嘗美食拜武侯,成都錦裡古街既有巴蜀民俗韻味也有三國蜀漢的厚重

每次去成都玩,總要到錦裡古街走走。走在古街青石板鋪成的路面上,觸摸著牆壁上的道道磚縫,簇擁著熙熙攘攘的人流,心裡特別踏實,特別親切。

嘗美食拜武侯,成都錦裡古街既有巴蜀民俗韻味也有三國蜀漢的厚重

錦裡

錦裡古街,如同一位穿越千年歷史的小家碧玉,邁著婀娜蓮步,搖曳多姿地向我們走來。她左手牽著巴蜀民俗文化的韻味,右手挽著三國蜀漢文化的厚重,大方地向來自五湖四海的賓客展示著自己的風采。遊人紛至沓來,嘰嘰喳喳地爭吵著,給錦裡戴上“西蜀第一街”的桂冠,讓她傲視巴蜀群芳。畫家按捺不住,風風火火地調著色,把錦裡繪成一幅現代版的“清明上河圖”。

嘗美食拜武侯,成都錦裡古街既有巴蜀民俗韻味也有三國蜀漢的厚重

錦裡

能與三國聖地武侯祠為鄰,這是錦裡的榮幸。推開錦裡的大門,你就由紛繁嘈雜的現代都市步入了古韻悠長的休閒世界裡,真是門裡門外兩重天。成都人說“錦裡,是都市裡離浪漫最近的地方”,我覺得這是十分貼切的。大門很厚,土漆刷成,露出質樸的木紋。獸口門環,面目猙獰,輕輕一扣,音韻鏗鏘。門的下部釘有巴掌寬的銅板,上綴銅釘。如果大門的兩邊站上兩個持戈的古裝武士,那簡直就如城門一般。

嘗美食拜武侯,成都錦裡古街既有巴蜀民俗韻味也有三國蜀漢的厚重

武侯祠

順著人流朝前走去,在古街的左面有許多攤位,都是一些身懷絕技的民間藝人。有棕編、剪紙、蛋殼畫、勾勾針、麵塑和民間玩具,個個都很精美,樣樣讓人愛不釋手。比如那個吹糖人的,這的確算是絕活,一口平底鍋裡,用文火熬著糖,不幹也不稀。用勺子舀起一塊來,邊吹邊捏,搓成條狀,銜在嘴裡,輕輕地吹氣,老鼠的嘴巴、耳朵、肚子、尾巴就出現了。繼續吹下去,肚皮越來越大,越來越透明,再用一根竹籤蘸點熱糖稀,插進老鼠的肚裡,這個立體的糖老鼠就算完成了。慢慢的欣賞,品味,看夠了再把老鼠放進嘴裡去吃掉,這種感覺無法言說。不過,考慮到衛生的緣故,糖人拿來把玩可以,吃掉就大可不必了。或者,由顧客來吹,藝人來捏,這樣也算妥協吧。

嘗美食拜武侯,成都錦裡古街既有巴蜀民俗韻味也有三國蜀漢的厚重

吹糖人

錦裡的高手不少,那位現場做泥塑的,據說是天津“泥人張”的後人。我去的那天,泥人張正在給一位外國女士塑像。老外鷹勾鼻,顴骨高聳,栗色的捲髮隨意地披在腦後。看著一堆黃色的粘土在藝人手上逐漸變成自己的形象,那女士眼裡寫滿了甜蜜和欽佩。把高雅的藝術請出殿堂,來到市井中,來到尋常百姓中,或者說為人民服務,我覺得錦裡做得很好。

嘗美食拜武侯,成都錦裡古街既有巴蜀民俗韻味也有三國蜀漢的厚重

泥人張

正午的錦裡,蟬的聒躁聲此起彼伏,遊人們紛紛走進小吃攤,品嚐美味。這裡這裡集中了巴蜀各地的特色小吃,葉兒粑、鍾水餃、賴湯圓、龍抄手等,應有盡有。其中最有特色的還是“三大炮”,這是一種表演型的美食。三大炮,一聽名聲應該是很厲害的喲。這東西能吃嗎?別炸壞了食客的嘴巴。其實它很溫柔,就是糯米糰而已。熱鬧的是製作過程,那場面像耍把式賣藝的江湖人。還沒有走攏攤位前,就聽到那種獨特的響聲。光憑那氣氛,就可以抓住一群食客,特別是那些讒嘴的孩子。越是人多的地方,它越有競爭力。因為它除了能調動人的嗅覺外,還能調動人的聽覺。這就像蘭州拉麵,或者印度甩餅,那製作的過程就給人一種愉悅的享受,讓人忍不住停下來觀看,進而想嚐嚐其中的滋味。

嘗美食拜武侯,成都錦裡古街既有巴蜀民俗韻味也有三國蜀漢的厚重

三大炮

攤位前一高一矮地放兩張桌子,在小桌子上放一個鋪滿了黃豆粉的大竹匾,在大竹匾裡要擺上幾個疊在一起的銅盤,同時在靠近大方桌的一邊還要斜放一個小一號的竹匾,大方桌上也要擺上十來個銅盤。桌子的下面放著一口熱氣騰騰的大鐵鍋,裡面裝著蒸好的糯米飯。一個身強力壯的漢子,戴著透明的衛生手套,不斷地從鍋裡扯出一把糯米餈粑坨,摘下一團湯圓大小的,在手裡團兩下,站在離大竹匾兩三步遠的地方,使勁兒地將湯圓大小的糯米糰擲向大竹匾,糯米糰落在大竹匾裡時,就能聽到嘭的一聲響,同時還有銅盤因為振動而相互撞擊發出唏唏嘩嘩的響聲。擲到大竹匾裡的糯米糰,還要反彈到小竹匾上,還能震得大方桌上的銅盤發響,再掉在大竹匾裡,渾身上下裹上黃豆粉子。然後老闆從竹匾內把糯米糰每三個放在一盤,澆上紅糖水,撒上芝麻,這就是名小吃“三大炮”了。

嘗美食拜武侯,成都錦裡古街既有巴蜀民俗韻味也有三國蜀漢的厚重

三大炮

三大炮,顧名思義,就是要發出三聲響,而且要是連續的。當然“三大炮”紅糖糯米糰,不光以表演取悅顧客,其軟糯、甜美和噴香,也是讓食客久久難忘的。我記得那天小女就連吃了三盤,後來老闆告訴我:“三大炮是糯米做的,雖然好吃,但是小孩也不宜多吃。因為糯米糰不太好消化,多吃傷胃。”三大炮就是一點紅糖糯米糰,但是它注重了製作過程的開發。這其實就是一種卓有成效的廣告,是一種成功的推銷,因而才能留住食客,成為一種有聲有色的四川名小吃。

賣壎的小夥子,手持著一個黑漆漆的陶壎放在嘴邊,一陣幽怨蒼勁的音樂順著絲絲輕風傳了過來,像是在古代的戰場上剛剛經歷一場驚心動魄的殊死搏鬥。

嘗美食拜武侯,成都錦裡古街既有巴蜀民俗韻味也有三國蜀漢的厚重

壎是中國最古老的吹奏樂器之一,大約有七千年的歷史。壎是開口吹奏樂器,音色樸拙抱素獨為天籟。相傳壎起源於一種叫做“石流星”的狩獵工具。古時候,人們常常用繩子繫上一個石球或者泥球,投出去擊打鳥獸。有的球體中間是空的,掄起來一兜風能發出聲音。後來人們覺得挺好玩,就拿來吹,於是這種石流星就慢慢地演變成了壎。最初壎大多是用石頭和骨頭製作的,後來發展成為陶製的,形狀也有多種,如扁圓形、橢圓形、球形、魚形和梨形等,其中以梨形最為普遍。壎上端有吹口,底部呈平面,側壁開有音孔。

嘗美食拜武侯,成都錦裡古街既有巴蜀民俗韻味也有三國蜀漢的厚重

吹壎

壎經歷了漫長階段,大約在四五千年前,壎由一個音孔發展到兩個音孔,能吹三個音。進入奴隸社會以後,壎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前些年在甘肅玉門火燒溝出土的父系社會晚期至奴隸社會初期的壎,有三個音孔,能吹四個音。到公元前1000多年的晚商時期,壎發展到五個音孔,能吹六個音。到公元前7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壎已有六個音孔,能吹出完整的五聲音階和七聲音階了。壎由一個音孔發展到六個音孔,經歷了3000多年的漫長歲月。

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在演奏家、製作家和作曲家的共同努力下,壎作為樂器有了標準化和規範化的製作,喜愛壎樂並且學習、演奏的人越來越多,習壎的熱潮悄然興起。從壎上人們似乎找到了遺失已久的古風,壎正在成為一種文化現象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關注。電影《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電視連續劇《康熙王朝》、大型歌舞劇《兵馬俑》以及各地方戲曲等都出現了大量的壎樂作品,並且湧現出《風竹》《楚歌》《遐思》等優秀的壎獨奏曲。

嘗美食拜武侯,成都錦裡古街既有巴蜀民俗韻味也有三國蜀漢的厚重

吹壎

我初識壎,是在賈平凹的小說《廢都》裡。書中有個落拓的文人周敏,苦悶的時候常在西京城裡的城牆頭上吹壎。其實,賈平凹寫的是他自己的遭際。1992年的一個秋夜,平凹在城南的一片荒地裡,邂逅一位吹壎的奇人,他叫劉寬忍,西安音樂學院教笛子的。當時,劉寬忍得到王其書改革的雙腔葫蘆壎,興致正高,就常常一個人跑到郊外去吹。平凹深受感染每天去聽。後來,他倆成了朋友,還和作家孫見喜一起策劃錄製了一盤壎樂磁帶,名字也叫《廢都》。平凹為之作序《吹土為聲》,開篇寫道:

我喜歡壎,它是泥捏的東西,發的是土聲,是地氣。現代文明產生下的種種新式樂器,可以演奏華麗的東西,但絕沒有壎那樣蘊涵著的一種魔怪。上帝用泥捏人的時候,也捏了這壎。人鑿七孔有了靈魂,壎鑿七孔有了神韻……

嘗美食拜武侯,成都錦裡古街既有巴蜀民俗韻味也有三國蜀漢的厚重

雨夜錦裡

錦裡古街,有銘贊曰:“名彰漢唐,街納古今。功著三國,客聚五洲。”順著這渾厚悲壯的壎聲,我走進了錦裡的歷史深處,似乎看見錦江邊濯錦的女子正在那裡高聲談笑,似乎看見手搖羽扇的諸葛孔明正在那裡運籌帷幄。而這一切都離我們遠去了,我們拼命地抓住歷史的裙裾,攤開手心一看,那裡赫然寫著“錦裡”。據《華陽國志•蜀志》載:“錦江,絲錦濯其中,則鮮明;濯他江,則不好,故命曰錦裡。”(彭忠富/文;部分圖片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