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中李云龙为什么要建骑兵连?

渔樵侃史


骑兵是冷兵器时代的重要兵种,即使到了一战,骑兵在军队中仍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在二战时,坦克、飞机、重型火炮等武器广泛应用于战场,骑兵的克星越来越多,已经成为夕阳兵种,在这种情况下,八路军李云龙部为什么还要建立骑兵连呢?

在抗日战争上,中国军队装备落后,以至于火力不足,所以日军的骑兵才敢在中国战场横行霸道,特别是在华北敌后地区,日军驻守在此的基本上都是治安丙级师团,坦克和装甲车装备较少,而且日军在华北平原地区扫荡时,骑兵通常担当起奔袭和包围任务,八路军为此吃尽了苦头,所以在这种形势下,八路军和日军建立骑兵是很有必要的。

骑兵部队具有机动性强、善于奔袭和夜战等特点,很多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的国家都会保持骑兵编制来保证部队的机动性,八路军就更不用说了,甚至把骑兵当成宝贝疙瘩,毕竟整个八路军只有一个骑兵团,隶属129师。国军在抗战时也有不少的骑兵部队,最有名的是门炳岳将军的骑七师,让绥远地区的日军吃了不少苦头。

在《亮剑》中,李云龙的独立团建立骑兵部队也是很有必要的,如果在抗战初期李云龙部就整一个骑兵连出来,那显然有些夸张。独立团隶属386旅,长期在晋西北与日军斗争,有了骑兵连之后独立团的战斗力大大提高。

解放战争后,我军的武器装备有了很大的改善,作战时火力密度大大提高,骑兵部队的作用下降了许多,不过我军还是可以利用马匹的机动性,提高行军速度。随着军队机械化、摩托化的发展,我军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终于淘汰了“骡马化”,仅象征性得保留少许骑兵部队。


兵说


在二战的中国战场上,尤其是华北敌后抗日战场上,骑兵这一兵种还没有过时,相反,还具备一定的速度与突击优势,每支八路军队伍都以拥有骑兵为荣。



骑兵作为冷兵器时代的主力兵种,在热兵器尤其是自动火器出现后逐渐走向衰落。我们知道,骑兵最可怕的战场对手是密集的机枪火力和装甲战车,陈赓将军在长征到达陕北后,为摆脱马家军和东北军骑兵的追击,曾以伏击和机枪集中使用的办法重创敌人,一次缴获战马1000余匹,把彭老总乐坏了。

欧洲战场上也出现过波兰骑兵反击纳粹德军装甲部队的战例,结果当然是一场屠杀。可问题是,无论八路军还是日军华北方面军用于治安的丙种师团或独立混成旅团,都不具备这两项优势,坦克装甲车较少,机枪装备数量有限,反而使双方的骑兵都有了用武之地。



《亮剑》里李云龙一个团就建制了一个骑兵连有点夸张了,当时整个八路军才拥有一个骑兵团,隶属129师。团长曾玉良四方面军出身,在新疆接受过苏联哥萨克军事顾问的骑兵训练,率领129师骑兵团驰骋于冀鲁豫平原,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

1942年4月冈村宁次指挥日军对八路军冀南军区实施“铁壁合围”,为掩护军区机关突围,骑兵团奉命打开缺口,曾玉良带头冲锋,以惨重伤亡终于撕开包围圈,让司令部和机关后勤人员得以冲出,战斗中形成了以后响彻冀鲁豫的骑兵团集体冲锋口号,《亮剑》中有仿效:

骑兵团!共产党员集合!冲锋!



同样,日本骑兵也不是软柿子,明治维新后日本革新军制,引入良种战马,多数战马是欧洲品种的杂交改良,比中国骑兵广泛使用的蒙古马较为高大,当时称“东洋马”。日军编制内有骑兵旅团,师团属骑兵联队,独立混成旅团属骑兵大队和骑兵中队等,在华北平原通过快速机动完成对我根据地的扫荡、奔袭和包围等作战任务,由于八路军火力不足,日军骑兵给抗日军民也造成了相当的损害。



在南方的新四军也成立了骑兵团,是新四军四师师长彭雪枫将军所创建。1941年彭雪枫的四师在反顽斗争中与青海马家军的骑8师大战于津浦路西,没有骑兵的四师伤亡5000余人,老32团几乎拼光,是“皖南事变”后新四军最大的一次失利。彭将军痛定思痛,组建了四师黑马团,并亲自设计了号称“雪枫刀”的新式长马刀,骑兵团仍以从新疆归队的周纯麟为团长,成长迅速威镇津浦路两侧,称红色哥萨克。

1942年为保卫洪泽湖夏收,同时不误伤收粮群众,彭雪枫下令骑兵团用近战解决抢粮日军,接战仅9分钟,300余名日军被骑兵团用长马刀连劈带砍放倒一大半,剩下80多人崩溃投降,骑兵在抗战时期的威力可见一斑。



但是在解放战争以后,随着美式自动武器在国共双方的普及,火力密度大大增强,战马那可真是靶子了,所以骑兵的作用大大下降,我军仅在内蒙古和东北地区建制了少量骑兵部队,到解放战争后期,骑兵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


度度狼gg


一战的时候,骑兵仍然是有用的,而且作用非常明显。著名的苏联元帅布琼尼就是骑兵出身,在一战和卫国战争期间,都是骑兵部队的指挥官。苏联小说《骑兵军》就是以布琼尼为主角的,描述卫国战争期间,布琼尼率领骑兵部队作战的情况。

但《骑兵军》中也描述了,在卫国战争期间,骑兵部队的作战是非常困难的,让骑兵部队感到最为难受的是两个,一个是战斗机的俯冲扫射,另一个就是密集的机枪阵地扫射,都会对骑兵部队造成比较大的伤亡。

红军时期,三大野战军中只有四方面军有一个骑兵团,而且是在准备西进河西走廊的时候才编组训练出来,主要就是准备用来对付河西走廊的马家军。而且,四方面军在甘南的时候,也特别训练过步兵针对骑兵的打法和战术。

别看四方面军这个骑兵团只是个团级单位,但实际上配置很高。许世友曾经在这个团当过团长,而当时他实际上已经是师级干部了,后来就调任副军长了。也就是说,这个骑兵团的实际级别是高于红军的普通步兵团的,相当于一个特种部队,干部都是高配的。

以红军当时的装备水平来说,既没有能够俯冲扫射的战斗机,也没有足够数量的重机枪,所以能用的办法其实比较有限,只能搜集和抽调马匹,组建骑兵部队,来应对马家军的骑兵。所以说,这是一个特别组建起来的部队,本身就承担着更高的任务。

四方面军无论是在鄂豫皖还是在四川所面对的敌人,和中央军相比,装备水平其实都不能算太高,只有在鄂豫皖根据地后期面对东北军的时候,东北军的装备比较好,重装备比较多,其它的地方军阀部队以及在四川的地方军阀部队,重装备都不多。

这也就意味着,四方面军的战斗经验中,骑兵仍然是能够发挥特殊功能的特种部队。尤其是在准备西征的时候,马家军的装备水平虽然不高,但以骑兵部队为主,机动性比较强,这对四方面军是有比较大的优势的,让西路军吃了不少苦头。

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二九师会成为当时八路军的三个师中唯一拥有骑兵团的师了。

《亮剑》中的李云龙就出自四方面军,而且参加了西路军,是在西路军失败之后逃回延安的。这就意味着,在李云龙的认识里,骑兵部队是能够发挥出远远超过普通步兵团的战斗力的特种作战部队,也是他在当时条件下能够拥有的装备水平比较高的部队了。

换句话说,如果李云龙当时能有十几门意大利炮,能像楚云飞一样,组建起一个炮兵营之类的部队,当然就不需要骑兵连了。就算是李云龙手里的机枪集中起来,能够让他组建一个机枪连,他也不需要去组建骑兵连。

但在骑兵连出现的时候,李云龙的装备还很寒碜,不要说炮,连机枪都极度缺乏,自然很看重这支骑兵部队。所以,《亮剑》中李云龙把这个骑兵连视为掌上明珠,特别优待,对训练也特别重视,就是希望他能在日后的战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当然,李云龙的这个宝贝疙瘩还没完全练好,就被迫投入了战斗,最后全连都牺牲了。这也说明,在当时的条件下,李云龙实际上还不太会使用骑兵部队,把骑兵部队当成普通部队使用了,没有把骑兵连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在这之后,也再没有组建过骑兵连。


萧武


回答这个问题,不得不提下开国大典阅兵式上,唯一的国产装备---2344匹军马!

1949年10月1日,在新中国开国大典阅兵式上,16400多名解放军官兵展示了110多种轻重武器。为了整齐划一,参加阅兵的士兵统一使用的步枪是“三八大盖”。这些“三八大盖”都是各野战军专门挑选送过来,给阅兵官兵使用的。另外,(重型)武器装备包括119门火炮,坦克95辆,57辆装甲车,222辆汽车,17架飞机,2344匹军马。

这些武器装备大都是在革命战争中缴获的“万国牌”,来自24个国家98个工厂。在这些武器装备中,只有2344匹军马是国产的,其他都是国外生产的。

这件事即展示出我军装备的“简陋”,同时,也说明马匹对于我军的重要性!

在上个世纪及以前,骑兵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重要兵种”!

在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一直是中原农耕政权难以解决的对手。这里最主要的原因是,游牧民族骑兵厉害!而中原农耕政权缺少马匹,骑兵不行,总是处于“守势”。等到19世纪的时候,步枪的发展使得骑兵的重要性开始下降。不过,一直到马克沁重机枪的出现以后,骑兵大军团冲锋作战才落后于时代。从此开始,骑兵的任务转向于快速推进和追击敌军。真正的阵地战和伏击战是用不上骑兵的。

日军侵华时,常设师团(甲级师团,挽马师团)都是八联队编制:四个步兵联队,骑兵、炮兵、工兵、辎重各一个联队,骑兵联队是标配。日军特设师团(乙级师团,驮马师团)去掉骑兵联队,依然保留骑兵大队。

除了师团下属骑兵联队外,日军还设置骑兵旅团。下辖2个骑兵联队与1个骑炮兵联队、1个装甲车队。

可见,日军很依赖骑兵!没办法,二战时也就美国和德国这样的国家军队机械化程度高,骑兵不靠马。而日本和中国的“骑兵”,还是以马匹为主。

《亮剑》中,李云龙的骑兵连(营),还是丁伟“送”给他的。

李云龙的骑兵连的马匹,来自于万家镇皇协军第八混成旅。最初,还是丁伟发现了这批宝贝。当时,丁伟去延安学习,半路上被万家镇的一股伪军骑兵缠上了。丁伟跟李云龙一个“德性”,看见好装备就流口水。估计这是八路军太“穷”,养成的的习惯。所以,丁伟一直跟警卫员夸伪军骑兵的马真是好马。

后来,丁伟听总部调令,去接替李云龙新一团团长的职位。李云龙对他一个劲的诉苦,说委屈。丁伟为了安慰李云龙,送给他一份大礼------万家镇皇协军第八混成旅的骑兵营。这个伪军混成旅原来是国民党保安团,战斗力连二流都算不上。但是,却有几百匹马。李云龙找来副团长孔捷,用一个营兵力奔袭50公里,一举拿下伪军的骑兵营。

不过,还没等李云龙捂热乎,旅长一个电话,抢走了三分之二的马匹。旅长也喜欢马,那可是宝贝。旅长还算仗义,给李云龙留下一个骑兵连的马匹。

最后,回归正题,说下李云龙为什么要建骑兵连。

在抗战时期,我军和日军基本都没有什么汽车。骑兵成了最好的机动部队。拥有少量的骑兵,可以高部队的机动性。毕竟,提前到达战场,占据有利位置,也是战斗获胜的关键因素。

李云龙的骑兵连也是立过功的。楚云飞手下的钱伯钧部想投敌,楚云飞“单刀赴会”被困。幸好,李云龙有骑兵。李云龙以骑兵连为先头部队,半个小时就赶到钱伯钧部队的驻地。钱伯钧听说八路军来了,当汉奸毕竟是没有底气的事,手下人马上鸟兽散。李云龙趁机救下了楚云飞。李云龙不仅让楚云飞欠了人情,还顺道把钱伯君部两千人马的装备给“拉”回来了。李云龙“投资”骑兵营真是一本万利。

而且,在反扫荡时,孙德胜率领骑兵连拖住日军的骑兵联队,为友军争取了时间。如果不是骑兵连的牺牲精神,会有更多的八路军本日军骑兵联队“咬住”。

而且,之后孔捷也有了骑兵连。我觉得就是旅长从李云龙那里“打劫”以后,分给孔捷的。

二战时已经普及重机枪了,拿骑兵冲击敌人阵地的事,只有傻子才会干。骑兵的任务:一是依靠机动性,提前达到战场,占据有利位置;二是,依靠速度快,追击阻截敌人。此时,骑兵机动性的优势已经掩盖了目标大的缺点。

当然,也是因为骑兵目标大。所以,旅长才会要走李云龙大部分的马匹,分给别的部队。以李云龙一个团的兵力,掩护一个连的100多匹马,还是可以完成的。日军大部队来袭,八路军直接骑马进山沟了。

李云龙出了名的“抠门”。为什么抠?穷呗!八路军的装备是国军中最差的,说是“叫花子”也不为过。正是因为“穷”,所以,李云龙看见好装备就流口水。李云龙被鬼子骑兵追烦了,特别羡慕鬼子又骑兵,对于骑兵早就心里种草了。正是因此,李云龙非要组建骑兵连(营)。

所以,李云龙到独立团上任第一件事,就是把丁伟送他的礼物“拿回来”。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关于骑兵连的使用,有人说骑兵在当时那个环境下已经不起任何作用了,这一点我说纯属于胡扯。

在整部亮剑里面,李云龙一共使用自己的骑兵连四次,前两次是孙德胜当连长的时候,那个时代的骑兵连一次是进攻山崎大队的时候,全部放弃马匹,然后去进攻山崎大队,另外一次就是突围的时候,由骑兵连牵制敌人的骑兵联队。

所以说,很多人看到前面这两次使用以后都认为骑兵连对于独立团来说就是一个累赘,什么用都没有,顶多去送死,这样的部队李云龙干嘛养这帮吃闲饭的呢?

问题是李云龙对于骑兵连也有自己的认识,这两次使用实际上也是迫不得已,他当时在进攻山崎大队的时候,曾经严令要求骑兵连不能参加进攻任务,至于说第二次使用,这是因为形势所迫,逼不得已只能够将骑兵连作为诱饵扔出去。

但是到了后来,等到李云龙逐渐安定下来,独立团一切事物回到正轨上的时候,骑兵连才开始展露出自己的獠牙,这就是后来两次李云龙使用骑兵连,

第三次使用骑兵连是突击楚云飞的358团钱伯钧部,那个时候就是骑兵连打的头阵打的钱伯军一个措手不及,连防御都没来得及防御几百人就直接缴械了。第四次使用则是直接去营救和尚和段鹏,这一次骑兵连更是出色的完成了作战任务。

亮剑里面特种兵专家山本曾经针对中国的情况和当时德国在法国面临的情况做了一次分析,他说法国公路,铁路纵横德国的机械兵团可以沿着这些公路和铁路网瞬间把兵力投送到要作战的区域,但是在中国不行,中国道路不通,而且很多地方装甲兵团根本就施展不开,再加上得日本人要把自己的钢铁,投入到海军的生产里面,也造成了在华北地区装甲兵团很难施展开这样的话,骑兵就拥有它天然的优势了。

骑兵毫无疑问,高机动性,这是他最引以为傲的地方,拿着轻骑兵去撞别人的铜墙铁壁,你这是犯傻,轻骑兵真正的用法就是针对敌人薄弱地区或者是敌人行进过程中对敌人不断地产生骚扰或者是对敌人战略要地发起突袭。好明显李云龙后来两次使用骑兵连就是好钢用在刀刃上,并且收获了奇效。

日本人也是觉得没有办法华北地区虽然说地域广阔,但是对于日本人来讲难现需要用,并不断地抽调华北地区的兵力去支援南线作战。此时此刻,对于日本人来说,不能够针对华北地区每一个薄弱地方望上重兵来防守。

这些骑兵连只需要看准敌人薄弱地方发起突袭,打完之后直接就跑敌人连追都追不上,(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只能干瞪眼,如果说敌人支援的话,派这些骑兵在周围骚扰敌人行进,我保证一天之内行进不足30里。

骑兵连,在这里可以发挥出一个装甲营,能够发挥出来的战斗力。



所以说李云龙拿五挺机关枪换一个孙德胜,并且保存一个骑兵连,这并不是亏本的买卖,相反,体现出来李云龙对于各个兵种之间作用的那种深刻认知,只是可惜了孙德胜将军还没有发挥出自己最大作用的时候,为了自己的兄弟,为了自己的团长慷慨赴死,马革裹尸。


漩涡鸣人yy


因为他只能建个骑兵连。

大部分的骑兵装备都被旅长要走了。其实他最初是想组建个骑兵营的。

其实:在当时的战场态势之下,组建个骑兵连是完全必要的。

骑兵在冷兵器时代,是最勇猛、最剽悍、战斗力最强、机动性最好的兵种。但是随着火药武器在战场的大规模使用,骑兵开始没落。但是,在二战时,各国仍然有部分骑兵活跃在战场之上。

那么,李云龙组建骑兵连是为什么呢?

第一,骑兵的冲锋威力仍然不可小视。

骑兵全力奔跑,速度可以达到60公里/小时,300米的距离需要几秒?只要没有形成绝对的火力压制,骑兵冲到步兵阵地上,强大的冲击力,对步兵来说绝对是场灾难。

第二,骑兵有着最出色的机动性。

在《亮剑》中,骑兵连长孙得胜,带领骑兵连突围,鬼子的步兵根本无计可施,两条腿哪追得上马匹啊!最后鬼子还是动用了骑兵才将骑兵连消灭。而358团的钱伯钧叛变,也正是因为有骑兵连,李云龙才能在最短时间内赶到李家镇。

第三,骑兵有着极强的地形适应性。

晋西北山多、沟深,地形复杂,无法展开大规模的机械化作战,而对于骑兵来说,只要人能走的路,马就能走。没看李云龙、丁伟、孔捷出门都骑马吗?

第四,骑兵的用途极广

在二战战场上,骑兵确实不适宜正面战场的集群冲锋。但是在增援、撤退、机动、侦察上却有着无法取代的作用。尤其是通讯联络,八路军没有机械化,在军情如火的战场上,骑兵就成为了最佳选择。

第五,骑兵的成本因素

当时中国的机械、化工产业极其落后,即使李云龙有个摩步连,日常维护、燃料、维修怎么办?根本没有办法得到补给。而骑兵的维持成本虽然比步兵高,却可以在不依赖工业化的条件下完成。

全剧中最让人泪目的,就是孙得胜带领骑兵连冲锋那段!

面对敌人重兵,战至最后,仅余下一人,一马、一臂、一刀!仍大呼进攻,血洒山塬!壮哉!


脂肪故事


而且在《中国骑兵连》中也大量介绍了骑兵在平原地带遇到火力弱的步兵,无疑是一面倒的屠杀,有良好的机动性。

《亮剑》中骑兵连连长塑造一个铁铮铮的中国汉子,带领全连冲锋不畏生死看得我们热血沸腾,恨不得自已也奔驰在战场杀敌,连长最后牺牲的情景也令无数人无不动容。不得不说李云龙虽说是泥腿子出身的,但是在战场上是一等一的好手,与楚云飞的明争暗斗和配合一起歼日军的每一个剧情都令人回味无穷.



吾说有理


骑兵恰恰不是靶子。

在中国的二战战场上,中日双方往往是进行遭遇战、伏击战,很少在平原上展开大型的兵团作战。作战的形式大多是一方恪守阵地以消耗敌方有生力量,另一方不断冲锋以求突破敌方阵地。

在有阵地防线的状态下、骑兵的冲锋可以迅速的打破对方防线,效率是步兵的十倍以上。

阵地战有一个特点就是枪口一致向前。

二战中日战场上日军以步兵建立起来的阵地,包括轻重机枪、迫击炮、步枪等武器。在普遍150米冲锋的路线上,平均步兵需要承受8-10发子弹的射击方可抵达对方阵地边缘,而骑兵在150米距离上的冲锋大约以40-60公里/小时的速度冲锋,大约用时10-15秒仅仅会承受2-3发子弹的射击。因此骑兵可以迅速的突破对方阵地打乱对方的防御阵型。使得占地上的枪口不仅仅要向前还要向两侧或者后翼进行射击。

由于骑兵的出现,就大大的降低了一个防御阵型对步兵冲锋的压力。因此即便是一个小小的骑兵连的冲锋在抗日战场上也是作用惊人的。


《亮剑》中对骑兵连的笔墨不多,只有在援助魏和尚和段鹏的时候使用的是典型的骑兵冲击战法。后面突围的骑兵连面对对方的骑兵也是进行的冲刺突击,但骑兵对骑兵和骑兵对步兵的战法不同,是依靠骑术和人数,而不是以绝对的速度碾压对方的防御阵线了。

但就李云龙的军事才能、骑兵的突击作用应该是会有李云龙自己的用法。


军武数据库


一帮浪漫而优雅的波兰骑兵战士,挥舞着马刀凌厉的劈砍着德国坦克的炮管,最后被无情的碾压。

这个镜头被用来代表着一个时代的落幕,属于骑兵的光荣时代。

作为一个独立兵种,骑兵在古代战争史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不管是欧洲的重甲,还是蒙满的铁骑,在冲锋陷阵中都给对手们带来了极大的摧残。

时代在变化,通州八里桥一战,僧格林沁率领的蒙古骑兵初次尝到了英法联军炮火的威力,蒙古铁骑就此萎靡不振。

一直到一战之后的苏波之战中,苏联军队都被波兰骑兵打的满地找牙,即使是在二战,苏德双方也还都配备了大量骑兵部队,当然,冲锋陷阵的主要角色已经转交给坦克装甲车了。

亚洲战场的中日双方,虽然都有坦克装甲构成的机械化部队,但比起欧洲战场,不是一个量级,战争初期基本都填上了。再加上《亮剑》故事主要发生在山西山区,并不适合大规模机械化作战,所以双方不约而同地关注起骑兵作战能力。

双方组建的骑兵部队的动机,恐怕都不是为了冲锋陷阵,尤其对于李云龙的宝贝疙瘩骑兵连来说,让李云龙派骑兵连去在攻坚战中被敌方密集火力收割,老李才不会干那种赔本买卖呢。

咱老李固然心疼孙得胜和他的兵,其实心里未必就不疼骑兵连的战马,它们是抗战时期的绝对稀缺资源。打山田大队,在骑兵连长孙得胜强力请战下,李云龙拗不过,让他们步行而且是最后加入了战斗,过了过瘾。

《亮剑》中,骑兵连出场最多的,就是最后那一次,个人认为也是整部影片最悲壮的那一刻。

面对敌人的围剿,李云龙做出了独立团分散突围的决策,而骑兵连的用途,就是发挥机动性,撕扯敌军的包围圈。可惜孙得胜的骑兵连遇到的对手太过强悍,正是世袭男爵、具有皇室血统的黑岛森田大佐率领的整整一个骑兵联队,当时日军骑兵联队的配置是1400人,辖四个骑兵中队与一个机枪中队。而孙得胜的骑兵连,鉴于老李的部队人员一向弹性大,人数就不好说了,个人感觉也就一二百口子。

“骑兵连!进攻!”

被砍掉一只胳膊的孙得胜声嘶力竭的喊出这一句后,拼死发起了一个人的冲锋,那一刻,残阳如血,这位臭名昭著的石友三的前部下,以一根挺直不朽的腰杆为全体抗战军人正了名。


历来现实


李云龙为什么要重建骑兵连,主要是当时敌后的抗日形势需要骑兵,当时的骑兵连的作用是多重的,不仅是作战。

李云龙部当时主要活跃在敌后,当时敌后形势很复杂,独立团首先要想生存,那对部队的要求是快,打了胜仗转移缴获物资要快,打扫战场要快,就是打了败仗更要快,而这一切都离不开骑兵,骑兵即能上马杀敌,在关键时还能起到通讯以及运输作用。而且当时的日伪军火力并不是很强大,独立团在战场上只要占了上风,骑兵就能形成掩杀之势,那战果会非常大。

骑兵在战场上就是靶子,那是对当时欧洲战场说的,欧洲战场当时双方火力都很强大,所以骑兵确实没有存在价值,可当时中国敌后战场不一样,鬼子虽然说也有飞机大炮,但不是每场战斗都能用的,而且当时日伪军的火力根本不能和欧洲战场比,而当时八路军的战术是非常贴地气的,也就是说找最适合自己的战术,所以骑兵对八路军来说就是有用的了,在楚云飞部钱伯钧叛变后,李云龙就是用骑兵连打先锋快速帮楚云飞解围,然后快速把缴获的一营装备运回根据地,这就是骑兵连的功劳,楚云飞知道后也晚了。

所以说只有李云龙这样的指挥员才能在敌后生存下去,这就看出了重组骑兵连的价值,这说明重建骑兵连是正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