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和記憶│義和鎮的區劃歷史沿革

義和鎮的發源地

湖王屋子

義和記憶│義和鎮的區劃歷史沿革

義和記憶│義和鎮的區劃歷史沿革

據有關史料記載,義和鎮成陸起源於西部地帶與沾化縣交界處。人煙出現源於徒駭河沾化入海段——絳河。明朝後期,此處即有漁民在湖王窪流動居住,逐有沾化漁民到此打漁為生,出現不少漁窩棚,人稱湖王屋子。1833年,沾化縣大王家村人到此打漁為生多年的王成銘定居立村,為義和鎮最早出現的村落和居民。1900年,蒲臺縣高有亮到此墾荒種地,又逐步發展為一個微型村莊,即今蒲臺村。直至1904年,這片湖泊沼澤地,因黃河改道淤積之後很快消失。位置:南起大山、三合、蒲臺至義和莊為東側;南起德民、河王,經同合、北太平、四頃壩、西河至太平,為西側。兩側呈弧形構成一淺水湖泊,並且西側地勢低窪,史稱湖王窪。後有逐多外地墾戶、移民、商人等居棲,形成多個村落。此為今義和鎮的發源地。

老供銷社

義和記憶│義和鎮的區劃歷史沿革

義和記憶│義和鎮的區劃歷史沿革

義和鎮的區劃沿革

1912年(民國元年)義和鎮屬武定府沾化縣。1913年,義和鎮屬岱北道沾化縣。1914—1925年義和鎮屬濟南道沾化縣。1925—1928年義和鎮屬武定道沾化縣。1928—1931年義和鎮屬山東省沾化縣。1931年,國民政府將鄉設置改為區鄉鎮設置,義和莊為沾化縣六區,轄1鎮9鄉:即義和鎮(3)、蒲臺鄉(3)、仁愛鄉(6)、王集鄉(4)、瑞豐鄉(5)、大英鄉(4)、郭王鄉(6)、裕豐鄉(2)、新豐鄉(2)、仁合鄉(3)共38個村。當時薄家屋子(薄家)、大牡蠣(大牟)屬利津縣五區新仁鄉;北夾汪(後夾)、南夾汪(中夾)、鄧家草場屬利津縣五區新義鄉管轄。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國民黨山東政府劃沾化縣屬魯北行署,抗日民主政府劃沾化縣屬冀魯邊區。1941年10月後歸清河區。1944年1月,冀魯邊區與清河區合併為渤海行政區。沾化縣屬渤海區第四專區。1949年屬渤海區墾利專區。義和鎮隸屬變化同沾化縣。1941年11月,義和鎮劃屬墾利縣三區(鎮府駐羅家)。1942年8月,沾化縣六區以義和莊為界,劃為南六區和北六區,並建立八區。1944年4月,八區併入北六區,1945年3月,南北六區合併,仍稱六區。1949年9月,沾化縣六區改為義和區。1950年2月,義和區改為八區。5月11日,沾化縣歸屬惠民專區。1952年4月,全縣建鄉,八區轄13個鄉:義和鄉、小河鄉、河東鄉、同和鄉、大牟鄉、劉坨鄉、興和鄉、仁和鄉、河北鄉、民生鄉、李坨鄉、新建鄉、勸學鄉。

鎮政府老辦公樓

義和記憶│義和鎮的區劃歷史沿革

義和記憶│義和鎮的區劃歷史沿革

1957年12月11日,沾化縣按省委指示,撤區並鄉,義和所屬區域設義和鎮、大牟鄉、劉坨鄉、勸學鄉、仁韓鄉、利津縣所屬部分未變。1958年6月,建立中共義和工委,屬縣委派出機構,負責沾化東部鄉鎮工作。1959年4月28日撤銷。1958年9月,建立人民公社,義和鎮改稱義和公社(稱躍進九公社)。1958年—1963年間,薄家屋子、大牟裡、六頃等村屬下河鄉。1958年10月,根據《山東省行政區劃調整方案》惠民專區與淄博市合併為淄博專區,沾化縣義和公社屬淄博專區。1958年11月,利津縣併入沾化縣。義和鎮境域全部隸屬沾化縣。1959年10月,恢復墾利縣後,於1960年6月30日義和公社劃歸墾利縣。1961年1月,淄博市和惠民專區分設,沾化縣屬惠民專區。1961年9月5日,經上級批准沾化縣與利津分設,義和公社復歸沾化縣。1963年2月,撤大公社改建為區,下設小公社。義和公社改建義和區。義和區轄:義和公社、劉坨公社、小河公社、四扣公社、大牟公社、勸學公社、仁韓公社、大山公社。原屬下河轄管的大牟裡、草場、六頃、薄家等村分別劃為義和區的大山公社和大牟公社。1965年8月20日,撤銷勸學人民公社,將所屬9個大隊30個生產隊劃歸四扣人民公社領導。1968年5月22日,撤區並小公社,義和區為義和公社。1982年11月,河口區根據國務院(82)國函字249號《關於山東省設立東營市的批覆》文件而設立,為東營市轄區。1983年9月,沾化縣將義和人民公社移交東營市,暫由利津縣代管。1984年7月,實行政社分開,建立鎮人民政府,義和人民公社改建為義和鎮。1984年9月8日,河口區人民政府正式成立。9月26日,利津縣將代管的義和鎮移交河口區,義和鎮隸屬河口區至今。

鎮政府新辦公樓

義和記憶│義和鎮的區劃歷史沿革

圖文丨吳吉新

審核丨劉燕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