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史之晉秦殽函之戰

晉秦殽函之戰,發生於周襄王二十五年四月,也就是晉襄公元年,秦穆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27年。主持這場戰役的,晉方為先軫,秦方為孟明視。結果是晉勝秦敗。

秦國想東出中原,受阻於晉國河外之地,即黃河以西的洛水流域,與黃河以南的桃林與殽函地區,後者更是秦國東出必爭的關隘,所以秦國始終為爭奪這一地區而戰鬥,實是受地勢所累。

桃林在今潼關以東至函谷地區,南有終南山脈的華山,海拔高達二千二百餘米,屏峙南方,黃河由北方韓城奔流而來,至此折而向東,由黃河與終南山脈所夾的狹小路徑,即為桃林,以後晉靈公在此築塞,稱為桃林之塞。

所謂殽函地區,即西起桃林,東至澠池,全長約一百六十公里,大山中裂,絕壁千仞,深險如函,所以稱為函谷。後秦國在此築關,稱為函谷關。函谷的東面有殽山,也稱殽陵,分為東西二殽,其谷稱殽谷。

周襄王二十四年,四月鄭文公卒,子穆公蘭立。十二月,晉文公卒,子襄公驩立。秦穆公感覺時機到了,於是派百里奚之子孟明視,蹇叔之子西乞術及白乙丙三人為將,出師東征,突襲鄭國。

轉過年二月,當秦軍行進至滑國國境時,遇到了鄭國商人弦高,弦高假借鄭國君之命犒勞秦軍,藉以揭破突襲鄭國的陰謀,另一面派人回國報告,使國君有所準備。

孟明視眼見突襲鄭國的計策恐怕不能成功,若在繼續前進則兵力孤單,且孤軍深入,又沒有後援,於是命令停止前進,駐軍在滑國附近,再做打算。秦軍在這進退兩難之時,補給匱乏,又害怕無功而返難以覆命,於是決定夜襲滑國,滅而據之。

孟明視不費吹灰之力就滅了滑國,聽聞鄭國的內應已經被鄭穆公發現,已然知曉突襲鄭國是不可能的了,於是在滑城休兵,將滑國子女玉帛及其他財物寶器滿載各兵車之上,撤兵歸秦。

晉襄公獲得秦軍經過晉國桃林殽函地區東進的報告後,立即決定興兵出擊秦軍,以先軫為將,聯絡殽函地區的姜戎協助戰鬥。三月末,晉軍抵達殽山地區,分兵東西二殽,及殽陵關裂谷道路兩側高地,等到秦軍全部進入裂谷小路之時,再進行全力攻擊。因姜戎熟悉當地地形,命他們在殽山地區的山僻小徑進行襲擊。

可想而知,秦軍是進了晉軍的埋伏圈了,秦軍進抵殽函地區,因道路崎嶇狹窄,行軍長徑大增,加之在滑國掠奪的物資,使行軍更加遲緩。等全軍進入殽谷函谷之時,兩邊的晉軍姜戎立即出擊,秦軍前後不能相救,全部被殲滅在谷中,秦將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被俘,殽函之戰宣告結束。

次戰之後,秦晉反目,五年間,兩國發生了五次戰鬥,晉國被秦國牽制,導致楚國向東吞併淮水流域江、六諸小國,而晉國不能加以救援,楚國在中原的勢力再次雄起,不久以後,晉楚必然再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