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穎子
心境變,處境即變。人生有的時候就是我們會笑笑別人,然後我們被別人笑笑,所以不管我們經歷了多痛的事情,到最後都會漸漸的被遺忘,因為沒有什麼能抵得過時光!有時候不要把世界看得太孤單了,正如我們有的時候正在想念某些人,也總會有某些人在一直想念我們。
都說時光飛逝,其實時間一直都在,只是我們自己的心在變,情在變。人們常說抵擋不過時間,其實是時間抵擋不過我們的善變。
我們可一輩子不登山,但你心中要有一座山,它使你總往高處爬,它使你總有個奮鬥的方向,它使你任何一刻抬起頭都能看到自己的希望。
最好的年齡是,那一天你終於知道並且堅信自己有多好,不是虛張、不是浮誇、不是眾人捧,是內心明明澈澈知道,是的,我就是這麼好!
不要等待,真正屬於自己的機遇不多,行動永遠比幻想重要;
也不要抱怨,要直面矛盾和問題,怨天尤人只能證明你無能;
不要濫交,有三兩個知己足已,別妄想和誰都能成為好朋友;
不要浮躁,有空呢去旅行,去讀書,用環境陶冶身心,用文化充實靈魂;
不要後悔,只要是我們自己選擇的,就算再艱難,再無奈 ,也要咬牙走下去,別讓那些不重要的事情影響我們,從而使我們失去那些真正重要的東西。
有時候這個世界很大很大,大到我們一輩了都沒有機會遇見,有時候這個世界又很小很小,小到一抬頭就看到了你的笑臉,所以在遇見時一定要感激,相愛的時候就好好珍珍惜,轉身的時候呢,一定要優雅,揮別的時候一定要微笑。
我們的心越簡單,世界就越簡單,幸福才會生長;心自由,生活就自由,到哪都有快樂。得意時要看淡,失意時要看開,人生有許多東西是可以放下的,只有放得下才能拿得起。
儘量簡化自己的生活,你會發現那些被擋住的風景,才是最適宜的人生,千萬不要過於執著,從而使自己背上沉重的包袱。
多一些寬容,多一些大度,揮一揮手,笑一笑,一切的不愉快都會成為過去。因為無能為力,所以順其自然,因為心無所事,所以要隨遇而安,心簡單,我們的世界就會特別簡單。
第一句,無論你遇見誰,他都是對的人;
第二句,無論發生什麼事,那都是唯一會發生的事;
第三句,不管事情開始於哪個時刻,都是對的時刻;
第四句,已經結束的就已經結束了。
其實這幾句話也會讓我們想起佛陀釋迦牟尼說過相似的話:無論你遇見誰,他都是你生命中該出現的人,絕非偶然,他一定會教會你些什麼。
其實生活總會給我們答案,但不會馬上把一切都告訴我們,它總會通過一些事實的發生來告訴我們:這是上天最好的安排!
所以我們在實際的生活中,如果事與願違,我們一定要相信,一定是另有安排,現在、此刻發生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笑一個y
平心靜氣源於心,凝神而能氣定,氣定而能守靜。善守靜者,心寬似海,心明如鏡。當一個人心靜如水時,其心猶如明鏡一塵不染。面對世俗紛擾都能以平和之心對待。內心的平和寧靜可以讓人避開紛繁複雜的生活,為自己保留一份純真。
平心靜氣,是一種生活姿態,是一種人生境界。它是來自於人們對平凡簡樸的生活的追求和滿足。
蘇東坡說:“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境。”只有心安靜,才能正確面對世事紛擾,才能擺脫虛名浮利的誘惑。
平心靜氣,是一種生命的力量。在繁雜的世界裡,能讓自己靜下來,真的不容易。在靜寂的時光裡,喜歡煮一壺清茶,靜靜地閱讀,靜靜地書寫一段文字,靜靜地回想那些曾經的美好,靜靜地品味人生的甘苦。心寧靜了,才能致遠。心簡單了,世界就會簡單。
在雲淡風輕的日子裡,有茶,有書,在平心靜氣中,傾聽內心的聲音。沒有了塵世的喧囂,少了慾望。用平和的心態,靜觀雲捲雲舒,用純淨的心靈,感悟生命中的每一處芬芳。用飽蘸深情的水墨丹青,描繪內心的美好願望,平淡之中也會有詩意。
曾國藩也說:“人心能靜,雖萬變紛紜亦澄然無事。靜在心,不在境。”
有人說:“所謂幸福的生活,一定是指安靜的生活,緣由是隻有在安靜的氣氛中,才能夠產生真實的人生樂趣。”
平心靜氣,不必遁入山林,與世隔絕,而是以“出世”之心,過“入世”生活,在凡塵中始終保持平和的心態。
莊子說:“夫以虛靜推於天地,通於萬物,此之謂天樂。”
一個安靜的生命,無意去抵制世間的枯燥與貧乏,只是想靜享內心的豐富與圓滿。
豐子愷說:“既然沒有淨土,不如靜心。”
平心靜氣而甘於平淡日子的人,是溫和的,感情是平穩的,不張揚不喧囂,淡定而坦然,從容而自若。
平心靜氣的人,往往不會那麼高調,不會那麼偏激,不會那麼地火燒火燎。他們懂得安靜從容,他們知道越急越成不了事,所以,他們為人冷靜,他們表情安詳,和這樣的人交往,會讓我們感到心安,感到自然、舒服、自在。
亦舒說:“做人凡事要靜,靜靜地來,靜靜地去,靜靜地努力,靜靜地收穫,切忌喧譁。”靜的世界是美的。小橋流水,空谷幽蘭,大漠孤煙,白雪皚皚,都是靜的。
齊白石曾說,作畫是守靜之道,涵養靜氣,書畫可成。心若不靜,畫亦浮躁不堪。
齊白石做的畫中,即使滿紙的蝦足須飛動,活靈活現,也一樣有著清靜的韻味。即使他畫展翅雄鷹,也一樣有從容的氣魄,靜態的威儀。
或許正是心裡長存靜氣,如白石老人題畫所說“心閒氣靜時一揮”,執筆懸墨時才會從容不迫,沉吟構思時才能心平氣和,畫才有了沉穩安靜的靈魂。
只要做到虛靜寡慾,堅持清靜無為,就可以排除外界的一切思慮雜念,反觀內照,就能通情達理,不為外物所累,心靜氣沉。
清代畫家惲壽平曾說過,“畫到神妙處,必有靜氣。蓋掃盡縱橫餘習,無斧鑿痕跡,方於紙墨間靜氣凝結。靜氣令人不講也,畫至於靜,其登峰關乎!”
希臘悲劇大師歐里庇得斯曾說,“世上只有一件東西,能始終經受住生活的衝擊:一顆安靜的心。”
在這個虛浮的世界,靜是心靈最終的歸宿;靜是精神家園的寄託。
周國平曾說:“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的安靜。安靜,是因為擺脫了外界虛名浮利的誘惑。豐富,是因為擁有了內在精神世界的寶藏。”
靜能克浮躁,靜能生智慧。世界喧囂,人心浮躁,心中多一份平心靜氣,腳下的路便會更開闊。
讀行人生
心境,不是心態,不是心情。而是一種強度較低但持續時間較長的情感。個人認為心境比心情更廣義更長久,是一種微弱、平靜而持久的情感。
如要心平氣和的心境,要有知足、寬容、感恩和樂觀的心態。
-知足-
你看,古人說“粗茶淡飯飽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心靈的愉悅,來自精神的富有;簡單的快樂,來自心態的知足。生活其實很簡單,就是“知足者常樂”。
-寬容-
學會“胸吞百川流”的寬容和諒解,學會放下。放下煩惱,放下包袱,放下負擔,放下不快樂。放下厚厚的包袱和行囊,輕裝上路,寬容和博愛的心胸,自然會收穫心平氣和的心境。
-感恩-
常懷感恩之心!感恩能夠使人獲得好心情,心懷感恩的人會常常喜樂。多一份快樂,多一份樂觀,多一份豁達,多一份感恩。改變態度,改變看事物的角度。
-樂觀-
樂觀源於“捨得”!學會選擇,懂得放棄,懂得捨得的大智慧。選擇了,就要盡力而為,放棄了,就給心靈自由。選擇與放棄需要智慧,更需要陽光般的心態。
-yi情-
靠興趣“怡”情:當生活繁瑣、失意的時候,不如嘗試一下“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將生活的悠然自得融入心境。
靠運動“移”情:當自己情緒苦悶、煩惱,或情緒激動時,最好的方法是轉移一下注意力,去參加體育鍛煉,還可參加適當的體力勞動,用肌肉的緊張消除精神的緊張。
心平氣和的心境,需要陽光的心態,豁達的心胸,樂觀的心情,以及一顆智慧不糾結的心靈來養成,我們如若“行安然,待安然”,自然就會擁有!
👉👉關注林思夕夕,認知最好的你!😘
林思夕夕
心若冰清,天塌不驚。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外雲捲雲舒。
人心越寧靜,越能客觀地認識世界。不是沒有能力看透,只是心太亂。"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靜能生智,智者所以不惑,除了學問,更重要的是心靜。想要把世界看清,就要沉澱自己的心。心亂一切亂,別讓一顆小石子擊碎心智。
如何養成平心靜氣的心境?具體的做法是:
(一)父母要做好孩子平心靜氣的引路楷模。1、從小培養孩子遇事交流的習慣;2、從小培養孩子受挫後耐心耐性的習慣;3、告訴孩子哀痛、失望、氣憤除了影響自己還會影響別人的情緒;4、幫助孩子體驗處理別人心境的才能。
(二)心胸放寬,心氣自然豁達;
(三)遇事要看其本質,不要被表面現象矇蔽;
(四)積極思考應對辦法,不做無畏的付出。
(五)學會換位思考。試著站在別人的立場上看問題,學會諒解別人。
李彬文
我個人總結平心靜氣的方法有兩種:寬胸懷和去貪念。
寬胸懷
寬胸懷就是要增長自己的見識,增長見識的方法有兩種:讀萬卷書和行萬里路。有些人可能會把這兩者分開,有些人甚至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在我看來這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它們只是理論和實踐相互驗證相互促進的過程,“讀萬卷書”只能說是“紙上得來終覺淺”,“行萬里路”才是“絕知此事要躬行”。我以前把“讀萬卷書和行萬里路”當成目的而非手段,其實這是大錯而特錯的。“讀萬卷書和行萬里路”只是手段而已,其目的就是“自知和知人”。只有不停的“讀萬卷書和行萬里路”你才能見多識廣,才能“不畏浮雲遮望眼”,才能胸懷廣闊,以至於達到“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這就是《道德經》所說的“為學日益”,也是佛教所說的“法門無量誓願學”。
去貪念
貪念就是本該不屬於你的東西你卻要得到,可貪的東西有那些?那就是“名、色、財、食、睡”。去貪念比寬胸懷更難,有句話講得好“除山賊易,除心賊難”,這就要靠自己不停地與自己作鬥爭。
(您的轉發、關注、評論、點贊就是我的動力。)
留雲齋
生活中我們有時候面對不順心的事時總會心煩意燥,這會嚴重影響我們的社會關係和身心健康。那麼,怎樣養成平心靜氣的心境呢?
首先,多讀書,磨鍊自己的心性。讀書使人明智,讀書也使人變得有耐心。在心煩意亂的時候翻開一本喜歡的書仔細閱讀,你會發現心突然平和了許多,隨著我們慢慢深入書籍的情景,以往的煩惱都拋到了腦後。讀書讓人充滿智慧,而充滿智慧的人都有一顆平和的心態,或許就如我們平時說的大智若愚吧。
其次,平和的心境需要我們對一切事物都坦然面對。不鑽牛角尖,不和人勾心鬥角,只需一個寬闊的胸懷,事事悲也好,喜也罷,都要坦然面對。閒來散散步賞賞花,品茗潑墨,在書卷或筆底書寫自己的人生。
因此,要養成平心靜氣的心境就需我們用一顆坦然的心面對一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徽墨821
理性平和的性格,溫文爾雅的態度,總是隱隱透露著一個人的涵養。在中國人對君子的定義裡,有“溫潤如玉”一說,外在的言行舉止是內在的心境狀態的自然流露。無論儒家、道家還是佛家,談到個人修身的問題,都極其重視心性的修煉。而且,無論是儒家、道家還是佛家,都對心性修煉提出了非常多極具價值的方法和建議,儘管歲月流逝,時過境遷,但這些閃爍著智慧光芒的人生箴言仍然能夠幫助我們撥雲見日,破迷開悟。
記得在《格言聯璧》這本書裡,有專門的一個章節叫做存養類,都是關於如何修煉心性的格言,其中有這樣一句:
宜靜默,宜從容,宜謹嚴,宜儉約,四者切已良箴。
忌多欲,忌妄動,忌坐馳,忌旁騖,四者切已大病。
常操常存,得一恆字訣。勿忘勿助,得一漸字訣。
大致意思是 平時安靜、少說話、從容不迫、做事嚴謹,生活儉約,這些都是提升自己的良言。多欲、盲動、一心多用,這些都是不利於自己大毛病。在實踐這些修養的過程中,能體會到恆字的秘訣。而在不間斷的過程裡,能體驗出漸字的秘訣。
一個恆字,一個漸字,言簡意賅,受用無窮。
種商養禪
有句成語:曾經滄海難為水,一個人經歷多了,受到過挫折,遭遇過磨難,一些貌似無法逾越的鴻溝跨過去了,一些看似痛苦不堪的事情也淌了過去。一個對於痛苦磨難是有閥值的,低於你能夠忍受的低閥值的一些問題,你會視作尋常的事情,你就不會因為一個小小的困難或者一個小小的障礙而愁面不展的了。所以說,人要經風雨見世面,多練歷,才能成事。一個人不要患得患失,要大氣。天下沒有過不了的坎,你的患難意識,是經歷少的緣故。
劉聲90883005
婦專委特邀心理問答專家志願者 李穎:
我們短暫的一生中,必定要經歷許許多多的事情,而這其中,讓人高興的事並不多,正如宋人方岳詩所描述的:不如意事常八九。遭遇的煩惱和困擾,卻是數不勝數,不計其數,如影隨形。風和日麗的日子,突然雷鳴電閃;鳥語花香的時候,剎那風雲突變;寬闊平坦的大道,陡現懸崖深澗。
面臨這種局面,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精神狀態。有人怨天尤人,心煩意燥;有人垂頭喪氣,一蹶不振;有人勵精圖治,發奮圖強。有差別的應對方式,源於人的不同心境,是人的不同內心感受的外在表現。
如何保持平心靜氣的心境,從容面對各種困擾和煩憂,有先天的稟賦,更多的是人在生活中不斷地修煉,不斷地自我成長的結果。
自我成長的方式有很多種:
首先,應該多讀書。英國哲學家培根曾經這樣寫到: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透,數學使人精細,物理使人深沉,倫理使人莊重。書籍是無數聖賢先哲寶貴人生經驗的結晶,閱讀是磨鍊靈魂、提升心性的絕佳途徑。
其次,無論面對怎樣的境況,時刻提醒自己,從容應對,不鑽牛角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用一個寬闊的胸懷,來包容一切困難和挑戰。
現實世界裡,物慾橫流,人心不古,想保持平靜的心境,殊為不易。正是因為困難重重,我們才更須努力,使自己有一個強大的內心世界,在面對任何困境時,都有“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從容不迫與沉著冷靜,讓自己的人生多姿多彩,絢爛輝煌。
心理衛生協會婦專委
平,心靜氣是幹大事的人才能做到,再一個就是不知羞恥的人也是能做到。幹大事的人是為了全局著想,另一種人是為了自身利益忍辱負重而靜下心來。像我這種人太事幹不成小人不願當,一般小事都能靜下心來,若是有人再三欺負,警告不聽,總是想找他說點二和三,好像才能保護自己的人格和尊嚴,好像覺得自己才活得像個人一樣。總之這是各人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