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钰明明做过明朝皇帝,为何不能葬进皇家帝陵?

井底小小鱼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先要明白几个名词:景泰帝、郕王、代宗,这三个称谓都是称呼一个人——朱祁钰。

景泰帝朱祁钰在明朝是个非常特别的皇帝,感觉整个大明王朝的皇位传承都是一脉相传,到他这里是横插了一杠,最后这个皇帝位置从哪里来的,还得回到哪里去。

其实这是个很悲伤的故事。

明英宗朱祁镇登基的时候年纪很小,只有9岁,一直跟他一起玩的就是他的弟弟朱祁钰,这哥俩从小关系就非常的好,虽然不是一个妈生的,但比亲妈生的关系都要好,以至于他们成年后,朱祁镇当着皇帝,而且还是亲政皇帝,按照祖宗规制,弟弟朱祁钰是藩王,应该在成年后就任封地,没有皇帝诏令不得进京的。

可是这哥俩关系是在太好了,特别是当皇帝的哥哥朱祁镇非常舍不得弟弟朱祁钰离开他,就一直拖着没有催促朱祁钰就藩。

在当时皇权社会里,兄弟之间的感情能达到这个程度的还是很少的,历来都是兄弟相防,兄弟相残的,毕竟皇帝那个位置实在太有诱惑力了。

这哥俩就这么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在京城里过着舒坦日子,朱祁镇也不担心他弟弟觊觎他的皇位;朱祁钰更没有那个心思去想着哥哥的那把椅子。

直到那一天,明英宗听信太监王振的谗言,决定御驾亲征蒙古瓦剌。

明英宗朱祁镇的御驾亲征到土木堡就戛然而止了,因为蒙古瓦剌给他挖了个大坑,不但坑死了大明的几十万精锐大军,而还把大明朝的最高统治者明英宗朱祁镇给俘虏了。

这种丢人现眼的事儿别说明朝没有发生过,就整个中原王朝几千年来,也就宋徽宗父子俩丢过那人。

皇帝被俘,精锐别灭,瓦剌就要打进北京城了,此时的朝廷是一片混乱,官有点大的,有点能力的大臣基本都在土木堡暴尸呢,剩下的大臣们基本六神无主,嚷嚷着迁都南京,以避瓦剌的锋芒。

此时兵部侍郎于谦站了出来,稳住了大局,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措施就是另立新君,这一招非常高明。我们都当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殉国了,咱们重新立个皇帝,这就完美的解决了最高决策权在敌人手上的尴尬。

在太后的主持下,大家一致拥立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为皇帝,史称景泰帝。难道朱祁镇没有儿子吗,为什么一定要立他弟弟为皇帝呢。

瓦剌都要打进北京城了,咱们立个几岁的娃娃能顶个啥用,情况危急,为了保住大明,找个成熟的吧。于是朱祁钰就白捡了皇帝当上了,开始,他说他给哥哥把位置看着。

这朱祁钰当了皇帝了,第一件事情肯定就是抗击瓦剌啊,景泰帝朱祁钰非常的称职,也有担当,重用了当时的力挽狂澜之臣——于谦,君臣一心,不但保住了北京城,还把瓦剌打得灰溜溜的逃回了漠北。

瓦剌打跑了,朱祁钰就安心的当起了皇帝了,毕竟他的哥哥此时还在漠北喝羊奶,吹北风呢,能回来的可能性比较小,这人一旦有了权力了,心态就是变化的。朱祁钰就起了变化,他不希望他的哥哥回来了,从此刻起,这哥俩亲密无间的感情就在那龙椅上彻底破裂了。

朱祁钰越不希望发生的事情偏偏发生了,哥哥朱祁镇居然被放了回来。景泰帝朱祁钰没有办法,让位给哥哥吧,自己舍不得;杀了吧,说不过去。得了,让他在深宫里呆着吧,于是朱祁镇就入住了"南宫"。

没几年,景泰帝病重了,朝中的石亨等人居然在继位不明朗的情况下,私自把软禁在南宫的朱祁镇给放了出来,并发动了政变。明英宗朱祁镇复位了。

这哥哥又东山再起,再次登基当皇帝后,就开始了清算,杀了当时最大的功臣于谦,把已经死了景泰帝废了皇帝号,封为郕王。

当时景泰帝刚死,其实是有帝王陵寝的,可是这刚废了帝号,改为亲王爵位了,肯定不能僭越使用皇帝陵啊,于是就在西山的另外一处修了个简易的墓地给安葬了。

朱祁镇因为被囚南宫之事,对自己的弟弟感情迅速转变,甚至达到了厌恶的程度,所以就更加不可能以皇帝之资安葬自己的弟弟了。

至于明代宗这个皇帝的专门谥号,还是大明王朝灭亡了,南明那个小王朝给追谥的。其实追谥朱祁钰也是为了当时南明王朝的合法性,都在于那个"代"字上。


沉墨9527


明朝皇帝的陵墓是明十三陵,在现在的北京昌平天寿山,说明有十三个皇帝的陵墓,而我们知道明朝一共有十六帝,这缺少的三个皇帝,分别是明太祖朱元璋,建文帝朱允文, 景泰帝朱祁钰。

朱元璋的陵墓是在南京钟山的明孝陵,因为朱元璋死的时候,明代的都城还在南京,而建文帝,在靖难之役之后,下落不明,有的说已经烧死了,有的说出家当和尚了,还有的说到东南亚去了,总之,他也没有皇帝陵墓。

而朱祁钰就比较特殊了,他没有下落不明,也当过皇帝,他那个时候的都城也在北京,那为什么明十三陵没有他呢?其实他早在天寿山修好了他的陵墓,但是他的陵墓被捣毁了,而他被安葬在另外一个地方,以亲王礼葬在北京玉泉山上,那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个还得从土木堡之变说起,公元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朱祁钰的哥哥)御驾出征,结果发生了土木堡之变,明军全军覆没,而朱祁镇被瓦剌军俘虏,而国不能一日无君,于是于谦等人就拥立了朱祁钰为帝,尊朱祁镇为太上皇,并且击败了瓦剌军。

明军后来多次打败瓦剌军,瓦剌那边看明朝新立了个皇帝,自己手上这个朱祁镇就没啥用了,就打算把朱祁镇放回去,可是朱祁钰去不愿意接回来,他担心,朱祁镇回来,那么他的皇帝是不是要还回去?

于谦等人向他表示,既然你当了皇帝,哪有再换回来的道理,朱祁钰勉为其难的把朱祁镇给接回来了,不过一接回来,朱祁钰就将朱祁镇圈禁在南宫,长达七年,朱祁钰担心朱祁镇与大臣有联系,甚至把南宫的树都给砍了。

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之前是太子,也就是朱祁钰死后,应该由他的侄子朱见深来继承皇位,但显然,朱祁钰是希望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经过他的不懈努力,最终将自己的儿子朱见济立为太子,可是朱见济没多久就夭折了,很多人认为这就是天命。

景泰八年的时候,朱祁钰病重,这时发生了夺门之变,石亨与徐有贞、曹吉祥从南宫把朱祁镇给接了出来,并且打开了东华门,朱祁镇复位了,朱祁钰先是被贬为郕王,圈禁于永安宫,一个月之后,朱祁钰死了,死因不明,他以亲王礼安葬。

朱祁镇废掉了朱祁钰的帝号,赐其谥号为郕戾王,而我们知道戾是一个恶谥,后来明宪宗朱见深还是恢复了朱祁钰的帝号,他的陵墓也是按皇帝的标准来修建,当然也没有移回天寿山。


历史简单说


咱先说说朱祁钰是这么当上这个明朝皇帝的,知道了这些,也许你就能理解什么叫做人性,和他为什么会被这样对待了。

话说大明朝到了明英宗朱祁镇时代,北面的瓦剌一直在北京北面骚扰,动不动就来抢粮抢钱抢娘们,终于在大明正统的14年,朱祁镇听信太监王振的谗言,决定御驾亲征,亲手把瓦剌这股子反明势力给彻底消灭掉,于是乎带领着大明朝的家底几十万明军开始浩浩荡荡的向着内蒙古方向进发,结果朱祁镇因能力不足在加上王振的瞎建议瞎指挥,致使大明军落入了瓦剌军的层层包围之中,震惊历史长河的“土木堡事件”发生了,66位大臣在此战中战死,明英宗本人也被生擒成了俘虏。

于是乎,瓦剌准备带着这个皇帝人质敲诈大明,但如意算盘却被大臣于谦破解掉-于谦直接推举朱祁镇同父异母的弟弟朱祁钰担任大明皇帝,是为景泰帝明代宗,他开始是不同意做皇帝的,在孙太后的受意下先立了朱祁镇儿子为太子,尊哥哥为太上皇。上位后,吏治为之一新,并且在于谦的强力主战下,成功的打赢了北京保卫战,渐渐的景泰帝坐稳了皇位,开始眷恋这个地位,再也不想让位了,但万万没想到的是,有一位一直忠于朱祁镇的大臣,不知道用了什么办法竟然说通了瓦剌,朱祁镇被释放了,这个时候的朱祁钰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竟然把历经万难回来的哥哥软禁在了深宫,不允许他复位,而且还处处监控之,终于在某一天,经大臣的拥立,又爆发了著名的夺门之变,朱祁镇再次坐上了皇位,而这位弟弟的下场可想而知,他被废除帝位并且软禁起来,不久便抑郁重病而亡,享年30岁,死后他哥还算仁义,按照他本身的爵位,用亲王之礼葬在了北京西山,正是由于其亲王地位,当然不会葬进大明皇陵了。


老猪的碎碎念


皇帝不称朕,专注史评与时评

在明代历史上,朱祁钰真是一个尴尬的角色。

咋尴尬呢?听我简单说一说。

本来朱祁钰是蛮幸运的一位皇子。他和哥哥朱祁镇(明英宗)不是亲哥俩儿,是同父异母的兄弟。皇家过日子,甭说同父异母,就是一奶同胞的亲兄弟,往往也会为了权势反目成仇,斗得死去活来(瞧瞧雍正帝给他弟弟们改名猪、狗!)。可朱祁镇不是这样的人,他九岁就登基,青春年少,浪漫多情,不仅孝敬祖母张太后、母亲孙太后,对小他一岁的弟弟朱祁钰,也非常关照爱护。

(左为明英宗御容。英宗朱祁镇和他祖先一样,外形都“胖大多须”,与电视剧里的小生形象大为不同。景帝朱祁钰没有留下御容,但想来外形应与他哥哥近似。下图右应非景帝真容,但其状貌平庸,倒也与本人有几分神似)

如何见得英宗特别关照弟弟呢?

按照明朝制度,皇子封王后,必须离开宫禁,到王府居住,待稍稍长成,也就是十五六岁的样子,就不准再在京城居住,得奔赴封国了(称之为“就藩”“之国”),而且一旦离开京城,终身不许再回京与亲人相聚。这是一种很无情、无人道的制度,其目的是为了防止皇子觊觎皇权,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

可是朱祁镇心疼弟弟,可能也是为了照顾弟弟生母吴太妃的心情,他一直将朱祁钰留在京邸郕王府里,都22岁了,还没有之国就藩。

虽然没有具体材料做参证,但可以想见,正统年间,皇宫的气氛是相当和谐的,君臣母子夫妇兄弟,一派和气。

正因为住在京城,得地理之便,所以当哥哥在土木之变中被俘后,朱祁钰顺理成章地担起大任,先任“监国”,随后就被推立为皇帝,坐上了他哥哥留下的大位。

尴尬就来了!

(电视剧里的“小生”景帝)

朱祁镇被俘后,他自知皇帝是不可再做了,对于弟弟继承大位,宣布他为太上皇,他可能并无“鸠占鹊巢”的心理。但他在漠北瞎混了一年,天天吃苦,日夜想家,可弟弟就是不派人来接他,他心里的味道就难受了。

最后他回到北京,还是被瓦剌人死乞白赖硬送回来的,最尴尬的时刻就到了:已经一年没见的哥俩儿——皇帝与太上皇——在紫禁城东华门见面了。据记载,两兄弟没说一句话,彼此心照不宣,各自难为情也!

朱祁镇一回来,就被软禁在南宫,从此兄弟二人再未见过一面。

我很好奇的是,朱祁钰念于旧情,有没有那么一刻,动过想将皇位让还给哥哥的心思?在哥哥回来的六年多时间里,兄弟二人直线距离不过在里数之间,他有没有动过一次心,想去见见受苦挨憋的哥哥,说几句知己的话?

我想没有。

哥哥日子过得苦,零花钱都不够,还得受太监奴才的各种白眼!

权势就是这样无情。

过去朱祁镇不会防着弟弟,所以对弟弟多情;如今弟弟忌着哥哥,对哥哥就不能有情了。但几年里,弟弟不杀哥哥,大概除了弟弟为人孱弱外,还有过去兄弟情深的底子在。

可惜了,弟弟身子不好,没有儿子,他统驭臣下又乏“术”,结果在景泰八年正月的一夜之间,皇位“得而复失”。

此刻,哥哥见弟弟,弟弟见哥哥,掉了个位置,两头仍旧尴尬。

很快,这种尴尬就随着弟弟的死消失了。

朱祁钰死的“及时”,不免让人对他的死充满猜测,有说他本来就病重,再受一下打击,顿时呜呼哀哉的;也有说他本来病情好转,看看不死,却被哥哥派一太监将他勒死的。

朱祁钰死时,已被降封为郕王,身份不再是皇帝,而是王了,所以只能以“亲王礼”安葬。

朱祁钰得到的谥,是“戾”,从这个字足见他哥哥对昔日疼爱有加的弟弟的厌恶和憎恨之情!

明代没有长大而夭亡的皇子,都葬在西山(十三陵里只葬帝后)。朱祁钰自然也只能在北京西郊的山上择一地而长眠。本来,朱祁钰是提前为自己修建了陵墓的(尽管他死时才30岁),但所营“寿陵”遭到毁弃(因为此陵是天子形制,而天子本人不能入葬,其他皇帝又不可能捡他这个“现成”,只能毁弃)。

西山之坟众多,往往没有事先营建,都非常简单。关于朱祁钰的坟墓形制,没有记载,但想来他身份特殊,是没有什么人愿意替他的身后之地操心的,“郕王坟”应该远远达不到亲王坟园的标准。

作为一个失去大位的皇帝,落得这样下场,并不奇怪。关于朱祁钰的葬地,值得一说的,是成化十一年十二月,他侄子宪宗皇帝朱见深,下制书说,先帝英宗是因为听信奸臣谗言,才削除了景帝帝号,但马上就后悔了,每每欲有所改正,可是为诸奸所格,直到去世都没完成心愿,于是“朕敦念亲亲,用成先志,可仍皇帝之号”——恢复了叔叔的皇帝身份,改谥号为“谥曰恭仁康定景皇帝”,简称“景帝”。

王陵里的主人第二次做了皇帝,坟墓也沾光,宪宗虽然没有下令给郕王墓升格,加以帝陵之号,但敕令官府对其陵寝加以修缮——“祭飨视诸陵”,也就是祭祀参照帝陵的标准。

到底景帝是帽子掉了重新戴上的,且“景帝”与某某“宗”还是不同(代宗之庙号是南明时加的),所以景帝只能依旧默默地躺在西山,而没有资格迁葬到北京昌平的帝陵陵区。(皇帝不称朕答题)


皇帝不称朕


众所周知,明朝一共有16为皇帝,但最终入葬帝陵的只有13位,朱祁钰就是三位没有葬在帝陵的其中之一。

朱祁钰一共在位8年,按照惯例,只要拥有帝王的头衔,即使一天都没有临朝,死后也得葬入皇家帝陵,那么,朱祁钰死后为何没有享此殊荣呢?

(朱祁钰剧照)

一、朱祁钰是怎样当上皇帝的?

这得从“土木堡之变”说起。

正统十四年,蒙古族瓦剌部落不满明朝的赏赐,在首领也先的带领下,率四路大军入侵明境,城池不断失守,边关告急。“兵锋甚锐,大同兵失利,塞外城堡,所至陷没”。

明英宗朱祁镇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决定御驾亲征,随即率领文武官员100多人,军队50万,浩浩荡荡杀向也先。

瓦剌部队只有区区数万人,明军数量十倍于它。但由于王振专权,一切军政大权均由其掌控,在交战的过程中,王振指挥失误,数次改变行军路线,后又组织不当,频出昏招,一场必胜的战斗居然让王振折腾成完败。

明军损失惨重,3万精锐骑兵损失殆尽,数十万大军死者达三分之一,伤者过半。明军只好狼狈后撤,退至土木堡。

由于土木堡地势较高,明军无法获取水源,饥渴难耐的明军只好移营找水,结果遭瓦剌伏击,英宗朱祁镇被俘。

消息传回京城,朝野震动,大臣们惊慌失措,人人自危,多数大臣主张“南迁”避祸,少数人提出“力战”据敌。

于谦认为,不可重蹈北宋的亡国之辙,轻易放弃京畿重地,应该迅速稳定局势,调动军队抵御瓦剌的进攻。

在请示了皇太后后,朱祁钰火线即位皇帝,遥尊英宗朱祁镇为太上皇。于谦也率军击退了瓦剌,解了京城之围。

(土木堡之变)

二、朱祁钰是如何对待朱祁镇的呢?

让朱祁钰始料不及的是,一年后,朱祁镇居然毫发无损地回来了。朱祁钰表面上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兄弟俩“泪涕沾襟”地相互拥抱。但如何安置朱祁镇,成了朱祁钰的一块巨大的心病。

在迎回朱祁镇后,朱祁钰随即将他软禁在了南宫,这期间,朱祁钰还干了几件很不地道的事情。

首先,他切断了朱祁镇和外面的一切联系。

凡是要见朱祁镇的文武大臣、王公贵胄以及皇室家族,都必须征得朱祁钰的同意,还限定见面的时间和地点。他甚至谴人砍光了南宫周围的树木,防止有人翻墙而入。朱祁钰还安插自己的宫女和太监在朱祁镇的身边服侍,充当线人,掌握朱祁镇的一举一动。

其次,朱祁钰废掉了朱见深的太子之位。

当初“土木堡事变”后,朱祁钰登基为帝时,孙太后就已经立了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为太子。意思很明确,你朱祁钰的皇位只是暂时的,百年之后,皇位应该还给朱祁镇的后人,这也是被众大臣认可和接受了的。

但朱祁钰却不想轻易丢掉到手的皇权,一直谋划着废掉朱见深的太子之位,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

朱祁钰的想法不但招致众大臣的强烈反对,就连他自己的皇后也对其做法嗤之以鼻,数次阻止。最后,朱祁钰将皇后打入了冷宫,废除了皇后之位。

景泰三年,朱祁钰在朝野的一致反对声中,强行废除朱见深的太子之位,立朱见济为太子。不过颇为喜剧的是,朱见济在即位太子不久后就死去了。

(夺门之变)

三、朱祁钰为何死后未入帝陵?

由于朱祁钰在对待朱祁镇父子的事件中倒行逆施,实际上已经失去了民心,众叛亲离。

于是,张太后联合大臣发动了“夺门之变”。

景泰八年,朱祁钰在痛失爱子后一病不起,大将石亨在取得张太后的懿旨后,联合徐有贞从南宫迎回了朱祁镇,重新登基为帝。

朱祁钰听闻朱祁镇登基的消息后,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哥哥做皇帝了,挺好的。”

朱祁镇复位后,当日就将朱祁钰软禁在了永安宫里,废为郕王。一个月后,朱祁钰离奇去世。

朱祁钰死后,朱祁镇专门下诏历数朱祁钰的“不孝、不悌、不仁、不义,秽德彰闻,神人共愤”等罪行,谥号为“戾”,称“郕戾王”。

朱祁钰的葬礼也按照亲王的规格举办,最后葬在了北京西山。

所以,朱祁钰也就成了没有葬入帝王陵寝的明朝皇帝。


张生全精彩历史


朱祁钰是明英宗朱祁镇的同父异母的弟弟,英宗取名“英”,其实就是一个糊涂透顶的皇帝。在宠信太监王振的怂恿下,御驾亲征与蒙元作战,由于太子朱见深年纪还小(两岁),临行之前,他让郕王朱祁钰临时监国。没成想出征没多久,在土木堡这个地方全军覆没,自己被俘了。

朱祁镇像

国不可一日无君,在皇太后和满朝文武的请求下,朱祁钰“勉为其难”地当上了皇帝,庙号为明代宗,成了一个“代”皇帝,朱祁镇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太上皇。这个“代”皇帝前期做得还不错,肃清了王振阉党余孽,提拔和重用了卫国英雄于谦。不但不理睬蒙元的赎金要求,而且不断地给与强有力的打击,迫使蒙元不得不将朱祁镇送回来,避免了宋朝时期“靖康之耻”的再次发生。

朱祁钰像

太上皇回来后就被朱祁钰软禁了,其实这个时候朱祁镇的心态还是平和的,毕竟自己的命是弟弟救的,而且因为当时的太子是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朱祁钰死后,他还是可以继续做他的太上皇。真正让朱祁镇伤心的是朱祁钰废了太子朱见深,而重立朱见济(朱祁钰唯一的儿子),仇恨的种子至此埋下。

朱见深像

老天不开眼,被立太子后,没多长时间,朱见济就死了,朱祁钰断了后,无人继承皇位了。这个时候大家都以为朱祁钰应该重新再立朱见深为太子,可是朱祁钰不太地道,一直到病重的时候都不松口。我们作为外人也都觉得朱祁钰过分了,这个时候那位太上皇是何等的上火,估计天天都在祷告,巴不得那个坏种弟弟早点归西。

兄弟不和就像破了壳的鸡蛋,苍蝇就出现了,趁着朱祁钰奄奄一息的时候,在朱祁镇和内阉外奸的通力合作下,“夺门”成功(史称“夺门之变”)。太上皇摇身一变,又成了皇帝了。朱祁镇可能太兴奋了,竟然忘了把朱祁钰这个皇帝给废掉,历史上奇葩的一幕出现了,一个朝廷两个皇帝。

好在没多久朱祁钰死了,他这个“代”皇帝“代理期”也满了,我之所以把朱祁钰称作“代”皇帝,并不是没有根据的,因为朱祁镇和我的想法一样。朱祁钰死后,朱祁镇就把他的年号给注销了,并赐给他一个“雅号”:郕戾王(打回原形,还是一个王)。明确告诉朱祁钰:“你不仁就别怪我不义,皇家帝陵也没你的安葬之地,到西山随便找个地方葬了算了。”


华之道也


土木堡之变的一年后,1550年八月,明英宗朱祁镇被弟弟明代宗朱祁钰轻车简从地从蒙古也先的送亲队伍中接回到了北京,兄弟俩分别一年,此时身份发生了重大变化。一年前,哥哥朱祁镇是皇帝,弟弟朱祁钰是亲王,哥哥为了打击屡屡南下抢掠杀人的蒙古瓦剌部也先,率20万大军御驾亲征,命弟弟朱祁钰在北京监国,哥哥朱祁钰不幸全军覆灭,失败被俘。弟弟朱祁钰通过各种手段,以形势危急为理由,在于谦等人拥戴下,登基当了皇帝,哥哥朱祁镇被迫升级为太上皇。但朱祁钰是个当皇帝的好材料,不得不承认。

兄弟俩在迎接仪式上匆匆见面后,朱祁镇就被弟弟朱祁钰安排住进了南宫,从此兄弟俩咫尺天涯,到夺门之变前,再也没有见面。不是哥哥不想见弟弟,是弟弟不见哥哥。朱祁镇也没有再见过任何大臣,不是朱祁镇不想见大臣,也不是大臣不想见朱祁镇,是弟弟朱祁钰不让他们见面,南宫成为交通孤岛,信息孤岛,与外界几乎隔绝。

朱祁镇一家人,被囚禁在一座宫殿,七年,没出门,没有外界任何消息,换成一般人,早就疯了。而且这个弟弟朱祁钰派人把南宫里里外外的大树都砍光了,怕树大招风,躲藏特务。同时,朱祁镇的医保待遇也被打折扣,缺医少药,明英宗实录记载:朱祁镇复辟后,诛司礼监太监廖官保,官保管御药房,上尝索药不得,至是诛之。

朱祁钰是朱祁镇唯一的弟弟,当年朱祁镇当皇帝的时候,对这个弟弟关爱有加,可以说是视为掌上明珠,信任有加,不然怎么会让弟弟监国?弟弟监国历史罕见。此时,看到弟弟朱祁钰这样对自己,朱祁镇肯定心里拔凉拔凉的,但朱祁镇并没有表现出来,更没有疯,按照朱祁镇复位后自己的说法,朱祁镇在南宫的七年,过得非常平静,非常舒适,非常悠闲惬意。如果说从物质待遇上说,这样的囚徒生活肯定谈不上舒适惬意,但从心态上说,完全可以理解。

朱祁镇毕竟当过十四年皇帝,当过也先的俘虏,见多识广,心态成熟,在这种情况下,朱祁镇除了静静地等待,别无他法。朱祁镇没有给自己心爱的弟弟任何借口,没有任何抱怨,而是逆来顺受,与世无争。但是,这七年,朱祁镇没有忘记生孩子,笔者统计了一下,朱祁镇这段时间至少有五个后妃在南宫陪伴朱祁镇,这七年,朱祁镇生了三个儿子,即朱见泽,朱见浚,秀怀王朱见chu,女儿也有至少两个。朱祁镇果然好兴致,实在是高人,没事做,生孩子总没有问题吧?而贵为皇帝的弟弟朱祁钰同期没有生出一个儿子。

一心想巩固皇位的朱祁钰最终还是在犹劳与担心中病倒了,这时朱祁钰仍然没有儿子,大臣中有人见风使舵,于景泰八年即公元1557年正月十六,安排了三千多人迎接朱祁镇复行视事,重新当皇帝。第二个月,弟弟朱祁钰病逝,他已没有儿子,死前应该只有悔恨,在悔恨中凄惨地离开了人世,朱祁镇仍承认朱祁钰的亲王身份,并以此礼仪安葬,但不承认朱祁钰当过皇帝。哥哥这样做,其实并无不妥,比朱棣对待建文帝及其家人好多了。朱祁镇朱祁钰兄弟俩各有所长,当皇帝是弟弟朱祁钰的强项,当家长,是哥哥朱祁镇的强项。






坐看东南了


众所周知明朝有十六位皇帝,但却只有十三陵,少了的三位是明太祖朱元璋、明惠帝朱允炆和明代宗朱祁钰。

朱元璋去世时明朝的都城还是南京,所以他葬在了明孝陵;朱允炆是死是活都不清楚,也没陵寝;唯独朱祁钰,是实实在在的皇帝,死得明明白白,在北京,但没进皇家帝陵,而是以亲王礼下葬,他给自己修的寿陵百余年后被一月天子朱常洛入住,也就是现在明十三陵中的庆陵。

朱祁钰的上位,多少有些运气的成分,他是明宣宗朱瞻基的次子,在大哥朱祁镇活得好好的情况下,基本没有即位的可能,在朱祁镇登基后,他也很识相地当着自己的郕王。

然而朱祁镇自己作死,在太监王振的劝说下决定御驾亲征,主要是二十几年前的永乐帝朱棣就喜欢打仗,五征漠北,纵横草原。二十出头的朱祁镇血气方刚,被王振一说,瞬间脑袋发热,要亲自出马。

正统十四年(1449年),朱祁镇率军出征,结果爆发土木堡之变,明军全军覆没,明英宗被俘,瓦剌长驱直入,直逼北京。

消息传回,朝野震惊,京城人人自危,甚至有的富户准备转移财产,个别大臣也要把自己的子女送往南京。

面对如此危机,朝堂之上对是"战"还是"迁"开展了纷争。在于谦等人的极力支持下,朝廷决定战。

于谦、王文等人一方面筹划战事,一方面为了防止瓦剌以明英宗做盾牌,上书皇太后,请求立朱祁钰为帝。

因为朱祁镇的儿子实在太小,局势又这么危急,孙太后同意了,于是朱祁钰被群臣拥立为帝,改元景泰,遥尊明英宗为太上皇。

瓦剌很快发兵攻打北京,在于谦等人的努力下,北京保卫战最终取得胜利,瓦剌退却。

瓦剌还想用明英宗骗点钱,但是明朝边将却一点钱也不给,按照常理,瓦剌一怒之下,应该把明英宗杀了才对,但是明英宗个人魅力超群,竟然跟瓦剌首领太师也先的弟弟伯颜帖木儿成了好朋友,在他的帮助下,明英宗竟然活了下来,并于一年后回到北京。

对于哥哥的回归,朱祁钰很不爽,毕竟突如其来登上皇位,大权在握的感觉实在舒服,朱祁钰也就不愿意放手。

朱祁钰很快就把朱祁镇软禁了,关在南宫,一锁就是七年。

七年里,朱祁钰不但将南宫大门上锁灌铅,还加派锦衣卫严密看管,就连食物都只能通过小洞递入。有时候,吃穿不足,朱祁钰的老婆钱皇后只能自己做些女红,托人带出去变卖,以补家用。

为免有人联络被软禁的朱祁镇,景泰帝甚至把南宫附近的树木砍伐殆尽,让人无法藏匿。就这样,朱祁镇在惊恐不安之中,度过七年的软禁生涯。

随着帝位渐渐巩固,朱祁钰并不满足,他不仅自己要做皇帝,而且希望自己儿子朱见济也做皇帝,于是他处心积虑废掉了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的太子之位,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

为了换太子,朱祁钰可谓费尽心机,先是贿赂威逼朝臣,后是废掉了反对的皇后,终于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可是立太子第二年,朱见济就夭折了。

独子夭折,朱祁钰的精神也受到了沉重的打击,身体一天不如一天。

景泰七年(1456年)十二月,景泰帝病重,已无法上朝。石亨、徐有贞等人看到了朱祁钰的状况,聚在一起秘密策划,准备迎请朱祁镇复辟。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十七凌晨,31岁的朱祁镇再次成为大明帝国的主宰,史称“夺门之变”。

“夺门之变”后,朱祁镇斥责朱祁钰“不孝、不悌、不仁、不义,秽往彰闻,神人共愤”,将其废为郕王。

失去帝号的朱祁钰虽然重病,但仍然被迁到西内永安宫居住,两天后离世。

由于已经将朱祁钰废为亲王,而且朱祁镇也不承认他的皇帝身份,所以朱祁钰死后,其生前所建寿陵被毁,以亲王礼葬于京西金山景泰陵,而明十三陵位于天寿山,景泰陵离那里远着呢。

不过朱祁钰在危难之中即位的功绩还是有的,明英宗死后,即位的明宪宗以叔叔“戡乱保邦、奠安宗社”于国有功,追复其皇帝身份,改谥号为“恭定景皇帝”,接着命相关部门缮修陵寝,等级与皇陵相同。

嘉靖时期,景帝陵又有所改建,还把绿瓦统一换成了只有皇帝才能用的黄色琉璃瓦。但朱祁钰的遗体始终没有迁入十三陵原建的寿陵中,朱祁钰也成为明朝惟一不在十三陵安葬的皇帝。

百余年后,朱常洛即位29天驾崩,根本没修陵寝,大臣们就把寿陵拿来修修就用了,改名为庆陵。


平沙趣说历史


朱祁钰和别人不一样的是他死的时候已经不是皇帝,是郕王,按着亲王的标准下葬,自然不能进入皇陵。到了自己侄儿当了皇帝后,才给自己追了帝,但也没有庙号。

1、一门多皇帝

朱祁钰的父亲是皇帝,哥哥是皇帝,侄儿是皇帝,自己也是皇帝。这样的并不多见。

在土木堡之变后,京师人心惶惶,国赖长君,所以郕王被众臣推戴即位。

在即位后,尊明英宗为太上皇,明英宗的儿子继续为太子。通过战争打败了瓦剌。

(景泰帝)

之后做了两件事:一是明英宗回来后,安置在南宫;二是把侄儿换了,换成自己儿子当太子,之后儿子也病死了。

2、夺门之变

夺门之变的成功让英宗成了史上最传奇的君主之一,即太上皇当了皇帝。

这场政变成功后,最重要的就是善后,封赏功臣,如曹吉祥、石总兵、徐有贞等;杀掉一些大臣,如于谦等。


(夺门之变)

最关键的善后是景泰帝,怎么办?他病了,病好了。这都不重要,重要是他得死。俩月后他死了。

3、安葬

景泰帝的死让英宗更加安心;但景泰帝的死没让英宗怨气消除,南宫的七年太苦了。

专门下诏书指责其“不孝、不悌、不仁、不义,秽德彰闻,神人共愤”,而且废除他的皇帝称号,赐谥号为“戾”,称“郕戾王”。

(景泰陵)

看在兄弟的面子上,安亲王礼仪安葬在西山。自然不可能去了明十三陵。

朱祁钰因此成为明朝迁都北京之后,仅有的一个没有被葬入帝王陵寝的明朝皇帝。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最是无情帝王家,我恨你恨到姥姥家!朱祁钰身后继位的不是他儿子,他也没有儿子!而是那个被他囚禁了七年的太上皇明英宗朱祁镇!抢了我的皇位不说,还囚禁我七年?我能让你进皇家帝陵?可笑!


公元1449年,蒙古后裔也先掠入大明王朝的地方,当年23岁的皇帝朱祁镇意气风发,竟然想到要去亲征,可能没有想到亲征有风险,只认为我大明气势如虹吧!就这样他不顾群臣的反对,毅然决然的亲征,就这样,大明王朝的走向便被改变了。土木堡一役,明军全军覆没,皇帝朱祁镇也当了俘虏,史称“土木堡之变”!

俘虏了皇帝的蒙古后裔本来想着以明英宗为筹码换了好东西啥的!可以一个叫“于谦”的人打破了也先的如意算盘。他认为“社稷为重,君为轻”就和太后商量拥立英宗的弟弟朱祁钰为帝,后称“明代宗”。当也先派人来说,你们皇帝在我手里,是不是应该拿点东西来换啥的,明朝竟然说“我们有新皇帝啦”,这个时候英宗肯定心里恨死了。也先发现手里的皇帝竟然没有用了,就把他放回去了!



“最是无情帝王家”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明英宗回来以后,等待他的不是“皇位”而是“太上皇”哥哥当弟弟的太上皇,也是玩的嗨!但这样代宗还是不放心的,代宗派人监视着英宗,生怕他有什么对自己不利的举动!就这样,英宗在苦难中度过七年,景泰八年,代宗病重,英宗在徐有贞等人的拥立下登位。囚禁代宗于西苑,不久朱祁钰去世!英宗按亲王礼把朱祁钰葬在北京西山!


明英宗是不承认代宗的皇帝之位的,所以朱祁钰是进不了皇家陵苑的!他的皇帝之位在后世明宪宗时才得到承认!

最是无情帝王家,为了帝位,他们两兄弟在对待彼此的时候都不会手软!所以也怪不得英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