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不废掉福临自己当皇帝,是品德高还是无奈?

豫有得


政治自古以来就和所谓道德不沾边,唐太宗李世民玄武门内杀死了自己的长兄和四弟,丝毫不影响他成为千古明君。多尔衮之与清世祖(顺治)福临亦然,与道德无关。多尔衮之所以不废掉清世祖自己当皇帝起初是无奈,之后也多少有些不得已。



清世祖作为清太宗皇太极的庶出第九子,非嫡非长,为什么能够成为皇帝?这还要从清太宗去世之后,其长子肃武亲王豪格与多尔衮争位说起。豪格作为清太宗的长子,原本希望最大。可惜,半路杀出了一个十四叔多尔衮。多尔衮扛着清太祖努尔哈赤嫡子的光环,彼时除了他的同胞兄弟英亲王阿济格和豫通亲王多铎,只有礼烈亲王代善拥有清太祖嫡子的身份。而且,一母同胞的多尔衮三兄弟手中握着正白旗和镶白旗,实力不容小觑。反观豪格,虽然清太宗死后群龙无首的正黄旗、镶黄旗将领与豪格走动频繁,但这两旗实际上豪格并不能完全掌控,他能完全掌控的只有自己的正蓝旗。



实际掌握着正红旗、镶红旗的代善父子,因为代善当初争位失势,实际上这一支已经失去了皇位继承资格。他们更多的是寻求的自身利益,只要不损害他们的切身利益,谁当皇帝他们无所谓。实际掌握着镶蓝旗的济尔哈朗是清太祖胞弟舒尔哈齐的儿子,属于旁支,且经历过父亲舒尔哈齐和哥哥阿敏的事情之后,济尔哈朗心有余悸,基本上处于看风景的状态,谁在争斗中占据了优势就投向谁。



因此,掌握两白旗的多尔衮和掌握正蓝旗且拥有部分两黄旗将领支持的豪格实际上处于势均力敌的状态,谁也不占据绝对优势。这时候,两黄旗的部分将领提出了只认清太宗儿子即位的要求。此举原本有挺豪格的意思,但是后来被有心之人抓住了话把,把清世祖推向了前台。推出清世祖两黄旗将领无话可说,代善父子见幼主即位比多尔衮、豪格即位对自身利益的影响更小,立即表示支持。看风景的济尔哈朗见形势一边倒,也默认了这一安排。最终,清世祖的支持者变成了两黄旗、两红旗加镶蓝旗,形势比人强。多尔衮、豪格已经完全不占优势,于是只得接受继承事实。虽然如此,毕竟多尔衮兄弟手握两白旗、实际雄厚,最终多尔衮以虚位换实权,成为了摄政王。



多尔衮成为摄政王之后,地位逐渐稳固,随即对豪格、代善封兄弟子侄采取了打压、限制。最终,豪格被害,代善正式退休,济尔哈朗成为了庙堂里的泥菩萨。这个时候,多尔衮实际上是可以行篡位之事的。那么,他为什么没有呢?



最大的原因应该还是形势。彼时虽然清朝入关,成为了名义上的中央政权。但是,南明势力依然不容小觑、一统天下的战争仍在继续。这个时候如果多尔衮行篡位之事,势必会引发内乱。毕竟宗室王公们仅仅是受到压制,还是有一定实力的。一旦内乱爆发,不仅一统天下将遥遥无期,清王朝甚至还可能被赶回东北老家,得不偿失。



其次,多尔衮虽然妻妾众多,却始终没有生出儿子。后来承袭多尔衮睿亲王爵位的实际上是其胞弟多铎的儿子多尔博。因为没有儿子,称帝对于多尔衮而言并不十分迫切。即便成为皇帝了,将来皇位还是侄子的,而清世祖同样是侄子,唯一的差别仅仅是多尔衮和多铎同母、和清太宗异母。但是,侄子对于多尔衮而言,区别并不大。更何况,多尔衮彼时才三十多岁,他根本想不到自己活不过四十岁。因此,彼时的多尔衮又大把时间等待亲生儿子的到来,并不急于篡位。只可惜,顺治七年的一次意外坠马最终葬送了多尔衮的性命,他再也没能等到亲生儿子的到来,也没能行篡位之事。



再其次,多尔衮任摄政王期间,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和清世祖母子对于多尔衮采取了几乎放任的态度,并没有与之发生较大的正面冲突,清世祖甚至尊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让其住进紫禁城办公,民间因此还穿出了“太后下嫁”的说法。换言之,彼时的多尔衮除了一个皇帝的虚名,与皇帝无异。在没有生出儿子之前,多尔衮完全没有必要横生枝节,搞出篡位的事情来。毕竟他还年轻,且权力没有受到任何威胁、掣肘。因此,当皇帝对于彼时的多尔衮诱惑力并不大。


农民工老杨歪说历史


↑多尔衮争夺皇位以失败告终↑
<strong>

多尔衮不废掉福临当皇帝,并不是品德高尚,也不是无奈,而是压根做不到。

但多尔衮还是努力尝试了,虽然吃相很难看。

公元1643年9月21日(农历八月初九),晚上十点多左右,皇太极在清宁宫东暖阁的南炕上突然猝死,“是夜亥刻,上无疾,端坐而崩”,皇太极之死,虽然突然,却并非阴谋所害,他实际上死于脑出血。

皇太极死前两年,身体就已经出现很大问题,一度任命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肃亲王豪格,以及多罗武英郡王阿济格四人为理事王,帮他分担繁劳的政务。

在激烈的皇位争夺战中,多尔衮遇到的最大阻力有两个:一是豪格作为皇长子,正当盛年(豪格当时35岁,多尔衮32岁),且握有正蓝旗的支持,以及身份的正统性作为依仗。

↑索尼为代表的两黄旗大臣坚定的支持福临↑

二是两黄旗全力阻止多尔衮登基当皇帝。两黄旗的大臣为什么要反对多尔衮当皇帝呢?

原因很简单:一旦多尔衮当了皇帝,那么多尔衮统领的两白旗就会升格为两黄旗,原先两黄旗的大臣老人们都不会有什么好前途,像索尼、鳌拜这样的两黄旗顶梁柱,说不定还会被多尔衮送到前线当炮灰。

两黄旗的担忧是非常有远见的,豪格就是被后来当了摄政王的多尔衮变相整死的。

那么多尔衮非当这个皇帝不可吗?也不是!他还有个选择,就是选择一个皇太极年幼的儿子当皇帝,而他凭借军功和实力(两白旗总兵力占了八旗的三分之一,而且多尔衮又是四大理事王之一),就能够驾驭小皇帝,自己变成“假皇帝”,事实上,后来的现实也是如此演变的。

↑豪格被各派抛弃,地位尴尬↑

其实,多尔衮最不能接受的底线,并不是当不上皇帝,而是不要让豪格当皇帝就行了,他和豪格水火不容,彼此都是对方眼中钉。

巧的是,两黄旗其实也不会支持豪格当皇帝,为什么?因为豪格当了皇帝,意味着正蓝旗就要升格为正黄旗,原先的两黄旗必然有一支被替换下去,仅存的另一支也肯定会大换血,两黄旗怎么可能自掘坟墓。

于是,年幼的皇九子福临,既不是长子身份,也没有统领任何八旗,反而成了各方大佬能够接受的共主。

多尔衮当皇帝,豪格和两黄旗不会答应;豪格当皇帝,多尔衮,两黄旗以及两白旗也不会答应;那么,就推出人畜无害的福临吧。

福临当皇帝,多尔衮可以不断蚕食皇帝权威,掌握实际大权;两黄旗可以保住既得利益,耐心等福临长大,再做打算。

有意思的是,虽然福临成为小皇帝,但各方势力彼此还是勾心斗角,多尔衮手中有剑,心中有杀气。福临即位后,各旗旗主和诸王贝勒都参加了对天地盟誓的庄严仪式。

↑福临有两黄旗的坚定支持,多尔衮不敢武力夺权↑

但多尔衮还是找到了一个机会,伺机反扑,夺取皇位。有意思的是,这次煽动多尔衮争夺皇位的,不是多尔衮的两白旗部下,而是礼亲王代善之孙多罗郡王阿达礼。

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八月十六,福临刚刚登基两天,在多尔衮的和硕睿亲王王府里,多尔衮和亲信们都多喝了几杯,阿达礼趁机劝多尔衮夺取皇位,并且表态:“王如即正大位,我当竭力辅助”,摆明了想邀从龙之功。

多尔衮认为时机不到,“容徐图之”,阿达礼则自作聪明,告诉自己的叔叔,也就是代善之子硕托,说多尔衮已经答应争夺皇位。

于是这两人兵分两路,阿达礼去和硕郑亲王王府告诉济尔哈朗说我爷爷(代善)命我常到睿亲王王府往来,暗示他拥立多尔衮的行动是自己爷爷指使的;

硕托则联络内大臣图尔格和御前侍卫,准备武力夺权,安排好之后,硕托怕多尔衮不知道自己的忠心,忙派亲信吴丹去向多尔衮表态:“一切布置妥帖,王可从速准备登位”。

↑代善的立场很关键,他起初中立,后来反对多尔衮↑

忙活了一阵子之后,硕托和阿达礼觉得应该告诉礼亲王代善一声,设法让他支持儿孙。结果代善得知这俩活宝的闹剧之后,立刻判断出多尔衮的恶毒心思:明明可能性为零的篡位计划,多尔衮仍然默许唆使阿达礼和硕托去做,成功则收渔翁之利,失败就嫁祸给这两个人,这两个人反正是代善的子孙,根本伤不到多尔衮的皮毛。

代善马上派人监视硕托和阿达礼,同时立即警告质问多尔衮。多尔衮怕事情败露,牵连自身,马上翻脸,揭发阿达礼和硕托的不轨,并在当天就以叛逆罪和结党助逆罪,把硕托夫妻,阿达礼以及阿达礼之母,吴丹等人处死,杀人灭口。

此事之后,本来持中立态度的代善及其率领的两红旗彻底远离多尔衮。单凭两白旗,想篡夺皇位,如同痴人说梦。

↑多尔衮权势一度显赫登天,最后却成黄粱一梦↑

有意思的是,按照当时清朝的制度,犯罪的人财产要被没收,家属人口要被分掉,各路大佬都有份儿分肥,但皇后哲哲和庄妃布木布泰不要硕托和阿达礼的任何财产,只把这两人属下的大学士刚林和范文程要了过来,分别提拔到正黄旗与镶黄旗。

此举堪称英明,同时也透露出皇后庄妃要介入政务,抗衡多尔衮的专权。

从此,尽管多尔衮威权不断增加,但他已经失去了争夺皇位的最好机会,偏偏他身体羸弱,终于在三十八岁那年就去世,死后两个月就被顺治帝福临清算,争了一辈子,到头来却落得个全尸都没有,让人喟叹。


我见青史多妩媚


多尔衮由摄政王,到叔父摄政王,到皇叔父摄政王,再到皇父摄政王,称号一路飙升,权力一路飙升,最后权倾朝野,而且他本身是亲王,有资格当皇帝,这时的多尔衮要废掉顺治自己当皇帝毫不费力。

曹操取代汉献帝那叫篡位,朱棣取代朱允炆那是他们自己的家事。多尔衮取代福临也是家事,外人没谁愿意管那闲事。

当皇帝太有诱惑力了,为了得到皇位,弑父杀兄屠弟者比比皆是。多尔衮两度争皇位失败,可见他对皇位并不免疫。那为什么到了唾手可得的时候却不要了呢?



要是废掉福临自己当皇帝,他身体不好,死后谁来继承他的皇位,这是最大问题。

让他弟弟多铎继承吗?多铎比他身体还差,在多尔衮死前他就死了。让他哥哥阿济格继承?阿济格是个武夫,没有政治头脑,驾驭不了一个国家。多尔衮没有子嗣,过继了弟弟多铎的一个儿子,让这个继子继承吗?他比福临还小,他死了,没人保驾护航,不得让人拨拉下去?!多尔衮不当皇帝实属无奈。

既然支持了福临就继续支持下去,打下江山让他坐,至少留下个好名声。



还有一个原因,是他和孝庄的关系。他喜欢孝庄,太后下嫁给他,他们成了夫妻。多尔衮没孩子,孝庄的孩子也就成了多尔衮的孩子,他没理由不对福临好。

假如多尔衮的弟弟多铎身体很好,假如多尔衮有一个成年的儿子而且很优秀,福临还能稳坐钓鱼台,我觉得可能性不大。

第一次,多尔衮和皇太极争汗位时,皇太极带着代善、阿敏、莽古尔泰逼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殉葬,他不但失去了汗位,也失去了生母。



第二次,多尔衮和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争夺皇位,两个人都没当上,福临意外成了皇帝。

因为皇太极父子,多尔衮两次与皇位擦肩而过,这也就罢了,但是多尔衮生母因此而被逼死,杀母之仇不共戴天,他能轻易忘记?!他后来抓住把柄整死豪格,有人说他做的太过分了,其实他只是把仇恨撒在豪格身上而已。如果他有合适的继承人,难保他不把仇恨撒在福临身上。福临太有福了,没给多尔衮机会。

不过多尔衮还是有底线的,他没废掉福临自己当皇帝,然后让他那个武夫哥哥阿济格接班。他是一个政治家,有政治家的操守,他能从大局出发,为大清的未来着想,可见其政治品德不差。

互关互动,互利共赢!


豫有得


人性是经不起考验的。多尔衮如果能够当皇帝的话,他是不会选择当什么摄政王的。可是现实有太多的无奈。

一、福临继位,本就是妥协的产物。

皇太极突然暴毙,和他父亲一样未留下只言片语,未安排任何继承人的事情。当时满清权力最大的便是八旗的旗主,当时的八旗掌握在四个人手中多尔衮、豪格、代善和济尔哈朗。最有力的竞争者便是战功卓著的多尔衮和皇太极长子豪格。其时多尔衮掌控两白旗,豪格掌握两黄旗和正蓝旗。多尔衮处于劣势,可是两黄旗原为皇太极直属与豪格并非那么贴心。所以,两方暂时旗鼓相当,未分胜负。这样掌握两红旗的中间派代善显得尤为重要。代善只有一个要求,皇太极的后人继位。这样的力量对比直到清军入关都未发生改变。让多尔衮投鼠忌器。


二、千头万绪,多尔衮可能还未开始行动就死了。

皇帝能不能随意更换?自然是不能。多尔衮是一个非常成熟的政治家。如果他随意废立皇帝,许多人都不会服气,反对他的叛乱一定不断。再加上满清入关,要以那么少量的人去统治百倍的人口。所遇到的事情必然是千头万绪,让多尔衮疲于应付吧。多尔衮也许真想过废顺治而自立。但是他需要一个契机,建立一次不世之功比如统一华夏,来堵住呦呦重口。可惜还未到那个时候他便死了。


三、满清内部的制衡力量。

多尔衮坐到了摄政王的宝座。但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满清也不是铁板一块。以豪格为首的便是多尔衮的敌对势力。偏偏豪格手里握着两黄旗与正蓝旗八旗中的上三旗。使得多尔衮不敢轻举妄动。只能使用软刀子,派其去对付盘踞四川的张献忠,妄图借刀杀人,结果豪格赢了。多尔衮为了防止其威胁到自己,将之绞杀于半路。结果弄巧成拙,使得满清贵族开始同情豪格而厌恶多尔衮。致使多尔衮在皇位问题上更加束手束脚。


我觉得多尔衮不敢废帝自立便是处于以上三点的无奈抉择。


历史的拐点


回答问题先把当时的职位说一下,福临是“顺治皇帝”,多尔衮是“皇父摄政王”,光听这头衔就能看得出,这个“皇父摄政王”实际上是高过皇帝之位的,所以当时多尔衮没有必要帽着被打的危险去废掉福临。所以说他不是皇帝,但实际是有着皇帝所享受的一切权利之实。

回头我们来看看多尔衮的简介:

名字:爱新觉罗·多尔衮(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

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阿巴亥第二子。1612年出生于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老城)。

清初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话题说回来,没有多尔衮就没有顺治皇帝,至于后期顺治为什么会在他死后,将其尸体挖出鞭尸,也可见顺治在多尔衮活着时期,不管是在生活上,还是在精神上受到了多大的压抑,这或许给他后期放弃皇位也留下了不可回避的阴影。

最后用马未都经典语录里的一句话:历史没有真相,只残存一个道理。你现有欠的,迟早是要还的。多尔衮死后也没有得到安身。。。。


文思物语


多尔衮从始至终都是想当皇帝的,只是他并没有急急忙忙的去废掉福临,然后自己做皇帝,而是徐徐图之,慢慢的向皇帝的位置靠近。

但正当他离皇帝的宝座就差一步的时候,他却突然去世,年仅三十九。所以不是他不想废掉福临自己做皇帝,也是还没去做就英年早逝了。只能说多尔衮注定没有做真正的皇帝的命吧。

再者多尔衮最辉煌的时候,大清一切政务均有多尔衮做主,他可随意罢免和提升朝中的任何官员,下达的命令也一律称诏下旨,甚至明令“凡诸王、贝勒、贝子、公等每日均需在摄政王府听候差遣”,可以说此时的多尔衮已经形同皇帝,在当时他差的只是一个皇帝的名头罢了。

多尔衮可谓是满清定鼎中原最大的功臣,正是靠着多尔衮的足智多谋满清才能以数万的满族人统治这拥有数亿子民的中原之地,可以说若无他满清绝对入主不了中原,也成就不了日后的大清帝国。那么这个时候很多人都会有这样一个疑问“就这样一个功劳卓著的,并且还是满清祖宗努尔哈赤的亲生儿子的多尔衮,为什么不废掉福临自己当皇帝呢?”。哈哈,其实并不是他不想废掉福临,而是在当时那种南有南明,北有大顺和大西,在这些虎视眈眈的强敌的注视下,他不能立刻就废掉福临,如果这样做只会让满清陷入一片混乱之中,到那时满清都要亡了,做这个皇帝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这个时候的多尔衮对皇位是徐徐图之,他是一步步慢慢的走向皇帝的宝座的,并没有那么急急忙忙的就对福临下手,而他最终是想着等天下平定之后再去干最后一件事,那就是“废帝”,然后自立为帝。

1643年,多尔衮在眼见满清八旗中两黄、两红和两蓝六旗都不支持自己当皇帝的情况下,遂同意两黄旗所提的由皇太极第九子福临登基为帝的建议,而他自己则退让一步,作为辅政大臣,与当时的镶蓝旗旗主济尔哈朗一起总理满清朝政。1644年,多尔衮又以入主中原的“开国之功”被顺治帝晋封为叔父摄政王,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多尔衮的地位开始凌驾于其他满清王爷之上,当然此时的济尔哈朗也被顺治帝封为信义辅政叔王,成为了满清历史上除了多尔衮之后被称为叔王的王爷,可以说这个时候多尔衮还不是一家独大,至少济尔哈朗还能与多尔衮稍微抗衡下。

1645年,多尔衮又因灭南明弘光政权而被晋升为皇叔父摄政王。此时的多尔衮可以说已经有点皇帝的意思了,不但每逢围猎、出师之时,朝中文武百官和宗室皇亲们要列班跪送多尔衮,甚至每逢元旦、庆贺礼等重大节日的时候,文武大臣在朝贺顺治帝后,就需要立刻再去多尔衮的摄政王府中朝拜他。更为显示多尔衮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是,在上朝时多尔衮可在午门内任意一地下桥,而诸王和其他王公贵族们就只能在午门外下桥,可以说此时的多尔衮地位真的是已经是超然于其他诸王之上的了。

1646年,多尔衮又作出了一件让他离皇位更近的事情,那就是他以调兵每次需要奏请顺治帝钤印,恐有贻误战机的危险,而且也多有不方便的借口,将顺治帝的皇帝玉玺直接拿到了自己的王府中。而这之后,有了这个皇帝玉玺,多尔衮几乎已经可以决定朝中的任何事情,他已经开始形同于皇帝了。

但是这个时候的多尔衮并不是没有可以与之抗衡的对手。1647年,多尔衮开始对这些有威胁的满清宗室下手了。先是济尔哈朗因建筑府第逾制,擅自使用铜狮、铜龟、铜鹤等不允许使用的物品而被革去辅政大臣的职务,后又暗地里命令屯齐、尚善、屯齐喀等亲信去诬告济尔哈朗,说他在皇太极驾崩之后,不举报两黄旗大臣谋立肃亲王豪格,及入关之时擅自令两蓝旗越序立营前行的事情,而多尔衮则利用这个机会罢免了济尔哈朗的信义辅政叔王,降为多罗郡王,后虽复亲王爵,但也只是一个普通的亲王了,同时肃亲王豪格则最终被幽禁至死。在之后随着对自己最有威胁的济尔哈朗和豪格的相继落马,多尔衮开始成为了满清朝堂最有权势的人物,满清也正式开启了“多尔衮时代”。


1648年,再消除了所有朝中对于自己有威胁的宗室之后,多尔衮开始了“为所欲为”的时代。他先是逼迫顺治帝晋封自己为皇父摄政王,后更是采用了皇帝才能使用的所有仪仗、卫队等事物。之后凡朝中一切事物都无需再去向顺治帝禀报,所有事物都有多尔衮做主,他所下的命令一切都可称诏下旨,同时所有的诸王、贝勒、贝子、公等王公贵族均无需再去紫禁城上朝,只需前往多尔衮的摄政王府候命即可,可以说这个时候的多尔衮就是真正的皇帝,而顺治帝就是一个傀儡皇帝罢了,多尔衮差的也就是一个皇帝的名号罢了。

到了1650年,多尔衮开始了夺位的最后一步,那就是为自己的身份正名,他追尊自己的生母太祖妃乌喇纳拉氏为“孝烈恭敏献哲仁和赞天俪圣武皇后”,自此多尔衮的身份就成了努尔哈赤的嫡长子,而这也为他后面想要夺位提供了最有利的条件。但是正当多尔衮准备迈上最后一步登基为帝的时候,他却因在古北口行猎时坠马跌伤,最终死在了古北口外喀喇城之中,年仅三十九岁,而随着多尔衮的突然离世,顺治帝得以逃过一劫并顺利亲政,之后多尔衮的所有亲信都被亲算,多尔衮生前所得到的一切殊荣全部被夺,其更被毁墓掘尸。

所以说多尔衮不废掉福临自己当皇帝,不是什么品德高,更不是什么无奈。多尔衮从一开始就再为自己登上皇帝的位置做准备,他一直都在行动,只是多尔衮好似注定没有这个当真正皇帝的命,正当他要进行最后一步的时候,老天却在跟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就是让他离开这个世界,而随着多尔衮的离世,他之前所做的一切都可以说是毫无价值了。


澳古说历史



是因为死的太早的原因。

多尔衮从功高震主的摄政王,再一步步到欺主年幼的皇父摄政王,说他没点篡位的野心是不可能的。

但是他为什么没有取顺治帝而代之呢,不是因为品德高尚,而是因为在他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来顺理成章的篡位,但计划不如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壮志未酬的多尔衮先生在39岁之时,生命戛然而止,所以一切只能化作空谈,心中不论有多少壮志凌云也是枉然。

为什么宋安之会这样说呢,接下来我们来具体说说。

顺治七年十一月,多尔衮带着王公大臣前往塞外狩猎,出猎过程中坠马跌伤,这位清庭实际统治者从小就体弱多病,这一摔是摔的十分严重,不久多尔衮薨于古北口外喀喇城,时年39岁。

以多尔衮死去的顺治七年为时间点来看,虽然清朝在入关的顺治元年,就意味着成为全国性政权,但清朝真正大致统治全国大部分地区是在顺治十八年,而统一了台湾的明郑势力更是到了康熙三十八年。

在顺治七年,虽然清庭西灭大西政权张献忠,南击大顺李自成,渡江平了南明最强大的弘光小朝廷。

但此时的清庭并非是顺风顺水,在顺治五年,就爆发了第一次抗清斗争高潮,降清的明将江西提督金声桓、广东提督李成栋、大同总兵姜瓖等先后反清复明。其中山西的姜瓖起义更是直接威胁到在北京的清庭,逼的入关以后从没有亲征的摄政王多尔衮出征。

这些叛乱虽然在顺治六年被陆续平定,但南明永历政权依旧还在抵抗清军,同时因为剃发易服等不公平政策,全国反清复明的抗争是此起彼伏。

同年多尔衮的左膀右臂亲弟弟豫亲王多铎染天花而死,这对多尔衮打击无疑是巨大的。

还有就是,想必稍微熟悉清史的小伙伴都知道,顺治帝的皇位其实是妥协而来的。皇太极猝死以后,并没有留下传位遗诏,所以皇太极长子豪格以皇太极留下的两黄旗为基础,与两白旗支持的多尔衮争夺皇位,最后双方僵持不下,才选择年幼的顺治帝福临为新帝。

这说明顺治帝身为皇太极第九子,登上皇位以后,自然获得了两黄旗为首的忠于皇权的势力支持。

多尔衮虽然立下了入关的不世之功,大大加强了自己的权威。但当时的局势是,对外南明未灭,全国各地反清复明的活动是此起彼伏。对内自己的左膀右臂豫亲王又英年早逝,清庭内部反对自己的两黄旗虽然被打压,但也是虎视眈眈,随时会出来反咬一口,时机根本不成熟。所以多尔衮当时并没有急于篡位,应该是想统一全国以后,彻底坐稳位置,再挟天大的功劳趁势取顺治帝而代之。

可惜多尔衮这个人并没有这个命,在内忧外患之下,顺治七年壮志未酬的他猝死于塞外,一切谋划皆成空。


宋安之


笔者认为:

多尔衮之所以没有自己当皇帝有一下几点原因:

①在少年时期本来努尔哈赤传位于多尓衮的,历史上有介绍依据的,只是皇太极使用手段夺取了皇位,不过皇太极也没有对他不重用,并且让他兄弟俩掌握了镶白旗两支队伍。而多尔衮考虑当时的利益只有屈服于他了。

那他为什么不当皇帝呢?历史记载,多尔衮无子嗣,这点很重要,即使你当了皇帝,那百年之后,皇位传跟谁?还不如做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摄政王,何乐而不为呢?

还有孝庄太后也不会同意的,大家说呢?




啊刚美食


我感觉他就是没来得及。

多尔衮顺治5年末受封“皇父摄政王”,使用皇帝的一切礼仪,这就是不臣之心了。

有人说“皇父”和姜子牙的“尚父”、管仲的“仲父”一样是君王对臣子的尊称,这个是站不住脚的。因为“皇父”不是多尔衮的专有称呼,它就是指皇帝的亲爹,也就是我们熟悉的“皇阿玛”。这能是君王对臣子的称呼吗?

还有人说这个称呼和太后下嫁有关系,这个也靠不住。因为顺治5年并非只有孝庄一位太后,她姑姑孝端太后还在世。

我觉得这次受封很可能是孝端太后为阻止多尔衮废掉顺治所做的最后一次努力。她很可能和多尔衮约定了,如果他称帝,要再次传位给福临(顺治帝)。

因为多尔衮无子,最近的继承人就是侄子。只不过福临不是最亲的侄子,多铎的儿子才是他最亲的继承人。那个时候满清还没流行过继,否则他早就过继多铎的儿子了。

顺治6年,多铎和孝端文皇后先后去世。顺治7年多尔衮就死了,年仅39岁,他一定没想到自己这么早就死。孝端文皇后是阻止他篡位的最大的力量,她是皇太极嫡福晋,名正言顺的国母,和孝庄太后那种母凭子贵的太后完全不一样。顺治要是被废了,他生母为太后的法理依据自然也就不存在了。

他很可能想等孝端文皇后的影响消失以后再做这个事。


名利不如闲86380201


多尔衮毫无优势。

从实力上说,虽然多尔衮兄弟拥有两白旗与夺取的豪格正蓝旗,但其余五旗都坚定支持顺治母子。比如代善子孙支持多尔衮,代善发现后亲自处决一子一孙,可见支持顺治的决心。镶蓝旗济尔哈朗是明确支持顺治的旗主,而负责京畿与皇宫守备的两黄旗就更不要说了。

从感情上说,多尔衮没有儿子。为嗣子的荣华富贵与其余五旗开战,似乎没这个必要。

从权力上说,多尔衮是摄政王,但若自立则自动失去摄政王身份。五旗不会听命。

从伦理上说,主臣名份早定,多尔衮篡位自立将丧失政治道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