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为什么不把汉献帝送去益州“恶心”刘备?

圣母程心


如果曹丕真的把汉献帝给刘备送去,可能是曹丕的脑子短路了,或者是身边的谋臣都被团灭了。不但一点都恶心不了刘备,还送给刘备一个有氪金属性的角色。

因为曹丕这样做的话,不但恶心不到刘备,可能保背负不少的骂名和招惹很多的是非,严重了还可能会把曹操辛苦创下的基业毁于一旦。曹丕的聪明才智和谋略韬晦虽然不及曹操,但是也不会做出如此有失考度的事情,这样的做法和小孩子的行为差不多,曹丕也绝对不会这样做的。

汉献帝刘协,在灵帝驾崩以后被封为陈留王,他的哥哥刘辩是少帝。董卓进京之后,为了彰显自己的地位和能力,看刘协聪颖少帝木讷,就自作主张的废了少帝,立陈留王刘协为献帝。当时的献帝年幼,朝政被董卓一人把持,从洛阳又到长安,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董卓死后,又被李傕郭汜两人把持,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后来在长安两人因意见不合开始掐架,一个抓了献帝一个抓了百官,把整个京城搞得鸡犬不宁。直到曹操把献帝接到了许都,献帝惊魂不定的生活才得到了安定。

当时的献帝带领的汉朝政权其实是一个空壳的政权,但是在当时儒家风范大行其道的汉朝,皇帝虽然没有实际权利,但还是国家的正统,国家政权的真实所在。献帝其实在曹操身边过的相比于董卓还有李傕郭汜要好的多了,曹操在衣带诏事件当中,处罚了董承和其他的一干人等,曹操没有因为这件事杀汉献帝,也没有把汉献帝怎么样,曹操都不会去做的,自然有他的道理,这些是曹丕也明白的。皇帝在我的手里,无论是刘备或者是孙权来打我,就是等于是在和朝廷作对,对于曹魏集团来说,献帝是个很重要的筹码。

献帝与其说是禅位于曹丕,不如说是逼迫献帝退位,曹丕还装模做样的三次推诿以后才接受了献帝的禅位告书,所谓是“勉强”的接受了皇位。但是曹丕没有为难和迫害刘协,封刘协为山阳公,让他在一个地方做了贵族,以后就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并且是保留自己汉朝额所有习俗,曹丕的做法还算是仁义。既然曹丕都已经是当上了皇帝,为什么不能不能把汉献帝给刘备送去呢?

在这里我就以下面几点给大家分析一下:

第一、在曹操在世的时候,曹操派人杀了伏皇后以后,曹操先后把自己三个女儿都嫁给了献帝,说白了曹丕就是当时的国舅,献帝就是自己的姐夫。就算是自己当了皇帝,首先不能加害自己的姐夫和姐姐,也更不会把姐姐和姐夫送到敌对的势力当中去,白白的送人质过去,成为掣肘之疾,曹丕的脑子除非有病了才会这样做。

第二、曹丕接受献帝的禅让,在伦理道德和三纲五常上具有正统的合法性,曹丕称帝合法,言外之意就是说刘备和孙权都是不合法的。这在天下人心当中,曹丕占有很大的有利地位,以前的什么奉衣带诏讨贼的说法就不存在了。但是如果曹丕把汉献帝送给了刘备,曹丕的合法性就不存在了,合法性不存在的情况下,曹丕称帝就等于是属于僭越,僭越的结果就是会遭到天下人的群起而攻之。

第三、如果曹丕把献帝送给了刘备,等于说就是把一个能够称霸天下的核武器拱手给了刘备,还把自己送进了万劫不复当中,刘备肯定会再次的拥立献帝为皇帝,招募天下名士,集结所有的力量,名正言顺的去讨伐曹丕,本来孙刘两家的联盟都已经让曹魏集团很头疼了,刘备要是也来一个挟天子以令东吴,曹丕的皇位能坐稳吗?我想曹丕是不会如此想不开的,他身边的谋臣也不会同意他这样做的。

第四、献帝的重要性不容忽视,献帝虽然从董卓乱权开始一直到被曹操迎至许都,虽然他这个皇帝做的很窝囊,属于比较悲催的末代皇帝之一。但是他的影响力是很大的,在那个重视儒家风范的东汉末年,大汉王朝四百年二十四位皇帝,这些在老百姓的心中是根深蒂固的。

曹丕篡位本来就不得人心,曹丕安抚天下有志之士还来不及,要是再把献帝送个刘备,这就等同于把天下的有志之士都送给了刘备。再说曹丕把献帝送给刘备,在常人眼里等同于过河拆桥卸磨杀驴,定会遭到世人的唾弃,这种强大敌人而削弱自己的做法,曹丕是肯定不会干的。

第五、就是把献帝留在身边的好处和安全性是最大的,曹丕在献帝退位以后,封献帝为山阳公,应该是离许都不远河南地区的某个地方。献帝在自己小小王国之中,山阳这个地方称得上是一个国中之国,可以保留自己汉朝的制度,不用向曹丕称臣,也算是曹丕给了献帝一点尊严,让天人也知道曹丕对献帝的态度。

如果献帝在退位之后,消失或者失踪的话,那么所有的罪名都会加在曹丕的头上,这些曹丕也是不可能想不到的。在三国演义当中,本来献帝好好的安置为山阳公,传言到了蜀汉居然成了献帝被曹丕所害,刘备为了继承汉朝衣钵,不得已在群臣的建议之下称帝。

回到问题上来,整合了所有的分析以后得出的结论就是,曹丕如果把献帝送个刘备的话,是根本恶心不到刘备的,等于就是送个了刘备一个强大变身的黑科技,也让曹魏集团陷入到很大的被动当中,本来曹丕和献帝两家都是亲戚,就更加不会这样做了。如果曹丕真的把献帝送给了刘备,估计曹操的棺材板是盖不住了,非要跳出来揍曹丕不行。

以上观点纯属个人愚论,不正之处欢迎评论斧正,你的关注是我的最大动力,谢谢。


蔡公子讲历史


答:因为压根恶心不了刘备。

题主所谓“恶心”,大概是抱着这样的想法:刘备你自称为皇帝,现在我给你送去一个真皇帝,看你打算怎么办?假如不让出皇位,你就是乱臣贼子,人设全崩。假如让出皇位,刘备岂能甘心?

但这是一厢情愿了。

刘备不是傻子,汉献帝也不是傻子。曹丕既然能搞一回禅让,刘备自然也能搞一回禅让。汉献帝既然在曹丕那让了一回位,在刘备这何妨再让第二回。

因此,刘备假如得到汉献帝,不但不会恶心,反而会喜出望外。要知道,刘备登基虽然找了很多理由,但说到底还是“自立”。现在一个货真价实的天子摆在面前,刘备当皇帝顿时变得合理合法了。只需要汉献帝下一道禅位诏书即可。

到那时,事情估计会变成这样——

献帝入蜀,先主乃去尊号,自称曰汉中王。于是孔明等一班文武,入见献帝。孔明奏曰:“曹丕篡汉自立,汉中王乃汉室苗裔,理合继统以延汉祀。”光禄大夫谯周曰:“近有祥风庆云之瑞;成都西北角有黄气数十丈,冲霄而起;帝星见于毕、胃、昴之分,煌煌如月。此正应汉中王当即帝位,以继汉统。”

帝遂令谯周草禅国之诏,太傅许靖宣于汉中王,诏曰:“朕在位三十二年,遭天下荡覆,然今仰瞻天象,俯察民心,炎精之运不终,刘氏之数犹存,幸赖祖宗之灵,危而复继。是以前王既树神武之迹,今王又光耀明德,以应其期。历数昭明,信可知矣。夫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唐尧不私于厥子,而名播于无穷,朕窃慕焉,今其追踵尧典,禅位于汉中王备。王其毋辞!”

汉中王闻诏,辞曰:“孤虽是景帝之孙,并未有德泽以布于民;今一旦立为帝,与篡窃何异!”许靖奏曰:“今曹丕已篡,王上不即帝位,兴师讨逆,不得为忠义也。今天下无不欲王上为君,为孝愍皇帝雪恨。若不从臣等所议,是失民望矣。”群臣苦劝数次,汉中王坚执不从。

文武回报献帝,帝谓群臣曰:“汉中王谦逊,如之奈何?”谯周曰:“昔尧崩之日,三年丧毕,舜辞位不受,让于丹朱,天下之人,不归丹朱而归舜,然后受之。今陛下可再降诏,使知天心人望,并在一身,四方之众,咸欲仰德。汉中王自当允从。”帝乃又令谯周草诏,遣安汉将军糜竺持节至王宫。汉中王开读诏曰:

“朕窃为汉道陵迟,为日已久;幸赖汉中王德膺符运,奋扬神武,芟除凶暴,清定区夏。今缵承前绪,至德光昭,声教被四海,仁风扇八区;天之历数,实在尔躬。王虽谦抑自退,然虞舜有大功二十,而放勋禅以天下;大禹有疏导之绩,而重华禅以帝位。昔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汉承运乎五帝,本存传圣之义,王顺命于二京,岂绝绍烈之端?王其受之毋辞!”

汉中王叹曰:“备虽然汉之宗室,乃臣子也;若为此事,是反汉矣。畴日天下分崩,群雄并起,各霸一方,备不得已,欲信大义,守此西土,以图兴复。僭居尊位,本出无奈,今汉帝既临,便当避尊让位,还于圣躬,忝窃天命,已属厚颜。奈何反使履加于首,上下失位乎?”

孔明见汉中王意甚坚,乃设一计,谓众官曰如此如此。于是孔明托病不出。汉中王闻孔明病笃,亲到府中,直入卧榻边,问曰:“军师所感何疾?”孔明答曰:“忧心如焚,命不久矣!”汉中王曰:“军师所忧何事?”

连问数次,孔明只推病重,瞑目不答。汉中王再三请问。孔明喟然叹曰:“臣自出茅庐,得遇大王,相随至今,言听计从;今幸大王有两川之地,不负臣夙昔之言。目今曹丕篡位,汉祀将斩,文武官僚,咸欲奉大王为帝,灭魏兴刘,共图功名;不想大王坚执不肯,众官皆有怨心,不久必尽散矣。若文武皆散,吴、魏来攻,两川难保。臣安得不忧乎?”

汉中王曰:“吾非推阻,恐天下人议论耳。”孔明曰:“圣人云:名不正则,言不顺,今汉帝亲禅,大王名正言顺,有何可议?岂不闻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汉中王曰:“待军师病可,行之未迟。”孔明听罢,从榻上跃然而起,将屏风一击,外面文武众官皆入,拜伏于地曰:“王上既允,便请择日以行大礼。”

汉中王视之,乃是太傅许靖、安汉将军糜竺、青衣侯向举、阳泉侯刘豹、别驾赵祚、治中杨洪、议曹杜琼、从事张爽、太常卿赖恭、光禄卿黄权、祭酒何宗、学士尹默、司业谯周、大司马殷纯、偏将军张裔、少府王谋、昭文博士伊籍、从事郎秦宓等众也。

汉中王惊曰:“陷孤于不义,皆卿等也!”孔明曰:“王上既允所请,便可筑坛择吉,恭行大礼。”即时送汉中王还宫,一面令博士许慈、谏议郎孟光掌礼,筑坛于成都武担之南。名“受禅坛”,诸事齐备,多官整设銮驾,迎请汉中王登坛致祭。

谯周在坛上,高声朗读祭文曰:“惟建安二十六年四月丙午朔,越十二日丁巳,皇帝备,敢昭告于皇天后土:汉有天下,历数无疆。曩者,王莽篡盗,光武皇帝震怒致诛,社稷复存。今曹操阻兵残忍,戮杀主后,罪恶滔天;操子丕,载肆凶逆,窃据神器。群下将士,以为汉祀堕废,备宜延之,嗣武二祖,躬行天罚。备惧无德忝帝位,询于庶民,外及遐荒君长,佥曰:天命不可以不答,祖业不可以久替,四海不可以无主。率土式望,在备一人。备畏天明命,又惧高、光之业,将坠于地,谨择吉日,登坛告祭,受皇帝玺绶,抚临四方。惟神飨祚汉家,永绥历服!”

读罢祭文,天子亲奉玺绶,禅天下与王。汉中王受了,捧于坛上,再三推辞曰:“备无才德,请择有才德者受之。”孔明奏曰:“王上平定四海,功德昭于天下,况是大汉宗派,宜即正位。已祭告天神,复何让焉!”文武各官,皆呼“万岁”。拜舞礼毕,改元章武元年。立妃吴氏为皇后,长子刘禅为太子;封次子刘永为鲁王,三子刘理为梁王;封诸葛亮为丞相,许靖为司徒;大小官僚,一一升赏。大赦天下。两川军民,无不欣跃。

(根据三国演义相关段落改写)


北门猿


汉献帝禅位于曹丕,等于在法统上承认了曹魏政权具有合法性。同时,也宣告了刘备和孙权两大集团不具有合法性。因为汉朝没有了,刘备和孙权的一切官职(都是汉朝的官职)都要作废。而在此之前的战争,不管是曹操还是刘备和孙权,他们都是以汉廷官员的身份在交战的。

比如说赤壁之战,曹、刘、孙三家当时的身份分别是:

曹操——汉朝丞相

刘备——汉朝左将军兼豫州牧

孙权——汉朝讨虏将军

曹操借汉献帝的名义,以“奉诏讨贼”的方式讨伐四方之不服。而孙权和刘备则以“奉衣带诏讨贼”的名义,进行舆论还击。

三家的出兵,都具有合法性。



到了赤壁之战后,三方的舆论战又进一步的升级。刘备以豫州牧的身份替孙权表举的一堆职务,加强孙权的合法地位,而周瑜也抛出了著名的“名为汉相,实乃汉贼”的抨击言论,在舆论上打击曹操。

后来,天下舆论逼得曹操不得不写出《让县自明本志令》,以表示自己的“清白”。

所以说,汉室虽然只是一个空壳,汉献帝只是一个傀儡。但是这个空壳和这个傀儡,在法统上仍然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曹丕后来篡汉自立,搞三进三让,目的就是为了让自己的政权具有统治合法性。

当篡汉之后,为了要保证这个合法性。曹丕不仅仅不能把汉末帝送走,他还得把汉献帝好吃好喝的养着,时不时地还要拉出来刷一摔存在感,以表示大魏代汉是承天景命,顺应人心。

同时,他还能恶心刘备、孙权,让他们的合法性荡然无存。毕竟,汉室已经没有了!现在的合法政权是大魏。刘备和孙权先前的那些汉廷职务,通通都要作废。孙权被一撸到底,什么都没有了。而刘备虽然在自立汉中王时,把职务全交还给献帝了。但是,刘备的汉中王也是汉朝的汉中王。现在没有汉朝了,他的汉中王也没有合法性。

如此一来:

刘备再想讨伐大魏,他该以什么身份出兵?

孙权再想讨伐大魏,他该以什么身份出兵?

于是,为了给自己找身份。刘备自己给自己创造合法性:他宣称汉献帝已死,曹丕的政权不合法。自己则另立汉室,也就是自己给自己找合法性。

而孙权没有刘备的优势,于是他一面向曹丕称臣,一面继续以汉室孤臣自居,也就是搞骑墙主义。既让曹丕给他合法性,同时也不完全臣服曹丕。

但是我们知道,汉献帝没死,刘备自创的合法性就像一层窗户纸一样,一捅就破。而孙权的骑墙主义也只是一时之策,不可能永远这么玩下去。

因此,汉献帝在这个时候,看似是一张没有用的废牌,但实则是王牌。

如果曹丕把汉献帝送给了刘备,一方面,他就坐实了篡位贼子的罪名;另一方面,把汉献帝这个亡国之君送给了刘备,那是等于是把“前朝政府”变成了“流亡政府”。

对于刘备来说,汉献帝哪里是累赘?这简直就是天上掉下个陷儿饼!

之前还要搞“衣带诏”讨贼,现在好了。衣带诏都不用了,直接发诏书讨伐曹丕!



至于说刘备和汉献帝的位置怎么摆,这个实在太简单了。

若汉献帝被送到益州,刘备必然会出城二百里迎接。然后刘备表示要退位让贤,汉献帝可能会坚决不从,也可能会接受。不过接受不接受都没有关系。

因为,曹操能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一样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

如果刘备退位,汉献帝复位,刘备会以仅次于皇帝的二号身份继续控制蜀汉朝廷;如果汉献帝不复位,刘备可以直接以太上皇的名义尊奉献帝为帝,把他供起来。

至于统一天下后,怎么处理汉献帝,那方法可就多了。可杀、可软禁、可继续当尊菩萨供起来,都可以。


所以说,曹丕除非是脑子坏了才敢把汉献帝送过去。而刘备在接到汉献帝后,立即就有合法性。

曹丕这不是在给刘备送“恶心”,他是在给刘备送“王炸”大礼包。


Mer86


曹丕做了皇帝,汉献帝到兖州山阳郡做起了山阳公,虽然还不是很自由,但是比起31年的傀儡皇帝生涯,那日子还是舒服的多了。

而鉴于当时信息传达的缓慢,当时蜀地听闻的消息是汉献帝被杀,曹丕篡位,故刘备以汉室宗亲的身份宣布称帝,在蜀地延续汉室一脉,并追谥刘协为“孝愍皇帝”。

虽然后来也知道了真相,但称帝了也就称帝了,毕竟汉朝也被曹丕给废了,这刘备好歹也算是偏安一隅,继续把大汉发扬光大。

于是,就出现了曹丕是不是要把汉献帝送到蜀地去“恶心恶心”刘备的问题。

这是个好招吗?

那我们来假设一下,汉献帝千里迢迢,跑到蜀地之后,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天子既然驾临益州,那刘备怎么的也得出城几百里相迎,此时已经称帝的刘备只能继续穿着皇帝册封他“汉中王”的服饰去迎汉献帝。

看到了汉献帝,该怎么解释自己贸然称帝的行为呢?

刘备只能这么说:陛下啊,都是臣的错,没有尽到做臣子的职责啊,让你这么多年吃了这么多苦,前阵子,为臣听信谣言,以为你驾崩了,为了匡扶汉室,延续咱刘家汉室江山,不得已称帝啊。

既然汉献帝回来了,那显而易见,这刘备要不要宣布退位,把皇帝之尊的位置让给刘协呢。

于是,在正儿八经的场合上,刘备率领群臣,恳请汉献帝再次登基复位,并表示要给刘协举办一场隆重奢华的登基大典。

此时的刘协早已是40多岁的老皇帝了,给曹家做了31年的傀儡皇帝,多拎得清啊。

刘协坐在主位上,亲切地对刘备说:皇叔啊,我不能接啊,这汉室江山还是得贤能者才能匡扶啊,这皇帝,你接着做吧。

于是来回推推,期间刘协表示皇叔再不从,就要自杀以明志了。

面对“天子”的“深明大义”,群臣武将表示情绪稳定。

最终,刘备“大哭”,继而再次“大哭”:陛下这是陷我于不义啊。

最终,这皇冠还是落在刘备头上。

紧接着,刘备宣布去刘协的“山阳公”封号,并尊其为“太上皇”,并以太上皇的名义,号召天下共讨曹逆。

于是,曹丕本想让刘备集团内乱的邪恶目的,在一派祥和的氛围下,被平定了。

第二种情况,是汉献帝在来蜀地的路上莫名其妙地死了……

经过蜀地官员的仔细调查,认为死因正常,要么是天气原因,要么是千里跋涉不胜劳累的原因等等,导致疾病复发之类云云。

总之,不管别人信不信,刘备是信的。

随后,刘备给刘协举办了一个盛大的葬礼,在葬礼上,刘备捶足顿胸,为自己没有保护好汉献帝痛心疾首,一度甚至要自杀以明心智,屡屡“痛哭之”,在大家的反复跪劝下,刘备才情绪稳定下来。

第三种,刘协入川,与刘备争位!

这个可能性是不存在的,因为刘备不会让它发生。

总之,如果曹丕头脑发热要把刘协送入蜀地,那绝对是个糟糕的谋略,毕竟,也许会给蜀汉带来一定程度的内乱,但是更大程度的,是可能让更多力量站到自己的对立面,这实在不是一个明智的举动。


云中史记



一派青山景色幽,前人田地后人收。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自董卓率西凉军入京后,独霸朝政,诛杀异己,废少帝刘辩,立汉献帝刘协为帝。汉献帝的一生充满坎坷与屈辱,继位不久,便成为董卓的掌上玩物。董卓死后,献帝又被李傕郭汜俘虏,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好不容易逃出魔爪,又被曹操挟持到许昌,成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工具。


曹操虽然没有摧残献帝,然而献帝并没有半点尊严,凡事都要听从安排,稍有不慎就可能有性命之忧。曹丕继位后,对待献帝更加冷酷,直接令百官逼迫献帝禅让,四百年大汉就此终结,曹丕称帝不久,刘备也在成都称帝,有人便产生疑问,曹丕为何不将汉献帝送去益州恶心刘备?笔者认为,曹丕没有这样做,是他机智过人。以下做简要分析(仅供参考)。


首先有汉献帝在,曹丕的江山才做的稳。汉献帝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正是献帝禅让给曹丕的皇位,要知道汉献帝当年是被迫的,可以说献帝对于曹氏早已恨之入骨,正是曹丕窃取了大汉江山。献帝在无奈的情况下,曾在祖宗面前哭诉,请求保佑大汉,诛杀曹贼。一但曹丕将献帝送到益州,第一个不放过曹丕的就是献帝。


献帝逃出魔爪后,曹丕这个皇帝到会成为假的。献帝完全可以说,因为受到胁迫而禅让的皇位,而刘备也必然会誓死用户献帝。无论刘备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还是真心匡扶汉室,曹丕这个都会变得没有分量,最主要是天下人都会认为曹丕窃取天下。献帝会颁布讨贼诏书,号令天下诸侯,共同讨伐曹丕。再加上曹魏也有很多心系大汉的忠臣、世家大族,会里应外合,相信有汉室正统汉献帝在,曹魏的江山将会不久灭亡,因此曹丕不至于傻到把献帝送到益州。


其次汉献帝到益州后,不但恶心不了刘备,还会让他成为忠臣。无论在三国志还是演义中,刘备都是以忠臣自居,以匡扶汉室为己任,汉献帝到达成都后,刘备必然会拥戴汉献帝为帝,即使献帝拒不接受,刘备也会自降身份。总之,刘备会让献帝高高在上,锦衣玉食,有了献帝,刘备讨伐曹魏更是出师有名,东吴孙权也会望风而拜。刘备善待献帝,在世人的眼中,刘备会成为大忠臣,更会众望所归,天下英雄豪杰也会慕名来投奔,刘备集团得实力会大增。

而曹丕会受到世人的指责,很多人会远离曹氏集团,因此曹丕把献帝送往成都,不但恶心不到刘备,还会让刘备成为人臣得楷模,忠诚的代表。刘备协天子王师讨贼,曹魏的江山还能长久吗?曹丕这样做,是取乱之道。曹丕没有杀掉献帝,已是万幸,又怎会轻易放走呢?


再次曹丕放走献帝,会遭到曹魏很多人的唾弃。曹丕放走献帝,这是不理智的行为,曹魏集团很多人都会认为曹丕无谋,这样愚蠢的事情都能作出,因此很多人会远离曹丕。再者说曹丕是受汉献帝禅让而称帝,当时献帝已经手无缚鸡之力,在世人的眼中,曹丕要对献帝有感恩之心,曹丕如果在将献帝流放,那真的是不义的行为,会受到世人的唾弃。


而献帝曾娶了曹操的几个女儿,也就是和曹魏有着姻亲的,曹丕身为大舅子,将自己的姐夫送到成都,这不是六亲不认吗,世人会嘲笑曹丕的心胸狭窄。再者说,曹丕也不忍心让自己的同胞姐姐,跟随刘备到益州受苦。显而易见,曹丕将献帝送到益州,可谓百害而无一利,曹丕不会这么做。

你是如何看待曹丕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三国逐鹿


曹操一直饱受对手攻讦,用的词就是“名为汉相、实为汉贼”,贼就贼了,人家好歹有个“汉相”的名义。

汉献帝刘协十九岁的时候,不甘心做曹家的吉祥物,曾经利用衣带诏这种很原始的联络方式,想除掉曹操,这可以被认为是年少时的轻狂。三十四岁时,当他亲眼看到自己的老婆伏皇后被从身边拖走,而身在现场的自己又无能为力,就此断绝了最后一点念想。

伏皇后被废掉,曹节入替,这是落在他身上的第一只靴子,他之后的所有期待就是,第二只靴子啥时候来?我都已经有些等不及了呢。

曹丕窜汉前,刘协完全符合曹丕对他的期望值,既不想管、也管不了任何除了礼仪之外的大事小事,送给刘备?曹丕肯定舍不得,再换一个刘氏小皇帝?没有比刘协配合的更好的了,这是一种长期的信任,双方心知肚明。逼着低龄的小皇帝禅位,那与篡夺无异,而成年的刘协心甘情愿地禅位,这才能使得曹魏获得最大限度的正统地位。

篡汉之后,曹丕为什么不把刘协送给刘备,去当面打脸刚刚借口汉献帝被杀而称帝的刘备呢?

曹丕肯定不会这样做,因为废帝也是帝,仍然是有一定影响力。明明是和平交接,皆大欢喜,非要狗尾续貂横生枝节,刘协到了刘备那里,不定会出什么变故,别的不说,刘协肯定会在刘备阵营中发表严正声明:

没有禅让!我是被逼的!曹丕恶贼,天下共讨之!

事实上刘协心里未必不会暗道一声抱歉:小曹,你知道,这个声明才是被逼发表的。

刘协的心声:

刘协本已经等到了第二只靴子落定,实现了他人生中最理想化的生活,放下了思想包袱,游走于山水之间,食邑万户,衣食无忧,快快乐乐地做他喜欢做的事情,给乡民看病。

把我送给刘备?

绝不!

那个家伙当年在董承事泄被杀的时候,干嘛去了?马腾起兵的时候,你又干什么去了?我信你个鬼,你个糟老头子,坏得很!

我到了你的地盘,仍然要仰人鼻息,恢复到之前等待靴子的局面,这种煎熬我一天也不想要。这已经算是运气不错了,运气再稍微差一点的话,不定哪天被你哪个兄弟秘密做掉,然后你再轰轰烈烈地哭上一阵子,假装哭到闭过气去。

一句话,我与你刘皇叔的交情,远不如我与曹丕多年来达成的默契,至少留在曹魏,我还能拥有一段轻松的余生,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大胆猜测一下,当刘备称帝的消息传到曹魏,魏文帝曹丕与山阳公刘协兴许会开上一个玩笑。

“山阳公,刘备造谣说你已死,已在西川称帝,你怎么看?”

“陛下,他想当皇帝,不是一天两天了。”

“你要不要去汉中西川指导一下他们的工作,外带打一下他的脸,恶心恶心他?”

“陛下宅心仁厚,还是让我多活两年,如何?”

假如曹丕“强行”把退位的汉献帝刘协礼送到西川,未来的三国走势权且不提,山阳公刘协的子孙刘阿知是肯定到不了日本了,太远!


历来现实


虽然曹丕登上皇帝位是威逼汉献帝禅让的结果,但他至少要让外人认为,这是汉献帝主动的行为,非自己胁迫。

汉献帝禅让后,曹丕将他贬为山阳公。

不过曹丕对山阳公还算仁义,邑一万户,位在诸侯王之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山阳公的地位还是非常尊贵的。在封国内享受天子待遇,行汉制,建汉宗庙以奉汉祀。

而且曹丕还对山阳公说,天下之珍,吾与山阳共之。

曹丕为何将汉献帝迁往山阳?

一,山阳距离许都很近,可以起到监控。

二,汉献帝儿子刘懿曾被封为山阳王。

虽然曹丕成为皇帝是威逼汉献帝禅让的结果,但他仍旧要把面子做足,这样在外人眼里,汉献帝禅让是因为自己贤明,是汉献帝主动退位。比如曹丕三次拒绝,即位后对汉献帝仁义等等。

综上所述,曹丕是不可能把汉献帝送给刘备。

曹丕称帝后,刘备紧随其后在成都称帝,为汉昭烈帝。


五味社


话说将汉献帝送去益州给刘备是在“恶心”他吗?确定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送份如此“大礼“给刘备,岂不是让刘备名正言顺的号召天下群雄来征讨自己!可能很多朋友觉得汉献帝刘协自禅位给曹丕后就没有多大的政治价值了,作为前朝逊帝,已没有号令天下诸侯的能力了,曹丕将他送到自己皇叔那可以好好羞辱刘备一番,这样显然想得太简单了!

偷鸡不成蚀把米

刘协禅位了是不错,但对于曹丕来说他有威胁吗?绝对是有的,历史上出现过多少“复辟”的事情,就好比越王勾践吧,当年被吴王夫差打得大败,被俘至吴国为臣,后来夫差放虎归山,给了勾践一雪前耻的机会。也许刘协没有勾践那么大的本事吧,但毕竟当时曹丕初登大位,且天下还是三足鼎立之势,而且还有一批心念汉室恩惠的人臣,哪还敢“放养”刘协,更别说还把刘协送到益州给刘备了,那不是给了刘氏一个东山再起的绝佳机会吗?刘备有兵,刘协有名,两人在一起,打着光复汉室的旗号起兵讨伐曹魏,岂不是名正言顺?各路诸侯多少会有响应吧?毕竟当时的汉臣还没死绝啊。这样“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蠢事,曹丕怎么会做呢!

曹丕非庸碌之人

曹丕不是一个庸碌的人,像那种“偷鸡不成蚀把米”的蠢事他肯定是不会做的,对于如何处置刘协的问题上还是非常英明的。这个英明主要就体现在“善待”上!

刘协退位后被封为山阳公,曹丕允许他在封地奉汉正朔和服色,建汉宗庙以奉汉祀,并曾言:

“天下之珍,吾与山阳共之。”

所以其余生还是活的挺自在的,比起当年的傀儡生活,好了不止一百倍。尽管曹丕仍派人暗中监视吧,但刘协自己已经放下了,他没有什么担心的了,他不用再过着当年那种担心受怕的日子了,也不用整天紧绷着神经了,晚年的刘协开启了他悬壶济世的人生,免费医治当地人民,深受当地百姓爱戴,后于234年寿终正寝,享年五十四岁。

话说要说曹丕真把刘协这份大礼送给了刘备,你认为刘备会怎样打好这张“王牌”呢?这刘氏叔侄是否会和谐相处呢?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灵魂的感触


要知道曹家能有今天,能够飞黄腾达,人家汉献帝功不可没。

想当年的时候,曹操若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他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汇聚那么多人才,像荀彧,孔融.......很多当时有影响力的人,都愿意追随曹操,是因为汉献帝在这里。他们本就是汉臣,在曹操手下,也是为汉献帝效力。

就是因为曹操手下,有这么一群能人,所以,他才最后成就了一番霸业。

到了曹丕这一代,他具备了称帝的条件。不能自己刚当了皇帝,就翻脸不认人了,更何况汉献帝和曹丕还有亲情关系。曹操的女儿至少有好几个,都嫁给了汉献帝。

仅仅这一层关系,曹丕也不可能落井下石,更何况人家汉献帝是个很知趣的人。

在曹丕想要称帝的时候,汉献帝是主动让贤的,他没有丝毫的不服气。很自然地就把自己的皇位,祖宗传给他的皇位,让给了曹丕。

你看,汉献帝待曹丕不薄吧。

曹丕也是人,他也会被汉献帝打动。所以,他在得到汉献帝让给他的皇位之后,他承诺汉献帝,这个天下永远都是他们两人共享。至于汉献帝的先祖的灵位,还是按照皇家的待遇祭祀。

要说这只是曹丕做做样子,不是成心的,但是,能做到这样也是很不错的了。毕竟刚登基的他,还有维护自己的形象,要平复人心。

你说你把人家的皇位给弄走,再把人家给推到虎口狼群,让人家被别人陷害,天底下的老百姓会怎么议论你。

所以说,于情于理,曹丕把汉献帝送到刘备那里去恶心刘备,对曹丕来说没有一丁点好处。

就是因为曹丕登基之后,没有把汉献帝送给刘备,所以,汉献帝还是能够得到善终的,在曹丕称帝之后,汉献帝唯一的变化,就是由皇帝变成了山阳公,也是锦衣玉食,也是继续做傀儡。要说这样的汉献帝也算是不错的了,毕竟在中国历史上,亡国君是没有好下场的。

我们假设一下,若是曹丕真的把汉献帝送到刘备那里,汉献帝的命运会怎样呢?

可以毫无疑问的告诉你,汉献帝一旦到了刘备那里,他就会因为各种缘由,莫名其妙的被杀,而且背后刺杀他的人就是刘备。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一山不容二虎呀,你汉献帝若是来了刘备这里。刘备还要不要当老大,刘备虽说是汉室后裔,想恢复大汉江山。但是,他想得是自己当皇帝,而不是打下江山来,把大好的江山让给汉献帝。

要知道刘备冒着生命危险打江山,他不是做慈善的。

所以,他也不可能把皇位让给汉献帝。

既然不能把皇位让给汉献帝,又容不下他,那就只有一种选择了,这种选择就是把汉献帝偷偷地给做掉。

我们从后来的刘备称帝,也可以看出端倪来,当刘备得知曹丕称帝了,他赶紧也开始准备登基大典,宣布当皇帝了。至于汉献帝的死活,他才不会管呢。所以,即使汉献帝来到刘备身边,他也恶心不到刘备,会的只是丢掉自己的性命。


史学达人


很多人认为曹丕已经公然代汉了,汉献帝刘协也就丧失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作用。所以把刘协送给了刘备,一来可以破除曹丕杀害刘协的谣言,二来可以“恶心”刘备,让刘备称帝名不正言不顺。但实际上并不是这种情况。



220年正月曹操去世之后,曹丕承袭了魏王和丞相的位置,因此掌控了汉朝实际上的最高权力。同年十月,曹丕迫使汉献帝禅皇帝位,建立了曹魏政权。然后册封刘协为山阳公,把他迁到了远离蜀地的山阳城(今河南焦作)。曹丕所做的一切不仅没有把刘协送给刘备,反而牢牢地把刘协控制在了魏国境内。究其原因有以下两点。



刘协虽然退位,但其仍然有号召能力

汉朝作为一个延续了400年的朝代,在当时的百姓心中有着不可估量的号召力。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达到了稳定北方政局的效果。但是终曹操一生都没有篡位称帝,其原因就是汉朝皇室在士族中拥有的号召能力,如果废除了汉室,可能会引起这些士族的反抗,朝局政局可能因此震荡不稳。

曹操死后,曹丕为了称帝颁布了九品中正制,把朝廷权力分发给门阀士族,以此来拉拢忠心于汉室的士族。但是这一做法却引起了出身庶族官僚的不满,等于是把他们推向了刘协的一方。如果这时把刘协推给刘备,这些庶族官僚必定会响应刘协的号召。



刘协是曹丕代汉的遮羞布

古代的皇位传承讲究天命,王莽篡位的时候也是托名孺子婴禅让才敢于称帝,后世司马家族篡夺曹魏也是如此。同理曹丕如果想要代汉自立,也需要刘协的禅让,以此证明其政权的合法性,达到平稳过渡的效果。

如果将禅让完成后的刘协送给刘备,那么刘备定然会以刘协的名义宣称曹魏是逆臣贼子,并且把曹丕如何逼迫刘协禅让的事情加油添醋的说出去,以证明其政权是不合理不合法的存在。甚至有可能刘备再次搞一个禅让大典,以证明刘备集团的正统合法性。



总结来说,曹丕如果把刘协送给刘备,这一定是刘备求之不得事情。刘备凭借自己打拼多年的能力,不仅达不到“恶心”的效果,反而可能会使曹魏丧失了其政权的合法性,说不定还可能会引起曹丕集团更多内部矛盾冲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