時間表或對照表,能更有助易於瞭解。

《耶路撒冷三千年》:縱貫千年,似小說,更似長者絮絮叨叨的故事

公元1095年,烏爾班二世號召教眾前去討伐被穆斯林佔領的耶路撒冷,狂熱的教徒們在教皇煽動性的演講中激起了熱情,他們堅信完成了這項任務就能得到上帝的寬恕,人們紛紛領取十字標誌,籌備遠征,一場轟轟烈烈的漫長戰役就此拉開序幕

烏爾班把恢復教會的權力與聲望視為自己的使命,他提出了新聖戰的構想,主張把異教徒逐出耶路撒冷可以為自己的罪帶來救贖這是一種開先例的贖罪觀,形成了基督教版本的聖戰,但它也呼應了一般民眾對耶路撒冷的遵崇。

在那個充滿宗教熱忱與神聖預兆的時代,耶路撒冷是基督的城市,不僅被視為最崇高的聖地,也被當成是天界的王國。

十字軍東征提供了人們冒險的機會,使得數千名經常闖禍的騎士與劫掠者離開歐洲,滿足了部分人離家的願望,部分人殘酷凌虐的喜好,這是一場唐吉訶德式的冒險行動,是一種現代人難以理解的精神。

1099年十字軍包圍了耶路撒冷。一個多月後耶路撒冷被十字軍攻佔,歐洲人進城後屠殺了城內大多數穆斯林和猶太人,並建立了耶路撒冷王國。自此,耶路撒冷逐步走向衰弱,甚至成了住民稀少的小城市,雖然它依舊是三大宗教主要的傳奇聖蹟所在,也是各教朝聖者盼望親臨的城市,聖墓,圓頂清真寺,還是猶太禮拜堂,一再在戰火或爭奪中更換主人,猶太人也因此流向全球各處,但又隨著宗教復興或政權更迭又轉換新的形勢,直到今日依然躁動不安,仍是世界上可能的主要區域爭端乃至戰火的所在地。

《耶路撒冷三千年》:縱貫千年,似小說,更似長者絮絮叨叨的故事

事實上這並非耶路撒冷首次遭遇人禍,公元70年提多率羅馬大軍圍困耶路撒冷,即使猶太國王都已提前出走投降,但並不能撼動那些虔誠的信徒死守耶路撒冷,羅馬軍隊利用先進裝備和攻城設施拆除了城牆,攻入城後並拆毀了聖殿,由於正逢猶太人的節日,城內糧食很快消耗殆盡,圍困其間大約110萬人喪生9萬多猶太人被俘,事後並被賣到埃及為奴,到公元130年耶路撒冷幾乎沒有人居,直到羅馬皇帝哈德良重建耶路撒冷,哈德良將耶路撒冷剷平,原址重建新城,同時將所有猶太人趕出巴勒斯坦,禁止猶太人在耶路撒冷居住,此後400年間猶太人不被允許進入耶路撒冷。

類似的歷史就在這個城市一再重複上演,耶路撒冷的複雜性在於它是猶太,伊斯蘭,基督三種宗教共同認定的聖地。由於歷史傳統,文化淵源,發展狀況和社會制度不同,政教關係呈現出多樣性,然而不論發展出何種關係結構,受益者總是政治與宗教權力的上層。

這本書份量不小,但就三千年來說它又太單薄,二十四史都不知是它多少倍也不能盡寫真實。想從此書瞭解地區歷史的梗概或許能夠,但要全面瞭解當時耶路撒冷所在政權的歷程則不可能,作者明顯剪裁取捨專注在描寫耶路撒冷的人文歷史發展,去掉了對各時代掌權政權的書寫,個人認為還算是個不錯的方式,但若能以年代表方式提供輔助,或許能讓讀者明白相對時代全球各地的時代狀況,或許能讓人更進一步認知當時的世界與耶路撒冷對比差異或相似之處,也提供讀者更多想法的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