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罗娉:优能中学从3亿做到60亿,我有这3点心得


新东方罗娉:优能中学从3亿做到60亿,我有这3点心得



有人说,大平台更容易发展业务。

但业务转型往往是大品牌机构这所大船最难完成的事情。新东方一直被贴着“励志”、“名师”、“出国英语”等标签,“中学培训”曾经似乎与新东方完全不沾边,固定化思维是新东方破局创新的重大阻碍。

2018年财报显示,新东方Q4净收入为7.01亿美元,同比去年增长44.1%;运营收入为0.56亿美元,同比增长9.2%。其中,K12课外培训业务营业收入在总收入中占比约为59%,且该业务实现了约46%的营收增长

K12课外培训业务为何能取得如此傲人的成绩?

新东方这样一家以出国留学英语起家的机构,是如何一点一点将新东方中学业务——

新东方优能中学做起来的呢?是怎样在过去几年的改革发展过程中,凭借新东方中学业务,一举超过学而思和学大,在北京市场成为第一的呢?

新东方中学业务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发展之初,更是内忧外患的局面。而新东方副总裁、爱学慧思CEO罗娉曾带领新东方优能,历经五次变革,从3亿到60亿,她说:"新东方优能真正突围,我只坚持了这12个字..."

01

出国考试巨头的一个假设

2003年,一大群英语尖子生热腾腾地围坐在教室里,这是新东方第一期高考冲刺班课程

开课的场景,在大班授课+名师课堂的模式下,学生们的学习提升效果非常好,在当时的北京城造成了不小的轰动。

同年,新东方在上海、广州、武汉这些一线城市开设中高考英语冲刺科目,一年四季循环开班。依托全国新东方的地面网络,把名师效应做到了最大化。

“你要感受最有动力的课堂,就来新东方中高考英语”。这是新东方中高考英语冲刺课程在当时学生和家长人人认可的状态。

罗娉说:“那个时候我们也完全沉浸在新东方大平台扩张所带来的小项目——中学项目瞬时发展的喜悦当中”。

新东方在跨品类借了一个巧劲,把优势继续延伸发挥到极致。但有时,一开始轻易成功,很难判断是由客观原因导致,还是主观原因促成。

02

大班模式陷入困境

不久以后,罗娉团队开始意识到:中学项目的大班模式其实是个困境。

K12学生不再适用大班课,一个班同时200个学生上课,环境嘈杂,学生体验差,成绩提升效果也非常差。招生也陷入困局,高三容易招生,越往下走越难招生。

而此时,整个教培行业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2009年到2010年,好未来、学大都做K12业务的细分领域,并且正在准备上市。教育升级、消费升级的局面下,K12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新东方不能白白放弃。

2009年,俞敏洪直接下了一个邮件要求“新东方必须试水中学业务”。同年,“新东方优能中学”正式成立。

而此时,优能中学的日子并不好过:

竞争对手强大。当时全国新东方中学业务加起来3个多亿,而好未来、一对一学大都是10个亿的规模,优能中学的业绩和口碑都无法和他们相比较。

目标客户不明。当时,对手们已经提前占据了用户的心智:奥数、培优去学而思,一对一去学大。而优能中学的客户定位却不明朗,宣传“名师、培优”,但客户并不买帐。

产品课程凌乱。当时的新东方中学业务一年四季重复开班,春季班和秋季班的课程完全一样,产品课程很混乱,客户体验很不好。

人才匮乏:当时新东方有不成文的规定,最好的老师先放到国际部,其次放到国内部,国际部和国内部都觉得成不了名师,就到中学部慢慢打磨,所以当时最有优势的资源并没有放在中学业务,人才也严重匮乏。

组织架构复杂:过去的新东方是先有分校再有总部,当总部形成时,分公司已经形成了完全独立运营的状态。汇报工作成了难题。地面一线中学业务主管双头汇报,人、财、物问题上需向当地校长汇报,产品和师训等后台问题向总部汇报,所以造成新东方的管理运营效率非常低下。

可是当时整个市场、整个行业、整个趋势已经迎来了K12的10年黄金期,虽然有诸多弊端,新东方也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

03

优能的3项基本原则

当时,在罗娉的带领下,新东方优能确立了三项基本原则:

第一个原则:战术选择。

优能必须依托新东方全国性的地面优势。其次要想打赢全国性的战争,必须先打赢局部战争,要想先打赢局部战争必须要建立根据地。

当时有两个定位:

第一个定位——新东方学校在各地必须成为目标客户的垄断性机构。

罗娉当时决定,将全国性的网络先合再分,从全国性的战争变成局部的战争,充分激发一线校长的斗志。

然而,当时罗娉团队却发现:即使是上海杨浦区和郊区,各个细分地区的分校,也会因为竞争格局、客户需求而完全不同。

第二个定位——各地教学点周围半径三公里为教学点的阵地与竞争对手死磕。2009年到2012年,所有地面战术都在分析教学点覆盖率、客户占有率,而每一场大型战争都是要落实到细节的,这是当时战术的选择。

第二个原则:管理核心。

罗娉在高管会议上总结管理核心:不以方便管理为核心,以业务发展为核心,业务发展必须以客户为核心。

优能当时出了一系列的流程,包括老师的薪酬制度、教学制度、运营制度、后台管理HR制度等,而当时每当遇到一个核心节点问题时,罗娉团队都会问到核心:

做这件事情对于客户的影响是什么?对业务的影响是什么?

第三个原则:战略布局。

罗娉在战略布局层面确定了三个方向:

a.方向一致:优能确定了战术打法、管理核心时,整个中学业务团队的上下方向达成了一致。

b.各司其职:新东方矩阵式的结构有总部和一线之分,当时优能内部确定了分工:一线只要做一件事——拼命抓运营;总部也只做一件事—拼命为一线提供必要的资源,包括产品、培训、人力、资金、政策等资源。总部和优能互相支持,各司其职。

c.百花齐放:

优能业务起步阶段,战略战术并没有形成体系,那时就发挥全国一线的主观能动力,总部搭了一个平台,鼓励全国一线校长们不断创新,然后再将部分学校得到验证的创新方法论,抽出来到总部不断复制。

这种情况之下,优能整个局面终于打开了。

罗娉总结当时新东方在做快速运营扩张时,始终坚持的精神内核就是——教学驱动和教学质量。

整个过程中,有一个破局点,即”50元免费班事件“,就是来自于北京新东方学校。

50元免费班,听起来有点像互联网打法,当时做了几个决策:

第一,确定低价班选哪个科目。选英语吗?英语是新东方的强项,不选;一开始不敢选数学,因为竞争对手的数学做的很好。但最终还是选了数学,除了是因为已经下定决心,更重要是因为数学科目客户体量是最大的,依然回归到了客户和业务本身。

第二件事情,确定最适合的战略定位。50元免费班在当时是非常成功的营销故事。可是在当时新东方体系内做了三次才成功:

第一次50元免费班来了几千人,当时团队都非常激动,一降价客户就来了。

结果过完一个暑假,几千个学生只留下大概100个,对外的口碑也很差。这100个学生到了寒假,数学学生又没了,而数学老师又走了一拨,当时得境况是内外部交困。但是团队思考这个事情是否要继续做下去时,大家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核心层依然没有动摇。

然后做了第二次,依然没有成功,因为第一次做免费降价时,市场是有头部效应的,第二次家长对这个东西就没有感觉了,尤其中学生的家长不仅仅看中价格,更看重是性价比和学生的时间。

所以到了第三次,团队开始认真地分析:

第一,有人提出连50元都不收了,不行,还是得收。因为不收,意味着这个东西一文不值;

第二,所有数学老师签定军令状,做得成就成,做不成就离开;

第三,重新回到了聚焦战略,破局点选了北京当地的一个教学点——石景山教学点。如果成功了就是标杆,失败了也不影响整个城市加起来利润总和。

结果只招来了292个学生,但是就这些学生在当时造成了轰动性效应,秋季近2000个学生续办。石景山成了标杆,其他教学点就跟着往下学,在北京形成了根据地,一片繁华燎原之势。

后面几年,到现在,从初一到高三这六个年级,无论在北京还是在全国,新东方中学业务都是做得最大的。

罗娉总结道:优能业务做到60个亿,一路走来,每年都发生很多故事,每年的经历都不同,但是每一年做的事情也类似:

破局的选择——苍繁柳密处拨得开,才是手段;

坚守的定力——风狂雨急时立得定,才是脚跟。

新东方进入到了25周年,优能做到了60多亿。每一年罗娉都会问自己:今年要坚守什么?打破什么?创新什么?

无资本企业不富,所以要做运营、融资;

无产品企业不稳,如果只是拿了大量的钱在手上,没有产品做支撑,企业也无法长久。

我们问道:优能这么多年有这么多次破局、坚守、死磕、创新,一直坚持的想法是什么?

罗娉说:其实就是一句话,12个字——坚守教育本质,拥抱科技创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