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诩劝曹操立曹丕为世子,并非真的喜欢曹丕,只是用于自保


贾诩,出身在边关,常年累月和异族干架,朝不保夕,像吕布那样,快意恩仇,比拳头大小是日常生活,这样的环境下让他长成忠君爱国的三观,几乎不可能。他日常所见,不是孔明那样的谈笑有鸿儒,而是刀口舔血,拼死求生,恃强凌弱,他骨子里不可能像孔明那样对大汉王朝有多大的好感和信仰,而是像绝大多数西凉兵那样,充满了愤怒和不平。贾诩的一生,不是善良阵营的模范一生,而是中立阵营的模型。孔明这类人眼中的善,在贾诩那里毫无意义和价值,当他感受到生命威胁的时候,反杀是毫不犹豫的第一选择,根本不会去做什么忠臣孝子。

贾诩劝曹操立曹丕为世子,并非真的喜欢曹丕,只是用于自保

曹植身边都是一群风雅之士,例如杨修这种座谈客,缺少几个实权人物和军方大佬支持。但凡看得清局势的人也都不会选曹植,就算曹丕比他爹差太多,但曹植作为君主可能比曹丕还差。杨修是个主簿,主簿这种敏感职位上参与争嫡是什么下场,历史上惨案很多。而且杨修年龄是个很大的问题,杨修的年龄和处事还不足以让曹操放心的让他主政一方。弘农杨氏那一会是真不行了,而且老曹本人对世家势力的压制一直贯彻的很到位。直到他的傻儿子曹丕让陈群搞了个九品中正制出来。

贾诩劝曹操立曹丕为世子,并非真的喜欢曹丕,只是用于自保

曹丕得到曹操一辈的曹家和夏侯家人的支持,曹仁曹洪夏侯惇这些人的话语权还不是杨修达得到的。最后说一句,曹丕和曹植两个人的起点就是完全不同的,曹丕作为既定的世子,想要取而代之是行废立的。想要废世子,那他本人的能力和班底怕是要完胜原来的世子才能获得老臣们的认可,还要寄望于曹丕自己犯错栽跟头。然而曹植在曹操面前的表现还不如曹丕,自己被曹丕套路又落了个贪杯误事就更别说了。曹丕不是个好继承人,只是以曹植的道行还动不了他而已。对于贾诩的站队,我觉得问题不大。他本来就是但求无过的心态,并不计较雪中送炭或者锦上添花,偏帮胜算更大的曹丕是情理之中。

贾诩劝曹操立曹丕为世子,并非真的喜欢曹丕,只是用于自保

贾诩并非不懂暗黑的人性,而是十分清晰人性如何,只不过他所做的很多事首先是为了保全自己,然后才是其他,从他小时候骗氐人开始。挑动李傕郭汜是由于不反攻连他自己在内就死定了,但是打下了长安他又拼命维护朝廷秩序。宛城之变是要让曹操认识到自己和张绣军团的厉害不至于被当炮灰用,复投降是为了最终有个好归宿,还让曹操吃哑巴亏没办法。而且,曹昂仅仅是长子并非太子,就算还活着争宠也不一定争得过曹植曹丕,地位并不是真的那么重要,何况曹昂是徐夫人所生,真正坐镇曹操后宫的是卞夫人。

贾诩劝曹操立曹丕为世子,并非真的喜欢曹丕,只是用于自保

最终定嗣曹丕,我看曹操自己都知道曹丕才是最适合的继承人,只不过对曹植有偏爱而已,贾诩的建议是打消曹操的幻想而已,实对曹魏有功。这一切如果不是洞悉人性,怎么可能做得出这么多正确的决策。对于忠,我想说的是忠于百姓是为忠。孟子曾经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再说东汉当时,一共有三大势力,一是世家名士,二是宫内宦官,三是外戚势力。不说民生涂炭,也差不多了,黄巾起事的爆发就是一个例子。曹操虽是奸雄,但究其一生始终是忠于汉室的,只是朝廷太羸弱,他不专权无法掌控局面。

贾诩劝曹操立曹丕为世子,并非真的喜欢曹丕,只是用于自保

从气节上讲,荀彧忠的是大汉王朝,一个腐朽没落的王朝有什么好效忠的呢?大汉王朝扶起来,百姓能安居乐业吗?还是要朝代更迭。再说,大汉天子不是一次的想灭了曹操,荀彧都没有参加,为何?荀彧何等聪明,难道他觉得曹操在扶大厦之将倾?好吧,就算荀彧以己度人,觉得曹操没有替代汉朝的心思。但是这种愚忠本身就是迂腐,他忠的是大汉王朝,而非大汉子民,觉得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没有百姓,禄从何来?不思根本,才能可经天纬地,思想却迂腐不堪。

贾诩劝曹操立曹丕为世子,并非真的喜欢曹丕,只是用于自保

当然荀彧的才能确是称得上王佐之才,经天纬地并不夸张。甚至在军事计谋上也非比寻常。是个难得的人才。曹操得之是曹操的福气。荀彧也没得选,袁绍是官宦世家,曹操是后起之秀,相对于祸患汉朝已久的世家来说,曹操也是荀彧的最佳选择。贾诩不忠于大汉王朝,是因为不值得忠,当时明眼人都知道,汉朝气数已尽,天下易主是必然趋势。那忠于谁,不知道,就忠于自己,这有何错?再说智力,贾诩“奇谋百出,算无遗策”。荀彧是王佐之才。专业不一样,没法对比。但是对于人心的把握,荀彧不如贾诩。

贾诩劝曹操立曹丕为世子,并非真的喜欢曹丕,只是用于自保

综上所述小编认为,曹操前中期是忠于汉室的,后来权力大了,就有自己当替代汉朝的想法了,不过到死都没实现这个梦想,已经够对得起荀彧了。既然荀彧不在乎天下姓刘还是姓曹,那为什么曹操称魏王的时候自己结果了自己了呢?我没有要贬低荀彧的意思,荀彧无论从才能还是品德上都是无可挑剔的,只是思想上迂腐。他最早给曹操提议是“奉主上以从民望”,可以看出他深知民心是从政的根本,却又拘泥于汉王朝的地位。在曹操准备称魏公的时候强烈反对,最后不得已选择自己了断自己这个结果(怎么死的无法定论,姑且算是自己了断)。

贾诩劝曹操立曹丕为世子,并非真的喜欢曹丕,只是用于自保

荀彧忠于大汉王朝,却非忠于大汉人民,最后落得个凄惨下场,实在不如贾诩。贾诩一生可以用“自保”这两个字总结,从被俘虏,到乱长安,到投张绣,降曹操,助曹丕成世子,以及最后的闭门不攀高门。他的行为处处都透漏着“自保”的气味,“乱长安”和张绣,只是贾诩自保的牺牲品。他劝曹操立曹丕为世子,也不是真的喜欢曹丕,只是揣摩出曹操心思,做个顺水人情。曹丕上位后,对贾诩大为赞赏,殊不知他也只是贾诩用以自保的一件武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