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詩平頭、失黏、上尾、三仄尾、三連平、落韻、撞韻必須避免嗎

老街遇到的這個問題挺複雜:現代人寫近體詩,是否應該受到平頭、四平頭、上尾和三仄尾的約束?寫近體詩必須遵守近體詩的格律,避免犯失律,失粘,失對,孤平,落韻,撞韻,三連平等毛病,但如果受限於象平頭,四平頭,上尾,三仄尾等約制,是否會損害詩的意境?


前言

題主問的這個問題與現代人、古代人沒有什麼關係,現代人作近體詩也要依據應有的規矩,唯一的區別是,現在推廣中華通韻,如果用新韻作詩在押韻的環節就簡單多了。

平頭與四平頭不是一回事,上尾也有兩種說法,三仄尾是格律詩的一種變體,孤平、失黏、落韻都屬於出律,在近體詩中,有的是大忌,必須避免,有的則儘量避免,有的完全不需要避免。

下面老街就用唐詩來作例子,說一說以上的這些“問題”。

一、必須要避免的“大忌”

既然是大忌,那麼就不能犯,如果犯了以下的毛病,就不是嚴格的近體詩了。

1、孤平

平平仄仄平,如果第一個字是仄聲,就是孤平。

這首《牧童》(唐·棲蟾)的第六句犯孤平,月明撫掌歸,仄平仄仄平。

牛得自由騎,春風細雨飛。青山青草裡,一笛一蓑衣。

日出唱歌去,月明【撫】掌歸。何人得似爾,無是亦無非。

孤平補救的方式是五言第三字和七言第五字改平聲。即:仄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顯然“月明撫掌歸”中的“撫“是仄聲,沒有救孤平。

救孤平的方式是,仄平【平】仄平。第三個字改平聲,例如“月明攜酒歸”就是孤平自救。

關於孤平,還有其他說法,“沒有兩個連續的平聲叫做孤平”,例如:仄平仄平仄等等。總之,格律詩的孤平是大忌。

2、平頭與失對

平頭和四平頭不一樣,出現“平頭”就不是格律詩了。最早解釋“平頭”的文獻是空海《文鏡秘府論》,平頭是永明體詩人總結的“八病”之一。

平頭詩者,五言詩第一字不得與第六字同聲,第二字不得與第七字同聲。同聲者,不得同平上去入四聲,犯者名為犯平頭。平頭詩曰:“芳時淑氣清,提壺臺上傾。”(如此之類,是其病也。)

空海解釋到:第一句詩前兩個字是平聲“芳時”,第二句詩前兩個字不能也用平聲“提壺”,這就是平頭之病。空海也說了另一種說法,平頭第一個字無所謂,第二個字是“巨病”,我們看格律詩的四種詩體頭兩句:

a、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b、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c、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d、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無論哪一種,第一句的第2個字和第二句的第2個字,平仄永遠不一樣,格律詩的形成就是基於避免“平頭”的理論。

這種“不一樣”不僅僅是前兩句,後面所有的上下聯都不可以犯此病,這是對仗的基本要求,如果犯了就是【失對】。避免了平頭也就避免了失對,這是格律詩的根基。

格律詩平頭、失黏、上尾、三仄尾、三連平、落韻、撞韻必須避免嗎

3、唐朝人的上尾

上尾也是空海記錄的永明體“八病”之一,唐朝人的“上尾”和後來王力在《漢語詩律學》中的上尾不太一樣。

先看看唐朝人的上尾:

上尾詩者,五言詩中第五字不得與第十字同聲。 名為上尾。詩曰:“西北有高【樓】,上與浮雲【齊】。”

齊、梁已來,無有犯者。此為巨病。若犯者,文人以為未涉文途者也。《文鏡秘府論》

理解了平頭,就不難理解上尾。近體詩四聯除了首句用韻的詩體外,上句是仄收,下句是平收。齊梁以後的古體詩也多是如此,假如上句是平收的話,下句是仄收,不懂這個道理的文人會被認為是門外漢,空海說:“若犯者,文人以為未涉文途者也”。不過也有例外:

唯連韻者,非病也。如“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是也。《文鏡秘府論》

空海說的“聯韻”就是這詩的首句押韻,所以第一句和第二句都押韻,因此前兩句最後一個字當然是同聲,例如近體詩首句押韻的詩體: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唐朝人說的“上尾”也是“巨病”,避免上尾的未必是格律詩,但是出現上尾就一定不是格律詩了。

4、失黏

《唐詩三百首》中就有不少失黏的名作,例如韋應物的《滁州西澗》: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上一聯的下句第2字和下一聯的上句第2字必須平仄相同,不相同就是失黏,韋應物的這首詩【有】、【潮】,一仄一平就是失黏。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也是失黏的名作,雖然這首詩被蘅塘退士列入了七言律詩篇章中,但是失黏的詩都不是嚴格的近體詩,也是大忌。

5、落韻

近體詩押韻除了第一句可以用鄰韻,其他偶數句押韻必須同一個韻部,例如李白的《訪戴天山道士不遇》,第一句用【 東】韻 ,後面都是【冬】韻。這種首句用鄰韻的方式是格律詩常見的現象。

犬吠水聲中,【中:一東】

桃花帶雨濃。【濃:二冬】

樹深時見鹿,

溪午不聞鍾。【鍾:二冬】

野竹分青靄,

飛泉掛碧峰。【峰:二冬】

無人知所去,

愁倚兩三松。【松:二冬】

元稹的這一首絕句就落韻了,《行宮》:

寥落古行宮,【宮:一東】

宮花寂寞紅,【紅:一東】

白頭宮女在,

閒坐說玄宗。【宗:二冬】

第2、4句必須用一個韻部,結果一個【紅:一東】 ,一個【宗:二冬】 ,這種詩只能稱為古體詩。科舉進士科大多是考五言排律,落韻在科舉考試中是致命的錯誤,犯了這種錯誤往往就出局了,幸運的人不太多。

《 ?》

格律詩平頭、失黏、上尾、三仄尾、三連平、落韻、撞韻必須避免嗎

二、不是大毛病,但是儘量避免

1、四平頭

四平頭是指連續四句開頭部分結構雷同,這不是大毛病,但是句法結構儘量要富於變化,否則會有呆板重複的感覺,例如:

跡深驚虎過,煙絕憫僧飢。 地凍萱芽短,林深鳥哢遲。 陸游《雪中二首之一》

開頭兩個字都是主謂結構:跡深、煙絕、地凍,林深。名詞+動詞(形容詞)。例如還有這種:

怪禽啼曠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終夕,邊烽不過秦。賈島 《暮過山村》

開頭兩個字都是偏正結構的名詞:怪禽、落日、初月、邊烽,這種也是四平頭。避免雷同不僅僅是四平頭一種,在不同聯的句子結構上也要注意。例如頷聯是212結構,頸聯就要改為例如221結構,總之要有變化,例如: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王力《漢語詩律學》中的上尾

王力先生記錄的上尾介紹了清朝仇兆鰲(1638年-1717年)的兩種說法,其中一種引用了文鏡秘府論中的上尾。上面講過,是巨病。

另一種其實是《文鏡秘府論》八病中的“鶴膝”,避免鶴膝的意思就是,句腳(出句的最後一個字)不可同聲,那麼看看唐朝詩人是否做到了這一點:

1)王維《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翠、外、日、醉,分別是去、去、入、去,王維的這一首沒有特意避免鶴膝。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

渡頭餘落日,墟里上孤煙。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2》杜甫《春日憶李白》:敵、府、樹、酒,分別是入、上、去、上,很明顯,杜甫這首詩非常注意避開了鶴膝。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

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何時一尊酒,重與細論文。

關於鶴膝,《文鏡秘府論》中引用了沈約的一段話,說沈約自己也搞不清“前人”關於鶴膝與蜂腰的定義。可見八病也是沈約等人總結前人的理論。

總之,四平頭和王力記錄的第二種“上尾”不是巨病,但是因為缺少變化,所以還是要避免為好。

3、撞韻

格律詩中的白腳(不押韻的結尾字)用了與韻腳相同韻母的字,叫做撞韻,這也不是大毛病,只是讀起來會有點彆扭。例如韓愈的《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二首》: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第1、2、4押韻,三個韻腳分別是:酥,su;無,wu;都,du。第三句就是白腳,用了一個處(chu)字,這就是撞韻。

格律詩平頭、失黏、上尾、三仄尾、三連平、落韻、撞韻必須避免嗎

三、不是毛病,不需要刻意避免

1、三仄尾和鯉魚翻波

三仄尾(平平仄仄仄)和鯉魚翻波(平平仄平仄)是平平平仄仄的常用變格,在唐朝的格律詩中比比皆是,幾乎被當作正格使用,所以不需要避免。

三仄尾在今天有些爭議,很多老師講課時都要求避免三仄尾,其實三仄尾在初盛中晚唐的格律詩中都很常見。

  • 盛唐王維《登裴秀才迪小臺》第一句三仄尾:端居不出戶;第五句鯉魚翻波:遙知遠林際。

端居不出戶,滿目望雲山。落日鳥邊下,秋原人外閒。遙知遠林際,不見此簷間。好客多乘月,應門莫上關。

  • 中唐大詩人劉禹錫的《歲夜詠懷》

彌年不得意,新歲又如何。念昔同遊者,而今有幾多。以閒為自在,將壽補蹉跎。春色無情故,幽居亦見過。

第一句,彌年不得意,得,是入聲字,這句是三仄尾。

  • 晚唐杜牧《題宣州開元寺水閣閣下宛溪夾溪居人》

六朝文物草連空,天淡雲閒今古同。鳥去鳥來山色裡,人歌人哭水聲中。深秋簾幕千家雨,落日樓臺一笛風。惆悵無因見范蠡,參差煙樹五湖東。

第七句三仄尾,惆悵無因見范蠡,中仄平平仄仄仄。

2、三連平與三平調

格律詩中的三連平很常見,不是毛病,例如杜甫《李監宅》第3、7句都有三連平。

尚覺王孫貴,豪家意頗濃。【屏開金】孔雀,褥隱繡芙蓉。

且食雙魚美,誰看異味重。【門闌多】喜色,女婿近乘龍。

三連平在只要不在結尾就是正常現象,無需避免。但是在結尾處,就叫做“三平調”,這就是格律詩的大忌,這種詩不能算是格律詩,只能稱為古體詩。

例如李白的《結襪子》中,吳門豪、輕鴻毛,都是三平調,所以這首絕句是古體絕句。

燕南壯士【吳門豪】,築中置鉛魚隱刀。感君恩重許君命,太山一擲【輕鴻毛】。

格律詩平頭、失黏、上尾、三仄尾、三連平、落韻、撞韻必須避免嗎

結束語

關於四聲八病可以看看以前老街寫的一些文章,好像連續寫了五六篇吧,關於三仄尾也寫過一篇。總結一下,格律詩不可以出現的是三平調、失黏、失對、平頭、落韻、上尾(第一種),儘量避免的是撞韻、四平頭、上尾(第二種),完全不需要避免的是三仄尾、鯉魚翻波、三連平(不在句末處)。

至於受了這些約束,會不會影響意境,就多慮了,自古以來優秀的格律詩不勝枚舉,沒見到那個詩人因為守格律影響了意境。至於科舉中的試帖詩缺少佳作,也是因為考生們以不出錯為首要目標,另外五言排律的佳作本來就少。

確實覺得格律束縛了手腳,可以寫古體詩嘛,比如李白、李賀都是以古體擅長,當然人家也有不少近體詩的佳作。

另外重複一遍,題主說的這些問題與是否現代人沒有什麼關係。現代人雖然可以用新韻作詩,但是近體詩的規矩還是要遵守的,嚴格處沒有什麼變化。

@老街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