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勒索”:親密關係中的軟暴力有多可怕?

“情感勒索”:親密關係中的軟暴力有多可怕?

午後,讀到《金鎖記》不禁唏噓。張愛玲在結尾寫道:“她帶著黃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殺了幾個人,沒死的也送了半條命。她知道她兒子女兒恨毒了她,她婆家的人恨她,她孃家的人恨她。七巧挪了挪頭底下的荷葉邊小洋枕,湊上臉去揉擦了一些,那一面的一滴眼淚她就懶怠去擦拭,由它掛在腮上。”曹七巧是可憐的,但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因著自身的悲劇便將悲劇延續下去,不斷地綁架兒女,無情地毀了他們的婚姻和人生。誘使女兒長安抽大煙,阻撓說媒提親,在長安好不容易與童世舫戀愛的時候惡毒地詛咒,遙遙地向長安屋裡道:“你要野男人你儘管去找,只別把他帶上門來認我做丈母孃,活活的氣死了我!我只圖個眼不見,心不煩。能夠容我多活兩年,便是姑娘的恩典了!”長安無法擺脫翻來覆去的折磨,只好與童世舫分手,從此對婚姻絕望。兒子長白被她逼死兩任老婆,自此天天花街柳巷混沌度日。

雖然張愛玲這篇小說有著特定的時代背景,但如七巧般利用親情對兒女行勒索之實,現代社會仍然屢見不鮮。“你不聽我的話,非要跟他戀愛,就再也不要回這個家了!”“你不答應我,我就去死!好不容易把你拉扯大了,卻娶了老婆忘了娘,你個忘恩負義的東西!”這樣的臺詞不僅是電視劇裡的橋段,生活中飽受此類痛苦的兒女不在少數。

“情感勒索”:親密關係中的軟暴力有多可怕?

來自網絡

如此這般隱藏在親密關係中的“相愛相殺”,蘇珊·福沃德稱之為“情感勒索”。蘇珊•福沃德博士是享有國際盛名的心理醫師和暢銷書作家,還是頗受歡迎的演說家、節目嘉賓和媒體人。她的標誌性著作《恨女人的男人和愛他們的女人》在美國售出200萬冊以上。之後《中毒的父母》再次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榜首。著作頗豐,作品已被翻譯成超過15種文字,在全球發行。蘇珊還擁有二十多年的心理治療經驗,在多家心理機構和醫學診所擔任心理醫師和指導顧問,解除了無數人心靈方面的困擾。在與來訪者交流的過程中,蘇珊發現許多人在親密關係中被壓迫得喘不過氣來,卻依然無法擺脫這些隱形的控制,為了幫助人們衝出迷霧重建自我,她寫了這本《情感勒索》,書中前半部分仔細分析了情感勒索是如何運作的,以及勒索者的各種手段;後半部分則貼心地給出解決方案和應對策略,更好地幫助被勒索者減少勒索者強加的罪惡感。為什麼有些人就是能在情感上輕易地控制我們,讓我們覺得挫敗感由然而生?為什麼我們沒法表明自己的立場,也沒法堅定自己的立場?

如果你也有這樣的困擾,就一同來聽聽蘇珊·福沃德的深刻解析吧。

一、什麼是“情感勒索”?

先來看看這樣的場景熟悉麼?在你的生活中是不是也會有類似的事情發生?

  • 你跟老公說,準備每星期抽一晚上去上課。他回答:“你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唄,反正你一直這樣。但別指望我會在家裡等你回來。每次都是我等你,為什麼不是你在家等我回來?”他讓你覺得自己太自私了,所以你取消了原先的進修計劃。
  • 好不容易有個假期,你本來打算和朋友去旅行的,打電話給媽媽,她一聽就大哭起來:“也不回來陪陪我,你把我一個人丟在家裡,白眼狼!我還有幾天好活呀?”媽媽引發了你強烈的罪惡感,你只好取消了旅行計劃。

這些親密關係中的一方不斷施壓另一方不斷退讓,而後循環往復的行為,即是“情感勒索”。情感勒索實際上是一種以愛為名的控制。它有六項致命特徵:

要求、抵抗、施壓、威脅、屈服、重啟。蘇珊·福沃德將生活中經常出現的勒索形態分為四種類型:施暴者、自虐者、悲情者和引誘者。

  • 施暴者:“如果你要跟我離婚,你就再也別想見孩子。”“不聽我的話就滾”是他們的座右銘。
  • 自虐者:“就是你害了我!”歇斯底里、充滿被害妄想的人格特質。極度渴望依賴,把所有的麻煩歸咎於對方。
  • 悲情者:“你愛我就該明白我想要什麼,無須我開口。”“看看你對我做了什麼好事!”自認為是受害者,事實上是沉默的暴君。
  • 引誘者:“我可以幫助你,只要你……”禮物引誘,但不會免費。如果不順從他們的要求,就什麼也拿不到。

看看以上這些話語,是不是經常能聽見,也許有些話就出自我們自己的嘴巴。這四種類型並不是單一的,有時會好幾種類型混合出現。反映在家庭中,最明顯的便是在婚姻的糾纏上,往往會造成很大的矛盾衝突。這樣的父母通常會讓子女選擇到底是要伴侶還是要他們,讓子女陷入兩難的境地,放棄愛情成全親情是大多數中國人的選擇,不孝順的罪名實在是太重背不起。古往今來,這樣的悲劇數不勝數。陸游與唐婉,便是活生生被拆散的一對才子佳人,可嘆“老來多健忘,唯不忘相思”。

“情感勒索”:親密關係中的軟暴力有多可怕?

二、情感勒索的影響?

情感勒索的可怕就在於:讓任何親密關係都不再安全可靠。

當一段關係不再安全,我們會變得對情感勒索者處處提防,甚至越來越無法與他們坦然相處。我們不再相信他們還會關心我們的感受,替我們著想,甚至不覺得他們還會對我們說實話。因為我們知道,他們一旦開始索取他們想要的東西,輕則忽視我們的感受,重則對我們毫不留情。這種情況下,兩個人之間就喪失了親密。

很多父母會抱怨孩子不理解自己,不願意與自己親近,分享心裡話,卻從來沒有意識到是自己無意識的控制慾望,把他們越推越遠。還記得去年,北大留美碩士萬字長文控訴父母的“控制與傷害”,引發全民熱議。王猛說:“如果教育的目的就是控制孩子,那我父母真的是出類拔萃的模範!我母親一直傾向於把我關在家裡,喜歡按自己的喜好包辦事情。”小到穿衣打扮、大到擇校交友都沒有任何選擇權,他說,自己是一個情感的“孤兒”。深切地痛恨父母帶給他的傷害,在這之前,已經十二年未回家陪父母過春節,六年前拉黑父母,不再聯繫。雖然王猛的作法有些極端,但真實地反映出被勒索者的心理狀態,情感勒索者越加強對我們的精力、注意力或者是情感的索取,我們就越無法對他們付出。常常連最微小的愛意都不願釋放,就是不想被情感勒索者誤讀為我們願意在他們的壓力下屈服的信號,所以我們成了吝於付出情感的小氣鬼,不想一再滿足情感勒索者的希望和幻想。

“情感勒索”:親密關係中的軟暴力有多可怕?

三、如何應對情感勒索?

蘇珊·福沃德在書中第二部分,重點講述應對情感勒索的各種方法。她給我們提供一個非常簡單的SOS策略:當你覺得快要被情感勒索的壓力淹沒時,要使用SOS停下來(stop)、冷靜觀察(observe)和制定策略(strategize)。

停下來(S):不必立刻回應,用藉口拖延。

冷靜觀察(O):花點時間思考下情感勒索者的要求,讓自己化身成一位旁觀者。

四大策略(S):

  • 非防禦性溝通:先認可他人的看法,讓氣氛緩和。你絕對沒錯。(即使你並不這樣認為。)
  • 化敵為友:適當地示弱是個好辦法。通過傾聽找出解決之道。
  • 條件交換以及運用幽默:沒人喜歡自己單方面退讓,但條件交換能創造雙贏局面,容易被雙方接受。
  • 運用幽默:幽默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默契,使用幽默來和情感勒索者溝通可以讓雙方感覺放鬆。

蘇珊·福沃德認為,情感勒索的危害性並不在於受害者實際上答應了勒索者的什麼要求,而在於受害者自我完整性的缺失——一段健康關係,應該建立在互相關愛、替彼此著想、希望對方更好的基礎上,否則對雙方都是有害的。完全順從並不是真正的愛。

“情感勒索”:親密關係中的軟暴力有多可怕?

著名心理學家武志紅寫過一本書《為何家會傷人》,講述了家庭關係中的種種困局,什麼人能夠令成年的子女迴歸到孩子的狀態呢?只有父母!父母對孩子的愛如果不恰當,以愛的名義形成控制的事實,讓孩子失去自由呼吸的空間,孩子便會害怕和逃離。愛和自由是家庭最該給孩子的禮物。我一邊讀一邊想起過往的經歷,在成長過程中受到的“情感勒索”,以及自己無形中施加在孩子身上的控制,原來每個人都可能是勒索者和被勒索者。如果你在生活中飽受痛苦糾纏,這本《情感勒索》能教你如何科學、理性地終止親近的人對你的傷害,同時也能提醒你迅速識別出自己對別人的控制與綁架。願我們只是相依相伴,不再“相愛相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