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西街女孩”今年九十六

泉州“西街女孩”今年九十六


泉州“西街女孩”今年九十六


1991年,第一次見面時,她已是古稀之年了。只是她的笑聲清脆,語速極快,讓我不敢稱呼她老人家。

那是她闊別故鄉近50年首次返鄉。他的弟弟龔書鐸、龔書亮分別從北京、香港趕來,久別重逢,堪稱龔家姐弟的歷史性會晤。

“少小離開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時光飛逝,物是人非。但她絲毫沒有陌生感,西街、中山路、鐘樓、開元寺、東西塔,一回迴夢裡出現的老家印象,一點沒變。街道依舊,舊居逼仄,街面嘈雜,小巷安靜,這市井風情,她太熟悉了,也太喜歡了。

因為熟悉,因為喜歡,她完全忘記了自己的年齡,開始了每年穿越海峽兩岸的自我接力。今年元宵期間,泉州最熱鬧的西街,人流中再次出現她的身影,儘管腳步已沒有以前那般矯健了。

這一次,她是應中央電視臺《記住鄉愁》攝製組之邀特地從臺北回到老家的。

“阿爸阿母,列祖列宗,我來晚了。我20歲就離開家門,去了臺灣後,生了三男三女,不能常來給你們點香。”走到通政巷口,看到龔家祖厝修葺一新的大門,她的淚水奪眶而出。拍攝下這珍貴的鏡頭,央視導演激動地說:“龔老師根本不用啟發,真實情感的流露,自然而難得。”

龔老師大名龔書綿,退休前為臺灣師大教授,她還是一名作家、畫家、歌唱家。

96歲的她,還是一個人回來,還是住在西街肅清門客棧二樓。客棧是民居改建,沒有電梯,出入極不方便。我問過她為什麼不換個酒店,她笑了,小時候生活的舊館驛就在附近,窗外不遠處是東西塔,“住這裡才有回家的感覺”。

五十年兩岸分隔,半輩子生活在他鄉,等不到她的父母早已駕鶴而去,她一次又一次回來,為了什麼?

只能從她的作品中尋找答案:“這是什麼?時光的流水不能將它沖淡,再遙遠的距離也不能將它阻隔;如此芬芳如此絢麗,如此閃光如此鮮活!在現實在夢中,能隨時拾掇,一縷、一縷……這就是鄉情,這就是鄉情。鄉情萬縷,心香萬縷,縷縷都是我活在真善美當中的理由。”


泉州“西街女孩”今年九十六


未謀面之前,我是從書籍中讀到她寫故鄉的散文的。大概是1990年間,明新華僑中學董事長蔣以河先生贈送我一本散文集《芳草山莊》,說作者龔書綿是他中學的同學,很有才華。離家數十年,描述的家鄉事、家庭事細至點滴,文筆雋永,用詞典雅。西街“瀚林龔”源自石獅永寧,祖先因得科名遷入城內。龔家歷代人才輩出,單近現代就有一批畢業於西南聯大、北大、北師大、廈大等名校的文化名家,龔書綿的弟弟龔書驛教授生前為中國歷史學會副會長、北師大歷史系主任。著名詩人舒婷則在散文《祖籍在泉州》中,記敘了她帶著兒子回到西街舊館驛尋根的往事。論輩份,龔書綿是舒婷(龔佩瑜)的堂姐。


泉州“西街女孩”今年九十六


故鄉如同胎記,一生無法擺脫。作家書寫故鄉並無稀奇,許多名家的名作都與故鄉有關,旅居臺灣的泉州籍作家中,余光中也寫過故鄉,我曾參與策劃過其返鄉新作《洛陽橋》一詩的發佈。出生於鹿港的著名作家施淑青(李昂的姐姐),也寫過與老家石獅有關的散文。在香港的一次文化活動中,我請李昂為《泉州人家》雜誌題詞,她不加思考索就寫下:“在泉州聽到南音,如同回到鹿港一般親切。”但是很難找到像龔書綿對故鄉“大海般的深情”,對泉州的歌頌、行吟、記錄或者抒情,從不厭倦,而且樂此不疲,如同孩童時代對著父親傾訴,或者依偎著母親親暱。她說到某一天,他的先生隨口吟詩“蘆花迎岸白”,她馬上聯想到秋天晉江兩岸白茫茫的蘆花,也導引她寫作了《泉州灣的懷念》。作為第一個讀者,她先生不禁嘆道:“如此美好,將來我們回故鄉,先到泉州,再到杭州。”她的先生祖籍杭州,是臺灣大名鼎鼎的畫家、曾擔任蔣經國習畫導師的高逸鴻。

海峽兩岸梨園戲研討會在臺召開期間,泉州的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應邀入島獻演《節婦吟》《李亞仙》《玉真行》和《陳三五娘》,連續幾個晚上,龔書綿成了追戲的孩子。那時颱風過境風雨襲來,她毫不畏懼,場場不漏,看完演出後再讓兒女開車來接回家。“梨園戲用泉州方言對白,兩岸語言同根同源,聽起來十分親切。”龔書綿第一次回到泉州探親時,適逢泉州晚報社和梨園戲劇團聯辦戲曲展演周,她不顧旅途的疲憊,立即趕往劇場。劇終,她握住施總編的手說:“你們做了件大好事,故鄉的戲曲藝術太美了,一定要發揚光大。”


泉州“西街女孩”今年九十六


這次元宵返鄉,我到肅清門客棧看望她。她說:“我第一次回來時,你在稿件中說我是個愛哭的泉州姑娘。”她的記性比我好多了,我想起來,在我的採訪過程中,說到故鄉,說到青少年時代,她竟然兩次落淚。

“洛陽江,你今天的形象變了半江落日一江水在嗚咽,而我也隨著千里歸心萬里情在徘徊!可是明天,明天又將天涯海角,悠悠此心了。”記得三毛寫道:“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對龔書綿,不聞不問其故鄉是不可想象的,不要問她的,倒是她的年齡。


泉州“西街女孩”今年九十六


“我感覺自己只有二十三歲,我並不老,我喜歡遊山玩水,喜歡唱歌。”這是她的原話實錄。話音剛落,笑聲響起。“葆童心而見文心,潔情操而高品格。”這是知名文化人吳捷秋先生生前對龔書綿的評價。

說到喜歡唱歌,她多次隨臺灣文友合唱團來大陸演出,借道,她到了她先生的老家杭州。原來約定來大陸先到泉州再到杭州,先生不在了,她一個人走在西湖的蘇堤、白堤上,淚如雨滴。高逸鴻曾經為故鄉完成了一幅十餘尺長的墨荷通境,起名《萬荷圖》,此畫現藏於美國聖若望大學。龔書綿當然明白,每個人都無法戰勝時間,每個人都是地球的過客,她遺憾的只是,不能與高逸鴻同遊西湖。

龔書綿記憶中最難忘的是春節晚上的泉州。按鄉土民俗,守夜可為父母增壽。她一心企想父母長壽,每逢守夜,總嗑瓜子提神。有一年,快天亮時,她睡著了,父母叫醒她到房裡睡覺。回憶起當年情景,她又一次潸然淚下。

“90後”的龔書綿,還有一個願望,她告訴我,想把臺北家中的一批文藝類圖書運回老家,捐贈給泉州市圖書館。限於精力,她無法整理圖書目錄及申報出入境手續。我託搞船運的朋友小鄭到臺北幫忙,目前已有所進展。在海峽兩岸熱心友人的協助下,目前相關書目已整理完成。也許下一次與她見面的時候,是在龔書綿捐贈圖書的儀式上。(作者:郭培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