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鈺明明做過明朝皇帝,為何不能葬進皇家帝陵?

井底小小魚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先要明白幾個名詞:景泰帝、郕王、代宗,這三個稱謂都是稱呼一個人——朱祁鈺。

景泰帝朱祁鈺在明朝是個非常特別的皇帝,感覺整個大明王朝的皇位傳承都是一脈相傳,到他這裡是橫插了一槓,最後這個皇帝位置從哪裡來的,還得回到哪裡去。

其實這是個很悲傷的故事。

明英宗朱祁鎮登基的時候年紀很小,只有9歲,一直跟他一起玩的就是他的弟弟朱祁鈺,這哥倆從小關係就非常的好,雖然不是一個媽生的,但比親媽生的關係都要好,以至於他們成年後,朱祁鎮當著皇帝,而且還是親政皇帝,按照祖宗規制,弟弟朱祁鈺是藩王,應該在成年後就任封地,沒有皇帝詔令不得進京的。

可是這哥倆關係是在太好了,特別是當皇帝的哥哥朱祁鎮非常捨不得弟弟朱祁鈺離開他,就一直拖著沒有催促朱祁鈺就藩。

在當時皇權社會里,兄弟之間的感情能達到這個程度的還是很少的,歷來都是兄弟相防,兄弟相殘的,畢竟皇帝那個位置實在太有誘惑力了。

這哥倆就這麼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在京城裡過著舒坦日子,朱祁鎮也不擔心他弟弟覬覦他的皇位;朱祁鈺更沒有那個心思去想著哥哥的那把椅子。

直到那一天,明英宗聽信太監王振的讒言,決定御駕親征蒙古瓦剌。

明英宗朱祁鎮的御駕親征到土木堡就戛然而止了,因為蒙古瓦剌給他挖了個大坑,不但坑死了大明的幾十萬精銳大軍,而還把大明朝的最高統治者明英宗朱祁鎮給俘虜了。

這種丟人現眼的事兒別說明朝沒有發生過,就整個中原王朝幾千年來,也就宋徽宗父子倆丟過那人。

皇帝被俘,精銳別滅,瓦剌就要打進北京城了,此時的朝廷是一片混亂,官有點大的,有點能力的大臣基本都在土木堡暴屍呢,剩下的大臣們基本六神無主,嚷嚷著遷都南京,以避瓦剌的鋒芒。

此時兵部侍郎于謙站了出來,穩住了大局,其中最重要的一項措施就是另立新君,這一招非常高明。我們都當明英宗朱祁鎮在土木堡殉國了,咱們重新立個皇帝,這就完美的解決了最高決策權在敵人手上的尷尬。

在太后的主持下,大家一致擁立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為皇帝,史稱景泰帝。難道朱祁鎮沒有兒子嗎,為什麼一定要立他弟弟為皇帝呢。

瓦剌都要打進北京城了,咱們立個幾歲的娃娃能頂個啥用,情況危急,為了保住大明,找個成熟的吧。於是朱祁鈺就白撿了皇帝當上了,開始,他說他給哥哥把位置看著。

這朱祁鈺當了皇帝了,第一件事情肯定就是抗擊瓦剌啊,景泰帝朱祁鈺非常的稱職,也有擔當,重用了當時的力挽狂瀾之臣——于謙,君臣一心,不但保住了北京城,還把瓦剌打得灰溜溜的逃回了漠北。

瓦剌打跑了,朱祁鈺就安心的當起了皇帝了,畢竟他的哥哥此時還在漠北喝羊奶,吹北風呢,能回來的可能性比較小,這人一旦有了權力了,心態就是變化的。朱祁鈺就起了變化,他不希望他的哥哥回來了,從此刻起,這哥倆親密無間的感情就在那龍椅上徹底破裂了。

朱祁鈺越不希望發生的事情偏偏發生了,哥哥朱祁鎮居然被放了回來。景泰帝朱祁鈺沒有辦法,讓位給哥哥吧,自己捨不得;殺了吧,說不過去。得了,讓他在深宮裡待著吧,於是朱祁鎮就入住了"南宮"。

沒幾年,景泰帝病重了,朝中的石亨等人居然在繼位不明朗的情況下,私自把軟禁在南宮的朱祁鎮給放了出來,並發動了政變。明英宗朱祁鎮復位了。

這哥哥又東山再起,再次登基當皇帝后,就開始了清算,殺了當時最大的功臣于謙,把已經死了景泰帝廢了皇帝號,封為郕王。

當時景泰帝剛死,其實是有帝王陵寢的,可是這剛廢了帝號,改為親王爵位了,肯定不能僭越使用皇帝陵啊,於是就在西山的另外一處修了個簡易的墓地給安葬了。

朱祁鎮因為被囚南宮之事,對自己的弟弟感情迅速轉變,甚至達到了厭惡的程度,所以就更加不可能以皇帝之資安葬自己的弟弟了。

至於明代宗這個皇帝的專門諡號,還是大明王朝滅亡了,南明那個小王朝給追諡的。其實追諡朱祁鈺也是為了當時南明王朝的合法性,都在於那個"代"字上。


沉墨9527


明朝皇帝的陵墓是明十三陵,在現在的北京昌平天壽山,說明有十三個皇帝的陵墓,而我們知道明朝一共有十六帝,這缺少的三個皇帝,分別是明太祖朱元璋,建文帝朱允文, 景泰帝朱祁鈺。

朱元璋的陵墓是在南京鐘山的明孝陵,因為朱元璋死的時候,明代的都城還在南京,而建文帝,在靖難之役之後,下落不明,有的說已經燒死了,有的說出家當和尚了,還有的說到東南亞去了,總之,他也沒有皇帝陵墓。

而朱祁鈺就比較特殊了,他沒有下落不明,也當過皇帝,他那個時候的都城也在北京,那為什麼明十三陵沒有他呢?其實他早在天壽山修好了他的陵墓,但是他的陵墓被搗毀了,而他被安葬在另外一個地方,以親王禮葬在北京玉泉山上,那為什麼會這樣呢?

這個還得從土木堡之變說起,公元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朱祁鈺的哥哥)御駕出征,結果發生了土木堡之變,明軍全軍覆沒,而朱祁鎮被瓦剌軍俘虜,而國不能一日無君,於是于謙等人就擁立了朱祁鈺為帝,尊朱祁鎮為太上皇,並且擊敗了瓦剌軍。

明軍後來多次打敗瓦剌軍,瓦剌那邊看明朝新立了個皇帝,自己手上這個朱祁鎮就沒啥用了,就打算把朱祁鎮放回去,可是朱祁鈺去不願意接回來,他擔心,朱祁鎮回來,那麼他的皇帝是不是要還回去?

于謙等人向他表示,既然你當了皇帝,哪有再換回來的道理,朱祁鈺勉為其難的把朱祁鎮給接回來了,不過一接回來,朱祁鈺就將朱祁鎮圈禁在南宮,長達七年,朱祁鈺擔心朱祁鎮與大臣有聯繫,甚至把南宮的樹都給砍了。

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之前是太子,也就是朱祁鈺死後,應該由他的侄子朱見深來繼承皇位,但顯然,朱祁鈺是希望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經過他的不懈努力,最終將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立為太子,可是朱見濟沒多久就夭折了,很多人認為這就是天命。

景泰八年的時候,朱祁鈺病重,這時發生了奪門之變,石亨與徐有貞、曹吉祥從南宮把朱祁鎮給接了出來,並且打開了東華門,朱祁鎮復位了,朱祁鈺先是被貶為郕王,圈禁於永安宮,一個月之後,朱祁鈺死了,死因不明,他以親王禮安葬。

朱祁鎮廢掉了朱祁鈺的帝號,賜其諡號為郕戾王,而我們知道戾是一個惡諡,後來明憲宗朱見深還是恢復了朱祁鈺的帝號,他的陵墓也是按皇帝的標準來修建,當然也沒有移回天壽山。


歷史簡單說


咱先說說朱祁鈺是這麼當上這個明朝皇帝的,知道了這些,也許你就能理解什麼叫做人性,和他為什麼會被這樣對待了。

話說大明朝到了明英宗朱祁鎮時代,北面的瓦剌一直在北京北面騷擾,動不動就來搶糧搶錢搶娘們,終於在大明正統的14年,朱祁鎮聽信太監王振的讒言,決定御駕親征,親手把瓦剌這股子反明勢力給徹底消滅掉,於是乎帶領著大明朝的家底幾十萬明軍開始浩浩蕩蕩的向著內蒙古方向進發,結果朱祁鎮因能力不足在加上王振的瞎建議瞎指揮,致使大明軍落入了瓦剌軍的層層包圍之中,震驚歷史長河的“土木堡事件”發生了,66位大臣在此戰中戰死,明英宗本人也被生擒成了俘虜。

於是乎,瓦剌準備帶著這個皇帝人質敲詐大明,但如意算盤卻被大臣于謙破解掉-于謙直接推舉朱祁鎮同父異母的弟弟朱祁鈺擔任大明皇帝,是為景泰帝明代宗,他開始是不同意做皇帝的,在孫太后的受意下先立了朱祁鎮兒子為太子,尊哥哥為太上皇。上位後,吏治為之一新,並且在於謙的強力主戰下,成功的打贏了北京保衛戰,漸漸的景泰帝坐穩了皇位,開始眷戀這個地位,再也不想讓位了,但萬萬沒想到的是,有一位一直忠於朱祁鎮的大臣,不知道用了什麼辦法竟然說通了瓦剌,朱祁鎮被釋放了,這個時候的朱祁鈺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竟然把歷經萬難回來的哥哥軟禁在了深宮,不允許他復位,而且還處處監控之,終於在某一天,經大臣的擁立,又爆發了著名的奪門之變,朱祁鎮再次坐上了皇位,而這位弟弟的下場可想而知,他被廢除帝位並且軟禁起來,不久便抑鬱重病而亡,享年30歲,死後他哥還算仁義,按照他本身的爵位,用親王之禮葬在了北京西山,正是由於其親王地位,當然不會葬進大明皇陵了。


老豬的碎碎念


皇帝不稱朕,專注史評與時評

在明代歷史上,朱祁鈺真是一個尷尬的角色。

咋尷尬呢?聽我簡單說一說。

本來朱祁鈺是蠻幸運的一位皇子。他和哥哥朱祁鎮(明英宗)不是親哥倆兒,是同父異母的兄弟。皇家過日子,甭說同父異母,就是一奶同胞的親兄弟,往往也會為了權勢反目成仇,鬥得死去活來(瞧瞧雍正帝給他弟弟們改名豬、狗!)。可朱祁鎮不是這樣的人,他九歲就登基,青春年少,浪漫多情,不僅孝敬祖母張太后、母親孫太后,對小他一歲的弟弟朱祁鈺,也非常關照愛護。

(左為明英宗御容。英宗朱祁鎮和他祖先一樣,外形都“胖大多須”,與電視劇裡的小生形象大為不同。景帝朱祁鈺沒有留下御容,但想來外形應與他哥哥近似。下圖右應非景帝真容,但其狀貌平庸,倒也與本人有幾分神似)

如何見得英宗特別關照弟弟呢?

按照明朝制度,皇子封王后,必須離開宮禁,到王府居住,待稍稍長成,也就是十五六歲的樣子,就不準再在京城居住,得奔赴封國了(稱之為“就藩”“之國”),而且一旦離開京城,終身不許再回京與親人相聚。這是一種很無情、無人道的制度,其目的是為了防止皇子覬覦皇權,是出於政治上的考慮。

可是朱祁鎮心疼弟弟,可能也是為了照顧弟弟生母吳太妃的心情,他一直將朱祁鈺留在京邸郕王府裡,都22歲了,還沒有之國就藩。

雖然沒有具體材料做參證,但可以想見,正統年間,皇宮的氣氛是相當和諧的,君臣母子夫婦兄弟,一派和氣。

正因為住在京城,得地理之便,所以當哥哥在土木之變中被俘後,朱祁鈺順理成章地擔起大任,先任“監國”,隨後就被推立為皇帝,坐上了他哥哥留下的大位。

尷尬就來了!

(電視劇裡的“小生”景帝)

朱祁鎮被俘後,他自知皇帝是不可再做了,對於弟弟繼承大位,宣佈他為太上皇,他可能並無“鳩佔鵲巢”的心理。但他在漠北瞎混了一年,天天吃苦,日夜想家,可弟弟就是不派人來接他,他心裡的味道就難受了。

最後他回到北京,還是被瓦剌人死乞白賴硬送回來的,最尷尬的時刻就到了:已經一年沒見的哥倆兒——皇帝與太上皇——在紫禁城東華門見面了。據記載,兩兄弟沒說一句話,彼此心照不宣,各自難為情也!

朱祁鎮一回來,就被軟禁在南宮,從此兄弟二人再未見過一面。

我很好奇的是,朱祁鈺念於舊情,有沒有那麼一刻,動過想將皇位讓還給哥哥的心思?在哥哥回來的六年多時間裡,兄弟二人直線距離不過在裡數之間,他有沒有動過一次心,想去見見受苦挨憋的哥哥,說幾句知己的話?

我想沒有。

哥哥日子過得苦,零花錢都不夠,還得受太監奴才的各種白眼!

權勢就是這樣無情。

過去朱祁鎮不會防著弟弟,所以對弟弟多情;如今弟弟忌著哥哥,對哥哥就不能有情了。但幾年裡,弟弟不殺哥哥,大概除了弟弟為人孱弱外,還有過去兄弟情深的底子在。

可惜了,弟弟身子不好,沒有兒子,他統馭臣下又乏“術”,結果在景泰八年正月的一夜之間,皇位“得而復失”。

此刻,哥哥見弟弟,弟弟見哥哥,掉了個位置,兩頭仍舊尷尬。

很快,這種尷尬就隨著弟弟的死消失了。

朱祁鈺死的“及時”,不免讓人對他的死充滿猜測,有說他本來就病重,再受一下打擊,頓時嗚呼哀哉的;也有說他本來病情好轉,看看不死,卻被哥哥派一太監將他勒死的。

朱祁鈺死時,已被降封為郕王,身份不再是皇帝,而是王了,所以只能以“親王禮”安葬。

朱祁鈺得到的諡,是“戾”,從這個字足見他哥哥對昔日疼愛有加的弟弟的厭惡和憎恨之情!

明代沒有長大而夭亡的皇子,都葬在西山(十三陵裡只葬帝后)。朱祁鈺自然也只能在北京西郊的山上擇一地而長眠。本來,朱祁鈺是提前為自己修建了陵墓的(儘管他死時才30歲),但所營“壽陵”遭到譭棄(因為此陵是天子形制,而天子本人不能入葬,其他皇帝又不可能撿他這個“現成”,只能譭棄)。

西山之墳眾多,往往沒有事先營建,都非常簡單。關於朱祁鈺的墳墓形制,沒有記載,但想來他身份特殊,是沒有什麼人願意替他的身後之地操心的,“郕王墳”應該遠遠達不到親王墳園的標準。

作為一個失去大位的皇帝,落得這樣下場,並不奇怪。關於朱祁鈺的葬地,值得一說的,是成化十一年十二月,他侄子憲宗皇帝朱見深,下制書說,先帝英宗是因為聽信奸臣讒言,才削除了景帝帝號,但馬上就後悔了,每每欲有所改正,可是為諸奸所格,直到去世都沒完成心願,於是“朕敦念親親,用成先志,可仍皇帝之號”——恢復了叔叔的皇帝身份,改諡號為“諡曰恭仁康定景皇帝”,簡稱“景帝”。

王陵裡的主人第二次做了皇帝,墳墓也沾光,憲宗雖然沒有下令給郕王墓升格,加以帝陵之號,但敕令官府對其陵寢加以修繕——“祭饗視諸陵”,也就是祭祀參照帝陵的標準。

到底景帝是帽子掉了重新戴上的,且“景帝”與某某“宗”還是不同(代宗之廟號是南明時加的),所以景帝只能依舊默默地躺在西山,而沒有資格遷葬到北京昌平的帝陵陵區。(皇帝不稱朕答題)


皇帝不稱朕


眾所周知,明朝一共有16為皇帝,但最終入葬帝陵的只有13位,朱祁鈺就是三位沒有葬在帝陵的其中之一。

朱祁鈺一共在位8年,按照慣例,只要擁有帝王的頭銜,即使一天都沒有臨朝,死後也得葬入皇家帝陵,那麼,朱祁鈺死後為何沒有享此殊榮呢?

(朱祁鈺劇照)

一、朱祁鈺是怎樣當上皇帝的?

這得從“土木堡之變”說起。

正統十四年,蒙古族瓦剌部落不滿明朝的賞賜,在首領也先的帶領下,率四路大軍入侵明境,城池不斷失守,邊關告急。“兵鋒甚銳,大同兵失利,塞外城堡,所至陷沒”。

明英宗朱祁鎮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決定御駕親征,隨即率領文武官員100多人,軍隊50萬,浩浩蕩蕩殺向也先。

瓦剌部隊只有區區數萬人,明軍數量十倍於它。但由於王振專權,一切軍政大權均由其掌控,在交戰的過程中,王振指揮失誤,數次改變行軍路線,後又組織不當,頻出昏招,一場必勝的戰鬥居然讓王振折騰成完敗。

明軍損失慘重,3萬精銳騎兵損失殆盡,數十萬大軍死者達三分之一,傷者過半。明軍只好狼狽後撤,退至土木堡。

由於土木堡地勢較高,明軍無法獲取水源,飢渴難耐的明軍只好移營找水,結果遭瓦剌伏擊,英宗朱祁鎮被俘。

消息傳回京城,朝野震動,大臣們驚慌失措,人人自危,多數大臣主張“南遷”避禍,少數人提出“力戰”據敵。

于謙認為,不可重蹈北宋的亡國之轍,輕易放棄京畿重地,應該迅速穩定局勢,調動軍隊抵禦瓦剌的進攻。

在請示了皇太后後,朱祁鈺火線即位皇帝,遙尊英宗朱祁鎮為太上皇。于謙也率軍擊退了瓦剌,解了京城之圍。

(土木堡之變)

二、朱祁鈺是如何對待朱祁鎮的呢?

讓朱祁鈺始料不及的是,一年後,朱祁鎮居然毫髮無損地回來了。朱祁鈺表面上舉行了盛大的歡迎儀式,兄弟倆“淚涕沾襟”地相互擁抱。但如何安置朱祁鎮,成了朱祁鈺的一塊巨大的心病。

在迎回朱祁鎮後,朱祁鈺隨即將他軟禁在了南宮,這期間,朱祁鈺還幹了幾件很不地道的事情。

首先,他切斷了朱祁鎮和外面的一切聯繫。

凡是要見朱祁鎮的文武大臣、王公貴胄以及皇室家族,都必須徵得朱祁鈺的同意,還限定見面的時間和地點。他甚至譴人砍光了南宮周圍的樹木,防止有人翻牆而入。朱祁鈺還安插自己的宮女和太監在朱祁鎮的身邊服侍,充當線人,掌握朱祁鎮的一舉一動。

其次,朱祁鈺廢掉了朱見深的太子之位。

當初“土木堡事變”後,朱祁鈺登基為帝時,孫太后就已經立了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為太子。意思很明確,你朱祁鈺的皇位只是暫時的,百年之後,皇位應該還給朱祁鎮的後人,這也是被眾大臣認可和接受了的。

但朱祁鈺卻不想輕易丟掉到手的皇權,一直謀劃著廢掉朱見深的太子之位,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

朱祁鈺的想法不但招致眾大臣的強烈反對,就連他自己的皇后也對其做法嗤之以鼻,數次阻止。最後,朱祁鈺將皇后打入了冷宮,廢除了皇后之位。

景泰三年,朱祁鈺在朝野的一致反對聲中,強行廢除朱見深的太子之位,立朱見濟為太子。不過頗為喜劇的是,朱見濟在即位太子不久後就死去了。

(奪門之變)

三、朱祁鈺為何死後未入帝陵?

由於朱祁鈺在對待朱祁鎮父子的事件中倒行逆施,實際上已經失去了民心,眾叛親離。

於是,張太后聯合大臣發動了“奪門之變”。

景泰八年,朱祁鈺在痛失愛子後一病不起,大將石亨在取得張太后的懿旨後,聯合徐有貞從南宮迎回了朱祁鎮,重新登基為帝。

朱祁鈺聽聞朱祁鎮登基的消息後,只是淡淡地說了一句:“哥哥做皇帝了,挺好的。”

朱祁鎮復位後,當日就將朱祁鈺軟禁在了永安宮裡,廢為郕王。一個月後,朱祁鈺離奇去世。

朱祁鈺死後,朱祁鎮專門下詔歷數朱祁鈺的“不孝、不悌、不仁、不義,穢德彰聞,神人共憤”等罪行,諡號為“戾”,稱“郕戾王”。

朱祁鈺的葬禮也按照親王的規格舉辦,最後葬在了北京西山。

所以,朱祁鈺也就成了沒有葬入帝王陵寢的明朝皇帝。


張生全精彩歷史


朱祁鈺是明英宗朱祁鎮的同父異母的弟弟,英宗取名“英”,其實就是一個糊塗透頂的皇帝。在寵信太監王振的慫恿下,御駕親征與蒙元作戰,由於太子朱見深年紀還小(兩歲),臨行之前,他讓郕王朱祁鈺臨時監國。沒成想出徵沒多久,在土木堡這個地方全軍覆沒,自己被俘了。

朱祁鎮像

國不可一日無君,在皇太后和滿朝文武的請求下,朱祁鈺“勉為其難”地當上了皇帝,廟號為明代宗,成了一個“代”皇帝,朱祁鎮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太上皇。這個“代”皇帝前期做得還不錯,肅清了王振閹黨餘孽,提拔和重用了衛國英雄于謙。不但不理睬蒙元的贖金要求,而且不斷地給與強有力的打擊,迫使蒙元不得不將朱祁鎮送回來,避免了宋朝時期“靖康之恥”的再次發生。

朱祁鈺像

太上皇回來後就被朱祁鈺軟禁了,其實這個時候朱祁鎮的心態還是平和的,畢竟自己的命是弟弟救的,而且因為當時的太子是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朱祁鈺死後,他還是可以繼續做他的太上皇。真正讓朱祁鎮傷心的是朱祁鈺廢了太子朱見深,而重立朱見濟(朱祁鈺唯一的兒子),仇恨的種子至此埋下。

朱見深像

老天不開眼,被立太子後,沒多長時間,朱見濟就死了,朱祁鈺斷了後,無人繼承皇位了。這個時候大家都以為朱祁鈺應該重新再立朱見深為太子,可是朱祁鈺不太地道,一直到病重的時候都不鬆口。我們作為外人也都覺得朱祁鈺過分了,這個時候那位太上皇是何等的上火,估計天天都在禱告,巴不得那個壞種弟弟早點歸西。

兄弟不和就像破了殼的雞蛋,蒼蠅就出現了,趁著朱祁鈺奄奄一息的時候,在朱祁鎮和內閹外奸的通力合作下,“奪門”成功(史稱“奪門之變”)。太上皇搖身一變,又成了皇帝了。朱祁鎮可能太興奮了,竟然忘了把朱祁鈺這個皇帝給廢掉,歷史上奇葩的一幕出現了,一個朝廷兩個皇帝。

好在沒多久朱祁鈺死了,他這個“代”皇帝“代理期”也滿了,我之所以把朱祁鈺稱作“代”皇帝,並不是沒有根據的,因為朱祁鎮和我的想法一樣。朱祁鈺死後,朱祁鎮就把他的年號給註銷了,並賜給他一個“雅號”:郕戾王(打回原形,還是一個王)。明確告訴朱祁鈺:“你不仁就別怪我不義,皇家帝陵也沒你的安葬之地,到西山隨便找個地方葬了算了。”


華之道也


土木堡之變的一年後,1550年八月,明英宗朱祁鎮被弟弟明代宗朱祁鈺輕車簡從地從蒙古也先的送親隊伍中接回到了北京,兄弟倆分別一年,此時身份發生了重大變化。一年前,哥哥朱祁鎮是皇帝,弟弟朱祁鈺是親王,哥哥為了打擊屢屢南下搶掠殺人的蒙古瓦剌部也先,率20萬大軍御駕親征,命弟弟朱祁鈺在北京監國,哥哥朱祁鈺不幸全軍覆滅,失敗被俘。弟弟朱祁鈺通過各種手段,以形勢危急為理由,在於謙等人擁戴下,登基當了皇帝,哥哥朱祁鎮被迫升級為太上皇。但朱祁鈺是個當皇帝的好材料,不得不承認。

兄弟倆在迎接儀式上匆匆見面後,朱祁鎮就被弟弟朱祁鈺安排住進了南宮,從此兄弟倆咫尺天涯,到奪門之變前,再也沒有見面。不是哥哥不想見弟弟,是弟弟不見哥哥。朱祁鎮也沒有再見過任何大臣,不是朱祁鎮不想見大臣,也不是大臣不想見朱祁鎮,是弟弟朱祁鈺不讓他們見面,南宮成為交通孤島,信息孤島,與外界幾乎隔絕。

朱祁鎮一家人,被囚禁在一座宮殿,七年,沒出門,沒有外界任何消息,換成一般人,早就瘋了。而且這個弟弟朱祁鈺派人把南宮裡裡外外的大樹都砍光了,怕樹大招風,躲藏特務。同時,朱祁鎮的醫保待遇也被打折扣,缺醫少藥,明英宗實錄記載:朱祁鎮復辟後,誅司禮監太監廖官保,官保管御藥房,上嘗索藥不得,至是誅之。

朱祁鈺是朱祁鎮唯一的弟弟,當年朱祁鎮當皇帝的時候,對這個弟弟關愛有加,可以說是視為掌上明珠,信任有加,不然怎麼會讓弟弟監國?弟弟監國曆史罕見。此時,看到弟弟朱祁鈺這樣對自己,朱祁鎮肯定心裡拔涼拔涼的,但朱祁鎮並沒有表現出來,更沒有瘋,按照朱祁鎮復位後自己的說法,朱祁鎮在南宮的七年,過得非常平靜,非常舒適,非常悠閒愜意。如果說從物質待遇上說,這樣的囚徒生活肯定談不上舒適愜意,但從心態上說,完全可以理解。

朱祁鎮畢竟當過十四年皇帝,當過也先的俘虜,見多識廣,心態成熟,在這種情況下,朱祁鎮除了靜靜地等待,別無他法。朱祁鎮沒有給自己心愛的弟弟任何藉口,沒有任何抱怨,而是逆來順受,與世無爭。但是,這七年,朱祁鎮沒有忘記生孩子,筆者統計了一下,朱祁鎮這段時間至少有五個后妃在南宮陪伴朱祁鎮,這七年,朱祁鎮生了三個兒子,即朱見澤,朱見浚,秀懷王朱見chu,女兒也有至少兩個。朱祁鎮果然好興致,實在是高人,沒事做,生孩子總沒有問題吧?而貴為皇帝的弟弟朱祁鈺同期沒有生出一個兒子。

一心想鞏固皇位的朱祁鈺最終還是在猶勞與擔心中病倒了,這時朱祁鈺仍然沒有兒子,大臣中有人見風使舵,於景泰八年即公元1557年正月十六,安排了三千多人迎接朱祁鎮復行視事,重新當皇帝。第二個月,弟弟朱祁鈺病逝,他已沒有兒子,死前應該只有悔恨,在悔恨中悽慘地離開了人世,朱祁鎮仍承認朱祁鈺的親王身份,並以此禮儀安葬,但不承認朱祁鈺當過皇帝。哥哥這樣做,其實並無不妥,比朱棣對待建文帝及其家人好多了。朱祁鎮朱祁鈺兄弟倆各有所長,當皇帝是弟弟朱祁鈺的強項,當家長,是哥哥朱祁鎮的強項。






坐看東南了


眾所周知明朝有十六位皇帝,但卻只有十三陵,少了的三位是明太祖朱元璋、明惠帝朱允炆和明代宗朱祁鈺。

朱元璋去世時明朝的都城還是南京,所以他葬在了明孝陵;朱允炆是死是活都不清楚,也沒陵寢;唯獨朱祁鈺,是實實在在的皇帝,死得明明白白,在北京,但沒進皇家帝陵,而是以親王禮下葬,他給自己修的壽陵百餘年後被一月天子朱常洛入住,也就是現在明十三陵中的慶陵。

朱祁鈺的上位,多少有些運氣的成分,他是明宣宗朱瞻基的次子,在大哥朱祁鎮活得好好的情況下,基本沒有即位的可能,在朱祁鎮登基後,他也很識相地當著自己的郕王。

然而朱祁鎮自己作死,在太監王振的勸說下決定御駕親征,主要是二十幾年前的永樂帝朱棣就喜歡打仗,五徵漠北,縱橫草原。二十出頭的朱祁鎮血氣方剛,被王振一說,瞬間腦袋發熱,要親自出馬。

正統十四年(1449年),朱祁鎮率軍出征,結果爆發土木堡之變,明軍全軍覆沒,明英宗被俘,瓦剌長驅直入,直逼北京。

消息傳回,朝野震驚,京城人人自危,甚至有的富戶準備轉移財產,個別大臣也要把自己的子女送往南京。

面對如此危機,朝堂之上對是"戰"還是"遷"開展了紛爭。在於謙等人的極力支持下,朝廷決定戰。

于謙、王文等人一方面籌劃戰事,一方面為了防止瓦剌以明英宗做盾牌,上書皇太后,請求立朱祁鈺為帝。

因為朱祁鎮的兒子實在太小,局勢又這麼危急,孫太后同意了,於是朱祁鈺被群臣擁立為帝,改元景泰,遙尊明英宗為太上皇。

瓦剌很快發兵攻打北京,在於謙等人的努力下,北京保衛戰最終取得勝利,瓦剌退卻。

瓦剌還想用明英宗騙點錢,但是明朝邊將卻一點錢也不給,按照常理,瓦剌一怒之下,應該把明英宗殺了才對,但是明英宗個人魅力超群,竟然跟瓦剌首領太師也先的弟弟伯顏帖木兒成了好朋友,在他的幫助下,明英宗竟然活了下來,並於一年後回到北京。

對於哥哥的迴歸,朱祁鈺很不爽,畢竟突如其來登上皇位,大權在握的感覺實在舒服,朱祁鈺也就不願意放手。

朱祁鈺很快就把朱祁鎮軟禁了,關在南宮,一鎖就是七年。

七年裡,朱祁鈺不但將南宮大門上鎖灌鉛,還加派錦衣衛嚴密看管,就連食物都只能通過小洞遞入。有時候,吃穿不足,朱祁鈺的老婆錢皇后只能自己做些女紅,託人帶出去變賣,以補家用。

為免有人聯絡被軟禁的朱祁鎮,景泰帝甚至把南宮附近的樹木砍伐殆盡,讓人無法藏匿。就這樣,朱祁鎮在驚恐不安之中,度過七年的軟禁生涯。

隨著帝位漸漸鞏固,朱祁鈺並不滿足,他不僅自己要做皇帝,而且希望自己兒子朱見濟也做皇帝,於是他處心積慮廢掉了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的太子之位,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

為了換太子,朱祁鈺可謂費盡心機,先是賄賂威逼朝臣,後是廢掉了反對的皇后,終於達到了自己的目的,可是立太子第二年,朱見濟就夭折了。

獨子夭折,朱祁鈺的精神也受到了沉重的打擊,身體一天不如一天。

景泰七年(1456年)十二月,景泰帝病重,已無法上朝。石亨、徐有貞等人看到了朱祁鈺的狀況,聚在一起秘密策劃,準備迎請朱祁鎮復辟。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十七凌晨,31歲的朱祁鎮再次成為大明帝國的主宰,史稱“奪門之變”。

“奪門之變”後,朱祁鎮斥責朱祁鈺“不孝、不悌、不仁、不義,穢往彰聞,神人共憤”,將其廢為郕王。

失去帝號的朱祁鈺雖然重病,但仍然被遷到西內永安宮居住,兩天後離世。

由於已經將朱祁鈺廢為親王,而且朱祁鎮也不承認他的皇帝身份,所以朱祁鈺死後,其生前所建壽陵被毀,以親王禮葬於京西金山景泰陵,而明十三陵位於天壽山,景泰陵離那裡遠著呢。

不過朱祁鈺在危難之中即位的功績還是有的,明英宗死後,即位的明憲宗以叔叔“戡亂保邦、奠安宗社”於國有功,追復其皇帝身份,改諡號為“恭定景皇帝”,接著命相關部門繕修陵寢,等級與皇陵相同。

嘉靖時期,景帝陵又有所改建,還把綠瓦統一換成了只有皇帝才能用的黃色琉璃瓦。但朱祁鈺的遺體始終沒有遷入十三陵原建的壽陵中,朱祁鈺也成為明朝惟一不在十三陵安葬的皇帝。

百餘年後,朱常洛即位29天駕崩,根本沒修陵寢,大臣們就把壽陵拿來修修就用了,改名為慶陵。


平沙趣說歷史


朱祁鈺和別人不一樣的是他死的時候已經不是皇帝,是郕王,按著親王的標準下葬,自然不能進入皇陵。到了自己侄兒當了皇帝后,才給自己追了帝,但也沒有廟號。

1、一門多皇帝

朱祁鈺的父親是皇帝,哥哥是皇帝,侄兒是皇帝,自己也是皇帝。這樣的並不多見。

在土木堡之變後,京師人心惶惶,國賴長君,所以郕王被眾臣推戴即位。

在即位後,尊明英宗為太上皇,明英宗的兒子繼續為太子。通過戰爭打敗了瓦剌。

(景泰帝)

之後做了兩件事:一是明英宗回來後,安置在南宮;二是把侄兒換了,換成自己兒子當太子,之後兒子也病死了。

2、奪門之變

奪門之變的成功讓英宗成了史上最傳奇的君主之一,即太上皇當了皇帝。

這場政變成功後,最重要的就是善後,封賞功臣,如曹吉祥、石總兵、徐有貞等;殺掉一些大臣,如於謙等。


(奪門之變)

最關鍵的善後是景泰帝,怎麼辦?他病了,病好了。這都不重要,重要是他得死。倆月後他死了。

3、安葬

景泰帝的死讓英宗更加安心;但景泰帝的死沒讓英宗怨氣消除,南宮的七年太苦了。

專門下詔書指責其“不孝、不悌、不仁、不義,穢德彰聞,神人共憤”,而且廢除他的皇帝稱號,賜諡號為“戾”,稱“郕戾王”。

(景泰陵)

看在兄弟的面子上,安親王禮儀安葬在西山。自然不可能去了明十三陵。

朱祁鈺因此成為明朝遷都北京之後,僅有的一個沒有被葬入帝王陵寢的明朝皇帝。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最是無情帝王家,我恨你恨到姥姥家!朱祁鈺身後繼位的不是他兒子,他也沒有兒子!而是那個被他囚禁了七年的太上皇明英宗朱祁鎮!搶了我的皇位不說,還囚禁我七年?我能讓你進皇家帝陵?可笑!


公元1449年,蒙古後裔也先掠入大明王朝的地方,當年23歲的皇帝朱祁鎮意氣風發,竟然想到要去親征,可能沒有想到親征有風險,只認為我大明氣勢如虹吧!就這樣他不顧群臣的反對,毅然決然的親征,就這樣,大明王朝的走向便被改變了。土木堡一役,明軍全軍覆沒,皇帝朱祁鎮也當了俘虜,史稱“土木堡之變”!

俘虜了皇帝的蒙古後裔本來想著以明英宗為籌碼換了好東西啥的!可以一個叫“于謙”的人打破了也先的如意算盤。他認為“社稷為重,君為輕”就和太后商量擁立英宗的弟弟朱祁鈺為帝,後稱“明代宗”。當也先派人來說,你們皇帝在我手裡,是不是應該拿點東西來換啥的,明朝竟然說“我們有新皇帝啦”,這個時候英宗肯定心裡恨死了。也先發現手裡的皇帝竟然沒有用了,就把他放回去了!



“最是無情帝王家”這是千古不變的道理,明英宗回來以後,等待他的不是“皇位”而是“太上皇”哥哥當弟弟的太上皇,也是玩的嗨!但這樣代宗還是不放心的,代宗派人監視著英宗,生怕他有什麼對自己不利的舉動!就這樣,英宗在苦難中度過七年,景泰八年,代宗病重,英宗在徐有貞等人的擁立下登位。囚禁代宗於西苑,不久朱祁鈺去世!英宗按親王禮把朱祁鈺葬在北京西山!


明英宗是不承認代宗的皇帝之位的,所以朱祁鈺是進不了皇家陵苑的!他的皇帝之位在後世明憲宗時才得到承認!

最是無情帝王家,為了帝位,他們兩兄弟在對待彼此的時候都不會手軟!所以也怪不得英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