竖起来的中国院子——一座9层农民房的故事

竖起来的中国院子——一座9层农民房的故事

欢迎点击右上方红字关注“燃烧的岛群”,我们不做他人文章的搬运工,只提供准确的历史依据和独到的见解分析,用地缘学、心理学和社会学来讲述历史和旅行的精彩!

竖起来的中国院子——一座9层农民房的故事

本文是“燃烧的岛群”自媒体第166篇原创文章。全文共3386字,配图24幅,阅读需要8分钟。

与土地平整开阔的北方平原相比,岭南因为地窄人稠,往往不得不利用较小的占地面积来建成自己的家园。位于珠江三角洲西侧的广东省江门市所辖的新会、台山、开平、恩平、鹤山五个区县市人文风俗基本一致,在海外有大量五邑藉的华侨并团结一致,素称“五邑”而闻名海内外(海外也多称为“四邑”,不计流行广府方言的鹤山)。

竖起来的中国院子——一座9层农民房的故事

图1. 今天的江门市,是中国最著名的侨乡

五邑地区向外移民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旅居海外的五邑侨民多达四百余万人,海外侨胞人数甚至超过留在五邑的常住人口。值得一提的是,标志着南宋灭亡的崖山海战(详见 ),就发生在五邑地区的新会县境内,海战失败后,大量不愿屈从于蒙元统治的百姓(其中相当部分可能就是五邑地区的居民)移居东南亚国门之外,也开启了他们闯荡南洋之始。

竖起来的中国院子——一座9层农民房的故事

图2. 1922年的移民身份证明资料

在漫长的历史中曾经有两次移民高潮:一次发生在1840-1882年间,大致相当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美国国会通过第一个禁止华人入境法案期间;另一次发生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到新中国成立。开平碉楼的故事可以从第一次五邑地区大移民开始追溯,当五邑地区的移民带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旅居国开拓事业,往往能够通过踏实勤奋吃苦耐劳的优势出人头地,许多华侨在经历数代后往往纷纷跻身当地中上流社会,甚至成为让旅居国厌恶的“东方犹太人”。

竖起来的中国院子——一座9层农民房的故事

图3. 留存在内华达州档案馆的华人影像(1860年代)

在开发北美洲的大潮中,五邑人也大量前往美国西部参与铁路和基础大建设,乃至后世的好莱坞电影中都无法回避这一现象。在《博物馆奇妙夜》里,19世纪末期大量参与美国西部铁路建设的华工就操持着五邑方言。还有一个未经证实的故事:早期华工工作之余只能赌博娱乐,以至于赌场的英文单词“Casino”都来自于台山方言“开始了”(Kai-Shi-Lo)。

竖起来的中国院子——一座9层农民房的故事

图4. 旅美华工多半从事建筑业,“基建狂魔”还是自带基因的

奔赴南洋和北美等地的五邑子弟仍然秉承华人传统“落叶归根”,他们带着海外收入回归故土,并且以中国人的习惯建造自己的宅子,或许是出于习惯或土地资源限制,岭南的宅子占地面积不大,往往高层发展(直到今天仍然如此),同时由于五邑地区常有盗匪出没,先富起来的群体为了保护自己的资产,融入了军事防御功能。

竖起来的中国院子——一座9层农民房的故事

图5. 散布在乡间的碉楼是五邑地区的独特景色

这些具备海外旅居经验的归侨,带回来大量融合了西方建筑特点的设计风格,形成了在世界上都堪称一绝的中西结合,地窄层高,窗小廊高的开平碉楼。

竖起来的中国院子——一座9层农民房的故事

图6. 带有贯通上下两层的外鼓式堡垒的中坚楼

一般来说,开平碉楼具备三个特点:一是占地不大,土地开发集约度很高(相对中国传统的农耕社会来说),二是带有明显的军事防御功能,射击孔和观察孔遍布全楼,三是风格独特的上层建筑,融合了欧洲多种城堡设计的风格特点。

竖起来的中国院子——一座9层农民房的故事

图7. 逐水而建的碉楼群

前两者很好理解,第三个也是最值得一提的特点是非常明显的欧式上层建筑风格,典型可见罗马式廊柱、拜占庭式的圆顶亭子、哥特式的外突棱堡和巴洛克式的奢华风格。或许在近代西方文化一度超越和压制了天朝文化后,接触西方最频繁的五邑人开始产生了对西方文化的兴趣和认可,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可以理解为西方文化的交融和入侵,在东南亚的英法美荷殖民地上,至今仍有大量欧洲式建筑的存在。

竖起来的中国院子——一座9层农民房的故事

图8. 夕阳夕照下的锦江里瑞石楼

最具代表性的开平碉楼当属蚬冈镇锦江里的瑞石楼,这不仅仅因为瑞石楼是高度和层数最大的碉楼,也因为她的故事也是碉楼建造者们的故事的代表。瑞石楼的出资人和建造者黄璧秀在晚清即到美国谋生,后来又把两个儿子黄畅兰和黄赐兰带在身边,在香港经营药材和钱庄生意。与此同时,他的妻子被留在家乡照顾父母和年幼的家人。

竖起来的中国院子——一座9层农民房的故事

图9. 锦江里古村落,背景可见碉楼代表作瑞石楼

当黄璧秀的生意越做越大后,他们如同今天许许多多“发达”了的农村人一样,寻思着回乡修建一座大宅子,既能给家人一个更好的住处,又能“光宗耀祖”。1921年,时年59岁的黄璧秀回乡开建家族碉楼,设计者据说是黄璧秀之侄黄滋兰,负责木工的是恩平县的黄栋师傅,造价达到3万多香港银圆。

竖起来的中国院子——一座9层农民房的故事

图10. 瑞石楼内陈设的照片,居中者为建造者黄碧秀

关于香港银圆当时的兑换价格,可以参考1935年港府设定与英镑16:1的汇率,而当时的英镑还是实行金本位制,1英镑理论上等价于7.32238克纯金,32000香港银圆粗略计算相当于14.6公斤黄金,这在当年显然仍是一笔巨款。

竖起来的中国院子——一座9层农民房的故事

图11. 瑞石楼下的介绍文字

建造过程从民国十年起至民国十二年(1923年)完工,为坐西北向东南的独栋院落,总占地面积仅为227.8平方米,首层面阔9.58米,进深8.9米,建筑占地面积85.26平方米。在黄璧秀的坚持下,该楼的总层数达到了9层,远远超过绝大多数的开平碉楼(通常为3-6层),在当时的中国都属于高层建筑。

竖起来的中国院子——一座9层农民房的故事

图12. 1922年建成的当时中国第一楼——广州南方大厦

与此相比,1922年建成的广州南方大厦楼高12层(50米),是中国最早的“摩天大楼”,也是当时的全国最高楼,1937年开业的广州爱群大厦楼高15层,建成后30年内都霸占着广州最高建筑的名号。在穷乡僻壤的锦江里修建如此举行的居住碉楼,的确是一件“惊世骇俗”之举。

竖起来的中国院子——一座9层农民房的故事

图13. 瑞石楼的院子外墙和大门

正因为建得太高太显摆,黄璧秀的老父亲黄贻桂曾略有微词,不过在黄璧秀的坚持下仍然按设计完成,在该楼的命名上两人又意见相左,黄老先生希望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因为“子以父尊”是中国的老传统,而黄璧秀认为出资人是自己和两个儿子,坚持以自己的号“瑞石”来命名,并请广州六榕寺的住持铁禅大师题写了楼名。铁禅的书法雄浑有力,悬挂在7层阳台外侧的楼名牌匾更添中华文化韵味。

竖起来的中国院子——一座9层农民房的故事

图14. 瑞石楼外景,注意铁禅手书楼名为其增色不少

黄璧秀选择在其父母80大寿之际作为碉楼建成之日,大摆宴席招呼四方乡邻,据说光是连续5天的流水席都花去了1万多(相当于瑞石楼造价的1/3),当年的盛况自行脑补,这种感觉跟今天发家致富回乡的许多人简直就是一个套路:盖大房子、请客吃饭、宣告四方我发了。

竖起来的中国院子——一座9层农民房的故事

图15. 瑞石楼的6-9层细节

按照碉楼的设计套路,首层为客厅和厨房,2-6层为居所,7层摆放祖先牌位,8层是一间六面形非常通风的亭子,要上第9层则需要攀爬一条窄小的梯子,向上打开铁盖板,方能到达,这里的空间只剩下两三个平方,四周是可以拆卸的铁板窗子,全部打开可作瞭望之用。

竖起来的中国院子——一座9层农民房的故事

图16. 瑞石楼第7层增宽的围廊平台和储水箱

瑞石楼最出彩的部分在第6和第7层。因为2-5层为了满足防御功能,没有设置任何外阳台和走廊,窗户也是狭窄的平板铁窗,以便在遭遇攻击时增加防弹能力。但在五层顶部的仿罗马拱券和四角别致的托柱有别于其他碉楼中常见的卷草托脚,循序渐进,向上部自然过渡,有美学上的视觉效果。

竖起来的中国院子——一座9层农民房的故事

图17. 为了增加对子弹的防御力,碉楼外窗户多用铁板做窗

第6层设计了贯通四周,有爱奥尼克风格的列柱与拱券组成的柱廊,每边以8根罗马柱支撑,围廊底部有狭长的观察孔和射击孔,方便躲在安全处观察和阻击外来侵犯。

竖起来的中国院子——一座9层农民房的故事

图18. 土耳其圣索非亚大教堂的大穹顶搭配有四周对称的辅助建筑,形成有机的整体风格

第7层继承了从第6层延续上来的较大的占地面积,但将建筑外墙后退缩小,增大围廊的占地面积以容纳砖砌的储水箱,在四个角落建造有穹窿顶造型的亭子。

竖起来的中国院子——一座9层农民房的故事

图19. 第7层南向的山花和镇宅兽

南北两面可见到巴洛克风格的山花图案。如果从瑞石楼的上方观看下来,第9层的罗马式穹窿顶和第7层四角穹窿顶造型的亭子又形成了类似拜占庭式的建筑群搭配,隐约有伊斯坦布尔圣索非亚大教堂的那么一点味道。

竖起来的中国院子——一座9层农民房的故事

图20. 第7层南北面的山花图案

瑞石楼的中国味道也并不少见,在整体的西方建筑风格中,设计者着意加入了一些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元素。首层至五层的楼体每层都有不同的线脚和柱饰,增加了建筑立面的效果。各层的窗裙、窗楣和窗花的造型和构图也灵活多变,各有不同,六层围墙外墙的图案和灰雕中也得到了体现。

竖起来的中国院子——一座9层农民房的故事

图21. 瑞石楼内部的屏风对联

中华文化在楼的内部结构和陈设中得到更加充分的表现,瑞石楼的内部布置、用具和摆设是岭南传统的样式,但其使用的中式家具和陈列的照片则与北方中国院子显然一脉相承。每层还有从香港购买的坤甸或柚木板做的屏风,上书寓意各种富贵祝福的对联。

竖起来的中国院子——一座9层农民房的故事

图22. 瑞石楼内保存至今的厨房

二至六层每层都有厅房、卫生间、厨房各一,卧房二间,中国传统不喜将房间做得过大,因此每个房间的大小也控制在20-30平方之间,一如今天在广东流行的居住楼的分隔方式。

竖起来的中国院子——一座9层农民房的故事

图23. 锦江里瑞石楼等碉楼群的航拍

可叹的是,瑞石楼的建成几乎成为了黄璧秀的人生最高光期。随后不久,他的生意一落千丈,到上世纪40年代濒临破产,本人也于1941年病死于香港。他的后人一度在瑞石楼中居住,后来陆续出国谋生或到外地工作,瑞石楼逐渐搬空。

竖起来的中国院子——一座9层农民房的故事

图24. 抽象化的瑞石楼,浓缩了该楼的几分神韵

今天,黄璧秀之孙,黄畅兰之子黄子祥已有80多岁,仍神清体健,在楼内一层为一波又一波的游客介绍着这座楼的由来和曾经的风光。这座当年带有一丝“任性”和“炫富”的竖起来的中国院子,已经成为开平碉楼和侨乡文化的一个缩影,浓缩了许多许多的故事,其实每一座碉楼,又何尝没有自己的一段故事呢?

敬请关注“燃烧的岛群”,深入了解和研究太平洋战争和中日战争,搜索订阅同名公众号,更多内容更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