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危急重症救命地图》出炉!沈阳人快收好,以备不时之需

《沈阳危急重症救命地图》出炉!沈阳人快收好,以备不时之需

时间就是生命

当突发危急重症时

快速且正确的就医

才是救命的关键

《沈阳危急重症救命地图》出炉!沈阳人快收好,以备不时之需

为了让沈阳及周边市民

高效、便民、惠民的获得急诊急救服务

沈阳市卫生健康委

重点建设五大危急重症救治中心

其中包括

✔小儿气管异物救治网络

✔胸痛中心

✔脑卒中急救地图

✔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

✔创伤中心

《沈阳危急重症救命地图》出炉!沈阳人快收好,以备不时之需

01

建设小儿气管异物救治网络

《沈阳危急重症救命地图》出炉!沈阳人快收好,以备不时之需

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为耳鼻咽喉科常见急危疾病之一,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严重性取决于异物的性质和造成气道阻塞的程度,轻者可致肺部损害,重者可窒息死亡。尽早诊断和取出异物是减少并发症和降低病死率的关键。目前小儿气管异物已经是小儿致死和发生意外伤害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成年人也有发生的情况,但整体来说多发生于儿童,而这其中70%~80%发生在3岁以内小年龄组儿童。

实地考核基础上

综合我市儿童医疗服务总体情况

综合评估我市医疗机构

小儿气管异物救治能力

一旦发生小儿气管异物

《沈阳危急重症救命地图》出炉!沈阳人快收好,以备不时之需

这四家医疗机构完善院内急救流程,畅通绿色通道,全面提升小儿气管异物救治水平,截止2018年底,共救治37例小儿气管异物患者,抢救

成功率100%,其中14例为外地来沈就医患者,沈阳市小儿气管异物救治网络初步形成。

1、拨打120或沈阳市儿童医院小儿气管异物救治中心急救专线13604072120,电话直接由气管异物诊疗中心医生直接接听;

2、接到电话后,第一时间启动小儿气管异物紧急救治应急预案,开放“黄金”抢救绿色通道,做好救治准备;

3、患儿到院后,根据病情立即开展紧急抢救、明确诊断、经CT明确定位,立即手术;手术中通过硬质支气管镜取出异物;

4、病情较轻者,异物取出后观察48小时后即可离院。

02

积极开展胸痛中心创建工作

《沈阳危急重症救命地图》出炉!沈阳人快收好,以备不时之需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根据2016年中国心血管报告,冠心病和急性心肌梗死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管闭塞20分钟,心肌几乎没有坏死,30分钟后开始出现坏死,6小时后心肌坏死比例达到85%-90%。

沈阳市组织建设了

6家经国家认证的国家胸痛中心

组织专家制定了

《沈阳市胸痛中心建设与管理考核细则》

17家医疗机构

为我市胸痛中心建设单位

设置沈阳市心血管病专业质控中心

和沈阳市胸痛中心建设指导中心

《沈阳危急重症救命地图》出炉!沈阳人快收好,以备不时之需

通过胸痛中心建设,提高急性胸痛患者的救治能力。整合心内科、心胸外科、呼吸内科医疗资源和流程,能够保证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气胸、肺栓塞等胸痛高危疾病得到及时有效救治。

建设胸痛中心,实施院前急救和院内绿色通道无缝链接,可以通过微信传输,救护车预谈话直达导管室,大大缩短救治时间。

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胸痛中心运行情况

急性胸痛患者首份心电图时间从建设初期的13.39分钟到目前的5.13分钟。肌钙蛋白检测时间从建设初期的76.64分钟到目前的12.9分钟。急诊术前谈话时间从近半小时到目前平均11分钟。“门球时间”(患者进入医院大门到介入手术的时间)从146.33分钟缩短到62.57分钟,最短的“门球”时间为31分钟。胸痛中心运行以来,救治核心作用逐步显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数量增加78.5%,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数量增加一倍,急诊介入手术量增加85.3%,远程心电图传输比例增加23.65%,双绕(绕行急诊和CCU直接进入导管室)患者比例增加12.74%。

03

大力推进脑卒中急救地图建设

《沈阳危急重症救命地图》出炉!沈阳人快收好,以备不时之需

脑卒中俗称“中风”,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是全国第一位的死亡原因,每12秒就有一人被卒中击倒,我市目前卒中患者15万,并每年以9%的速度增长,严重威胁着居民身心健康。由于民众缺乏脑卒中防治相关知识,导致不能及时识别卒中患者的发病,延误转送,错过最佳救治时间窗(静脉溶栓4.5小时以内,动脉取栓6小时以内

)。建立快速高效的急性期脑血管病救治模式,实现“三个1小时”的急救时间窗,即发病到呼救不超过1小时,院前转运不超过1小时,入院到给药不超过1小时成为解决之道。

市卫生健康委公布了卒中急救地图

25家医疗机构纳入

沈阳脑卒中救治地图

形成了25家救治定点医院+1个质控中心+120急救网络

构成的脑卒中急诊急救体系

《沈阳危急重症救命地图》出炉!沈阳人快收好,以备不时之需
《沈阳危急重症救命地图》出炉!沈阳人快收好,以备不时之需

沈阳市卒中急救地图运转以来的运行情况

确定了9家卒中血管内治疗定点医院(高级卒中中心)和16家非血管内治疗定点医院(初级卒中中心)实行分级诊疗,实现120定向转运和定向转院,覆盖八区一县。

2018年卒中急救定点医院溶栓共计1500余例,增长220%。患病发病至用药时间由发布前的254.33分,缩短至214.77分,缩短15.6%,近一半的医疗机构控制在180分钟以内。2018年卒中急救定点医院行血管内治疗共计590例,20%的医疗机构将患者入院到穿刺时间控制在90分钟以内。

04

明确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

《沈阳危急重症救命地图》出炉!沈阳人快收好,以备不时之需

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为提高危重孕产妇和危重新生儿救治能力和服务质量,保证救治服务的及时性和安全性,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新生儿死亡率,2014年10月起, 沈阳市卫生健康委在全市范围内加强危重孕产妇和危重新生儿抢救中心建设。

经省卫健委批准

沈阳地区危重孕产妇和危重新生儿抢救中心

已达19家

《沈阳危急重症救命地图》出炉!沈阳人快收好,以备不时之需

各级危重孕产妇抢救中心针对孕产妇常见高危因素如产后出血、羊水栓塞、子痫等制定了抢救应急预案,建立和完善抢救程序和规范,畅通绿色通道。医院将以分级负责、上下联动、应对有序、运转高效为目标,积极构建和完善沈阳地区危重孕产妇和危重新生儿急救、会诊、转诊抢救网络,不断提高救治能力和水平。

什么情况下需要急救转运?

孕产妇

胎盘早剥,中央型前置胎盘伴阴道流血,子宫破裂,异位妊娠伴失血性休克,胎儿宫内窘迫危及胎儿生命,重度子痫,子痫等需要绿色通道转运,转运时患者平车上左侧卧位,吸氧,保暖,开通静脉通路,由专业医护人员护送。

新生儿

如新生儿是胎龄小于34周的早产儿,出生体重小于1500g,出现呼吸急促,呻吟,频发呼吸暂停,出生窒息,反应低下,发绀,抽搐,黄疸,急性贫血,低血糖,频繁呕吐,腹泻、腹胀、血便,发热及低体温、吃奶差等任何一种情况均需进行系统诊治。

以沈阳市儿童医院为例,以沈阳市为中心建立了立足沈城覆盖临近多个地市的区域性三级医疗救护平台,无偿为沈阳市以及辽阳、铁岭、盘锦、营口等260公里范围内50余家医院进行危重新生儿及时、有效的救治和转运。医院为转运患儿建立了无障碍绿色通道,保证拨打电话后2分钟内出发,经过评估如果对方医院无能力接收患儿,免费转运至我院。入院后医生根据患儿病情快速进行相关检查,并直接进入NICU病房,家长再办理相关住院手续,充分体现出了我院快速、及时、高效的救治流程。

05

开展创伤中心建设工作

《沈阳危急重症救命地图》出炉!沈阳人快收好,以备不时之需

创伤中心主要承担意外突发事件、公共性群体伤害事故等导致的危及生命的人身创伤性疾病的救治任务。针对创伤发生的不可预见性、救治的紧迫性、伤情的多系统性等特点,实行整体化管理,集中优势医疗资源,将院内急诊、相关外科专业、重症医学科进行系统化整合,统一调度,将院内施救和危急重症监护救治组成无缝连接的救治链,在最短时间内给予患者及时、有效、全面的综合救治,实现“急病急治”、“多发伤多学科联合治”的目标,打造一个响应迅速、衔接紧密、治疗精准、配合默契的生命救护体系。

目前,我市已确定沈阳市红十字会医院等

23家医疗机构为首批创伤中心建设单位

成立沈阳市首家胸部创伤中心

下一步,至2019年底

我市再设置3家市级创伤中心

力争以区为单位

每区确立建设1个区级创伤中心

力争在每个县域内

确立建设1个县级创伤中心

保证急危重症患者救治绿色通道畅通

建立我市创伤快速救治网络

《沈阳危急重症救命地图》出炉!沈阳人快收好,以备不时之需

各级危重孕产妇抢救中心针对孕产妇常见高危因素如产后出血、羊水栓塞、子痫等制定了抢救应急预案,建立和完善抢救程序和规范,畅通绿色通道。医院将以分级负责、上下联动、应对有序、运转高效为目标,积极构建和完善沈阳地区危重孕产妇和危重新生儿急救、会诊、转诊抢救网络,不断提高救治能力和水平。

沈阳市首家创伤中心建设情况及救治能力

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集手外科、骨科、急诊科、神经外科、重症医学科等专业优势学科,建设急诊、住院、手术、重症监护为一体的联合诊治的全方位精准救治体系。创伤中心建设大大减少患者往来多个科室的麻烦,给创伤患者带来速度与医疗质量的大幅提升,为交通事故、意外伤害以及群体性伤害中伤员的外科救治工作得了宝贵的时间。全院会诊抢救创伤患者,使伤员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专业化的救治,最大限度地减少死亡率和伤残率,迅速、高效,一体化治疗,是创伤中心的最大特色。

时间就是生命

建设危急重症救治中心

为危急重症患者争分夺秒!

《沈阳危急重症救命地图》出炉!沈阳人快收好,以备不时之需

记者:李宏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