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之基石秦汉王朝(四十五)汉明帝治国

刘秀的一生,不但夺回了汉室江山,还为东汉的复兴打下了基础。作为接班人,汉明帝刘庄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当初的功臣们都已经逝去,自己的兄弟和外戚们也需要严加管理。更重要的是,受苦受难的黎民百姓也期望在这位年轻的皇帝治下能够过上国泰民安的好日子。那么,汉明帝是如何对待自己的兄弟,外戚,大臣和百姓的?他是如何将东汉王朝进一步推向强盛的呢?

公元57年,东汉第二任皇帝刘庄登基,这就是汉明帝。老爹光武帝刘秀拼搏一生,留下了一个崭新的东汉帝国和“光武中兴”的汉初盛世。除此之外,刘秀还给刘庄生了十几个兄弟姐妹,留下了几个老臣,当然,还有那些天天期待过上好日子,却还没能完全填饱肚子的老百姓们。

环顾周围,好多棘手的事情要去处理。汉明帝的选择是,先把兄弟们安顿好。因为就在汉明帝即位的第二年,找麻烦的就来了。

华夏之基石秦汉王朝(四十五)汉明帝治国

前面说过,刘庄能够从庶出的老四一跃成为太子,除了自己讨老爹喜欢之外,还有个受宠的老妈阴丽华。不过,阴丽华可不仅仅刘庄这一个儿子,还给他生了四个弟弟。二弟刘苍天资聪明,深受老爹刘秀和老妈阴丽华的喜欢,自己也非常的懂事。可是三弟刘荆的心眼可就没这么简单了,他天天就在琢磨一件事:为啥刘庄可以从四子变成太子,我咋不行呢?

老爹在的时候,刘荆在刘秀那里说不上话,只好乖乖憋着。现在四哥刘庄做了皇帝,正在组建属于自己的领导班子,可以说是根基不牢,刘荆就开始动了歪念,自己也想坐坐这个皇帝的位子。不过,刘荆也不是完全没数,知道自己这两下子肯定搞不定刘庄,就算把他撸下来,自己做皇帝也没人服。于是,刘荆就开始拉拢一个人,一个本应该做皇帝的人:前任太子,刘秀的长子刘彊。

有一天,一封书信神不知鬼不觉的被送到刘彊的府里,以刘彊舅舅大鸿胪郭况的口吻,来劝说刘彊:“这个皇帝的宝座本来是你的,现在你四弟刘庄坐上去了,你难道不想重新夺回来吗?”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刘彊拿着这封信就去找四弟刘庄,告发有人企图造反!原来,刘庄虽然是阴丽华所生,但是在父亲的影响下,刘庄对郭皇后以及她的儿子们都非常好。刘庄登基后,不忘册封郭皇后的孩子们,以及郭氏外戚,当然也包括刘彊和郭况。刘彊毕竟做了十几年太子,政治经验也是比较丰富了。他自己清楚,这辈子跟皇帝是没有缘分的,不如自己好好过日子。所以,当刘彊收到这份书信的时候,立刻判定这是有人诬陷自己舅舅,所以马上跑来告状,也让自己跟这事撇清关系。

汉明帝刘庄很快就搞清楚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不但明白刘彊和郭况是无辜的,也知道了背后是刘荆在搞鬼。刘庄当然可以拿着手上的证据去找刘荆,至少让自己这位小弟品尝一下牢狱之灾。但是,刘庄考虑到自己刚刚登基不久,刘荆又是自己的亲弟弟,加上碍于老妈阴太后的面子,最终决定不予追查。

然而,汉明帝的纵容却被刘荆视为了四哥的软弱,自己不但不反思惊醒,反而更加肆意妄为。没过几天,羌人叛乱,刘荆打算趁火打劫,给汉明帝来个后院起火。汉明帝早就盯着刘荆呢,刘荆还没动手,自己就被汉明帝调了官,从山阳王改封为广陵王。汉明帝的意思很明显,就是想警告他一下:你打啥算盘我都知道,最好给我老实点,换个环境好好反思一下吧。

华夏之基石秦汉王朝(四十五)汉明帝治国

被挪窝的刘荆依然不思悔改,既然造反没啥希望,那就祈祷神灵庇佑吧。他私下问相士:“我爹三十岁造反成功,我今年也三十了,你说我造反能成功不?”吓得相士赶快去皇帝那里告状。刘荆一看,怎么又让四哥知道了,这次有点害怕了,自己主动跑监狱里躲了几天。出来没多久,刘荆想到了汉朝历史上被多次证明蠢到不能再蠢的一招:巫蛊,他找巫师诅咒汉明帝。结果,汉明帝还是知道了。此时已经到了公元67年,老妈阴丽华早已去世,自己也没有了保护伞。刘荆终于明白,自己造反只是一个梦,顿时觉得人生无望,最终选择了自杀。

与汉明帝对着干的还不光刘荆一个,楚王刘英则是另外一个造反派。刘英是刘秀的儿子中,唯一一个不是郭圣通或者阴丽华所生,而是不受宠的许美人的儿子。然而,阴丽华和刘庄对刘英都很不错,没有因为他是庶出而亏待他。可是,刘英却是个不折不扣的白眼狼,不但不感念汉明帝母子对他的好,反而跟刘荆一样,惦记着大汉皇帝的位子。

由于封地在楚国,山高皇帝远,加上皇上对自己还不错,也不会派人天天盯着,刘英就开始在当地结交豪强,甚至进行舆论造势,为自己造反做准备。然而,刘英的所作所为还是被一个叫做燕广的人所告发。汉明帝听说刘英要造反,顿时怒不可遏,立刻派人彻查这个案子。虽然汉明帝还是没舍得杀掉这个弟弟,而刘英却在恐慌中选择了自我了断。

可是,楚王刘英的谋反案,却成为了汉明帝一朝第一大案。告发者燕广成为本案的主审官,而燕广也是一个酷吏,在审理过程中,许许多多与本案无关的人,被牵连到案子里来,从而造成了不少的冤假错案。数千人被扣上同谋或者知情不报的罪名而锒铛入狱,甚至许多人莫名其妙的命赴黄泉。就在此时,汉明帝的妻子马皇后站了出来,劝阻汉明帝不要再扩大此案了,其中必有冤情。在马皇后的劝说下,汉明帝也明白,自己再继续查下去,不但辜负了父亲刘秀的治国初衷,还会为后世留下不好的榜样。于是,汉明帝及时收手,并于公元73年大赦天下。除此之外,汉明帝还亲自来到楚国,会见了刘英的母亲及其妻儿,并将刘英的儿子封为列侯。

既然提到了马皇后,我们就先说一下这位东汉贤后的来龙去脉。马皇后的父亲是大名鼎鼎的伏波将军马援,在征讨五溪蛮叛乱的时候病逝,却遭到了梁松为首的权贵的诬陷。后来,马皇后的堂兄马严将马皇后送入宫中选妃,很快就被太子刘庄所相中,成为太子妃。马皇后不但美貌过人,而且知书达理,礼数周全,很快就讨得阴丽华的喜爱,对其称赞有加。汉明帝即位后,马皇后先是被立为贵人,随后在阴丽华太后的推荐下,汉明帝将其转正,立为皇后。

华夏之基石秦汉王朝(四十五)汉明帝治国

当然,马皇后并非没有缺点,而且有个致命的缺点:没有儿子。不过,汉明帝并未因此而嫌弃自己的妻子,反倒是想到了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领养。马皇后的外甥女贾贵人(估计年纪差不多,只是辈分不同)为汉明帝生下皇子刘炟,汉明帝便将刘炟交给马皇后抚养,认其为养母。由于贾贵人跟马皇后是亲戚,她也非常乐意把自己的儿子过继给她。马皇后知恩图报,视刘炟为亲生儿子,对其尽心养育,并不断的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来培养刘炟成为一位关心民生疾苦的明君。

我们再说回汉明帝的弟弟们。也不是所有的弟弟都像刘荆和刘英那样给汉明帝添麻烦,自己的同母二弟刘苍就是个好榜样。他不但不给汉明帝添乱,还成为辅佐汉明帝治理天下的重要大臣。刘苍小时候也是聪慧过人,深受刘秀和刘庄的喜爱,甚至在光武帝时期就曾经参与朝政。汉明帝即位后第二年,汉明帝任命刘苍为骠骑将军,并且专门为之设立骠骑将军府。刘苍辅佐汉明帝治理国家五年,不但帮哥哥将国家治理的井然有序,还重新设立了东汉的礼乐制度。五年后,刘苍担心自己声望日重,主动辞去了辅政之职,回到自己所封的东平王国,安安心心做一名诸侯王。之后,无论是在汉明帝朝还是后来的汉章帝时期,刘苍心怀国事,多次为汉明帝和汉章帝献计献策。刘苍不但成为东汉一朝唯一一个辅政的诸侯王,还为自己留下了流芳千古的盛名。

如果说汉明帝对自己的兄弟们还有一份柔情,那么他对外戚是绝对的铁血。也许是吸取了西汉吕氏乱政以及王莽篡权的教训,汉明帝深知外戚掌权对朝政会带来极大的不稳定性。因此,汉明帝明确表示,无论外戚取得多高的功绩,或者与自己关系多么亲密,都不能出任高官。如果外戚犯法,不但与庶民同罪,甚至还要罪加一等。

第一个倒霉的是大司空窦融。这位在刘秀与隗嚣的战斗中投靠刘秀的开国功臣,被刘秀任命为凉州牧,大司空,并且窦融还是西汉著名太后窦漪房的后人,也能跟皇帝扯上个外戚关系。可是如此重要的大臣,却因为侄子的犯法而被牵连。窦融哥哥的儿子窦林因为“欺君罔上,贪赃枉法”,被汉明帝判了死罪。同时谴责窦融管教子弟不严,将其罢官,直到其去世也没有重用。

华夏之基石秦汉王朝(四十五)汉明帝治国

窦融虽然被罢官,怎么说也是个善终。但是另一个跟汉明帝关系更近的梁松就没这么好运气了。梁松不但是开国功臣梁统的儿子,更是汉明帝的姐夫。光武帝时期梁松就身居高位,并且深得阴丽华的喜爱。然而,梁松由于记恨马援,在其去世后诬陷他。可是后来人家马援的女儿变成了汉明帝的皇后,梁松就有点坐不住了,担心马皇后会对他秋后算账。刘荆的造反就是梁松在背后撺掇的。汉明帝早就看梁松不顺眼,但是碍于老妈的面子,就没好收拾他。后来阴太后去世,梁松再也没了保护伞,而且罪名一大把。汉明帝再也没有了顾虑,给梁松来了个数罪并罚,结束了这位姐夫的性命。

除了自己的亲戚,汉明帝对阴氏家族的舅舅们也不手软。驸马阴丰不但娶了公主,他还是阴丽华亲弟弟阴就的儿子,应该算是汉明帝的表弟。后来阴丰杀了公主,即便当时阴丽华还活着,汉明帝还是判了阴丰死刑,将其处死。阴就夫妇一看侄子这么狠,加上他们自己也办了不少不地道的事情,只好选择了自杀。

除了这几个死了的之外,活着的外戚也都没有受到太好的待遇。汉明帝在位期间,他的舅舅们没有一个能够做上九卿以上的官。妹妹馆陶公主想给自己的儿子讨个郎官做,汉明帝答复:工资可以给你,权利绝对没有。于是给了他一些钱,却不肯让自己这个亲侄子做官。当然,外戚也不全都是纨绔子弟。大臣阎章才学出众,工作业绩突出,本应该得到提拔。但是阎章的妹妹是后宫的嫔妃,汉明帝为了不破坏规矩,愣是没有重用严重。

不过,这些外戚们跟下面这一位比一比,也就该安心了。这位不是别人,而是汉明帝的老岳父,已经去世的伏波将军马援。这位马皇后的父亲为东汉奔波一生,南征北战,最终病死在战场后还遭人诬陷,落得个马革裹尸的结果。然而,在汉明帝评选云台二十八将的时候,战功显赫的马援却不在其中。原因只有一个,您是外戚,算你倒霉,死了也不能把这个名声给你。

既然皇帝对外戚这么狠,那么对朝中大臣怎么样呢?应该这么说,总体上还不错,但是也要看心情。因为咱们这位汉明帝,可是个性格比较暴躁的主子。

咱先看看汉明帝都选了哪些重要的官员。汉明帝一上任,为了稳定朝政,除了把自己的弟弟刘苍拉到身边帮忙,还沿用了光武帝时期的老臣赵熹。除此之外,汉明帝还搬出了另一个老将,自己父亲的老同学,云台二十八将之首的邓禹。虽然邓禹在战争结束后,非常识时务,早早的就交出兵权提前退休了。但是汉明帝又把他重新请了出来,任命为太傅。汉明帝毕竟不像自己的父亲,在大臣面前秀足了肌肉,满朝文武都是刘秀的铁杆粉丝,但这些人听不听汉明帝的就不好说了。所以,汉明帝先把这几个老家伙拉过来,帮忙压一下场子,哪怕摆在这里吓唬吓唬人也好。

老爹剩下的领导班子只能凑合着用来过度,毕竟他们年事已高,例如邓禹在做了一年太傅就去世了。因此,汉明帝很快就组建了自己的领导班子,例如一代名臣宋均,钟离意等。九江太守宋均在任上屡出奇招,将九江治理的井井有条。尽管他不畏权贵,得罪了当时的红人梁松,但是汉明帝还是将其提拔为尚书令。而钟离意在光武帝时期就开始崭露头角,被汉明帝发现后,先将其提拔为尚书,后升任尚书仆射。这二人不但富有治国才华,并且直言敢谏,成为了汉明帝的左膀右臂。

但是,汉明帝的作风可不像老爹光武帝这么柔和,很多时候还是会发脾气的。有一次,郎官药崧做错事情惹恼了汉明帝,结果皇帝既没有杀他,也没有骂他,而是直接抄起一根棍子把他打了一顿。一开始药崧也不敢反抗,后来一看皇帝打上瘾了,再不跑就要被皇帝打死,一溜烟钻到了桌子底下。汉明帝让他出来,他大喊:“哪里有皇帝打大臣的!”汉明帝也意识到自己的失态,哈哈一笑,才放下了手里的棍棒。不过,汉明帝毕竟不是朱元璋,动不动就把人打死。但这件事说明,汉明帝虽然是一代明君,可是发起脾气也是够了吓人的。

挨过汉明帝打的大臣不止药崧一个,不少汉明帝身边的近臣都“享受”过类似的待遇。然而,有一个人不但没有挨过打,反而在自己退休后还被汉明帝崇敬有佳。这位就是汉明帝的老师桓荣。汉明帝经常去探望老师桓荣,每次走到离桓荣家老远的时候就下车步行。看到老师垂垂老矣,汉明帝多次拉着桓荣的双手默默的落泪。有时候,汉明帝还拉着朝廷重臣以及桓荣的其他学生们一起去拜访老师,聆听老师的教诲。后来桓荣去世后,汉明帝亲自为老师主持葬礼。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不但在当时树立了很好的尊师重教的好榜样,更是为东汉成为“风化最美”的王朝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华夏之基石秦汉王朝(四十五)汉明帝治国

虽然汉明帝火气上来的时候喜欢打人,但历史上没有人说汉明帝是个暴君。他不会轻易杀戮,即使他在任期间闹得最大的“刘英谋反”案,最终也释放了大部分受牵连的人。同时,他在对待百姓方面,则是完全展露出自己“仁政”的一面。

汉明帝延续了父亲休养生息的治国策略,多次降低赋税徭役,减轻人民的负担,减轻刑罚。他督促官员劝课农桑,积极治理虫害,还把一些国有土地赠送给贫民耕种。汉明帝是个非常勤政的皇帝,五更天就爬起来干活,把什么事情都掌握的清清楚楚。同时,他还提倡节俭,宫廷生活从不奢侈,一时间上行下效。汉明帝刚刚即位时,全国上下大概两千一百多万人,到汉明帝去世时,人口增加到三千四百多万。这也为东汉军事上重新崛起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除此之外,汉明帝还办了两件影响深远的大事:治理黄河和引入佛教。

大伙都知道,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咱们整篇故事大多数都发生在黄河流域,毕竟那个时候长江流域还没有完全开发,珠江流域更是蛮荒烟瘴之地。同时,咱们也都知道,黄河有个不好的习惯,时不时决个口,改个道啥的。每当黄河发生水灾的时候,许许多多的老百姓都会失去自己的家园,甚至失去生命。汉武帝期间,黄河发生过一次大范围的决堤,修了几十年才修好。后来的西汉皇帝们也基本上没放下黄河的事,经常派人去加固河堤,应付黄河水患。到了新莽时期和东汉初年,大伙光忙着打仗呢,也就顾不上黄河的事情了,甚至当初刘林还曾经建议刘秀掘开黄河河堤,水淹赤眉军,被刘秀断然拒绝。到了汉明帝事情,战争结束了,国家开始有钱了,百姓生活安定了,黄河却继续开始出事了。

幸好汉明帝朝中有高人相助,此人就是水利专家王景。王景分析了黄河的情况,结合自己治水经验,向汉明帝提出治理方法,并得到汉明帝人力和物力上的大力支持。他带人先加固黄河堤坝,随后把治理重点放在了沟通黄河与淮河的汴渠,将不同水系串联起来,最大化的发挥所有水利工程的作用。所有工程一年就完工,王景的工作得到汉明帝的嘉奖。更重要的是,王景治理的黄河直到东汉末年都没有发生决堤,黄河在之后的八百年没有发生过改道,决堤次数也不多。这也应证了史上流传的一句话“王景治河,千年无患”。

如果说汉明帝找王景治理黄河影响千年,那么他做的另一件事,则是影响了两千年,一直影响到今天。这件事就是佛教正式传入中国。而这件事的起源,则是汉明帝的一个梦。

华夏之基石秦汉王朝(四十五)汉明帝治国

有一天晚上,汉明帝梦见一个高大的金人,头上冒着白光,降落在宫殿中央。汉明帝正打算问他,他却腾空而起,向西方飞去。第二天朝堂之上,汉明帝要大臣们帮他解梦。大伙也不知道皇帝在想啥,面面相觑,不知缘由。不过大臣里面还真有消息灵通的,他说这个估计就是传说中的佛陀,是西方的神。既然西方有如此神圣,那就找人去看看吧。

这个时候,佛教已经诞生了几百年。公元前565年,释迦摩尼出生于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他本来是个王子,可是二十多岁时却想不开了,舍弃了王子的舒适生活,出家修道,创立了佛教。他收了不少的信徒,人们称之为佛陀。后来他的弟子们把释迦摩尼生前的教诲记录下来,形成了佛经。

汉明帝听说了佛教的故事,就派出大臣蔡愔和秦景去天竺拜佛求经去了。公元前67年,这两个大臣不负众望,从天竺带回来两个高级僧人摄摩腾和竺法兰,用白马拖着一尊佛像和四十二部佛经,回到洛阳。汉明帝虽然不懂佛教,但是对这两位西方使者倒是非常尊敬。第二年,汉明帝派人按照佛教的要求,在洛阳修建了中国第一个佛寺,并把那匹白马也供奉在这里。这就是著名的白马寺。

其实汉明帝对佛教并不太感冒。与这个华夏大地的新兴事物相比,汉明帝更加喜欢儒学,还亲自开了个百家讲坛,给大家讲述儒学。佛教真正得到大规模传播还要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了,这当然少不了后面那位和尚皇帝梁武帝的功劳。只不过,今天中国人都知道佛教,许多人见了菩萨就磕头,却不知有多少人知道,当年将佛教正式传入中国的皇帝就是汉明帝刘庄。

经过汉明帝多年的努力,东汉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大伙终于可以过上了幸福快乐的小日子。不过,国内形势一片大好,并不代表有一个安定团结的国际环境。我们的老朋友,大汉王朝的好邻居匈奴,又要来找麻烦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