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劍》中李雲龍為什麼要建騎兵連?

漁樵侃史


騎兵是冷兵器時代的重要兵種,即使到了一戰,騎兵在軍隊中仍佔有重要地位,但是在二戰時,坦克、飛機、重型火炮等武器廣泛應用於戰場,騎兵的剋星越來越多,已經成為夕陽兵種,在這種情況下,八路軍李雲龍部為什麼還要建立騎兵連呢?

在抗日戰爭上,中國軍隊裝備落後,以至於火力不足,所以日軍的騎兵才敢在中國戰場橫行霸道,特別是在華北敵後地區,日軍駐守在此的基本上都是治安丙級師團,坦克和裝甲車裝備較少,而且日軍在華北平原地區掃蕩時,騎兵通常擔當起奔襲和包圍任務,八路軍為此吃盡了苦頭,所以在這種形勢下,八路軍和日軍建立騎兵是很有必要的。

騎兵部隊具有機動性強、善於奔襲和夜戰等特點,很多工業基礎相對薄弱的國家都會保持騎兵編制來保證部隊的機動性,八路軍就更不用說了,甚至把騎兵當成寶貝疙瘩,畢竟整個八路軍只有一個騎兵團,隸屬129師。國軍在抗戰時也有不少的騎兵部隊,最有名的是門炳嶽將軍的騎七師,讓綏遠地區的日軍吃了不少苦頭。

在《亮劍》中,李雲龍的獨立團建立騎兵部隊也是很有必要的,如果在抗戰初期李雲龍部就整一個騎兵連出來,那顯然有些誇張。獨立團隸屬386旅,長期在晉西北與日軍鬥爭,有了騎兵連之後獨立團的戰鬥力大大提高。

解放戰爭後,我軍的武器裝備有了很大的改善,作戰時火力密度大大提高,騎兵部隊的作用下降了許多,不過我軍還是可以利用馬匹的機動性,提高行軍速度。隨著軍隊機械化、摩托化的發展,我軍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終於淘汰了“騾馬化”,僅象徵性得保留少許騎兵部隊。


兵說


在二戰的中國戰場上,尤其是華北敵後抗日戰場上,騎兵這一兵種還沒有過時,相反,還具備一定的速度與突擊優勢,每支八路軍隊伍都以擁有騎兵為榮。



騎兵作為冷兵器時代的主力兵種,在熱兵器尤其是自動火器出現後逐漸走向衰落。我們知道,騎兵最可怕的戰場對手是密集的機槍火力和裝甲戰車,陳賡將軍在長征到達陝北後,為擺脫馬家軍和東北軍騎兵的追擊,曾以伏擊和機槍集中使用的辦法重創敵人,一次繳獲戰馬1000餘匹,把彭老總樂壞了。

歐洲戰場上也出現過波蘭騎兵反擊納粹德軍裝甲部隊的戰例,結果當然是一場屠殺。可問題是,無論八路軍還是日軍華北方面軍用於治安的丙種師團或獨立混成旅團,都不具備這兩項優勢,坦克裝甲車較少,機槍裝備數量有限,反而使雙方的騎兵都有了用武之地。



《亮劍》裡李雲龍一個團就建制了一個騎兵連有點誇張了,當時整個八路軍才擁有一個騎兵團,隸屬129師。團長曾玉良四方面軍出身,在新疆接受過蘇聯哥薩克軍事顧問的騎兵訓練,率領129師騎兵團馳騁於冀魯豫平原,給日偽軍以沉重打擊。

1942年4月岡村寧次指揮日軍對八路軍冀南軍區實施“鐵壁合圍”,為掩護軍區機關突圍,騎兵團奉命打開缺口,曾玉良帶頭衝鋒,以慘重傷亡終於撕開包圍圈,讓司令部和機關後勤人員得以衝出,戰鬥中形成了以後響徹冀魯豫的騎兵團集體衝鋒口號,《亮劍》中有仿效:

騎兵團!共產黨員集合!衝鋒!



同樣,日本騎兵也不是軟柿子,明治維新後日本革新軍制,引入良種戰馬,多數戰馬是歐洲品種的雜交改良,比中國騎兵廣泛使用的蒙古馬較為高大,當時稱“東洋馬”。日軍編制內有騎兵旅團,師團屬騎兵聯隊,獨立混成旅團屬騎兵大隊和騎兵中隊等,在華北平原通過快速機動完成對我根據地的掃蕩、奔襲和包圍等作戰任務,由於八路軍火力不足,日軍騎兵給抗日軍民也造成了相當的損害。



在南方的新四軍也成立了騎兵團,是新四軍四師師長彭雪楓將軍所創建。1941年彭雪楓的四師在反頑鬥爭中與青海馬家軍的騎8師大戰於津浦路西,沒有騎兵的四師傷亡5000餘人,老32團幾乎拼光,是“皖南事變”後新四軍最大的一次失利。彭將軍痛定思痛,組建了四師黑馬團,並親自設計了號稱“雪楓刀”的新式長馬刀,騎兵團仍以從新疆歸隊的周純麟為團長,成長迅速威鎮津浦路兩側,稱紅色哥薩克。

1942年為保衛洪澤湖夏收,同時不誤傷收糧群眾,彭雪楓下令騎兵團用近戰解決搶糧日軍,接戰僅9分鐘,300餘名日軍被騎兵團用長馬刀連劈帶砍放倒一大半,剩下80多人崩潰投降,騎兵在抗戰時期的威力可見一斑。



但是在解放戰爭以後,隨著美式自動武器在國共雙方的普及,火力密度大大增強,戰馬那可真是靶子了,所以騎兵的作用大大下降,我軍僅在內蒙古和東北地區建制了少量騎兵部隊,到解放戰爭後期,騎兵基本退出了歷史舞臺。


度度狼gg


一戰的時候,騎兵仍然是有用的,而且作用非常明顯。著名的蘇聯元帥布瓊尼就是騎兵出身,在一戰和衛國戰爭期間,都是騎兵部隊的指揮官。蘇聯小說《騎兵軍》就是以布瓊尼為主角的,描述衛國戰爭期間,布瓊尼率領騎兵部隊作戰的情況。

但《騎兵軍》中也描述了,在衛國戰爭期間,騎兵部隊的作戰是非常困難的,讓騎兵部隊感到最為難受的是兩個,一個是戰鬥機的俯衝掃射,另一個就是密集的機槍陣地掃射,都會對騎兵部隊造成比較大的傷亡。

紅軍時期,三大野戰軍中只有四方面軍有一個騎兵團,而且是在準備西進河西走廊的時候才編組訓練出來,主要就是準備用來對付河西走廊的馬家軍。而且,四方面軍在甘南的時候,也特別訓練過步兵針對騎兵的打法和戰術。

別看四方面軍這個騎兵團只是個團級單位,但實際上配置很高。許世友曾經在這個團當過團長,而當時他實際上已經是師級幹部了,後來就調任副軍長了。也就是說,這個騎兵團的實際級別是高於紅軍的普通步兵團的,相當於一個特種部隊,幹部都是高配的。

以紅軍當時的裝備水平來說,既沒有能夠俯衝掃射的戰鬥機,也沒有足夠數量的重機槍,所以能用的辦法其實比較有限,只能蒐集和抽調馬匹,組建騎兵部隊,來應對馬家軍的騎兵。所以說,這是一個特別組建起來的部隊,本身就承擔著更高的任務。

四方面軍無論是在鄂豫皖還是在四川所面對的敵人,和中央軍相比,裝備水平其實都不能算太高,只有在鄂豫皖根據地後期面對東北軍的時候,東北軍的裝備比較好,重裝備比較多,其它的地方軍閥部隊以及在四川的地方軍閥部隊,重裝備都不多。

這也就意味著,四方面軍的戰鬥經驗中,騎兵仍然是能夠發揮特殊功能的特種部隊。尤其是在準備西征的時候,馬家軍的裝備水平雖然不高,但以騎兵部隊為主,機動性比較強,這對四方面軍是有比較大的優勢的,讓西路軍吃了不少苦頭。

這也就是為什麼一二九師會成為當時八路軍的三個師中唯一擁有騎兵團的師了。

《亮劍》中的李雲龍就出自四方面軍,而且參加了西路軍,是在西路軍失敗之後逃回延安的。這就意味著,在李雲龍的認識裡,騎兵部隊是能夠發揮出遠遠超過普通步兵團的戰鬥力的特種作戰部隊,也是他在當時條件下能夠擁有的裝備水平比較高的部隊了。

換句話說,如果李雲龍當時能有十幾門意大利炮,能像楚雲飛一樣,組建起一個炮兵營之類的部隊,當然就不需要騎兵連了。就算是李雲龍手裡的機槍集中起來,能夠讓他組建一個機槍連,他也不需要去組建騎兵連。

但在騎兵連出現的時候,李雲龍的裝備還很寒磣,不要說炮,連機槍都極度缺乏,自然很看重這支騎兵部隊。所以,《亮劍》中李雲龍把這個騎兵連視為掌上明珠,特別優待,對訓練也特別重視,就是希望他能在日後的戰鬥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當然,李雲龍的這個寶貝疙瘩還沒完全練好,就被迫投入了戰鬥,最後全連都犧牲了。這也說明,在當時的條件下,李雲龍實際上還不太會使用騎兵部隊,把騎兵部隊當成普通部隊使用了,沒有把騎兵連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在這之後,也再沒有組建過騎兵連。


蕭武


回答這個問題,不得不提下開國大典閱兵式上,唯一的國產裝備---2344匹軍馬!

1949年10月1日,在新中國開國大典閱兵式上,16400多名解放軍官兵展示了110多種輕重武器。為了整齊劃一,參加閱兵的士兵統一使用的步槍是“三八大蓋”。這些“三八大蓋”都是各野戰軍專門挑選送過來,給閱兵官兵使用的。另外,(重型)武器裝備包括119門火炮,坦克95輛,57輛裝甲車,222輛汽車,17架飛機,2344匹軍馬。

這些武器裝備大都是在革命戰爭中繳獲的“萬國牌”,來自24個國家98個工廠。在這些武器裝備中,只有2344匹軍馬是國產的,其他都是國外生產的。

這件事即展示出我軍裝備的“簡陋”,同時,也說明馬匹對於我軍的重要性!

在上個世紀及以前,騎兵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重要兵種”!

在中國古代,北方遊牧民族一直是中原農耕政權難以解決的對手。這裡最主要的原因是,遊牧民族騎兵厲害!而中原農耕政權缺少馬匹,騎兵不行,總是處於“守勢”。等到19世紀的時候,步槍的發展使得騎兵的重要性開始下降。不過,一直到馬克沁重機槍的出現以後,騎兵大軍團衝鋒作戰才落後於時代。從此開始,騎兵的任務轉向於快速推進和追擊敵軍。真正的陣地戰和伏擊戰是用不上騎兵的。

日軍侵華時,常設師團(甲級師團,挽馬師團)都是八聯隊編制:四個步兵聯隊,騎兵、炮兵、工兵、輜重各一個聯隊,騎兵聯隊是標配。日軍特設師團(乙級師團,馱馬師團)去掉騎兵聯隊,依然保留騎兵大隊。

除了師團下屬騎兵聯隊外,日軍還設置騎兵旅團。下轄2個騎兵聯隊與1個騎炮兵聯隊、1個裝甲車隊。

可見,日軍很依賴騎兵!沒辦法,二戰時也就美國和德國這樣的國家軍隊機械化程度高,騎兵不靠馬。而日本和中國的“騎兵”,還是以馬匹為主。

《亮劍》中,李雲龍的騎兵連(營),還是丁偉“送”給他的。

李雲龍的騎兵連的馬匹,來自於萬家鎮皇協軍第八混成旅。最初,還是丁偉發現了這批寶貝。當時,丁偉去延安學習,半路上被萬家鎮的一股偽軍騎兵纏上了。丁偉跟李雲龍一個“德性”,看見好裝備就流口水。估計這是八路軍太“窮”,養成的的習慣。所以,丁偉一直跟警衛員誇偽軍騎兵的馬真是好馬。

後來,丁偉聽總部調令,去接替李雲龍新一團團長的職位。李雲龍對他一個勁的訴苦,說委屈。丁偉為了安慰李雲龍,送給他一份大禮------萬家鎮皇協軍第八混成旅的騎兵營。這個偽軍混成旅原來是國民黨保安團,戰鬥力連二流都算不上。但是,卻有幾百匹馬。李雲龍找來副團長孔捷,用一個營兵力奔襲50公里,一舉拿下偽軍的騎兵營。

不過,還沒等李雲龍捂熱乎,旅長一個電話,搶走了三分之二的馬匹。旅長也喜歡馬,那可是寶貝。旅長還算仗義,給李雲龍留下一個騎兵連的馬匹。

最後,迴歸正題,說下李雲龍為什麼要建騎兵連。

在抗戰時期,我軍和日軍基本都沒有什麼汽車。騎兵成了最好的機動部隊。擁有少量的騎兵,可以高部隊的機動性。畢竟,提前到達戰場,佔據有利位置,也是戰鬥獲勝的關鍵因素。

李雲龍的騎兵連也是立過功的。楚雲飛手下的錢伯鈞部想投敵,楚雲飛“單刀赴會”被困。幸好,李雲龍有騎兵。李雲龍以騎兵連為先頭部隊,半個小時就趕到錢伯鈞部隊的駐地。錢伯鈞聽說八路軍來了,當漢奸畢竟是沒有底氣的事,手下人馬上鳥獸散。李雲龍趁機救下了楚雲飛。李雲龍不僅讓楚雲飛欠了人情,還順道把錢伯君部兩千人馬的裝備給“拉”回來了。李雲龍“投資”騎兵營真是一本萬利。

而且,在反掃蕩時,孫德勝率領騎兵連拖住日軍的騎兵聯隊,為友軍爭取了時間。如果不是騎兵連的犧牲精神,會有更多的八路軍本日軍騎兵聯隊“咬住”。

而且,之後孔捷也有了騎兵連。我覺得就是旅長從李雲龍那裡“打劫”以後,分給孔捷的。

二戰時已經普及重機槍了,拿騎兵衝擊敵人陣地的事,只有傻子才會幹。騎兵的任務:一是依靠機動性,提前達到戰場,佔據有利位置;二是,依靠速度快,追擊阻截敵人。此時,騎兵機動性的優勢已經掩蓋了目標大的缺點。

當然,也是因為騎兵目標大。所以,旅長才會要走李雲龍大部分的馬匹,分給別的部隊。以李雲龍一個團的兵力,掩護一個連的100多匹馬,還是可以完成的。日軍大部隊來襲,八路軍直接騎馬進山溝了。

李雲龍出了名的“摳門”。為什麼摳?窮唄!八路軍的裝備是國軍中最差的,說是“叫花子”也不為過。正是因為“窮”,所以,李雲龍看見好裝備就流口水。李雲龍被鬼子騎兵追煩了,特別羨慕鬼子又騎兵,對於騎兵早就心裡種草了。正是因此,李雲龍非要組建騎兵連(營)。

所以,李雲龍到獨立團上任第一件事,就是把丁偉送他的禮物“拿回來”。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關於騎兵連的使用,有人說騎兵在當時那個環境下已經不起任何作用了,這一點我說純屬於胡扯。

在整部亮劍裡面,李雲龍一共使用自己的騎兵連四次,前兩次是孫德勝當連長的時候,那個時代的騎兵連一次是進攻山崎大隊的時候,全部放棄馬匹,然後去進攻山崎大隊,另外一次就是突圍的時候,由騎兵連牽制敵人的騎兵聯隊。

所以說,很多人看到前面這兩次使用以後都認為騎兵連對於獨立團來說就是一個累贅,什麼用都沒有,頂多去送死,這樣的部隊李雲龍幹嘛養這幫吃閒飯的呢?

問題是李雲龍對於騎兵連也有自己的認識,這兩次使用實際上也是迫不得已,他當時在進攻山崎大隊的時候,曾經嚴令要求騎兵連不能參加進攻任務,至於說第二次使用,這是因為形勢所迫,逼不得已只能夠將騎兵連作為誘餌扔出去。

但是到了後來,等到李雲龍逐漸安定下來,獨立團一切事物回到正軌上的時候,騎兵連才開始展露出自己的獠牙,這就是後來兩次李雲龍使用騎兵連,

第三次使用騎兵連是突擊楚雲飛的358團錢伯鈞部,那個時候就是騎兵連打的頭陣打的錢伯軍一個措手不及,連防禦都沒來得及防禦幾百人就直接繳械了。第四次使用則是直接去營救和尚和段鵬,這一次騎兵連更是出色的完成了作戰任務。

亮劍裡面特種兵專家山本曾經針對中國的情況和當時德國在法國面臨的情況做了一次分析,他說法國公路,鐵路縱橫德國的機械兵團可以沿著這些公路和鐵路網瞬間把兵力投送到要作戰的區域,但是在中國不行,中國道路不通,而且很多地方裝甲兵團根本就施展不開,再加上得日本人要把自己的鋼鐵,投入到海軍的生產裡面,也造成了在華北地區裝甲兵團很難施展開這樣的話,騎兵就擁有它天然的優勢了。

騎兵毫無疑問,高機動性,這是他最引以為傲的地方,拿著輕騎兵去撞別人的銅牆鐵壁,你這是犯傻,輕騎兵真正的用法就是針對敵人薄弱地區或者是敵人行進過程中對敵人不斷地產生騷擾或者是對敵人戰略要地發起突襲。好明顯李雲龍後來兩次使用騎兵連就是好鋼用在刀刃上,並且收穫了奇效。

日本人也是覺得沒有辦法華北地區雖然說地域廣闊,但是對於日本人來講難現需要用,並不斷地抽調華北地區的兵力去支援南線作戰。此時此刻,對於日本人來說,不能夠針對華北地區每一個薄弱地方望上重兵來防守。

這些騎兵連只需要看準敵人薄弱地方發起突襲,打完之後直接就跑敵人連追都追不上,(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只能乾瞪眼,如果說敵人支援的話,派這些騎兵在周圍騷擾敵人行進,我保證一天之內行進不足30裡。

騎兵連,在這裡可以發揮出一個裝甲營,能夠發揮出來的戰鬥力。



所以說李雲龍拿五挺機關槍換一個孫德勝,並且保存一個騎兵連,這並不是虧本的買賣,相反,體現出來李雲龍對於各個兵種之間作用的那種深刻認知,只是可惜了孫德勝將軍還沒有發揮出自己最大作用的時候,為了自己的兄弟,為了自己的團長慷慨赴死,馬革裹屍。


漩渦鳴人yy


因為他只能建個騎兵連。

大部分的騎兵裝備都被旅長要走了。其實他最初是想組建個騎兵營的。

其實:在當時的戰場態勢之下,組建個騎兵連是完全必要的。

騎兵在冷兵器時代,是最勇猛、最剽悍、戰鬥力最強、機動性最好的兵種。但是隨著火藥武器在戰場的大規模使用,騎兵開始沒落。但是,在二戰時,各國仍然有部分騎兵活躍在戰場之上。

那麼,李雲龍組建騎兵連是為什麼呢?

第一,騎兵的衝鋒威力仍然不可小視。

騎兵全力奔跑,速度可以達到60公里/小時,300米的距離需要幾秒?只要沒有形成絕對的火力壓制,騎兵衝到步兵陣地上,強大的衝擊力,對步兵來說絕對是場災難。

第二,騎兵有著最出色的機動性。

在《亮劍》中,騎兵連長孫得勝,帶領騎兵連突圍,鬼子的步兵根本無計可施,兩條腿哪追得上馬匹啊!最後鬼子還是動用了騎兵才將騎兵連消滅。而358團的錢伯鈞叛變,也正是因為有騎兵連,李雲龍才能在最短時間內趕到李家鎮。

第三,騎兵有著極強的地形適應性。

晉西北山多、溝深,地形複雜,無法展開大規模的機械化作戰,而對於騎兵來說,只要人能走的路,馬就能走。沒看李雲龍、丁偉、孔捷出門都騎馬嗎?

第四,騎兵的用途極廣

在二戰戰場上,騎兵確實不適宜正面戰場的集群衝鋒。但是在增援、撤退、機動、偵察上卻有著無法取代的作用。尤其是通訊聯絡,八路軍沒有機械化,在軍情如火的戰場上,騎兵就成為了最佳選擇。

第五,騎兵的成本因素

當時中國的機械、化工產業極其落後,即使李雲龍有個摩步連,日常維護、燃料、維修怎麼辦?根本沒有辦法得到補給。而騎兵的維持成本雖然比步兵高,卻可以在不依賴工業化的條件下完成。

全劇中最讓人淚目的,就是孫得勝帶領騎兵連衝鋒那段!

面對敵人重兵,戰至最後,僅餘下一人,一馬、一臂、一刀!仍大呼進攻,血灑山塬!壯哉!


脂肪故事


而且在《中國騎兵連》中也大量介紹了騎兵在平原地帶遇到火力弱的步兵,無疑是一面倒的屠殺,有良好的機動性。

《亮劍》中騎兵連連長塑造一個鐵錚錚的中國漢子,帶領全連衝鋒不畏生死看得我們熱血沸騰,恨不得自已也奔馳在戰場殺敵,連長最後犧牲的情景也令無數人無不動容。不得不說李雲龍雖說是泥腿子出身的,但是在戰場上是一等一的好手,與楚雲飛的明爭暗鬥和配合一起殲日軍的每一個劇情都令人回味無窮.



吾說有理


騎兵恰恰不是靶子。

在中國的二戰戰場上,中日雙方往往是進行遭遇戰、伏擊戰,很少在平原上展開大型的兵團作戰。作戰的形式大多是一方恪守陣地以消耗敵方有生力量,另一方不斷衝鋒以求突破敵方陣地。

在有陣地防線的狀態下、騎兵的衝鋒可以迅速的打破對方防線,效率是步兵的十倍以上。

陣地戰有一個特點就是槍口一致向前。

二戰中日戰場上日軍以步兵建立起來的陣地,包括輕重機槍、迫擊炮、步槍等武器。在普遍150米衝鋒的路線上,平均步兵需要承受8-10發子彈的射擊方可抵達對方陣地邊緣,而騎兵在150米距離上的衝鋒大約以40-60公里/小時的速度衝鋒,大約用時10-15秒僅僅會承受2-3發子彈的射擊。因此騎兵可以迅速的突破對方陣地打亂對方的防禦陣型。使得佔地上的槍口不僅僅要向前還要向兩側或者後翼進行射擊。

由於騎兵的出現,就大大的降低了一個防禦陣型對步兵衝鋒的壓力。因此即便是一個小小的騎兵連的衝鋒在抗日戰場上也是作用驚人的。


《亮劍》中對騎兵連的筆墨不多,只有在援助魏和尚和段鵬的時候使用的是典型的騎兵衝擊戰法。後面突圍的騎兵連面對對方的騎兵也是進行的衝刺突擊,但騎兵對騎兵和騎兵對步兵的戰法不同,是依靠騎術和人數,而不是以絕對的速度碾壓對方的防禦陣線了。

但就李雲龍的軍事才能、騎兵的突擊作用應該是會有李雲龍自己的用法。


軍武數據庫


一幫浪漫而優雅的波蘭騎兵戰士,揮舞著馬刀凌厲的劈砍著德國坦克的炮管,最後被無情的碾壓。

這個鏡頭被用來代表著一個時代的落幕,屬於騎兵的光榮時代。

作為一個獨立兵種,騎兵在古代戰爭史上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不管是歐洲的重甲,還是蒙滿的鐵騎,在衝鋒陷陣中都給對手們帶來了極大的摧殘。

時代在變化,通州八里橋一戰,僧格林沁率領的蒙古騎兵初次嚐到了英法聯軍炮火的威力,蒙古鐵騎就此萎靡不振。

一直到一戰之後的蘇波之戰中,蘇聯軍隊都被波蘭騎兵打的滿地找牙,即使是在二戰,蘇德雙方也還都配備了大量騎兵部隊,當然,衝鋒陷陣的主要角色已經轉交給坦克裝甲車了。

亞洲戰場的中日雙方,雖然都有坦克裝甲構成的機械化部隊,但比起歐洲戰場,不是一個量級,戰爭初期基本都填上了。再加上《亮劍》故事主要發生在山西山區,並不適合大規模機械化作戰,所以雙方不約而同地關注起騎兵作戰能力。

雙方組建的騎兵部隊的動機,恐怕都不是為了衝鋒陷陣,尤其對於李雲龍的寶貝疙瘩騎兵連來說,讓李雲龍派騎兵連去在攻堅戰中被敵方密集火力收割,老李才不會幹那種賠本買賣呢。

咱老李固然心疼孫得勝和他的兵,其實心裡未必就不疼騎兵連的戰馬,它們是抗戰時期的絕對稀缺資源。打山田大隊,在騎兵連長孫得勝強力請戰下,李雲龍拗不過,讓他們步行而且是最後加入了戰鬥,過了過癮。

《亮劍》中,騎兵連出場最多的,就是最後那一次,個人認為也是整部影片最悲壯的那一刻。

面對敵人的圍剿,李雲龍做出了獨立團分散突圍的決策,而騎兵連的用途,就是發揮機動性,撕扯敵軍的包圍圈。可惜孫得勝的騎兵連遇到的對手太過強悍,正是世襲男爵、具有皇室血統的黑島森田大佐率領的整整一個騎兵聯隊,當時日軍騎兵聯隊的配置是1400人,轄四個騎兵中隊與一個機槍中隊。而孫得勝的騎兵連,鑑於老李的部隊人員一向彈性大,人數就不好說了,個人感覺也就一二百口子。

“騎兵連!進攻!”

被砍掉一隻胳膊的孫得勝聲嘶力竭的喊出這一句後,拼死發起了一個人的衝鋒,那一刻,殘陽如血,這位臭名昭著的石友三的前部下,以一根挺直不朽的腰桿為全體抗戰軍人正了名。


歷來現實


李雲龍為什麼要重建騎兵連,主要是當時敵後的抗日形勢需要騎兵,當時的騎兵連的作用是多重的,不僅是作戰。

李雲龍部當時主要活躍在敵後,當時敵後形勢很複雜,獨立團首先要想生存,那對部隊的要求是快,打了勝仗轉移繳獲物資要快,打掃戰場要快,就是打了敗仗更要快,而這一切都離不開騎兵,騎兵即能上馬殺敵,在關鍵時還能起到通訊以及運輸作用。而且當時的日偽軍火力並不是很強大,獨立團在戰場上只要佔了上風,騎兵就能形成掩殺之勢,那戰果會非常大。

騎兵在戰場上就是靶子,那是對當時歐洲戰場說的,歐洲戰場當時雙方火力都很強大,所以騎兵確實沒有存在價值,可當時中國敵後戰場不一樣,鬼子雖然說也有飛機大炮,但不是每場戰鬥都能用的,而且當時日偽軍的火力根本不能和歐洲戰場比,而當時八路軍的戰術是非常貼地氣的,也就是說找最適合自己的戰術,所以騎兵對八路軍來說就是有用的了,在楚雲飛部錢伯鈞叛變後,李雲龍就是用騎兵連打先鋒快速幫楚雲飛解圍,然後快速把繳獲的一營裝備運回根據地,這就是騎兵連的功勞,楚雲飛知道後也晚了。

所以說只有李雲龍這樣的指揮員才能在敵後生存下去,這就看出了重組騎兵連的價值,這說明重建騎兵連是正確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