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河內這一著名景點,背後卻蘊含一段不為人知的中越歷史往事

前言

到過越南河內旅遊的朋友們,肯定都去過還劍湖(Hoàn Kiem)。

越南河內這一著名景點,背後卻蘊含一段不為人知的中越歷史往事

還劍湖在河內的地理位置

它位於河內市中心區的巴亭廣場(即相當於我國北京天安門廣場)附近,呈南北狹長的橢圓形,面積約 12 公頃,平均水深 1.5 米左右。

越南河內這一著名景點,背後卻蘊含一段不為人知的中越歷史往事

河內巴亭廣場

湖岸四周樹木青翠,濃蔭如蓋。湖水清澈如鏡,幽雅嫻靜。岸邊伴有筆塔、和風塔、水榭等古建築,水中有玉山祠、棲旭橋、鎮波亭和龜塔等勝蹟點綴,實為河內第一風景區。

越南河內這一著名景點,背後卻蘊含一段不為人知的中越歷史往事

還劍湖全景

傳說

那麼還劍湖是因何而名,還的什麼劍?為什麼“還”劍呢?接下來,就要引出這一河內著名景點的傳說故事來了:

相傳1418年,越南黎朝太祖-黎利在“藍山起義”之前,於此湖中撈得一把寶劍,上刻“順天”二字。黎利正是手持這把寶劍,南征北討、無往不勝。最終成為國王,建立黎朝。

越南河內這一著名景點,背後卻蘊含一段不為人知的中越歷史往事

越南黎朝太祖-黎利銅像

10 年後,已稱帝的黎利乘船遊湖時,突見一隻金龜浮出水面,遊向船邊,開口對黎利說:“現在敵軍已被打敗,請大王還我寶劍。”話音剛落,黎利拴在腰部的寶劍開始晃晃搖動,忽然掉落到金龜嘴裡,金龜於是口銜寶劍緩緩潛入湖底,消失不見。

黎利與群臣驚訝萬分,認為這是神仙現身,遂把金龜稱為神金龜。併為紀念此事,把湖名改為還劍湖。

越南河內這一著名景點,背後卻蘊含一段不為人知的中越歷史往事

還劍湖中央的龜塔

Tips:2016年1月19日,傳說中的神鱉被河內民眾發現死於棲息的還劍湖中。這隻“神鱉”屬斑鱉類,是一種產於長江流域和紅河流域的淡水鱉,為世界上體型最大的龜類之一。專家認為,此種淡水鱉現存數量極少,目前僅知存在四隻,其中兩隻在中國,兩隻在越南河內。

2011年,這隻神鱉還被撈出,進行了為期3個月的治療。當時據測量,鱉重大約169公斤。有媒體稱,估計其年齡約為80歲-100歲之間。但也有越南動物研究者稱,其年齡至少有700歲。

越南河內這一著名景點,背後卻蘊含一段不為人知的中越歷史往事

2011年,還劍湖神鱉被獸醫照料時拍下的影像資料

發現神鱉死亡後,河內人民委員會主席阮德鍾立即趕到現場進行了處理。他表示將把神鱉製成標本,收藏在越南自然博物館內。

越南河內這一著名景點,背後卻蘊含一段不為人知的中越歷史往事

傳說中的神鱉被製成標本,收藏在越南自然博物館內展出

歷史

還劍湖的傳說和中國又有什麼聯繫呢?原來,黎利正是用湖中取出的“順天寶劍”,趕走了明朝“侵略者”,重新實現了越南獨立自主。這段歷史又是如何呢?

明朝建立之初,越南時值陳朝末年。公元1400年(明建文元年),外戚權臣黎季犛(後改姓胡)廢黷陳朝末代君主少帝而自立,建立胡朝,陳朝遂亡。

越南河內這一著名景點,背後卻蘊含一段不為人知的中越歷史往事

黎季犛宮廷畫像

但在1404年(明永樂二年),有人由老撾來到中國,自稱陳朝宗室子孫陳天平,嚮明成祖朱棣奏言胡氏篡位,要求明朝幫助恢復陳氏統治,又言胡氏“欲抗衡上國(指明朝)”。

明成祖為此遣使至越南責問,迫於壓力,胡朝不得不“迎歸天平”。1406年(明永樂四年)明朝派軍五千護送陳天平返回越南,卻遭胡季犛派兵於邊境截殺。

朱棣聞訊大怒,“決意興師”。同年明軍大舉南下,翌年(1407年,明永樂五年)明軍連陷東都(即升龍)、鹹子關等地,直逼國都清化府,胡軍一潰千里,胡氏父子只得出逃,但最終在奇羅海口(今越南河靜省奇英縣)被明軍擒獲。至此,胡朝滅亡,國土為明軍佔領。

明成祖下詔表示,明軍的此次軍事行動本為越南恢復陳朝,但陳氏宗室已遭胡氏屠戮殆盡,遍訪無獲。

萬般無奈,只好應當地人民“原復古郡縣”的請求,在越南按照內地行政區劃模式,設立都指揮使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等官署,進行直接管轄。

於是越南在歷史上,再一次(也是最後一次)迴歸到了中央政府的版圖之內。

越南河內這一著名景點,背後卻蘊含一段不為人知的中越歷史往事

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地圖

在佔領初期,明朝政府曾嘗試以寬厚為務,在越南開設學校,選拔官吏。但越南民眾始終視明朝為外族入侵,加之後來明朝治理失當,所派官員往往昏庸無能,貪得無厭,對越南民眾剝削日益深重,加劇了當地人的不滿。造成起義此起彼伏,連綿20餘年。

公元1418年(明永樂十六年),清化梁江藍山鄉的豪族黎利自稱“平定王”,起事反明,史稱“藍山起義”。

起義軍盤踞藍山與明軍爭持數年。黎利採行“先取茶隆(在今乂安省),略定乂安,以為立腳之地,資其財力,然後返斾東都”的策略,先控制了越南中北部地區。

越南河內這一著名景點,背後卻蘊含一段不為人知的中越歷史往事

黎利領導的“藍山起義”

黎利又在1426年(明宣德元年)崒洞之役、1427年(明宣德二年)支稜之役等重要戰事中,率軍重挫明軍,並最終進佔東關城(即河內)。

至此,明宣宗朱瞻基考慮到“數年以來,一方不靖,屢勤王師”,遂決意從越南撤軍。1428年(明宣德三年),黎利在東京(今河內)稱帝,建立後黎朝,越南脫離了明朝統治,重新恢復獨立自主。

越南河內這一著名景點,背後卻蘊含一段不為人知的中越歷史往事

藍山起義示意圖

後記

傳說終歸是傳說,畢竟1418年黎利忙著整軍起義,也沒功夫到明軍佔領的河內去取寶劍。

美麗浪漫的還劍湖傳說,無非是要標榜越南人民不畏強權、反抗壓迫、不屈不撓為民族國家獨立而鬥爭到底的精神。

越南河內這一著名景點,背後卻蘊含一段不為人知的中越歷史往事

越南國慶閱兵

但畢竟與我國曆史相關,總叫人心裡不是滋味。但我個人認為,我們不能拿今天的價值觀去衡量古人。

當時的中國統治者-明宣宗皇帝自然不會知道以後的全球一體化,也不會知道越南這個彈丸小國會出產怎樣的工業生產原料,更不會意識到越南在世界地理上所處的軍事戰略地位。

越南河內這一著名景點,背後卻蘊含一段不為人知的中越歷史往事

明宣宗朱瞻基宮廷畫像

他只會看到一個貧瘠不堪、落後野蠻、入不敷出的偏遠地區,在不斷的消耗大明帝國積攢的財富和兵力。

越南周邊並不存在對明朝構成巨大威脅的政權,不需要守住越南作為緩衝地帶。而明軍的軍事重點是防備北方心腹大患-蒙古部落,而不宜將過多兵力投放南線作戰。

越南土地貧瘠,產出不多。佔領越南,還需要中央財政補貼,幫助其發展經濟,平穩度過災荒;同樣在教育方面,帝國也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去興建學校,積極開展“漢化教育”。怎奈當地人民牴觸情緒較大,政府一時也拿不出立竿見影的應對之策。

在碰到此起彼伏、揭竿而起的反抗,官軍進剿又連連失利。恐怕放棄越南確實是當時執政者的首選。因此我們也不應該太多苛責明朝帝王的短視,畢竟如果我們生活在那個時代,恐怕也會做出同樣的選擇。(順便說一下,元朝、清朝能夠打敗朝鮮半島政權而不實施佔領,僅要求稱臣進貢,也是出於以上的考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