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十八个省中,此省公认油水最多,各级官员到了那想不发财都难

清代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入关后在官制上沿袭了明代,同时也保留了自己的特色,其宗旨还是“扬满抑汉”,以保证八旗贵族的特权。清制,官位称为“缺”,以民族而言,分为满洲、蒙古、汉军、汉人四种缺,相对来说,汉人官缺较少且地位较低。

大清十八个省中,此省公认油水最多,各级官员到了那想不发财都难

在地方各级行政机构中,因地域、执掌的不同又分出许多“缺”。在经济发达的省份为官,收入进项是贫穷省份的数倍。以职掌而言,盐政、漕运、河工就是地方上最大的肥缺,而以省份来说,广东省最令人羡慕,以致于官场上流行这么一句话:“运气通,选广东”。

清代十八个省中,都说江浙富庶天下,是大清的粮仓。这话不假,凡是在江浙任职的官员,不管是养廉银还是各种陋规收入都十分可观,然而和广东比起来江浙两省似乎又有不及。在昭梿的《啸亭杂录》中谈到,广东为天下繁华之区,凡是在这里做官的,无不穷奢极欲,搜刮明珠、翡翠、宝玉,离任时满载船只而归。

大清十八个省中,此省公认油水最多,各级官员到了那想不发财都难

要是论地丁、漕政、关税、盐政这几项大宗收入来说,广东或许不及江浙。不过,自康熙二十二年开放海禁后,外国商船就多集中在广州从事贸易,乾隆二十二年限定所有外国商船只能在广州一口通商以后,广东便成为了外商唯一集中的地方,这种情形一直沿袭到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前。

外国商人和本地商人云集广州,大量的茶叶、丝绸被运往西洋,同时,大量的白银流入中国。贸易之盛经济才能发达,当官的也就更能弄到钱。而且,相比于农民,从商人手中更容易获得巨大的收益。因此,外国商人和广东十三行的商人成了广东大小官员的聚宝盆。

据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载:“在广东当官的都把这里作为货府,无论官职大小,一捧粤符,无不欢欣过望,其亲戚友好,也举手相庆,以为广东十郡,有掘不尽之脂膏,经营官债的钱局争相把钱贷给他们,甚至以五当十,谋取暴利”。到广东任职的官员,人还没到,就把攫金作为最大的事。因此,清代又有天下贪官属广东的说法。

大清十八个省中,此省公认油水最多,各级官员到了那想不发财都难

屈大均将广东的贪官分为三等,稍微有良心的有时不免逮住机会大捞一把;巧黠一点的干脆广布爪牙,四处撒网,与胥吏表里为奸,搜刮来的财物按三七分成;而丧心病狂的便不顾商民死活,在三年任上不干别的,是钱就拿,从不管民怨和官声。

在广东为官,不论官职大小,都把主要心思放在搜刮民脂民膏上。而最厉害的就是官商勾结。当官的崛到重金后,立即派他的下属或是亲友大搞经营,一些奸民希望得到当官的保护,也心甘情愿做他的羽翼,最终形成垄断经营。官商经营成本低而又有权力开道,因此能很快获利并且是数倍的利润。

大清十八个省中,此省公认油水最多,各级官员到了那想不发财都难

广东为官为何就这么贪呢?根源就在于京城,所谓“京师者,饿虎之山;权贵者,择肉之主。其不足以为水者,东粤之膏脂;不足以为薪者,东粤之筋骨。”

既然在广东做官能发大财,因而就有人挖空心思要谋广东的“缺”,最常见的办法就是所谓的“调缺”即调任的意。,当然,有调缺权的无非是吏部和一省的督抚。广西和广东相比,却是另外一种情况,乾隆四十九年,广西武宣县知县郎士贵因与上级有师生关系,请求调任。

按照规定,郎士贵应调到人人羡慕的广东为官,巡抚孙士毅为此奏请,并得到吏部的议准。而御史费孝昌提出反对,他说:京师向来有“运气通,选广东”之谚,如果照例以广东缺对调,恐怕会开启趋避之风,应令吏部另调他缺,并请以后照此办理。

大清十八个省中,此省公认油水最多,各级官员到了那想不发财都难

不过,御史的建议最终也没能得到施行,其他省份的官员照样个个挤破头想往广东调。乾隆皇帝虽然也知道这个官场秘密,可做为最高统治者,他也无法改变这种变态、扭曲的官场作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