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感覺老百姓喜歡郭德綱的相聲,卻反感主流藝術家?

老理大樂


老百姓絕對不是反感主流藝術家,而且有的主流藝術家也深受老百姓的喜愛。老百姓只是喜歡聽讓人樂的相聲,只要能夠滿足讓觀眾聽完相聲會感覺開心,而不是尷尬這個在相聲表演中最基本的要求,老百姓都會喜歡。有的相聲演員能力有限,說的相聲確實不逗樂,其實老百姓也不反感,但是有一些藝術家非但說的相聲不好笑,還去阻礙相聲說的好笑的演員去發展就有點讓人反感了。

主流與非主流的相聲,大概的劃分就是在茶館演出與在電視臺播出的相聲。其實不能說主流相聲不好,像馮鞏、牛群、劉偉、楊議,這些當年經常出現在電視上的相聲演員所表演的相聲也非常不錯。只是在電視上播出的相聲歌頌形與諷刺形的佔比較大,而且這類相聲看著確實讓人忍不住換臺,所以主流相聲在觀眾心中的份量越來越低。

郭德綱的出現讓人又重新走進了茶館,而現在的茶館相聲也遠沒有個別主流藝術所說的那麼三俗,所以觀眾又重新恢復了對相聲的熱情,其實相聲表演就是讓觀眾用耳朵去投票,你說的相聲好笑自然就會得到觀眾的喜愛。(dh)


捕魚小分隊


老百姓喜歡接地氣的,來自於民間,產生於大眾生活的自然相聲,因為它真實,親切,沒有距離感。每一分笑料都是那麼熟悉,都可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找到原型,尋到縮影。這樣的相聲,誰不喜歡,誰聽了都會覺得真實,彷彿它就發生在自己身邊,它講述的就是隔壁老王,鄰家老趙的糗事,樂事。



藝術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但又不能太高於生活,否則就變了味,讓人品之無原味,觀之無回味,聽之無共鳴。

其實,老百姓喜歡聽的不是郭德綱相聲,而是喜歡聽俗氣十足卻又親切無比,接地氣,言民生的大眾相聲,而郭爺的相聲恰巧就是這個路子,就是這個風格。因此百姓喜之,捧之!

老百姓不喜歡聽什麼樣的相聲呢?

脫離生活,唱高調,說教太濃,缺乏真實,不自然,過於道德綁架的所謂高大上相聲讓人民群眾接受不了!

他們感覺:本來每天壓力山大地生活,夠壓抑的了!本打算聽個相聲放鬆一下,暫時忘記眼前的不快與周遭的苦惱,沒想到聽到的又是假大空的說教,感覺不是在聽相聲,而是在聽課,接受思想道德教育。



教育本來是好事,但過於明顯,強加的教育就使人反感了,不願接受了。正如郭德綱老師所說:相聲要先讓老百姓樂,而其他的什麼教育意義要靠觀眾自己去悟,而不是強加於人。每個人聽同一個相聲,由於他們經歷不同,他們的感悟也不同,至於悟出了什麼,完全是他們自己的體會,而不是相聲作品本身特意所傳達的心靈雞湯亦或人生哲理。

我想正是由於現在大多數主流相聲演員他們的相聲裡過於明顯地說教與傳道,因而造成了百姓們聽他們的相聲很壓抑,很不快,總是感覺是在聽思想道德課,而不是消遣娛樂釋放壓力聽相聲,因此百姓與之漸行漸遠,不願聽之!



教育本身沒有錯,教人向善,弘揚正能量,到什麼時候都是正確的。只不過特殊的藝術要特殊對待。相聲從它誕生之日起就是讓人樂的,其它都是次要的。所以說相聲最好讓百姓自己悟其中的道理,哲理,而不是強制灌輸,否則它就不再是老百姓喜聞樂見,親之愛之的相聲藝術啦!

總之,自然純樸,俗言俗語,插科打諢,笑料產生於民間,於民眾有共鳴的相聲,百姓就願意聽,這樣的相聲聽得不累,百姓笑得自然,這樣下里巴人的相聲才會得人心,才會笑果十足,才會經久不衰,你說對嗎?


西瓜娛樂笑笑生


大家好,我是郭哥。

為什麼老百姓喜歡郭德綱的相聲,卻對主流相聲藝術家比較反感呢?這個問題問得比較好。

先說說老百姓為什麼反感主流藝術家。

藝術家一般指的是在某一領域有獨特建樹或貢獻,並獲得官方認可的人。藝術家不是自封的,也不是民選的,能被稱為藝術家肯定都是經過一定的程序和專門的機構所賦予的。也因為如此,他們才代表著主流。

就相聲而言,主流的相聲藝術家們,他們雖然服務的對象也是老百姓,但是他們不需要老百姓掏錢欣賞,也就是說,他們的經濟來源於體制內,觀眾樂不樂,喜歡不喜歡,根本不影響他們的收入和晉升,因此他們並不需要老百姓的認可,只要上級認可就可以了。上級組織或領導喜歡了,認可了就可以名正言順地走個程序,排個資歷混到藝術家。

既然如此,有沒有基本功,有沒有真才實學,有沒有創作能力又有什麼關係呢?及時傳達領會方針政策,瞅準向,站準位,比啥都重要。按照領導安排工作,順應時事編點段子應個景,不但薪水無憂,更重要的是犯不了錯誤。

按說這樣按部就班倒也可以,可他們幹著文藝工作,卻操著行政工作的心,時常還頤指氣使的擺個架子,指點民間藝人,以顯示自己正統的身份。又沒有拿得出手的作品,只能拿什麼“三俗”、“低級趣味”等來打壓他人,在貶低其他相聲藝人的同時,其實也捎帶貶低了老百姓,因此引起了人們的反感。

老百姓為什麼喜歡郭德綱的相聲呢?

郭德綱的相聲是實實在在接地氣的相聲,家長裡短,娓娓道來,都是老百姓能真切感受到的事情,因此在歡笑中易產生共鳴。

其次,郭德綱的相聲必須能抓住觀眾的心,要讓觀眾心甘情願地掏錢,他才有飯吃。俗話說的“平地摳餅,對面拿賊”,顯得是真功夫。

第三,相聲拼到最後拼的是文化,民間藝人學歷雖不高,但因為面對的生活壓力不一樣,所以迫使他們必須不斷的加強學習,創作出更好更新的段子,才能生存下去。好高騖遠,就像何沄偉一樣就很難有出路。

第四,不得不說,郭德綱是一個非常有相聲天賦的人。沒天賦想學相聲,再高的學歷都是枉然。

總的來說,雖然主流相聲藝術家和郭德綱都是服務於老百姓,但二者性質截然不同,因此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影響也涇渭分明。主流者是為了工作,郭德綱是為了生存;主流者以領導的認可為追求,郭德綱是以老百姓的認可為轉移;主流者基本功在察顏觀色,郭德綱基本功在說學逗唱。這就是造成老百姓一喜一惡的重要原因。

個人觀點,敬請關注討論。


郭哥81336547


是嗎?題主說的老百姓僅是一小部分,怎能代表大多數人。你可以走上大街問一問還有幾個喜歡相聲的?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藝術形式。時過境遷,還用老形式無疑是穿著長袍馬褂在大街上行走,顯的那麼不入流,除了人們用異樣的眼光看他們,以及極少數人捧臭腳之外,恐怕沒有幾個人認同。

相聲也不離外!

比如剛解放流行央歌,蘇聯式的交際舞,六十年代喜歡歌曲相聲,七十年代樣板戲加相聲,八十年代喜歡流行歌曲,九十年代流行歌曲加小品,零零年至今電視劇,再往後就沒有了,現在是一些經典藝術形式回潮,但過去式的東西早已沉澱在歷史長河中。之所以還有所謂的主流,也不過是形式上的保留節目。除非經典還有人回味一下,時下的相聲界真不敢恭維!因此,他們只能稱商業藝人,為特定人群服務,老百姓不賣他們的帳!


狼煙一九三一


縱觀中國藝術界,行行蕭條,文革前還有巜東方紅》,《長征組歌》,其中許多被傳頌,舞蹈成樣板。文革雖是藝術的嚴冬,許多表演形式被終止,但有現代京劇樣板戲,交響樂,芭蕾舞都有創作。改革後,許有藝術家,藝術形式以上春晚為首任,一年一個創作只等年底檢驗,上為王,沒上為寇,甚至幾年不翻身,說起春晚也幾十年了,歌曲多是口水歌,春晚歌幾乎(少而少)沒有被傳唱,舞更是似曾相識,東方紅,長征組歌的翻板。至今都沒明白一女孩從頭轉到尾到底為什麼,這算藝術嗎?雖然文藝市場慘淡,藝術家們卻倍出,難怪青黃不接,就這所謂藝術家把文藝屆搞的昏天黑地,電視電影創作把世人當傻子,一頓胡編亂造,把正常人當弱智地胡弄。然而每位每個行業的權貴,或藝術家說詞不斷,是抹粉還是抹糞。咐顏趨勢,哭笑不得。語言類節目雖有津津樂道,卻被所謂純潔藝術咖們打壓。正能量的語言伴隨腐敗共生,年老的聽正能量已耳朵起繭,年青的務實,其他無關了。沒人敢闖天下先,紗帽雖輕,至關重要,高歌高調一路順風,現在的環境雖不像文革嚴酷,壓力大節奏快更多需要精神上的放鬆娛樂,輕鬆詼諧的語言,來的快隨時用,快樂大家,快樂自已,說老實話有幾位會拿出兩小時看芭蕾舞類的節目呢?


王大牛63486055


反感不至於,主流是什麼。喜歡人的人越多是主流,還是一小撮人聚在一起討論一下或者按輩分排一排,然後指定一下誰是主流。

那些所謂的主流,確實是有過一些流傳很廣的作品。但自從被冠以主流或藝術家後,他們往往就習慣於享受坐在主席臺上評論別人了。相聲有幾年裡都快涼涼了,老郭用他自己的形式讓他重回大眾的視野,這點他的功勞毋庸置疑。但是他沒有按照所謂主流的套路出牌,就讓主流非常的不爽。而且還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可,順帶賺了錢。那主流就更不爽了。

指責段子俗,可別忘了相聲原來的樣子,候老先生在天橋底下討生活時,段子難道都是高雅的?這妨礙他老人家最終成為大師嗎?

問題在於,當不景氣時主流除了唉聲嘆氣以外,並沒有著手解決問題,或是沒有找對方向。在指責老郭同時也沒有說該怎麼辦。

相聲本來就是底層人民的消遣娛樂,沒啥打算登入高雅之堂。非要把他吹上天,老一輩的藝術家自己心裡清楚的很。就是後幾代的他們還真信了,到處指點江山。那些主流跟像是大鍋飯,哪裡演出,有幾場,什麼節目,是他們自己張羅的嗎?甚至沒有演出也照樣拿薪水。

老郭行嗎,他不自己張羅一切,他就得餓肚子,或者改行。以上兩種境地誰更接近底層人民。

只要不犯法,靠自己能耐賺錢,沒毛病!當然,不服的也可以繼續不服。我也沒打算說服誰,只是表達一下自己的看法。


不二80


這個話題挺大的。當初的相聲,有很多的髒活臭活,因為當初的受眾絕大部分是閒散人員,髒活臭活吸引人,後來以寶字輩為主的一些老藝人,去其糟粕,才把相聲保留下來,並登堂入室,成為藝術類別之一。有點類似於趙本山對於二人轉的改造,二人轉當初也是有很多的黃段子,所以90年以後提到二人轉就絕對繞不過趙本山的功勞。後來時代發展,馬季等一些相聲演員開始了歌頌派相聲,得到了上級領導的賞識,進而形成官派,也就是所謂的主流。其實讓郭德綱真正出名的,是一些對老段子的改編,奠定了德雲社的大局,也加上廣播電臺的大鵬的推廣,才讓人認識了郭德綱,並認可他的表演方式。所以官派和野派的必然有所衝突,因為受眾不太一樣,追求的東西也不太一樣,其實更多的是風格的區別。就像是相聲早期有江湖人和下海人的區別,江湖人不用多說,自民間而來,受眾多為貧苦大眾,自然表演方式偏低層。下海的多為原八旗子弟,有文化,自持身份,自然表演風格就偏文一些,現在流傳下來的一些文哏節目,也多為他們創作。其實歸根到底這門藝術就是圖一樂,愛聽誰的,你就聽誰的,我更多的是喜歡某人的作品,而不是某個人。


Vincenteye


人們對於相聲的喜愛歷史悠久,只是隨著時間的流逝,相聲老藝術家的逐漸過世,已經沒有真正投身於相聲事業的所謂藝術家,這幾年隨著郭德綱的異軍突起,相聲界又有了一點人氣和活力

第一,藝術家就是藝術家,不分什麼主流非主流,正統非正統,歷史上也從來沒有過這種概念,我估計是自認為自己是主流和正統者有意為之,他們認為自己才是相聲的正宗而舉起高傲的頭顱,他們排除異己,打擊異端,尤其是草根,不允許草根走出給他們畫的圈,豈不知這種自恃已經違背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藝方針,我記得列寧說過,我們要打擊那些貌似激進實則不學無術的自負

第二,相聲是一種民間藝術,他的根就在深深的土壤之中,歷史不算悠久,但他生命力頑強,只是近幾年自認為主流之人硬生生的把他從土壤之中拔了出來,把本來植根於大地的參天大樹移栽到花盆,他還能活嗎,這不是不學無術是什麼?

第三,聽相聲,觀眾既要受到良好的教育,啟迪了心靈,又要得到快樂,而相聲是民眾的藝術,雅俗共賞,不是少數人的玩物,所以,郭德綱是應運而生,他符合了大多數民眾的審美需求,他相聲的內容也正是來自於基層,來自於普通民眾的生活,實實在在,大家聽了他的相聲,感同身受,那些主流們整天嚷嚷著走向基層,採集生活,其實他們整天坐在廟堂之上,在苦思相聲的創作,文藝的出路,試想,這樣創作出來的東西會有人聽嗎

第四,郭德綱多才多藝,表現靈活,把深奧的道理說的通俗易懂,他對相聲藝術表演的各種手法運用的爐火純青,再配上肢體動作,高亮的嗓音,幽默魅力的語言,試想,能沒有觀眾嗎

第五,以上說的是我個人見解,較稚嫩,不針對任何人,不過,我們真的希望有一個和諧的相聲大家庭,沒有打壓和欺騙,看到一個晴朗的天


南海情緣3


我不知道你的感覺是從哪來的,是如何得出這個結論的。郭德綱的有些相聲很多人都喜歡,包括我自己也喜歡,但並不意味著我就喜歡他所有的相聲,更不代表我能長期持久地喜歡他這些相聲。郭德綱的相聲就是快餐,無需內涵,也無須精雕細琢,讓大家快速地哈哈一樂舒緩一下壓力就行了。縱觀郭的相聲,面對的觀眾群體只能是特定的一部分人,即便是鋼絲所宣揚的幾個代表作,也並不能算是傳統相聲在新時代中的弘揚,更談不上相聲藝術的復興,這和郭德綱的文化水平及創作團隊的對文藝的理解深度是密不可分的。郭德綱有一句話說得非常好:相聲拼到最後,拼的是文化。這個文化,不是單純的傳統文化或是現代文化,是既要有傳統和現代文化的基礎,又要有文化和生活融合精煉的能力。相聲是一門藝術,和其他類曲藝節目不一樣,為什麼相聲會比其他曲藝形式沒落了?就是因為相聲藝術的難度要遠高於其他曲藝形式。一個相聲演員可能會表演好幾段相聲,但是能不能擔起復興相聲藝術的大任還未可知。主流相聲倡導的是社會的正能量和社會道德觀,是展示給觀眾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具有深刻的意義和思想,是值得人去品味和反思的。那麼多的主流相聲,很多的經典,我不知道小編認為哪段相聲是觀眾反感的,我也不知道小編知不知道哪些是受觀眾歡迎的。


憧憬李濤


相聲原本就是街頭賣藝,要的就是個俗,主流藝術家也是師從街頭藝人,只不過經常出入高檔場所,把俗的不雅的部分剝離了。你想,你說段子,盡來素的,大家都凡夫俗子,你這麼搞,長此以往我難以接受啊😱

而德雲社呢,我看過幾個段子,首先從聲臺形表來看,人家是合格的,表演嘛,就講究這四點,那麼唯一被同行鄙棄的應該就是師承和段子了,我沒查過,但如果師出名門,他早期不會那麼落魄,同行也不會鄙棄,中國社會就是互相吹捧,你好我也好,前提是大家身份資歷對等。至於段子,那不用說了,俗,葷的,這個老百姓喜歡啊。你想想,我穿著西裝去聽交響樂,逼格高吧?可是我跟誰吹?別人又不聽那玩意,總不能對著鏡子跟自己裝。再看看人家,三五成群的跑去看脫衣舞表演,俗不可耐,但好看啊,回味無窮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