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学步(170):此晶非彼晶 结构非次生

古玉,尤其是高古玉,由于经历上千年以至于几千年的沧桑变更,沁蚀严重的往往产生土蚀斑,蚀孔呈外小内大的不规则状,一般洞口壁非常细薄,孔壁边缘有塌陷或跷起尖锐锋利,孔内老土咬底、洞内已生成纤维状(柱状或针状)闪亮次生晶体、或有均质胶固体、或有黑褐色碳珠、或有纤维网等存在,都称为“次生结晶”,这是古玉不可仿的特征之一(参见《古玉学步(3):图说古玉土蚀结晶不可仿》)。

常有藏友发现:这都见次生结晶了哎!古玉无疑吗?未必。

次生结晶是微距下才能观察辨识的微观物理态,如果把握不准,则会见仁见智。也就是说,不同认知所见的那个所谓的“次生结晶”未必就是真正古玉的“次生结晶”啦。

选一例以为说明。下面是一位藏友“重量级”藏品的微距取图(图1):

古玉学步(170):此晶非彼晶 结构非次生

图1-1

古玉学步(170):此晶非彼晶 结构非次生

图1-2

古玉学步(170):此晶非彼晶 结构非次生

图1-3

古玉学步(170):此晶非彼晶 结构非次生

图1-4

古玉学步(170):此晶非彼晶 结构非次生

图1-5

微距下,如此确切的结晶体呈现,甚至部分都产生丝状结晶体了,难道还能有假吗?没错,结晶为真,“古”玉却为仿。

为何如此结论?不但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了。

软玉——透闪石、阳起石的原生结构都是个类结晶体,结构形态细柱状,常见单体形为斜方柱、平行双面,集合体常呈柱状、放射状、纤维状,有时可见致密隐晶的浅色块体,有时可以见到聚片双晶,等等、等等。太学术了就容易犯晕,不如直接欣赏一些原生结构解理图(图2)吧,这样可能要来得轻松自如一些。

古玉学步(170):此晶非彼晶 结构非次生

图2-1

古玉学步(170):此晶非彼晶 结构非次生

图2-2

古玉学步(170):此晶非彼晶 结构非次生

图2-3

古玉学步(170):此晶非彼晶 结构非次生

图2-4

古玉学步(170):此晶非彼晶 结构非次生

图2-5

古玉学步(170):此晶非彼晶 结构非次生

图2-6

古玉学步(170):此晶非彼晶 结构非次生

图2-7

古玉学步(170):此晶非彼晶 结构非次生

图2-8

由于玉石化学组成的微量变化,导致晶体结构以及结构形态的多样性,所以图2软玉原石晶体结构的解理态仅仅是举例而已,实际上的软玉原石晶体结构解理态是多种多样的。

自然界中的软玉原石经过风化流蚀可以达到解理态,就是长期的风化导致部分物质逸失、产生犹如“喀斯特地貌”状的微观溶洞,所留下的结构即是玉石原生的解理态结晶体(图3)。

古玉学步(170):此晶非彼晶 结构非次生

图3-1

古玉学步(170):此晶非彼晶 结构非次生

图3-2

古玉学步(170):此晶非彼晶 结构非次生

图3-3

古玉学步(170):此晶非彼晶 结构非次生

图3-4

人工雕琢的玉器入埋后经过千百年的浸润蚀变,同样会产生物质逸失的结果,这就是土蚀土咬。土蚀土咬是自然界中软玉风化流蚀的情形之一,自然土蚀所形成的玉石结晶解理态,是玉石原生结晶的展现。凡经自然蚀变而出现的原生结晶,是古玉无可辩驳的特征之一(图4)。

古玉学步(170):此晶非彼晶 结构非次生

图4-1

古玉学步(170):此晶非彼晶 结构非次生

图4-2

古玉学步(170):此晶非彼晶 结构非次生

图4-3

古玉学步(170):此晶非彼晶 结构非次生

图4-4

古玉学步(170):此晶非彼晶 结构非次生

图4-5

玉的自然蚀变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置换过程,除了有物质逸失之外,同时还会产生新的沉积。与自然界的“喀斯特地貌”溶洞中沉积的“石笋”“石柱”一样,古玉土蚀的微观溶洞中同样会产生沉积——这就是古玉的“次生结晶”。在放大镜下观察有云雾状、云团状、羽毛状、浪花状、冰花状、棉絮状、松针状、束丝状、杂草状、菊叶状等等(图5)。组合不同,凹凸各异,色彩斑斓,犹如一个“万花筒”美不胜观,这些神奇的物象就是岁月的痕迹。

古玉学步(170):此晶非彼晶 结构非次生

图5-1

古玉学步(170):此晶非彼晶 结构非次生

图5-2

古玉学步(170):此晶非彼晶 结构非次生

图5-3

古玉学步(170):此晶非彼晶 结构非次生

图5-4

古玉学步(170):此晶非彼晶 结构非次生

图5-5

古玉的结构解理态(结晶)与“次生结晶”是两种概念、两个形态:解理态(结晶)为玉石原生态、一次生成,因风蚀过程中的物质逸失而再次呈现;“次生结晶”则为玉器发生沁蚀后的新生态,二次生成,因风蚀过程中的物质沉积而次生。

“次生结晶”的晶体按一定规律排列沉积,到目前为止的人工科技还无法仿造,所以凡微距观察到真正的“次生结晶”,古玉无疑。

原生结晶(解理态)可以由自然风蚀形成、经历时间漫长;也可以人工 “解理”,但要具备一定的技术基础。所以如果微距观察到玉石结晶(解理态),则有真古和仿古两种可能。

上述藏友的藏品看仿的原因,就在于:

①其在微距观察下的结晶体非“次生结晶”,是玉原石结构的解理态。

②藏品的结构的解理态仅仅呈现在工痕中(图6),非自然形成的土蚀结晶状态,为人为“解理”之仿(其余不再赘述)。

古玉学步(170):此晶非彼晶 结构非次生

图6-1

古玉学步(170):此晶非彼晶 结构非次生

图6-2

古玉学步(170):此晶非彼晶 结构非次生

图6-3

古玉学步(170):此晶非彼晶 结构非次生

图6-4

古玉学步(170):此晶非彼晶 结构非次生

图6-5

此藏品作为“皇后之宝”本来是一眼假的低仿(图7),但是由于不清楚玉石原生晶体结构和“次生结晶”之缘由,所以一般藏友见到结晶就认真古也是难免的,实际赏玩过程中这样的情形并不在少数。

古玉学步(170):此晶非彼晶 结构非次生

图7-1

古玉学步(170):此晶非彼晶 结构非次生

图7-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