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魯曉夫當年為什麼要把克里米亞劃歸烏克蘭?

1922年蘇聯剛剛掛牌成立的時候,只有4個共和國,但是繼承了沙皇擴張基因的蘇聯人後來用各種方式擴大了它版圖,在23年時間裡吸收了另外11個共和國加入,因此在蘇聯鼎盛時期共有15個加盟共和國,版圖面積達到2240萬平方公里。

從1917年成立到1991年的聖誕節解體,蘇聯先後經歷過7位領導人,分別是列寧、斯大林、赫魯曉夫、勃列日列夫、安德羅波夫、契爾年科和戈爾巴喬夫。其中安德羅波夫和契爾年科可以忽略不計,他們的在位時間都只有1年,影響小到我們幾乎不知道他倆是誰。那麼在整個蘇聯時期,克里米亞的遭遇和命運,就跟剩下的5位領導人密切相關,更確切地說是前三位。

蘇聯需要發展經濟,而且是快速地發展經濟;蘇聯需要工業化,當然也是快速地工業化,趕英超美的那種工業化。為此東烏克蘭地區就被重點關照了,那邊的煤礦和鐵礦被大量開採,沿著第聶伯河修建了水電站,然後拉電線修鋼鐵廠、造船廠、機電廠、化工廠,還有烏克蘭的天然氣被源源不斷地開發出來,修建管道輸送到俄羅斯或者被賣到歐洲。

赫魯曉夫當年為什麼要把克里米亞劃歸烏克蘭?

(烏克蘭東部頓涅茨克州的鐵路)

在有些年份,每到冬天烏克蘭人自己都沒有足夠的煤炭和天然氣取暖,因為這些東西都被用於鍊鋼或者出口創匯了。在列寧和斯大林時代,烏克蘭多少有點像是被人當殖民地那樣對待了,以至於現在烏克蘭自己都沒有天然氣可用,還得從俄羅斯進口。

當然被瘋狂開發的過程,也是烏克蘭工業化最快的時期。工業化伴隨著傷害,畢竟也留下了東西,還勉強可以接受,無法讓烏克蘭人接受的傷害是工業化過程中的徵糧行動。無論在列寧時期還是斯大林時期,斯大林都是徵糧隊的總負責人。徵糧不過是打著國家的旗號進行的一種搶劫行為,斯大林一邊派出武裝人員,一邊派出“契卡”這個情報機關,兩支隊伍一明一暗一起發力,就可以達到掘地三尺,連農民的種子都搜刮乾淨的效果。

當1932年前後烏克蘭大饑荒爆發的時候,徵糧隊的工作強度並沒有減弱,他們的徵糧指標也沒有下降,畢竟大量非農業人口比如軍隊、工人、黨政幹部都需要口糧。在1932年和1933年之間,烏克蘭有將近500多萬人被活活餓死。有了這一段殘酷歷史,那麼蘇聯解體時烏克蘭的果斷離開,以及至今兩國之間敵視的態度就有了合理的感情解釋。

在此期間的克里米亞的發展也不好,這是當時蘇聯的發展重心和克里米亞的客觀條件決定的。後來二戰爆發的時候,斯大林擔心克里米亞的韃靼人跟希特勒勾結協助進攻莫斯科,將他們集體判刑並動用軍隊強制遷移到中亞和遙遠的西伯利亞。為了補充人口的空缺又把很多俄羅斯人和烏克蘭人移民過去,這一次徹底改變了克里米亞的人口結構,俄羅斯人佔了多數。

赫魯曉夫當年為什麼要把克里米亞劃歸烏克蘭?

(克里米亞一個著名的療養院)

當時的克里米亞遠不及現在這樣繁華和漂亮。作為一個差點就變成島嶼的地方,克里米亞最大的問題是缺乏淡水也缺乏電力資源。克里米亞和烏克蘭之間畢竟是陸地相連的,但是跟俄羅斯之間卻隔著海,如果調配一批物資過去的話,從烏克蘭發貨就又快又容易,要是從俄羅斯發貨的話,就需要火車長途跋涉數千公里。

可是克里米亞和烏克蘭是同等的地位,塞瓦斯托波又是一個直轄市。因此當蘇聯高層想讓烏克蘭掏錢掏物支持克里米亞的時候,烏克蘭方面就不太樂意或者消極應對,大家的生活都過得如此艱難,憑什麼要幫助對方呢?因此在支持克里米亞這件事兒上,烏克蘭給蘇聯高層的感覺就是非常皮非常肉,指揮不動。

早在列寧和斯大林時期,就有人提出過建議:把克里米亞劃歸到烏克蘭那邊去,這樣有什麼事兒一個紅頭文件發給烏克蘭當局就搞定了。但是提意見的人顯然沒有體會到領袖的心思,無論是列寧還是斯大林,他們都放不下克里米亞這個重要的地方,更放不下塞瓦斯托波爾這個軍港,這裡只有牢牢抓在自己手裡他倆心裡才踏實。

1953年斯大林去世後,赫魯曉夫掌握了最高權力,他是把克里米亞劃歸給烏克蘭的最執著的推動者。以前斯大林不聽他的,現在終於熬死了斯大林自己成了克里姆林宮的老大,於是赫魯曉夫開始推動克里米亞劃歸烏克蘭這件事兒。其實權力擁有者都不喜歡親力親為,他們喜歡指使別人替自己辦事兒,這難道不是權力的核心意義所在嗎!

赫魯曉夫當年為什麼要把克里米亞劃歸烏克蘭?

(在戰艦上的赫魯曉夫)

赫魯曉夫先帶著隨從到克里米亞那邊做思想工作,他召集了當時克里米亞州的主要負責人聊這個事兒。克里米亞的第一書記表示反對,跟著蘇聯還說得過去跟著烏克蘭算哪門子事兒呢?而克里米亞的第二書記比較會察言觀色,他表示堅決擁護組織的決定,組織說歸誰管就歸誰管,絕無二話。

在不久召開的討論會上,赫魯曉夫把克里米亞第一書記轟出了會場,把會說話的第二書記提拔為第一書記,讓他主持工作,會開完後也就意味著克里米亞那邊的思想工作做完了。當然烏克蘭那邊最好解決,剩下的阻力是俄羅斯那邊需要統一口徑,因此赫魯曉夫接下來的工作就是把這個事情在蘇聯高層給挑明。

在一次蘇共高層聚會的間隙,赫魯曉夫舉著酒杯挨個走了一圈,邊喝酒邊跟這些人輕鬆拉家常,說我想著把克里米亞劃歸到烏克蘭那邊管理,你意下如何啊?當時肯定有人同意有人反對,但是這個事兒在管理層之間傳開以後,大夥兒也就領悟了領導的意思。如果想在組織裡繼續混的話,領導的意思只能先領會、然後試著接受、最後再表示支持。

眼看消息也貫徹的差不多了,1954年的1月底,赫魯曉夫給蘇共中央主席團寫了一份草案,大致內容就兩句話,第一句是請批准把克里米亞劃歸烏克蘭;第二句是召集俄羅斯共和國和烏克蘭共和國的負責人一起開個會,論證這種劃歸是合理的。與其說這是個提案,不如說這是個透著霸道總裁氣息的手諭。

赫魯曉夫當年為什麼要把克里米亞劃歸烏克蘭?

(克里米亞的地理位置)

經過了兩個禮拜的商量和準備,蘇共高層召開了一次專門會議,會議的目的就是要討論和表決克里米亞劃歸烏克蘭這事兒。這次會議邀請了蘇聯的黨政軍、司法機關和經濟部門的一把手,還召集了克里米亞、塞瓦斯托波爾市以及烏克蘭那邊的一把手。開會的流程其實很簡單,大家先挨個念稿子發言,完事後再舉手表決。

參會者不管來自烏克蘭、還是克里米亞、或者來自俄羅斯本地,大家稿子的內容都大同小異,基本上是以赫魯曉夫當初的草案為藍本,然後發揮想象力進行二次擴寫和完善,基本上都表示介於克里米亞和烏克蘭之間的地裡位置、民族關係和克里米亞的前途,堅決同意把克里米亞劃歸烏克蘭管理,這是非常英明的決策。

一圈兒稿子唸完主持人反覆追問沒人想繼續發言之後,主持人最後做了總結性的發言,依然是從農業、工業、管理等不同角度論證克里米亞劃歸烏克蘭的合理性。完事後主持人宣佈進入最重要的環節,那就是舉手表決,表決的結果是毫無懸念地全票通過。這就意味著克里米亞歸烏克蘭走完了當時蘇聯的完整法律流程。

在那個時候,蘇聯高層的眼裡和心裡還沒有什麼民意調查和全民公投的習慣,他們要做一個決策的流程就是內部先敲定,然後慢慢地從上往下由內到外貫徹下去,當高層普遍接受並且把分歧徹底解決完以後,才會召集大家坐下來發言表決,走完法律流程。因此克里米亞劃歸烏克蘭是一個合法合規的行為,不是外界傳言說是赫魯曉夫的私人饋贈。

赫魯曉夫當年為什麼要把克里米亞劃歸烏克蘭?

(蘇聯曾經開大會的場景)

只是當初遺留了一個很大的問題,那就是直轄市塞瓦斯托波爾的歸屬問題會上沒人提起,克里米亞歸了烏克蘭,但是塞瓦斯托波爾是不是也買一送一歸了烏克蘭一直沒鬧清楚。大概赫魯曉夫那幫人的想法是順便藉助烏克蘭的幫忙發展塞瓦斯托波爾,但是那個地方依然歸俄羅斯共和國所有。這個不清不楚的決定,給後來的俄烏兩國帶來了一系列的麻煩。

雖然法律上的流程走完了,但是克里米亞劃歸烏克蘭這麼大的事情不能悄無聲息地進行,在那個時代儀式感是非常重要的,儀式感整得熱鬧了那麼糊里糊塗的老百姓也就跟著開心了。交接儀式被選在了1954年5月的某一天,因為這一年的這一天被認為是烏克蘭加入俄羅斯300週年的紀念日。

300年前是1654年,那時候烏克蘭西部的哥薩克人想要反抗當時的波蘭統治者,但是他們自己又幹不過對方,於是就向隔壁的俄國沙皇求助。當時的俄國沙皇面對波蘭人時心裡也沒底,所以這個忙他不太想幫。哥薩克人等的心裡著急,乾脆派人過去表示願意臣服於俄國,沙皇一聽覺得這個不錯,勢力範圍就擴展到西烏克蘭去了,於是這才出兵幫忙收拾波蘭人。

事後沙皇才發現上了當,向它求助的那個名叫“蓋特曼”的哥薩克組織在烏克蘭控制的地盤很有限,而且它也不是一個政權,不過是當地一個反政府武裝,根本就代表不了烏克蘭,因此這件事兒一直在俄羅斯宏大的歷史當中毫不起眼。直到赫魯曉夫想給克里米亞進入烏克蘭挑日子的時候,才讓人把這事翻出來大肆炒作,用來證明“烏克蘭自古以來就是俄羅斯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兩國感情既深又遠不分彼此,克里米亞划過去大家就不要胡思亂想。

赫魯曉夫當年為什麼要把克里米亞劃歸烏克蘭?

(一處烏克蘭的城市風光)

當克里米亞劃歸過去之後,一系列發展克里米亞的經濟工程就開搞了,比如鐵路擴建了,水產品加工廠和罐頭廠出現了;後來還修建了北克里米亞運河,把第聶伯河的水引入到了克里米亞的草原,既解決了吃水問題又解決了灌溉問題;還有各種療養院得到了重新恢復和擴建,歐洲的遊客絡繹不絕,克里米亞的經濟得到了巨大發展。

某個國家把一個行政區劃歸給另一個行政區管轄,這種事情恐怕全世界一直在發生,因此當時沒有人覺得這種劃歸是有問題的,只是有些人心裡會覺得彆扭而已。但是誰能想到強大的蘇聯後來會不惜代價跟美國玩冷戰,以至於聯盟內部生活質量下降嚴重矛盾重重,更沒有人想到龐大的蘇聯有朝一日會解體。

當那一天真正到來的時候,屬於烏克蘭管轄的克里米亞自然也就隨著烏克蘭的獨立而離開了俄羅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