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學步(170):此晶非彼晶 結構非次生

古玉,尤其是高古玉,由於經歷上千年以至於幾千年的滄桑變更,沁蝕嚴重的往往產生土蝕斑,蝕孔呈外小內大的不規則狀,一般洞口壁非常細薄,孔壁邊緣有塌陷或蹺起尖銳鋒利,孔內老土咬底、洞內已生成纖維狀(柱狀或針狀)閃亮次生晶體、或有均質膠固體、或有黑褐色碳珠、或有纖維網等存在,都稱為“次生結晶”,這是古玉不可仿的特徵之一(參見《古玉學步(3):圖說古玉土蝕結晶不可仿》)。

常有藏友發現:這都見次生結晶了哎!古玉無疑嗎?未必。

次生結晶是微距下才能觀察辨識的微觀物理態,如果把握不準,則會見仁見智。也就是說,不同認知所見的那個所謂的“次生結晶”未必就是真正古玉的“次生結晶”啦。

選一例以為說明。下面是一位藏友“重量級”藏品的微距取圖(圖1):

古玉學步(170):此晶非彼晶 結構非次生

圖1-1

古玉學步(170):此晶非彼晶 結構非次生

圖1-2

古玉學步(170):此晶非彼晶 結構非次生

圖1-3

古玉學步(170):此晶非彼晶 結構非次生

圖1-4

古玉學步(170):此晶非彼晶 結構非次生

圖1-5

微距下,如此確切的結晶體呈現,甚至部分都產生絲狀結晶體了,難道還能有假嗎?沒錯,結晶為真,“古”玉卻為仿。

為何如此結論?不但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了。

軟玉——透閃石、陽起石的原生結構都是個類結晶體,結構形態細柱狀,常見單體形為斜方柱、平行雙面,集合體常呈柱狀、放射狀、纖維狀,有時可見緻密隱晶的淺色塊體,有時可以見到聚片雙晶,等等、等等。太學術了就容易犯暈,不如直接欣賞一些原生結構解理圖(圖2)吧,這樣可能要來得輕鬆自如一些。

古玉學步(170):此晶非彼晶 結構非次生

圖2-1

古玉學步(170):此晶非彼晶 結構非次生

圖2-2

古玉學步(170):此晶非彼晶 結構非次生

圖2-3

古玉學步(170):此晶非彼晶 結構非次生

圖2-4

古玉學步(170):此晶非彼晶 結構非次生

圖2-5

古玉學步(170):此晶非彼晶 結構非次生

圖2-6

古玉學步(170):此晶非彼晶 結構非次生

圖2-7

古玉學步(170):此晶非彼晶 結構非次生

圖2-8

由於玉石化學組成的微量變化,導致晶體結構以及結構形態的多樣性,所以圖2軟玉原石晶體結構的解理態僅僅是舉例而已,實際上的軟玉原石晶體結構解理態是多種多樣的。

自然界中的軟玉原石經過風化流蝕可以達到解理態,就是長期的風化導致部分物質逸失、產生猶如“喀斯特地貌”狀的微觀溶洞,所留下的結構即是玉石原生的解理態結晶體(圖3)。

古玉學步(170):此晶非彼晶 結構非次生

圖3-1

古玉學步(170):此晶非彼晶 結構非次生

圖3-2

古玉學步(170):此晶非彼晶 結構非次生

圖3-3

古玉學步(170):此晶非彼晶 結構非次生

圖3-4

人工雕琢的玉器入埋後經過千百年的浸潤蝕變,同樣會產生物質逸失的結果,這就是土蝕土咬。土蝕土咬是自然界中軟玉風化流蝕的情形之一,自然土蝕所形成的玉石結晶解理態,是玉石原生結晶的展現。凡經自然蝕變而出現的原生結晶,是古玉無可辯駁的特徵之一(圖4)。

古玉學步(170):此晶非彼晶 結構非次生

圖4-1

古玉學步(170):此晶非彼晶 結構非次生

圖4-2

古玉學步(170):此晶非彼晶 結構非次生

圖4-3

古玉學步(170):此晶非彼晶 結構非次生

圖4-4

古玉學步(170):此晶非彼晶 結構非次生

圖4-5

玉的自然蝕變是一個連續不斷的置換過程,除了有物質逸失之外,同時還會產生新的沉積。與自然界的“喀斯特地貌”溶洞中沉積的“石筍”“石柱”一樣,古玉土蝕的微觀溶洞中同樣會產生沉積——這就是古玉的“次生結晶”。在放大鏡下觀察有云霧狀、雲團狀、羽毛狀、浪花狀、冰花狀、棉絮狀、松針狀、束絲狀、雜草狀、菊葉狀等等(圖5)。組合不同,凹凸各異,色彩斑斕,猶如一個“萬花筒”美不勝觀,這些神奇的物象就是歲月的痕跡。

古玉學步(170):此晶非彼晶 結構非次生

圖5-1

古玉學步(170):此晶非彼晶 結構非次生

圖5-2

古玉學步(170):此晶非彼晶 結構非次生

圖5-3

古玉學步(170):此晶非彼晶 結構非次生

圖5-4

古玉學步(170):此晶非彼晶 結構非次生

圖5-5

古玉的結構解理態(結晶)與“次生結晶”是兩種概念、兩個形態:解理態(結晶)為玉石原生態、一次生成,因風蝕過程中的物質逸失而再次呈現;“次生結晶”則為玉器發生沁蝕後的新生態,二次生成,因風蝕過程中的物質沉積而次生。

“次生結晶”的晶體按一定規律排列沉積,到目前為止的人工科技還無法仿造,所以凡微距觀察到真正的“次生結晶”,古玉無疑。

原生結晶(解理態)可以由自然風蝕形成、經歷時間漫長;也可以人工 “解理”,但要具備一定的技術基礎。所以如果微距觀察到玉石結晶(解理態),則有真古和仿古兩種可能。

上述藏友的藏品看仿的原因,就在於:

①其在微距觀察下的結晶體非“次生結晶”,是玉原石結構的解理態。

②藏品的結構的解理態僅僅呈現在工痕中(圖6),非自然形成的土蝕結晶狀態,為人為“解理”之仿(其餘不再贅述)。

古玉學步(170):此晶非彼晶 結構非次生

圖6-1

古玉學步(170):此晶非彼晶 結構非次生

圖6-2

古玉學步(170):此晶非彼晶 結構非次生

圖6-3

古玉學步(170):此晶非彼晶 結構非次生

圖6-4

古玉學步(170):此晶非彼晶 結構非次生

圖6-5

此藏品作為“皇后之寶”本來是一眼假的低仿(圖7),但是由於不清楚玉石原生晶體結構和“次生結晶”之緣由,所以一般藏友見到結晶就認真古也是難免的,實際賞玩過程中這樣的情形並不在少數。

古玉學步(170):此晶非彼晶 結構非次生

圖7-1

古玉學步(170):此晶非彼晶 結構非次生

圖7-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