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送荀彧一盒子,荀彧打开后却是空的,为何马上服毒自尽?

jamie1987


1,事情是这样的


事情是这样的。


有一天曹操得了两盒点心,觉得很好吃,于是让自己手下大将许褚给荀彧送去一盒。许褚走到半路上,遇到了杨修,杨修问:仲康你提着食盒干什么去?


许褚说:丞相让我给荀文若先生送点点心去。


杨修说:啥点心,我看看。


许褚给他打开了食盒,原来是燕地进贡给魏公曹操的酥饼,一盒两层,整齐排列。


杨修本是吃货,曾经吃过一次曹操的一盒酥点心,美味异常,这次又看到酥饼,顿觉舌下生津,于是撺掇许褚说:仲康,你吃过这种酥饼吗?


许褚摇头。


杨修说:我知道这种酥饼美味异常,不如这样你我分吃了上面这层,把下面这层酥饼送给荀先生,反正他也不知道丞相送给他多少酥饼,这种小事事后他也不会去查问的。


许褚想了想,说好吧。


于是两人找到一个僻静之地,分食了一层酥饼。


杨修吃了个多半饱,满意而去。

许褚提着食盒,越走越饿,杨修是个书生吃点东西就饱了,许褚不行啊,《三国志》上记载曰:许褚字仲康,谯国谯人也。长八尺馀,腰大十围。


吃这点点心,简直连开胃都不够,没有解馋反而让许褚更饿了。


他躲到一个无人之所,打开食盒,看着点心发呆,心中暗想:要不,我再吃一块~


拿起一块点心一口吞下,然后很遗憾的发现自己还没尝出啥味道呢。于是又拿起一块,等许褚来到荀彧府上时,发现食盒里已经空空如野了。


他羞愧异常,也不进府,把食盒交个荀彧府上下人手里,只说是丞相赏给文若先生的,就脚步匆匆的逃也似的跑了。

过了几天许褚听说荀先生死了,小道消息说是喝药自杀,据说荀先生看了丞相给他的一盒点心,彻夜未眠,然后就死了。


许褚很惶恐,觉得是自己害死了荀先生,他去荀彧灵前磕了三个头,努力记住了灵位上的文字,心理暗暗说:荀先生我再不会把您的名字念成苟或了。


后来许褚还是忍不住把自己偷吃点心的事告诉了丞相,然后等着丞相的雷霆震怒,但是丞相什么也没说,拍拍他的肩膀说:德祖太聪明了,真的是太聪明了。


2,曹操的小情调


以上就是个故事,历史上这个食盒确实是曹操送给荀彧的,食盒里啥都没装。


荀彧看到食盒就明白了,就自杀了。

荀彧和曹操曾经是合作无间的搭档,就像刘邦和萧何,俩人的合作在官渡之战时达到巅峰。


太祖虽征伐在外,军国事皆与彧筹焉


但是荀彧和萧何不同,荀彧是颍川大族出身,有理想有梦想,对汉朝复兴还有执念,所以曹操从魏公想晋封成魏王时,荀彧反对,认为不宜如此,曹操于是不高兴了,太祖心不能平。


但是如果大张旗鼓的和荀彧对着干,或者杀了他,曹操又不想。


荀彧主持内政这么多年,很多官员都是他举荐任职的,如果明火执仗的和荀彧闹翻,那必定牵扯过多,不如来点暗示,告诉荀彧我老曹不爽你了,给你两条路,死,然后家族荣宠不减,或者咱哥俩来个鱼死网破,然后你再死。


所以曹操才给他送了个空的食盒。


空食盒的意思来自《礼记》:士死曰不禄。


聪明人之间的较量往往不用说太多,曹操是聪明人荀彧也是,他一下就猜到曹操的意思,为了家族于是自杀。

他的侄子荀攸热烈拥护曹操晋封魏王,于是被封为魏国的尚书令,一个世家往往是这样,有人为了理想殉道,有人为了家族利益砥砺前行。


曹操玩这种小游戏很拿手,除了给荀彧送空食盒还给东吴大将太史慈送过当归:


遗慈书,以箧封之,发省无所道,而但贮当归。


太史慈的老家是东莱人,属于曹操治下,曹操给人家送当归意思很明白,用一句歌词就是:

归来吧归来哦,浪迹天涯的游子


曹操还曾经撩过诸葛亮,很豪奢的给他送了五斤鸡舌香:


今奉鸡舌香五斤,以表微意。

汉末的制度是尚书含鸡舌香伏奏事,那就是告诉诸葛,来吧我这里给你准备了高官厚禄,但是可惜曹丞相的这两次暗送秋波,人家都没理他,秋波都成了菠菜了。


虽然曹操这种小情调撩敌人成功率不高,但是撩个小寡妇啥的成功率蛮高的,据说他在这方面收获颇丰。


======================


秦宜禄:我没死,我媳妇不是小寡妇。张飞:无耻啊。


薛白袍


曹操晚年,荀彧因为与曹操政见不合,渐生嫌隙。曹操送给荀彧空的食盒,其实意思很明显,荀彧你该走了。荀彧自杀,既是一种绝望,也是一种无奈。

关于曹操送空食盒的典故,出自《三国志.荀彧传》引注的魏氏春秋:

十七年,董昭等谓太祖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密以谘彧。彧以为……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太祖军至濡须,彧疾留寿春,以忧薨,时年五十。谥曰敬侯。明年,太祖遂为魏公矣。
魏氏春秋曰:太祖馈彧食,发之乃空器也,於是饮药而卒。

后来,三国演义里面把这个段子保留了,这里就不多说。

荀彧和曹操,早年是一堆黄金搭档。曹操能够有这么大的江山,荀彧功劳第一。荀彧之所以帮助曹操,很大程度是因为当时天下大乱,只有曹操算得上真英雄,因此借助他来安定天下。但是,自从200年曹操杀董贵妃之后,曹魏集团与汉室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荀彧夹在中间,非常难受,却也无计可施。

212年(建安十七年),董昭等建议曹操进位魏公,加九锡,这个政治信号可以说非常明显了,上一个加公晋九锡的是王莽。作为汉朝忠臣,荀彧死也不愿意看到自己辅佐的曹操走上这一步,所以他据理力争。但曹操也表明了态度。

于是,按照魏氏春秋记载,曹操送给荀彧一个食盒,荀彧打开却是空的。这个意思,就是荀彧你这么不知趣,该退场了。咱们君臣二十年,别闹得最后还要逼我动刀!

荀彧到了这一步,确实走投无路。他不能看着曹魏篡汉,也无力对抗曹操。于是服毒来个眼不见为净,大约是最干净的了。


巴山夜雨涮锅


中国历史上,朱元璋最喜欢动不动杀人(纯属调侃),曹操既多疑又喜欢杀人,还爱打哑谜,多才多艺真不是盖的(纯属调侃)。


下面我们邀请几位受害人现身说法,说说自己是如何被曹操的哑谜整死的。

杨修,东汉末年大才子,不但文才了得,脑袋瓜也特灵光,一点就透,甚至不用点就透,还时刻不忘展现自己的小聪明。

有人送给曹操一盒酥饼,曹操提笔在盒上写了'“一合酥”三个字。别人看了很懵逼,不知所云,杨修见了也不给老板打招呼,就直接打开盒子吃了,还分给大家吃,人家将信将疑,不敢动嘴,杨修却振振有词地说,“一合酥”拆开就是“一人一口酥”,这是丞相的命令,大家尽管放心吃吧!


曹操听后,把杨修表扬了一顿,其实曹操或许只是心血来潮,随便写了三个字,未必是让大家分吃的意思,而且这个自作聪明的杨修也不请示汇报,仅靠自己的主观臆断就代替曹操做了处置,让他心里十分不满。

除了“一盒酥”,杨修和曹操还联袂为我们奉献了“阔”字门事件、“绝妙好辞”事件、“鸡肋”事件,杨修每次都妄自揣测领导意图,自作主张,甚至散播不利军心的消息,让曹操忍无可忍,也不打哑谜了,直接安插一个罪名,把杨修给斩了。


“空食盒”哑谜的受害人荀彧死的比杨修还悲催,裴松之注《三国志》讲过曹操和荀彧之间的唯一一个哑谜,荀彧自认为猜出了这个哑谜,然后很自觉地自杀了。

荀彧是曹操帐下数一数二的谋士,他不像杨修那样恃才傲物,而是为人深沉,能谋善断,堪称曹操的左膀右臂,曹操把他称作自己的“子房”,比喻成“汉初三杰”之一的军事家、谋略家张良,可见荀彧的才华。

可荀彧又是一个很讲原则的人,他认为曹操虽然是自己的上级却不是大老板,大老板是汉献帝,其他人都是臣子,曹操也不例外,他自己是以汉臣的身份效力曹操,目的是为了协助曹操匡扶汉室,不是让曹操当皇帝。


可曹操的想法就复杂了,他虽然到死也坚持着没有称帝,但一度有过准备,比如当年曹操想要称魏王,加九锡——这是人臣的极致,再也没有更高的规格待遇,下一步十有八九就是搞一个禅让仪式,把皇帝取而代之了。

曹操希望大家都支持他,配合他演一出戏,但令人失望的是,荀彧第一个带头反对,还给曹操讲了一番大道理,让曹操无言以对,但曹操内心已经对荀彧产生极大反感。

对曹操而言,杨修的错误并不严重,只是积少成多,让曹操忍不可忍才动手;但荀彧的错误却是路线错误和政治站位问题——就算你不赞成,憋着不说话就行,明摆着跟我唱反调,你到底是神马意思?性质太恶劣!


于是曹操决定再打一个哑谜,虽然曹操一生打过很多哑谜,但这个哑谜一定是水平最高的,因为以前的哑谜都是有字的,这回却只有一个道具,一个食盒。

荀彧收到曹操送来的食盒后打开一看,傻眼了:里面空空如也,啥也没有。

荀彧知道曹操喜欢打哑谜,但连个字都没有,毫无线索,到底是啥意思?

杨修虽然聪明,但对这种哑谜还真不一定能破解,荀彧苦思冥想后,终于悟出了他自认为的正确答案——盒内无食,请君自采(裁)。


完了,这不但要断了我的俸禄(食),还让我自杀(自裁)啊!

想来想去,荀彧觉得自己无路可走,只剩死路一条,竟然横下心来,服毒自尽了——又是一个自作主张的典型案例。

曹操打哑谜的故事是否属实,荀彧是否误解曹操的意思都很难说,但我认为这些故事很可能是陈寿在编《三国志》时采信的一些传闻,毕竟正史并非100%靠谱,就像司马迁的《史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这些史学巨著也是文学巨著,夹杂文学色彩在所难免,并不当妨碍曹操的雄才伟略和重大贡献。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其实这个故事是这样的:

有一天,塞北给曹操送来了一盒酥,曹操品尝之后,感觉非常美味,便想送给荀彧尝尝。于是曹操在盒子上写下了三个字“一合酥”,让杨修给荀彧送过去。杨修看到“一合酥”三个字,脑筋一转,竟与众人把这一盒酥分着吃掉了,把一个空盒子送给了荀彧。荀彧打开发现盒子是空的,便服毒自杀了。事后,曹操为杨修为什么要偷吃酥,杨修回答说:“盒上明明写着‘一人一口酥’,怎么敢违背丞相的命令呢?”

以上是玩笑。

其实,荀彧看到空食盒后自杀而死的故事,更像是一个小道消息,出自《魏氏春秋》,在《三国志》中记载他是因为生病和忧虑死掉的。不过,就算是按照《三国志》中的说法,他也是因为忧虑曹操而死的。

荀彧不是曹操的臣子,他是汉朝最后一个忠臣,也是曹操最后一个合伙人。

《三国演义》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实历史上曹操的口号是“奉天子以令不臣”,更为光明正大。其实,说“令不臣”,当时的各路诸侯哪个不对曹操的真面目心知肚明,哪个会接受曹操的命令呢?那么曹操为什么还要养着大汉天子呢?其实,曹操奉天子真正能够令的,是那些心向汉室的士人,而荀彧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汉末士族很多出自颍川,而荀氏是颍川大族,可以想象荀彧在士族中的影响力。荀彧也曾提出过迎回汉献帝的主张,并在之后成为了尚书令,也就是天子的秘书。可以说,从身份上看,荀彧就不是曹操的臣子,而是汉朝的臣子。

荀彧为曹操举荐了大批人才,诸如郭嘉、钟繇、陈群、司马懿、荀攸等,这些人在曹操身边形成了一个颍川集团,可想而知,这个集团的首领就是荀彧。所以,荀彧和曹操是合伙人的关系,而合作能够顺利进行下去的前提是,曹操依然尊奉汉室。

不过,曹操毕竟是“托名汉相,实为汉贼”,他野心勃勃,想要建立自己的王朝。这也可以理解,毕竟当时的汉朝在实质上已经亡了,曹操所拥有的一切,都是他自己打下来的,他有这种想法也很正常。而封魏公、加九锡正是他的第一步,因为加九锡是人臣之极,再想更进一步就是篡位了,上一个加九锡的是臭名昭著的王莽。这一点,荀彧也心知肚明,因此荀彧反对曹操封魏公,两个人的合作关系终于走到了尽头。

荀彧真的因为一个空食盒就自杀了吗?这很像是小说家言,因为现实原因很可能不会这么简单。比如,在荀彧死前,曹操曾发布了著名的求贤令,提出唯才是举。联想到曹操帐下很多人才都是荀彧举荐的,很可能曹操想籍此冲淡荀彧的影响力。

一切有为法,如梦亦如露。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梦露居士,为你解读国学经典。


梦露居士读文史


荀彧曾被称为曹氏江山的头号大功臣,却在五十岁时服毒自尽(一说郁郁而亡),这其中有什么缘由呢?听笔者娓娓道来!

荀彧是曹操同意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大功臣,为曹操屡出奇谋

,曹操南征北战都是留下荀彧主内,总理各方事务,从未有失。吕布偷袭兖州时,荀彧更是以一己之力保住鄄城、东阿一线,使曹操得以卷土重来。荀彧还为曹操举荐过很多有名的人才,荀攸、郭嘉等人都是荀攸推荐给曹操的旷世之才。后来又与曹操结为儿女亲家,关系很好
一直到曹操平定马超、韩遂后,称帝的野心日益膨胀,又因自己多年以来举着匡扶汉室的大旗拉拢人才,如果出尔反尔岂不失信于天下。这时董昭给曹操献计,让曹操效仿周文王,自己生前只称王不称帝,让他的儿子周武王称帝。
这个提议深的曹操的欣赏,曹操随即让董昭牵头,荀彧担纲来推举自己晋爵魏公

董昭找到荀彧,提出了推举曹操的想法,荀彧马上就明白了董昭与曹操的计划,勃然大怒。《三国志·魏书十·荀彧传》中这样记载:“彧以为太祖(曹操)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授人以德,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
当曹操知道这件事后,两人的关系就已经破裂了,荀彧从小接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对曹操的种种行为也颇为不齿,但他类似于愚忠的性格使他一直固守君臣之道,为曹操集团效忠。

但在他眼中,曹操应该是匡扶汉室,以安天下的角色,而不是“借壳上市”,最后取而代之,董昭的一番话打破了他的幻想。

随后,荀彧被免去尚书令之职,同年,曹操攻打孙权,命荀彧以侍中的身份到合肥劳军,在寿春曹操大营中,荀彧本想和曹操解释一下之前的事情,可是刚要开口,曹操就拂袖而去了,根本不给荀彧说话的机会。

当天晚上,荀彧就收到了曹操送来的食盒,原本很激动的荀彧打开食盒后却发现食盒是空的。到这里史实的记载就很模糊了,如题所问,荀彧为什么打开食盒就服毒自尽了呢?笔者认为根本原因不在食盒上,食盒最多算是一个诱因。(另有人说是后来曹操又给了荀彧一杯毒酒,年代久远无从考证。)

真正原因在于荀彧终于看清了曹操的嘴脸,这些年他帮助曹操南征北战,最后竟成了曹操篡汉的头号帮凶,荀彧非常后悔效忠了这样一个祸害天下的曹操。如果不是他对大汉的愚忠,他本应该在曹操杀害大学士边让及其家人时,在曹操屠杀徐州无辜百姓时,像陈宫、张邈、刘备一样弃曹操而去。

综上所述,了解了前因后果,荀彧的死也就并不意外了,并不是一个食盒逼死了荀彧,而是他看清自己走错了路,跟错了人。


邓海春


曹操对荀彧(yu)说:“您是我的子房。”荀彧笑而不语,默认了曹操是自己的太祖刘邦。那一年,曹操37岁,荀彧29岁。大家都认为荀彧因为忠于汉室而死,然而福垊却不这样认为,空食盒令荀彧之死另有他情。且听福垊为您脑洞大开地分析分析。

荀彧期初是默认,后来就直接把曹操当成了自己的皇帝汉太祖刘邦。他让41岁的曹操学习汉太祖刘邦、汉世祖刘秀巩固形胜之地,作为夺取天下的根据地,曹操听其言而弃攻徐州。曹操42岁,他劝说曹操学习晋文公的好榜样,学习刘邦的好榜样,挟天子以令诸侯,以求霸业乃至王业。曹操50时,与荀彧结为亲家,将自己的爱女安阳公主(曹丕册封的)嫁给了荀彧的儿子荀恽。

由此可见荀彧忠于汉献帝的可能性等于零。199年,董贵人的父亲董承密谋诛曹失败被杀,怀有身孕的董贵人遭遇一尸两命。荀彧不仅没有参与还一句话也没说。而且《献帝春秋》记载董承被曹操杀害后,伏皇后向他爹伏完抱怨曹操,伏完问荀彧怎么看?荀彧的态度是黑青个脸不说话。伏完就问小舅子怎么看?小舅子表示好好看看信,再给回话。结果,这家伙把信直接交给了曹操,太坑姐夫了!

多年以后,曹操无意间透露了樊普坑姐夫的事儿。荀彧一想完了,这货连姐夫都坑,更何况我这外人呢?怎么办?让曹操的女儿替代伏皇后不久完了吗?荀彧就建议曹操将爱女嫁给皇帝,曹操表示自己的女儿配不上皇帝。荀彧就说伏皇后不会生而且人品差,经常给国丈写信说老大你的不是。曹操大怒你这是知情不报啊?(虽然曹操早就知道。)荀彧说不哥不报,是你记性差。曹操更怒了,这么大的事儿,急性再差也能记得你给我汇报啊!荀彧表示自己想起来了,那是正是官渡之战,怕影响老大。曹操说官渡之战后面为什么不报?莫非你吃里扒外,跟天子一伙?荀彧坚决否认。

212年,曹操的心腹董昭建议曹操升任魏国公。曹操问荀彧:“先生,您怎么看?”荀彧说说:“咱打的旗号是效忠朝廷,平定群雄,现在就急匆匆分庭抗礼,有点不厚道,有点太高调。”曹操只说一个字:“滚!你个皇帝的忠臣!”。荀彧挺委屈,出门后说:“我的心,只有朱元璋最懂。”未来的朱元璋说:“你喝高了,那时是东汉末年,扯上我干什么?这是要朕穿越的节奏吗?再说我也不懂啊!”荀彧说:“你忘了朱升的话了?”朱元璋说:“我懂,我懂,缓称王啊!国公到了国王还远吗?接下来就是皇帝了吧。”很多年以后曹操哭着说:“都是荀彧,都怪荀彧,要不是你,孤怎么还差一步!只能对朱元璋羡慕嫉妒恨了。”

曹操搞不懂为什么荀彧支持自己这么多年,竟然反对自己晋升公爵!就暂缓升职,先去撒气——就去领兵打孙权了。孙权表示:怪我咯!荀彧一直想给曹操解释解释,曹操总是不听不听,不见不见。不久还把荀彧搁在寿春,还赏赐了他一个饭桶。看到饭桶,荀彧哭了,曹操你也太坏了,不待这样的。打孙权是假,整荀彧是真啊!打开饭桶后,荀彧就更悲伤了,竟然是空空如也。荀彧想:老曹这是什么意思?是说君子不器,改换门庭,既往不咎吗?他还是误会我是皇帝的人啊!还是要开了我吗?这是小饭桶,莫非是笑我是饭桶。真正的聪明不是聪明而是逢迎!士可杀不可辱,荀彧一气之下自杀身亡!荀彧死后受到曹操厚葬,也没连累其子侄,也许这都是曹操的悔恨吧。

荀彧去世一年后,也就是212年曹操被封为魏公,全称是魏国公。216年,汉献帝加封曹操为魏王,全称魏国王,位在诸侯王之上。217年四月,魏王曹操使用天子旌旗;十月戴天子冕冠,任曹丕为王太子。219年立王后,220年魏王薨逝,百尺竿头,就差一步啊!惜乎!


福垊


三国当中有这么一个情节:

曹操要让汉献帝晋封他为“魏王”,晋升三公之位,加九锡,这在以前的汉朝是绝对不允许的,以前的汉朝,异姓王除了窜汉的王莽,就再无他人了,只有姓刘的才能被封王。我们说的故事的主人公荀彧,一直以汉臣自居,以合伙人的态度来对待曹操的。

所以说一向和曹操亲密无间的荀彧,此时在朝堂之上却和曹操翻脸了,因为他认为曹操触碰了荀彧心中或者说是大汉朝纲的底线。曹操当时没有说什么,不过觉得在他的心里,已经是失去荀彧了。


荀彧因为这件事也是悲愤成疾,有一天,曹操派程昱带上曹操准备的果品,去探望荀彧,荀彧打开盒子一看,里面空空如也,荀彧此时心里一阵凉凉,拿出了备好的毒药,一代王佐之才就这样去世了。

那么,为什么荀彧看到一个空盒子就自杀了呢,空盒子意味着什么?是曹操不想让他活着?暗示他去死吗?

按照常理来讲,如果就是探望一个病人,更何况荀彧还是曹操的左膀右臂,果品盒里应该装着满满的补品,曹操应该亲自给荀彧送过去,盼着他早些康复。可是人也没有去,最有问题的就是盒子里面什么都没有,这肯定是曹操想暗示他什么。

经过在下的查阅分析和推断,暗示的内容是以下几种:

既然盒子里面没有吃的了,这就是想告诉荀彧,你不是想当汉臣吗,你的忠心我曹操能理解,可是你看看这个朝廷,还是当时那个汉朝了嘛,没有我曹操,汉朝有今天吗,汉献帝能有今天吗,我也不想挟天子以令诸侯,可是你看看这个皇帝,有能力摆平这个乱世吗,有些人,有些事儿,该来的他会来,该没他也会没啊。

汉室本身就气数已尽,你荀彧还对那个快成废墟的朝廷抱有幻想,你不觉得你很幼稚吗?这就跟自己父母感情不和离婚是一个道理,做儿女的希望父母和好是合理的,但是如果缘分尽了,还要去强求破镜重圆,那就不现实了。如果你还对以前的汉朝抱有执念,那好吧,那已经成为历史了,你已经没有汉禄可食了,本来就是这样,没有我曹操,你早就没汉禄可食了。

还有一种更“狠”的情况:

你荀彧在我曹操面前,听我的话,跟着我的脚步走,你还是我的好谋士,好朋友,甚至是好基友,除了我老婆不能给你,剩下你要什么我都能给你。

可你不听话就算了,你咋倔我都能忍,主要是你违背了我的原则问题,从根本上跟我对着干,那对不起,我曹操你应该是知道的,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你们所有人的俸禄,名义上是朝廷的,实际上不是我挣来的吗,你现在还跟我唱反调,那好,从此你荀彧没有我曹操的俸禄可食,没你事了。

上述就是曹操的用意,但是至于荀彧服毒自尽,很多人都认为是曹操逼他死的,曹操其实就是想跟他划清界限,想晾晾他而已,并没有真想杀了他,要不然荀彧死了之后,曹操也不能那么悲痛欲绝,还厚待了荀彧的子孙。


荀彧的死,最终还是自己的选择,正所谓“哀莫大于心死”,他在跟曹操摊牌的那一刻,他的心就已经死了。

如果他之前还对曹操抱有一丝忠臣的幻想,那么从他加九锡那一刻开始,荀彧的一丝希望都破灭了,他心中的红线被曹操践踏得体无完肤,他终于看清了曹操的真面目。

这种心情,如同那些泡沫肥皂剧中,本身一对甜蜜的情侣,突然某一天他们发现了真相,他们的父母两家是仇家,血海深仇那种。曹操从那一刻起失去了荀彧,同样,荀彧也彻底失去了曹操,或者说,那朝堂面前的不再是曹操,而是一头嗜血的独狼。


作为完美主义者的荀彧,可能到死都不肯接受,曹操的所作所为,颠覆了他对曹操的认知,他突然不认识曹操了。以前对曹操期望越大,现在就对他失望越大,以至于完全绝望,当曹操派程昱来看他的时候,荀彧还没有坚定自杀的决心,当他看到空空如也的食盒时,如同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他内心彻底凉凉了,这个世界对他来讲已经没什么留念的了,自己为所谓的匡扶汉室曲线救国,奋斗了一生,到头来却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于是,带着悲愤和无奈,服毒自尽了。

“身为汉臣,至死不渝!”要是荀彧泉下有知,曹魏篡汉,司马夺魏,八王乱晋,五胡乱华,会是怎样的一番心情?


策神历史


曹操谋士众多,均是奇谋善变之辈,其中以荀彧、荀攸、贾诩、程昱和郭嘉贡献最大,史称曹魏五谋臣。这五大谋士擅长领域各有不同。荀彧是战略家,郭嘉是军事家,贾诩是阴谋家,程昱和荀攸是战术专家。五谋臣中犹以荀彧居首,他被曹操评价为“吾之子房也”。



荀彧出身名门望族,乃思想家荀子之后。他本人长相帅气有型,凡外出必打扮一番。他喜好熏香,传说他拜访友人离座后,座位处香气萦绕,三日方散,后人称其为“留香荀令”。

荀彧还是个预言家,他有数起预言,均一一验证,准确率之高令人惊叹。



一是带领宗族躲避灾祸。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荀彧预测到老家颍川处于诸侯割据交界处,不日将有兵祸之患,于是决定带着宗族离开故土,远赴河北冀州避难。临行前力劝邻里百姓一同离开,但绝大部分百姓故土难舍,心存侥幸心理。于是荀彧独自带着宗族离开。后来,荀彧的预言果真应验,董卓派出李傕掳夺颍川,所过之处,鸡犬不留,颍川老乡死于战乱者十之八九。

二是预测袁绍败于曹操。官渡之战前,袁绍挫败公孙瓒,扫平北方,意气风发,士气旺盛,大有一扫天下之势。恰于此时,荀彧主动选择离开袁绍,投奔了势单力薄的曹操。官渡之战时,袁绍兵多将广,有十万之众,而曹操只有两万人马。是战是降,曹操内部争论不一,只有荀彧坚定认为曹操必赢,并一一列举袁绍劣势。后来证明,荀彧这次又算对了。



荀彧机关算尽太聪明,却没有算出自己最后的命运,却是为何呢?

如果说,大战吕布是曹操和荀彧的蜜月期,官渡之战是感情稳定期,那赤壁之战是感情衰退期,南征孙权就是感情破裂期。

荀彧所出计谋多在赤壁之战之前,他在曹操击败袁绍,扫平北方战争中算无遗策,居功至伟,其力推的迎天子已令诸侯政治主张,更是让曹操占据先机。然而赤壁之战时荀彧却显有良策,曹操赤壁失败后痛哭“若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也!”,这句话无疑打了荀彧等众谋士脸。



后来下属皆劝曹操进爵国功,加封九锡,其实以曹操的功劳,实至名归。只有荀彧不同意,当众劝道:“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这句话,无疑将曹操狼子野心公之于众,狠狠打了曹操自我标榜忠于汉室的虚伪嘴脸,曹操自然非常恼火,他俩彻底撕破脸。

后来,曹操将久居大本营主管后勤的荀彧拉到前线,荀彧知道这是曹操故意整他,忧思成疾,加之在前线风餐露宿,身体每况愈下。



曹操又差人送来了一个没装食物的空盒子,意思很明显,食物是用来吃的,空盒子意味着荀彧已无大用,暗示其已无价值。此时曹操并无杀荀彧之心,毕竟他功勋卓著,而且他俩还是儿女亲家,只是想借机讥讽于他,让他吃点苦头,不曾想荀彧心高气傲,服毒而亡。

荀彧死后第二年,曹操进封魏公。但终其一生,曹操没有称帝,怕也是因荀彧谆谆告诫言犹在耳。


一半秋色


荀彧这个人在三国历史上还是挺出名的,荀彧的祖父荀淑在当时的历史中也很有名,在荀彧很小的时候,他便非常出名了,很多人都是这样形容荀彧的,他们说荀彧是王佐之才,在曹操掌控大权之后,荀彧也是一直跟着曹操在做事,只不过荀彧这个人一直忠于的是汉室,他从未表示自己忠于曹操。

曹操送给荀彧一个食盒,在古时候吃和礼是挂钩的,曹操这样做等于是赠器不赠食,这也是一种试探,看看荀彧在面对这种不公平的现象,能否忠于自己。荀彧是一个政治家,他的政治嗅觉是非常强的,他知道曹操是什么意思,曹操加九锡,这本来就已经令荀彧非常的失望,如果这个时候收下饭盒,去找曹操表忠心,那他就等于是背叛了汉室。

荀彧选择自杀,这也是一种无声的反抗。荀彧是一个忠臣这是毋庸置疑的,只不过荀彧这个时候比较矛盾,他忠于的是汉室,可曹操也需要他的忠,如果有人了解那段历史应该知道,曹操其实挺喜欢荀彧的,所以曹操送了他一个饭盒,同时也是告诉荀彧一件事,如果说你自己非要坚持做汉的臣子,那么以后就没有俸禄可食了。

曹操本来的目的就是告诉荀彧这些,让他识时务者为俊杰,告诉他坚持做汉臣,以后是没有汉朝俸禄可食的,这也是在逼迫荀彧效忠自己,不要去想着汉的事,荀彧当然明白曹操这个举动是什么意思,他没有选择效忠曹操,而是自杀。

这样一来,荀彧也留下了忠臣的名声,他没有背叛汉,同时也没有背叛曹操,只能说荀彧这个人太聪明了,同时荀彧也是一个非常有志向,有理想,坚守自己尊严的人。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历史杂货铺


荀彧是一个内心饱受挣扎的谋士,他跻身于曹操阵营,同时又心系汉室江山,所以一直都饱受挣扎。随着曹操的膨胀,荀彧自然也更加痛苦,甚至与曹操产生了分歧。这场矛盾最终于公元212年爆发,并直接导致了荀彧之死。

按照陈寿的记载,汉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时,荀彧与曹操之间相互不满:

“董昭等谓太祖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密以谘彧。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三国志·荀彧传》

当时,董昭等人撺掇着曹操进爵国公、用九锡(按:九种礼器,表示最高礼遇)。结果,在征求荀彧意见时,却遭到了反对。

结果,曹操心中不悦。不久,荀彧便离世了。关于荀彧之死,陈寿并未名言系曹操所为,只是说他是“忧薨”:

会征孙权,表请彧劳军于谯,因辄留彧,以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太祖军至濡须,彧疾留寿春,以忧薨,时年五十。谥曰敬侯。——《三国志·荀彧传》

但后来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时,曾引《魏氏春秋》,里面又提及了另一种“荀彧之死”的记载:

“太祖馈彧食,发之乃空器也,于是饮药而卒。”——《三国志·荀彧传》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

《魏氏春秋》的记载无疑更为生动,即称曹操馈赠荀彧食物,而荀彧打开后发现乃是一件空器,便服毒自杀了。因为一件空盒子而自尽,显然更具趣味性,同时也充分体现了曹操的阴险狡诈,与其奸雄的本性颇为得当。所以,这一桥段又被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放大了,使得荀彧之死成了一桩“谋杀”。

不过,为何荀彧见到这个空盒子便随即自尽了呢?对此,无论是《魏氏春秋》的作者孙盛,还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都未曾给出一个详细的解释。网上的种种猜想,多半也只是在进行猜想。因为,这个情节很可能就是杜撰出来的。

如果硬要给这桩“谋杀”做一个合理的解释,则还需考虑到此前荀彧与曹操之间的嫌隙。曹操的膨胀与荀彧对汉室的忠心,使得两人间的矛盾日益显露,并逐渐升级。最终,曹操送给荀彧一个空食盒,使得荀彧觉得这是一种威胁和侮辱,便一气之下服毒自尽了。

当然,按照影视剧的演绎,则称这个空食盒预示着荀彧将“无汉俸禄可食”。荀彧见无力阻止曹操,不想眼见汉朝灭亡,便现行一步,服毒自尽了。不过,此说也多半是演绎而来,倒也不必太过当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