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外專紅色經典:五 大學校長的楷模——王季愚

哈外专红色经典:五 大学校长的楷模——王季愚

大學校長的楷模:王季愚

哈外专红色经典:五 大学校长的楷模——王季愚

我在製作電視專題片《我心中的太陽——黑大紅色經典》的過程中,採訪了不少老教授,他們都是上個世紀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哈爾濱外國語專門學校畢業生,如今都是八十多歲的老人了,這是一個淡漠和淡忘一切的年齡,難有什麼事情能夠打動他們了,可是,令我驚訝的是,他們一旦談起哈外專老校長王季愚和副校長趙洵的話題,竟然是那麼激動不已,記憶是那麼深刻、感情是那麼真摯、語言是那麼熱烈,對兩位老校長的愛撫和培育之恩無不感念之極!這是為什麼?答案非常清楚,那就是:

王季愚所具有的馬克思主義的政治魅力、學貫中西的學識魅力、獨立高尚的人格魅力、精英輩出的教育魅力,深深地打動、感化、激勵了學子們的心,總裝了他們的世界觀,決定了他們的革命道路,影響了他們一生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取向,因此,他們忘了任何別的什麼,也決不可能忘記自己的人生導師老校長啊!

一 馬克思主義的政治魅力和歷史胸懷

王季愚的馬克思主義政治魅力,首先在於她有著革命家的一生。

1930年她考取了國立北平大學法學院俄文班,因為蘇聯十月革命的影響,在當時學俄文被視同共產黨一樣。她與於伶、陳沂同班,參加了俄文讀書會,瞭解蘇聯和蘇聯文學,同時兼學英文和日文。九一八事變後,她立即投入到抗日救亡運動,參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左翼文化團體“社會科學家聯盟”(聯)。1938年王季愚參加黨的地下組織,以季子、西冷、季愚等筆名,從蘇聯《紅星》雜誌上翻譯了大量文章刊登在《上海婦女》雜誌上。

1938年孫冶方代表組織通知王季愚被批准為中共正式黨員,無候補期。

1939年上海的黨組織根據中央指示,陸續輸送一些理論工作者和文化工作者去延安,周揚和艾思奇現行。1940年8月,王季愚轉道香港、桂林,到達重慶,周恩來安排王季愚母子住在周恩來公館,後來經周恩來安排赴延安魯迅藝術學院文學部工作,開始系統學習馬列主義和毛澤東理論著作。她記憶力驚人,能背誦《新民主主義論》、《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和《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等文章的主要章節。抗戰勝利後,她隨延安魯藝徒步行軍來到東北佳木斯擔任東北大學文學院院長,後來在劉亞樓兼任的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部附設外國語學校最困難的時侯,來到這裡主持學校全面工作。從此開始,一直到後來的哈爾濱外專、外院、上海外院,畢生從事外語教育,成為新中國外語教育的奠基者、新中國外語教育的先驅與前輩,傑出的人民教育家。

王季愚的政治魅力還在於,她有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胸懷。

從延安外國語學校到哈爾濱外國語學校,都是培養蘇聯翻譯的,培養出來的學生都工作在重要崗位,所以對學生的政審非常嚴格。來這裡學習的除了部隊推薦的政審合格的學生以外,還有很多是來自國統區和淪陷區學生,他們多數出身於有錢人家。窮人家的子弟連飯都吃不上怎麼可能來讀書呢?那麼,應該如何對待這些從國統區和淪陷區來的非工農出身的學生呢?

王季愚的做法是兩條:一是相信青年人是追求進步的,二是對年青人在追求光明的道路上所走過的彎路不要苛求。有了這兩條,非工農出身的學生就可以完全放下了思想包袱,滿腔政治熱情走上共產黨指引的革命道路。我從1950年學校對學生政治面貌調查統計表中吃驚的看到,有不少後來的模範共產黨員和業務尖子,他們參加革命前在國統區或淪陷區曾經參加過國民黨或三青團或外圍組織,假如對他們曾經走過的彎路堅持苛責,就等於拒絕他們向革命轉變,等於葬送他們的政治生命。

可是,王季愚校長沒有這麼做,而是對青年人堅持政治引導。她親自給學生講社會發展史,講中共黨史。王校長的報告深刻、生動、風趣,總是座無虛席,掌聲不斷,在講到關鍵之處,她會將手中的粉筆頭向空中一擲,不容置疑的結論,在年輕人心中樹立起堅定的信念!她還憑著延安的老關係把《解放日報》國際評論員陳泉璧,挖來任學校政治教研室主任。他的時事教育大課,對形勢的透徹分析和精彩點評,就像一團火,點燃了同學們的革命激情。她特別培養、建設和團結了一批包括象熊映吾這樣後來成為全國著名經濟學家的政治理論教師隊伍。1953年5月1日《光明日報》對哈外專政治理論課教學經驗進行了長篇報道。

1950年王季愚在年終工作總結中說了這樣兩段話: 學生們“學政治課的目的,是在畢業後能有正確的遠大的政治目光,能以馬列主義觀點分析世界一切大事,能以新民主主義的觀點為人民服務”;“如果同學對我們的教育目的認識不夠,將來對事的看法不夠正確,不遠大,我們的目的便要落空,這是人民很大的損失,故同學都應重視它,如同重視俄文學習一樣”。

這樣的學校怎麼可能只有流利的外語而沒有理論思維和政治信念?所培養的人怎麼可能只有知識而沒有遠大理想呢?正是因為這裡的校領導不只是教育家同時又是革命家和政治家,所以,從國統區、淪陷區來到哈外專的學生受到革命教育後,背叛了過去,選擇了革命道路。他們曲折的人生軌跡生動的記錄了他們是如何經過痛苦的比較,以哈外專為轉折點堅定地走上了共產黨的道路,同時也證明了王季愚等老一輩馬克思主義者的歷史胸懷和政治魅力!

王季愚所具有的馬克思主義歷史胸懷,還表現在歷次政治運動中所持有的實事求是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立場:

1947年東北解放區開始三查三整時,有人在傳達運動精神時說,非勞苦大眾出身的都要清除出黨。王季愚與趙洵一起向羅榮桓和劉亞樓反映情況,使得上級不久下達了《對待知識分子的決定》,保護了一大批非工農出身的幹部和學生。

五十年代初開展三五反運動時,上級給學校下達“指標”,王季愚親自去市委要求撤銷“指標”,提出“學校有什麼問題就解決什麼問題”的正確意見,結果是又避免了一次擴大化。

1957年反右鬥爭來勢洶洶,根據上級按師生比例下達的“指標”,學校有200多名師生被打成“右派”。王季愚非常痛心而無奈,但是她不顧上級對她提出的“不要犯組織性錯誤”的警告,盡一切可能保護了被錯劃成“右派”的幹部、教師和學生,非但沒有把這些所謂的“右派”開除出校,而是安排在校辦農場“改造”,並很快在一年後陸續調回學校恢復工作或學習。

當然,有些人一直認為王季愚太右傾了,甚至認為她是右派的保護傘,對此王季愚不以為然,她曾經大度而風趣地說:“辦學校沒有什麼,檢討、檢討、再檢討就是了。”正是她代人受過勇於擔當的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胸懷,保護和挽救了大批同志和他們的家庭。

文革期間牛鬼蛇神保護傘的大帽子自然就扣到她的頭上,老賬新賬一起算,面對殘酷批鬥,她硬是不低頭。1981年她病逝後,楊尚昆夫人李伯釗說:“狂風暴雨襲來時,有隨風倒的小草,也有寧折不彎的大樹。王季愚同志在延安時我就瞭解她,她的性格就是這種寧折不彎的大樹!”

這就是我們的王季愚校長,具有馬克思主義政治魅力和歷史胸懷的王季愚!

二 學貫中西的學識魅力

哈外专红色经典:五 大学校长的楷模——王季愚

王季愚的國學造詣很高,古文功底深厚。三十年代在上海曾經給商務書局標點過二十四史。她通曉英、日、俄語,1935年在夏衍的建議下,開始翻譯高爾基的世界名著《在人間》,1936年出版,由夏衍親自設計和書寫封面,艾思奇推薦由上海讀書生活出版社出版,李公樸親任發行者,發行全國。譯文流暢優美。1947年重慶讀書生活出版社出版發行了王季愚的第三版《在人間》。王季愚與許廣平來往密切,曾經向魯迅引薦過趙洵,並請魯迅先生親自為趙洵翻譯的肖洛霍夫的《靜靜的頓河》作序。王季愚在北京和上海時期,對中外文學做過比較研究。

王季愚從抗日戰爭後從事外語教育以來,強調學習外語要和學習母語同等重要,只有這樣才能做好翻譯工作。為此,她在外語學校內部設置語文教研室,周揚的兒子周艾若和李立三的兒子李人紀都曾做過中文教師。王季愚還經常請翻譯家戈寶全、作家吳伯蕭來校小住,舉辦翻譯和文學講座。五十年代初畢業生力岡被譽為我國蘇俄文學頂級翻譯家,王士燮翻譯普希金被公認為是表達最準確最優美的譯文等等,都得益於學校母語與外語並重的教學方針。注重口語翻譯,這是哈外專教學的又一特色。王季愚充分利用哈爾濱蘇僑人口多的優勢,不僅主講教師由蘇僑擔任,助教、其它如體育、舞蹈、音樂、美術教師,甚至打字員、清掃員都是蘇僑,刻意營造俄語會話氛圍,儘快進入俄語思維,保證發音準確標準。建國初期,在蘇聯援建的空軍海軍裝甲兵部隊和國防、外交、蘇聯援建的156項重點工程中的首席俄語翻譯,大多是哈外專的畢業生。

早在50年代初,王季愚領導的哈外專是新中國首創研究生教育的外語學校,開創了新中國研究生教育的歷史先河。當時開展研究生教育的直接原因,是為了培養中國自己的俄語教師隊伍。1954年之前,哈外專的教師以蘇僑外教為主,王季愚預見到這些外教老師遲早是要回國的,學校必須抓緊培養自己的教師隊伍,這是一項戰略任務。歷史已經證明了王季愚校長的遠見卓識,當四年後大批蘇僑回國的時候,我們培養的自己的俄語研究生已經達到200多人,從實踐教學到理論教學,門類齊全,數量足夠,質量合格,平穩迅速完成過度,學校擔負的向國家各條戰線培養大批俄語翻譯的任務沒有受到任何影響。

1955年,王季愚又適時提出學術建校的戰略措施。她深知哈外專作為首個以俄語教育為主的外語學校,不僅要向國家源源不斷地輸送俄語人才,同時還要義不容辭地擔負起新中國俄語教育科學研究的重任。她提醒大家提高俄語教育水平,僅僅依靠提高教學方法是遠遠不夠的,最主要的辦法是要依靠提高俄語的學術研究水平。為此,她制定了學術建校的方針,提出學校工作由教學一箇中心,變成教學與科研兩個中心,這種提法比後來的提出教學與科研並重的提法早了整整半個多世紀。這是多麼大膽的教育創新!王季愚動員全校教師參加俄語學術研究,同時聘請了11位蘇聯專家,帶領教師進行各方面的俄語理論研究。哈外專是全國最早開設俄語理論課教學和俄語教材編譯室的學校,作為學術建校的兩個直接的成果就,一是編寫了一系列的俄語教科書和輔導材料,成為全國俄語教學所普遍採用的教科書和輔導教學著作。哈外專堅持學術建校的傳統一直流傳至今,這是目前黑大俄語學院任然保持全國俄語教學首席位置的根本原因。

二是編寫了種類齊全、數量多、部頭大、水平高的俄語辭書。其中《大俄漢辭典》是周恩來總理在他最後的歲月裡在廣州詞典會議上決定的編寫任務並特定由黑龍江大學俄語系完成的。《俄漢詳解大辭典》是王季愚和趙洵兩位老校長直接組織的,從1958年開始編纂,中間三次被打斷、三次重啟、兩代人攜手接力、全國各地哈外專學子鼎力合作,歷時40年,終於在1998年成功出版,被俄羅斯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所長通訊院士宋採夫親自作序評價它“是一部具有跨世紀意義的詞典”。這兩部大典標誌著它在全國乃至世界俄語學術研究中的崇高地位,也放射著王季愚學術建校的歷史光輝。

王季愚還有一項惠及至今的決策。1952年,正當哈外專在市區教學大樓剛剛落成的時候,王季愚就提出一個令人震驚的設想,這就是在荒漠的郊外建設新校區,學校準備外遷。她說,隨之解放後各項事業的發展,當初東北局劃給哈外專的醫大教學樓、郵電大樓等等,校舍遲早是要返還的,而且從長遠看,“學校本身也要發展,要有活動場地、綠色校園、運動場、圖書館、俱樂部、游泳池,學生要在綠蔭中讀書,要有一大片土地,現在不動手以後就晚了”。

王季愚校長非但決策果斷,而且行動之快令人震驚!1952年夏沙曼屯新校區就開工建設了,總面積十多萬平米的教學樓、宿舍、禮堂及服務設施,兩年多一點的時間基本竣工。此時正值蘇聯援建156項工程大量需要俄語翻譯的時候,也是教育部決定高中取消英語課改上俄語從而俄語師資需求猛增的時候,而哈外專適逢其時具備了擴大招生的條件,僅1954年一次就招收了1700名高中畢業生,全校在校生達到3400名,教師達到350多名。更深遠的是,正是由於她的遠見卓識,才有今天黑龍江大學這座美麗壯觀的校園。這是影響百年的決策呀!作為大學校長,王季愚學貫中西的學識魅力是令人折服的,她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是經得起歷史考驗的,她的光輝業績不僅永彪史冊而且永遠銘刻在她的世代學子的心上!

三 獨立高尚的人格魅力

哈外专红色经典:五 大学校长的楷模——王季愚

王季愚是大寫的人,是真正的共產黨員,是學子們一生和世代相傳的做人的榜樣。

學校返回哈爾濱之後,王季愚在馬家溝飛機場附近辦農場,養豬養牛養鴨養雞,改善大家的伙食。在太陽島租房買船供大家休閒娛樂。在帽兒山買房建設休養所大家輪流去療養休息。

五十年代,宋慶齡曾經視察並高度讚揚過哈外專所辦幼兒園的工作。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王季愚在東大直街校部的對面建了兩座家屬樓,解決了教工住宅問題,同時辦了一個託兒所和幼兒園。王季愚和趙洵以深情的母愛,呵護著教工們的孩子,讓孩子們享受最好的教育,還飼養了十頭荷蘭奶牛,每天給孩子們專供鮮奶。

王季愚對幹部教師和學生要求嚴格,卻有手足之情和母愛之心,操心他們的吃住與冷暖、困難與負擔。早在解放戰爭期間,由於戰局緊張的時候,學校從哈爾濱遷到佳木斯,除了口糧和軍裝以外全部需要自給。趙洵說,這時季愚在黨組會上提出把延安帶來的黃金賣掉,買了10輛日本人留下的舊卡車,由謝家彬負責去集寧金礦跑生意,這樣一來學校生活慢慢好起來,還換回砂糖、蘋果和極其少見的巧克力,這些東西自己人不準動全部給蘇僑教師。為送病號和外教進城還買了一輛淡青色的馬車,大家稱之為青鳥”。在那麼艱苦的年代,兩位女校長把學校生活打理得那麼精彩,老師教書和學員學習的熱情都十分高漲。

她艱苦樸素一輩子,卻對周圍有困難的同志一貫慷慨解囊。甚至在文革中她只有30元錢生活費的時候,仍然接濟了同樣遭受文革劫難的9個孩子,視若親生骨肉竭盡全力保護了他們。這是1981年九個孩子為王季愚校長扶欞的照片。

大多數人經常看到的是王季愚校長工作上指揮若定氣宇軒昂的一面,對同志對學生和藹大度悉心呵護的一面,卻不知道她同時在默默地承擔著多大的來自家庭的沉重負擔和個人的不幸遭遇。

王季愚30年代在上海與戲劇家於伶結婚,後來於伶移情別戀,王季愚獨自一人帶著6歲的力凡和當時只有5個月的力平輾轉去了延安的。抗戰勝利後,她將5歲的力平寄養在延安同志家裡,帶著力凡長途跋涉來到東北,在三年戰爭當中不知兒子力平是死是活,全國解放前夕力平才回到母親的身邊。這是她從延安帶來的可愛而飽經風霜的女兒力凡和兒子力平。王季愚對女兒和兒子沒有任何特殊照顧,有的是嚴格要求。

王季愚對教工們的孩子是那樣傾心,加上緊張的工作,反而忽略了對自己女兒的細心照料,以至於力凡生病,終於不幸。這是力凡在上海遭受文革迫害去世後,老人家憑窗而泣令人撕心裂肺的一張照片。

這是一位巨痛壓頂不低頭,性格無比堅強的人!也是用一生的寬容對待人,包括給自己造成不幸的人,只要他人幸福自己甘願承受命運安排的胸襟無比開闊的人!能夠把堅強與寬厚兩個很難兼容的東西融合的一起的,只能是具有崇高思想和人間大愛的人,這就是王季愚!

對待同志,即便是犯了錯誤也會像春天一般溫暖;而對待嚴重的錯誤路線,卻堅決不低頭——這也是王季愚!

1958年黑龍江大學成立後進行所謂的“教育改革”,把師生們都趕到農村“下鄉辦學”,那時農村就已經開始缺糧了,師生們在農民家與老鄉們同吃同住,給農民帶來很大的負擔,而且不少師生,特別是女同學因為缺乏營養而出現浮腫,王季愚到鄉下調查回來給省委寫報告反映情況,並且要求立即停止下鄉辦學,返校上課。省委採納了王季愚的正確意見,從此王季愚與當時的黨委書記矛盾尖銳化,導致最後王季愚離開黑大去上海外語學院任職。這些對王季愚都是無所謂的事情,除了純粹地為了學校的健康發展之外,她沒有任何個人的恩怨和利害得失.她到了上海外院後同樣做出了卓越貢獻,得到廣大師生們的一致讚頌。

文化大革命開始了,極“左”勢力反撲,牛鬼蛇神保護傘的大帽子自然地扣到王季愚的頭上,新賬老賬一起算,把她從上海糾回黑大批鬥。面對殘酷批鬥,她硬是不低頭,她自信真理的力量,在群眾大會上,她說,你們今天把我鬥臭了,以後我還會香起來!

王季愚解放以後,加倍地努力工作,卻從來不提在文革自己所遭受的苦難,沒有忌恨批鬥她的人。一樁舊案也有了結論——那是1960年,因為中蘇關係開始惡化,俄語系教學任務減少,王季愚利用這個機會組成25人的隊伍編纂《俄語詳解大辭典》,可是,因黨委書記說大學編詞典是不務正業而被迫停止。王季愚去北京找胡喬木和周揚尋求支持,最後以借調的名義將黑大俄語系的人借去北京編纂詞典。70年代初,歐洲一個小國訪華時贈給中國一套他們編纂的百科全書,而我們卻拿不出像樣的辭書而只能回贈《新華詞典》,此事引起周總理的高度重視,召開了他生前最後一次會議——廣州辭書工作會議,頒佈了中國辭書編纂規劃,並將俄語大辭典的編纂任務指令落實到黑大,王季愚主持編纂俄語詞典是不務正業的荒堂指責也偃旗息鼓了。

古語有道:有其母必有其子,有其師必有其生。有王季愚這樣的校長,必然會教育出王季愚那樣的學生。

章金樹是哈外專40年代末的畢業生,曾經給劉亞樓當秘書,後來被調到國防部給彭德懷元帥當秘書兼俄語翻譯。1959年廬山會議批判彭德懷,用專機接章金樹上山揭發彭德懷所謂“裡通外國”的罪行。章金樹在山上住了四天,一字未寫,最後只說了一句話“我認為彭總沒有問題”。這就是哈外專學生普遍具有的光明磊落、淡泊名利的高貴政治品質!從此大難臨頭,從北京貶到山區軍營,最後當他不得不結束30多年戎馬生涯脫掉心愛的軍裝時落淚了,轉到地方後他依然為黨和國家勤奮工作努力學習,80年代在文化部的一個重要崗位上再次為黨和國家做出貢獻。這就是哈外專學生顧全大局、忍辱負重、鍥而不捨的高貴思想品德!他的愛人張億偉與他都是哈外專三班的同學,在章金樹最艱難的時候,兩人仍像當年在哈外專那樣,恩愛如初、相挽而行,這就是哈外專用共同理想和信念鑄就的同學之情!

哈外專還有一位同學魯芒,1957年因言獲罪進了監獄。1960年大饑荒的年代,他的同學張凡冒著開除黨籍的風險給魯芒寄去救命的糧票,幫助魯芒度過了絕望時期。監獄看守問張凡是你什麼人?魯芒含著淚水說:他是我的同學!

前面提到的那位被譽為蘇俄文學頂級翻譯家的力岡,1957年被錯劃右派開除公職勞動教養,文革時帶著全家下放山區,磨難的生活摧殘了他的身體,也耽誤了他太多的時間。但是逆境坎坷絲毫沒有動搖他的生活信念和神聖追求,700多萬字的譯作都是在1979年到1996年的17年時間裡完成的,他是在與時間和生命瘋狂地賽跑,做出了令人難以置信的輝煌成就,終於在1997年剛過70歲的時候離開了人世。他是累死的。應該說,哈外專像力岡這樣歷經磨難永不言敗,與命運抗爭為事業獻身的學生很多,力岡是他們的傑出代表。

從這些學生的身上可以生動地看到,王季愚獨立高尚的人格力量是多麼巨大!這種獨立高尚的人格,說到底就是對他人、對社會、對民族的良知,和對這種良知的固守和捍衛。

四 精英輩出的教育魅力

哈外专红色经典:五 大学校长的楷模——王季愚

著名的大學校長,一定是膝下精英輩出,桃李滿天下,令世人唏噓仰慕的教育家。王季愚就是這樣的大學校長。新中國建立前夕的1949年8月,周恩來約請王季愚到北京親自下達10個月之內培養200名蘇聯翻譯的緊急任務;時隔6個月之後的1950年2月,周恩來陪同毛澤東訪蘇歸國途中視察哈爾濱時又一次接見王季愚,聽取工作彙報。

王季愚沒有辜負黨中央和毛澤東、周恩來的期望,打破教育常規,充分利用哈爾濱蘇僑外教和俄語語言環境的優勢,以俄語實踐教學為主,聽說領先,注重口譯,很快培養出一批批戰爭和國防、外交戰線急需的俄語翻譯,解決了黨和國家的燃眉之急,同時也鑄就了學校注重會話的教育特色。翻閱學校歷史檔案,可以看到當年學校接到部隊各兵種和國家各部位發來的請調函、請調電文多如雪片。他們共同認為哈外專培養出來的俄語翻譯政治質量好,會話能力強,當時軍隊系統的首席翻譯幾乎都是哈外專的學生,甚至國務院和各部位的主要翻譯也是哈外專的,哈外專為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創建空軍、海軍、裝甲兵、蘇聯援建的156項重點工程和新中國外交工作,做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

從1946年王季愚主持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部附設外國語專門學校,到哈爾濱外國語專門學校、哈爾濱外國語學院,一直到黑龍江大學時期的1964年她到上海外國語學院前為止,18年來她直接培養的學生,精英輩出,桃李芬芳,遍佈國防、外交、經濟、教育、文化等各條戰線,是國家的棟樑,事業的精英,社會的良心,黨和人民的好兒女。

哈外專畢業生就職於國防戰線的相當之多,特別是以劉亞樓為司令員的空軍裡,有一多半的翻譯來自哈外專,後來都陸續成為空軍的各級領導幹部。

劉亞樓兩任秘書章金樹和孫維韜都是哈外專的早期畢業生。這裡只說章金樹:他1952年被調到國防部外事處後,因為給彭德懷當了7年翻譯,所以1959年廬山會議期間專機把他接到山上揭發彭總所謂“裡通外國”的問題。他在廬山住了4天,一字未寫,最後只說了一句話“我認為彭總沒有問題”!——這就是哈外專學生普遍具有的光明磊落、淡泊名利的高貴政治品質!

從此他大難臨頭,從北京貶到山區軍營,最後當他不得不結束30多年戎馬生涯脫掉心愛的軍裝時落淚了。轉到地方後他依然為黨和國家勤奮工作努力學習,80年代在文化部的一個重要崗位上再次為黨和國家做出了重要貢獻。——這就是哈外專學生顧全大局、忍辱負重、鍥而不捨的高貴思想品德!他的愛人張億偉與他都是哈外專三班的同學,在章金樹最艱難的時候,兩人仍像當年在哈外專那樣,恩愛如初、相挽而行,這就是哈外專用共同理想和信念鑄就的同學之情!

除了空軍而外,海軍、裝甲兵和國防科工委包括二炮當中,來自哈外專的也很多。例如葉正大中將、夏明智少將、丁昕少將、長二捆火箭發射總指揮於龍淮等等都是。

外交戰線來自哈外專的也不少。據統計僅駐外大使就有幾十人之多。例如我國駐捷克斯洛伐克和保加利亞大使張大可和騰紹志等,張聯是新中國最早的女大使之一,她是50年代初的哈外專畢業生。

外交部副部長齊懷遠是王季愚1948年從瀋陽招來的學生。中國駐俄羅斯大使李鳳林是王季愚1950年首創的俄語少年預科班的學生,他在擔任大使期間為蘇聯解體後的中俄友好關係做出了重要貢獻。當年,王季愚非常關心預科班的小同學,看著這些穿著又長又大軍裝的少年們是那樣可愛,給他們補習文化課,還經常親自查夜,被子沒蓋好的給掖好。李鳳林是預科班中年齡最小的。在少年預科班畢業的姜長濱是我國蘇聯問題研究專家,中央對俄關係六人諮詢小組成員。在少年預科班裡還有後來成為李鵬總理夫人的朱琳等。

在王季愚的弟子當中,還有一批後來成為黨和國家的重要領導幹部。閻明覆,曾任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統戰部部長、全國政協副主席。他是我黨隱蔽戰線的英雄閻寶航的兒子。1946年他16歲時從佳木斯東北大學畢業來到哈外專,王季愚親自接待並安排他在老三班學習俄語。1949年畢業後分配到北京。195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成立了由閆明覆、朱瑞真、趙仲元三人組成的翻譯組,閆明覆任組長。這三人都是哈外專的畢業生。翻譯組的任務是翻譯中蘇兩黨之間的來往信件、為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出訪或接見外賓時擔任口頭翻譯。翻譯組見證了兩黨由友好到破裂的全過程,並參與了中蘇論戰的一些工作。例如1960年經毛澤東審改發表的《列寧主義萬歲》等三篇文章和1963年至1964年發表的九篇公開論戰的文章("九評")。

還有一位錢育才,是哈外專50年代初畢業,1953年到1979年長期在對外宣傳部門從事譯俄工作,例如1956年蘇共二十大後參與了《論無產階級專政的歷史經驗》、《再論無產階級專政的歷史經驗》等重要文章的翻譯和核稿工作以及《毛澤東選集》第四卷俄文版的出版工作。

上個世紀50—60年代,擔任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鄧小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首席俄文翻譯的基本上都是哈外專的畢業生。1989年戈爾巴喬夫旨在改善蘇中關係訪華之行,鄧小平說閻明覆50年代參加過兩黨會談全過程,所以指令閻明覆參加他與戈氏的兩黨的這次會談。

不能不說的是,被翻譯界譽為當代蘇俄文學頂級翻譯的也是王季愚的學生,他就是力岡,1949年入學的哈外專三級部的學生。作為文學翻譯家,沒有深厚的兩國文學和雙語才華是絕對不可以的。力岡在我國俄蘇文學翻譯大家魯迅、曹靖華、草嬰、戈寶全等前輩面前,敢於將托爾斯泰、普希金、屠格涅夫、萊蒙托夫、肖洛霍夫、高爾基等人的世界名著幾乎重新翻譯了一遍,誰有這樣的膽量與實力?!只有受到早期翻譯高爾基的王季愚的深刻影響和得到王季愚俄漢(外語和母語)並重教育的力岡,才會有這個膽量和實力!

力岡何止才華來自校長,剛毅的性格和不屈的意志何嘗不是師從校長啊!力岡1957年被錯劃右派開除公職勞動教養,文革時帶著全家下放山區,磨難的生活摧殘了他的身體,也耽誤了他太多的時間。但是,逆境坎坷絲毫沒有動搖他的生活信念和神聖追求,700多萬字的譯作都是在1979年到1996年的17年時間裡完成的!他是在與時間和生命瘋狂地賽跑,做出了令人難以置信的輝煌成就,終於在1997年剛過70歲的時候離開了人世。

他是累死的。應該說,哈外專像力岡這樣歷經磨難永不言敗,與命運抗爭為事業獻身的學生很多,力岡是他們的傑出代表!

哈外專不只有一個力岡,他的師弟王士夑在我國文學翻譯界也頗有影響。他的代表譯著有果戈理的《死魂靈》、阿托爾斯泰的《苦難歷程》和法捷耶夫的《青年近衛軍》。他多年潛心研究和翻譯普希金的作品,譯界評論認為他所翻譯的普希金《葉夫根尼奧涅金》,在理解深度上和語言風格傳達上都是我國已有7種譯本中最好的。

力岡的師兄陳殿興翻譯的《契可夫短篇小說全集》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馬佐夫兄弟》和現代作家柯切托夫的《茹爾賓一家》都是上乘譯作。王士夑的大部分譯著是在60歲退休後譯成的,老外專不少從事俄語教學的人都有深厚的雙語積澱和良好的文學翻譯素質。

能夠標誌俄語學術水平的,莫過於大型俄語詞典了。上個世紀編纂出版的《俄漢大詞典》和《俄漢雙解大辭典》被稱為中國俄語詞典的經典之作,被俄羅斯語言研究所所長、俄羅斯通訊院士宋採夫稱之為創世紀之作。這兩部大典是在王季愚策劃、趙洵親自領導,由兩個老校長的高才弟子李錫胤和潘國民具體執筆和全國老外專的學者執著努力下,歷時40年完成的。

王季愚的教育魅力不限於外語範圍。許多人不會想到:全國著名經濟學家熊映吾竟然是王季愚的大弟子。奇怪嗎?一點也不奇怪!因為王季愚不單是教育家,也革命家。看一下熊映吾的成長過程吧!

熊映悟是中國生產力經濟學創始人之一,他撰寫的《生產力經濟學概論》是中國第一部生產力理論專著,獲得中國經濟學界最高獎孫冶方經濟科學著作獎,是國家教委審定的第一部生產力經濟學高校教材。他的論著《用發展觀研究<》和《再論用發展觀研究資本論>》,第一個指出馬克思《資本論》的歷史侷限性,在國內外引起強烈反響,他是一個務實創新的著名經濟學家。

1949年10月他到外專工作的時候剛滿20歲,沒上過名牌大學也未留過洋,家庭出身又不好,可是在擔任三個班的政治助理員期間一展才華,王校長又冒著政治風險提拔他擔任六級部主任。六級部學員畢業後,王季愚校長勸他轉到經濟學崗位,並兩次送他到北京中央黨校和人大學習《資本論》,囑咐他要經得起波折,一心一意做學問。

說到這裡我們就明白了,哈外專出現的這種文化現象並不奇怪,因為這裡的校領導不只是教育家同時又是革命家和政治家,這裡的土壤催生著政治和知識之花同時開放。

在王季愚的身邊凝聚著一批傑出的政治理論教育家。例如李祖培、孫雲、扈穎航、王紹順、吳顯昌等等。

這樣的學校怎麼可能只有流利的外語而沒有理論思維和政治信念?所培養的人怎麼可能只有知識而沒有遠大理想呢?

有一次王季愚校長用純正的四川話對一個剛剛從四川來的叫陳隆增的男孩說:“到我們學校來不單純是學俄語,首先要改造思想建立革命的人生觀。”男孩瞪大眼睛問:“什麼是革命的人生觀,我不大懂。”“你坐過汽車吧,汽車的方向盤就好像一個人的人生觀,是勇往直前,還是左轉右轉,就靠這個方向盤。革命人生觀就是下決心幹一輩子革命,臨死都不動搖!小同鄉,懂不懂?”陳隆增一下子明白了革命人生觀是這麼重要,並且一輩子也忘不了老校長的重要囑託。

預科班畢業的學生方揚春,一生從事外事活動,訪問40多個國家。1956年訪問波蘭期間遇到震驚世界的波茲南事件,1959年在維也納,1963年在科倫坡,都經歷了非常事件的嚴重考驗,但他都能冷靜分析,堅定維護國家利益,永不迷航。他深情地說,這都是母校給了我革命世界觀的結果。每個外專學生在回顧過去時都會講這一條:母校給我的世界觀,終身受益。

這就是王季愚的學生們:他們首先是有社會良知和社會責任的人,是有理想和抱負、不負黨和人民重託的人,是事業輝煌、正直無私的真正的社會精英!

  • 文責自負,本文內容版權與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 轉載請務必作者聯繫,取得作者的許可,並保留作者信息。

  • 轉載請標明來源:大話哈爾濱,文章地址: http://imharbin.com/post/2794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