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济的蒲州城,历史悠久,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永济市的蒲州城,存在历史年代悠久,自古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今天小编要带大家走进蒲津渡这个地方。大家是否听说过呢?这个古城的历史悠久,曾为中国文明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话不多说,快点和我一起看看今天的文章吧!

几尊铁牛,本无什么稀奇之处,但是因为它存在的年代悠久,曾为中国文明发展做出过突出贡献而被称之为“国宝”。这在全国各地是不曾有的。落日衔山,晚霞含情,被霞光披上一层金黄的铁牛呈现在我们面前时,你会为我们祖先曾经创造的辉煌荡气回肠。

永济的蒲州城,历史悠久,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历史让人们记住了这个名字,一个道不尽的“蒲”字,把永济市的大多数景点都凝固在一片清秀而空灵的土地上。蒲州城在古代历史上的地位,得益于旧城西门外当年的蒲津悬桥。悬桥又称吊桥、索桥,在谷深水急的河流中,因无法筑墩建桥,便以竹、藤、铁等材料作索固定两岸,上铺木板作桥面,两边有悬索作为扶手,一座桥梁就横空而成。寻觅史迹,蒲津悬桥由于其特殊的地理条件和建造工艺,在我国桥梁史上具有独创性的地位,算来已是2400余年前的历史。当年,刘邦定关中、曹操征马超、隋文帝下河东都曾从这座桥上踏过。一座桥梁的出名,还在于它肩负的使命。蒲津关是秦晋之间一个险要的关隘,也是黄河上一个古渡口。据《永济县志》记载:“春秋战国时期,蒲津关称为临晋关。”唐代开元年间,在蒲州设立河中府,统管黄河两岸地区,成为全国六大雄城之一。蒲州城的西门名叫蒲津,于是,桥随城名,遂将临晋关改为蒲津关。

永济的蒲州城,历史悠久,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也许正是因它地理位置险要,从而赢得“国东王气凝蒲关”,锁咽喉千古壮”的美誉,自古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各朝君王无不把它作为屏障,重兵把守,精心修缮。但是风雨的侵袭依然让浮桥衰败,到唐朝时,蒲津桥因年久失修,绠断渡绝,成为被遗忘的角落。中国人喜欢明君,似有几分道理,唐玄宗登基莅位后,深谙浮桥的功能地位,遂颁发诏书,下令对蒲津浮桥进行彻底改造,变“竹缆连舟”为“铁缆连舟”,又铸地锚铁牛、铁人、铁山和铁柱,不仅畅其交通,而且成为黄河岸边的雄浑景观,至今让世人称道。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曾论断说:“浮桥地锚中的蒲津桥的铁牛最为著名。”

永济的蒲州城,历史悠久,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文物的价值,在于其历史地位,视角也应回归到当时的年代。蒲津渡遗址的辉煌,在其唐开元十二年(724)铸造的四尊铁牛、四尊铁人及铁山、七星柱等国家珍贵铁质文物。就四尊铁牛而言,历史之久、工艺之精、分量之重、体积之大、铁质之坚、实用之值诸方面,与同类文物相比,都是史无前例的。史书载,铸造浮桥的地锚和铁索,一共用去80万公斤生铁,占当年全国生铁的4/5。虽然历经1300多年的沉浮,如今依然翘角昂首,威武雄健。我国著名桥梁专家唐寰澄盛赞道:“这不同于扬军阵、耀帝威的秦兵马俑,亦不同于宣佛法、炫珍宝的释迦舍利,也不同于讲五行、为仄世的镇水石犀。这是一个具体的工程建设,是中国劳动人民对世界桥梁、冶金、雕塑事业的贡献,是世界桥梁历史上唯我独尊的永世无价之宝,堪称世界奇迹。”

永济的蒲州城,历史悠久,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历史是一双神奇的巨手,它能将这些凝聚着中华文化和劳动人民智慧血汗的文物古迹化为灰烬,变作废墟,或者埋入地下它又会用自己的感悟与精诚化腐朽为神奇,使文物古迹又重新回到人间,供人们欣赏与体味。我们现在看到的铁牛、铁人、铁山、铁柱,是在1989年经过挖掘重见天日的。它们在泥沙里静静地休养了78年后,又出现在了人们的面前,成为旷世珍宝。今天,当我们手抚着铁牛,透过这斑斑的锈迹,是否能感受到历史跳动的脉搏,领略到铁牛与蒲津浮桥带给我们的骄傲与自豪?让我们还是看看专家们的评价:“气势磅礴的铁牛地锚,堪称千古一绝。战国古代建浮桥,地锚大都采用铁柱、石柱和木柱,也有的用石笼、石柜和铁山。但用铁牛作地锚,总观中外古今建桥史上还绝无仅有。将冶铁、铸造、雕塑融为一体,毕其功于役,用技术与艺术有机结合的珍品作地锚,就其时间、设计、质量、熔铸工艺和实际功能来看,算是破天荒的创世之作。铁牛虽栉风沐雨一千多年,深埋地下近八十年,至今却依然雄壮巍然威武有力,尊体昂首,栩栩如生,真乃空前绝后的传世之作。”

永济的蒲州城,历史悠久,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如果略通历史,稍作研究就会知道,宛若游龙的铁链缆索,当属世界之最。我国在桥梁上用铁,始于春秋时秦之渭桥。在正规浮桥上用铁缆,始于隋炀帝大业元年初(605)建造的天津桥。将5440米长的铁环锁链用于浮桥上,蒲津桥则是首创。欧洲第一座悬浮桥为英国的云溪索桥,建于1741年,桥长仅22米,且只存在了很短时间,比起蒲津桥这座长达680米长的浮桥,晚了近1017年。研究证明,力学性能最高的蒲津桥铁缆是在现场专门锻造的。由铁环连贯而成的巨型铁链,其作用一是维系舟船,抵御水流的冲击力;二是镇压舟船,增进舟船的稳定性。蒲津桥铁缆皆与木船两头铁环连接,两端挂于铁牛后尾轴上,东西纵横,河水滚滚激荡,铁索闪烁光芒,犹如巨龙戏水,斩河为南北两断。南北横看,铁缆锁三城,水上架长虹,好像蓝天之下撒大网,吊木船如网蟒鲸。

永济的蒲州城,历史悠久,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恢宏华丽的联纽舟船,展示着我国造船业的悠久历史。从出土的唐开元铁牛的方位看,改建蒲津桥时,所用之船,长约20米,宽约3米左右。浮桥用船筑成,其上的浆、篙、橹、柁、篷、帆、樯一概不用,只用船体与锭。能工巧匠们以舟为梁,铁索系船,梁间有距,搭板联之。使用锚锭,稳定船体。用木板铺作桥面,围有栏桅,金缫斯缆,固定于两岸。河道宽680米,用船约七八十艘,联成40余个浮动单元。唐代阎伯屿曾著文写道:“远之而望,势侔神造。既似乎瀑布之界天台,又似乎蓬莱之横海岛。”宋代诗人苏东坡赞道:“群鲸贯铁锁,背负横空霓。”更是形象且更有气势。蒲津桥铁牛与铁人的铸造,是我国劳动人民对世界桥梁、冶金、雕塑事业的卓越贡献,是科学技术与艺术造诣有机结合的典范。当我们走近这些虽说斑驳陆离却依然威武不减、精神仍存的文物时,我们会从内心感慨道:“不愧为国之瑰宝!”

永济的蒲州城,历史悠久,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如果说文人所写的文学作品难免有夸张之嫌,那么,我们还是到实地去考证。在那里我们会发现,齐全周到的埠头设施,显示着能工巧匠们设计的周密细致。从出土的蒲津渡遗址考察,当时河岸险陡,水流湍急,为了防止水浸桥头,便在地锚牛前约3米处筑有护岸石堤。石堤内,筑有石条踏步,它是从桥道通向桥上木引道的必经之路。路头的东边51米处,筑有坚固、浑厚、高耸的砖城墙。这一切设施均环抱在绿柳古槐之中,宛如一幅美丽的河东风光图。

永济的蒲州城,历史悠久,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来自:鸭绿江的草菖蒲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