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康熙可以杀掉独揽大权的鳌拜,汉献帝却不能杀掉曹操?

卓47945707


首先,康熙不需要用鳌拜,抓住鳌拜时候可以杀掉这个权臣,杀掉之后清初还有大量的人才,牛人,康熙依旧可以平三藩,葛尔丹和收复台湾!

其次,鳌拜只是权臣之一,只是一个将帅而已!

曹操和汉献帝的关系就不一样了

首先,汉献帝的天下是曹操平定的,他需要曹操,没有曹操他的日子会更惨,他很清楚,像之前的董卓,李榷,郭汜等等,都把汉献帝折腾的不成样子,汉献帝是受了很大的罪!曹操把汉献帝接到许都之后,日子过得相当舒服,相当太平!汉献帝对曹操是很感激的!

更大的原因,曹操无可替代,除了曹操,没有人能让天下太平,袁绍和刘表本来就一直不认可汉献帝!不承认汉献帝,因为汉献帝是董卓立的!

后来曹操权利大了,欲望大了做了魏公和魏王,但是对汉献帝还不错!汉献帝很清楚离不开曹操,离开了天下会再次陷入混乱,自己的日子只会更差不会更好!

所以汉献帝不能杀曹操!


鹏程日志


能提出这个问题,说明提问者是一个十分爱思考的人。

历史中有很多有意思的对比,就比如:东晋、南宋为什么能偏安一隅,南明为什么就不行?七国之乱、八王之乱都失败了,靖难之役为什么就成功了?陈胜吴广、张角、黄巢等农民起义都最终被扑灭,朱元璋为什么就能成功?当然也有提问者提的这个问题:为什么康熙能夺回大权,汉献帝却不能?

我认为原因最重要的是,皇帝是否有真正支持他的够分量的力量!

就汉献帝而言,特别是只身逃出长安,已经没有了自己的班底,迁都许都后,更是如此。东汉在事实上已经灭亡了。许都朝廷虽然名义上还是汉家的朝廷,但也就仅仅是名义上的了,其他的军事、政治等力量都是曹操的班底,就算刘协能笼络几个政治上的投机分子,搞暗杀那一套,其实对汉献帝夺取权力是没有任何益处的,就算杀掉了曹操,掌权的人也一定不是刘协!

而康熙就不一样的,政权里还是有很大部分是忠于皇帝的,还有一些是墙头草,康熙只要能擒下鳌拜这一个人,清算了这一小撮集团,就能掌握大权。刘协难道有能力把全朝廷几乎所有的文臣武将都换掉吗?他要有这个能力,曹操又算得了什么。

这个事情,还可以对比另一个历史事件,就是北魏六镇之乱后,尔朱荣掌握大权,拥立元子攸为帝,也就是北魏孝庄帝。孝庄帝其实和汉献帝差不多,但是孝庄帝组织力量刺杀尔朱荣成功了,但结果自己手头并没有足够的稳住局势的力量,尔朱家的势力迅速反扑,最终北魏局势更乱了,自己也被尔朱兆杀死!


如果觉得我说的有道理,就请关注吧!


杨大眼看历史


汉献帝刘协与康熙帝玄烨之间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虽然两人都有霍被被摄政的经历,但是前者始终都是被人所左右的傀儡皇帝,而后者则夺回大权,开创康熙盛世。

那么,为什么同样是皇帝,他们之间的命运却相差如此之大呢?

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康熙与刘协之间的所处的境地的差距。

一,康熙被父皇所立,而刘协是被董卓所立

在顺治驾崩后,传位于第三个儿子,时年八岁的玄烨。可以说,康熙是清军入关以来大清王朝的第二任皇帝,这是被明确的事情,无人能够更改。虽然康熙还没有治国理政的能力,但是他的身份却是被所有人认可的,为天下共主。而相比于康熙,汉献帝倒没有那么大的底气。他是在九岁被董卓所立,但是在此之前,董卓废掉了少帝刘辨。这差别就大了,一个是被老爸立的,一个是被臣子立的,也许就连刘协内心中也并不认可自己吧。



二,康熙时期天下总体相安,刘协时期群雄逐鹿

在清军入关之后,满清政权逐渐巩固,整个中国都逐渐认可了满清统治这个事实,在满清朝廷的统治下,百废待兴,战戈渐息,天下百姓都清楚自己是在康熙帝的统治之下,康熙是主群臣是奴,所以康熙的号召力是异常强大的。而汉献帝时期,特别是他被曹操控制的这段时间,表面上刘协是天下共主,实际上君臣已经离心离德,各自为政。而且大家都明白,刘协实际上就是曹操的一个傀儡,甚至到后来刘协彻底失去了作用。



三,康熙有孝庄撑腰,刘协无人可托

我们知道,孝庄太后是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女性,她忍辱求全,为了儿子顺治能够保住皇位而屈身于多尔衮,直到顺治彻底亲政。后来顺治英年早逝,孝庄又极尽所能支持自己的孙子康熙。可以说,孝庄太后就是康熙最大的底牌,一个极富政治智慧的女性,所以虽然鳌拜权倾朝野,但是孝庄太后他还是惹不起的。而刘协就逊色的多了,无依无靠的,只能任由曹操的摆布,最后被曹操的儿子曹丕说踢下去就踢下去了。



四,鳌拜受人制肘,曹操把控朝政

虽然鳌拜也是武将出身,但是在顺治驾崩的时候就留下了四个顾命大臣,鳌拜只是其中之一,而且鳌拜并不是声望最高的。四大顾命大臣中声望最高的应该是索尼,只不过索尼一直称病,任由鳌拜和苏克萨哈两虎相争,最终鳌拜赢了。后来孝庄让康熙娶了索尼的孙女,彻底将索尼拉到康熙阵营,加上九门提督站在康熙阵营,所以最终鳌拜还是输的一败涂地。而曹操则不同,在朝廷里头他是真正的权倾朝野,把握着朝政军政大权,而满朝文武也明白谁是真正的老大,所以刘协压根就没资本和曹操斗,只能好好的当着傀儡皇帝这个角色。


妙龄老翁谈历史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所处的历史时期不同。汉献帝时代是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分争,东汉政权早已名存实亡。各派势力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培育,中央集权的领导体系已经崩溃。而康熙时代,虽然其年少,但是清朝正处于入关以来第二位皇帝,整个国家经过顺治帝的治理,已经逐步进入正规,中央集权制度完整有效,其有基础杀掉鳌拜。

二是缺少核心护君势力。当年为了追缴十常侍的统治招致董卓进入,其比十常侍更甚,之后再经历曹操,汉献帝身边早已经没有了可以用的有效力量,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让汉献帝完全变成一个点缀,随时可以杀掉。而康熙时代,是国家处于统一稳定的时代,除了多尔衮之外,皇帝身边有一大群忠君之臣,在背后可以帮助康熙除掉多尔衮。而汉献帝虽然也有想杀掉曹操的意图,但依靠刘备等自身难保的力量实在是远水解决不了近火。

三是个人魄力和能力。汉献帝是被动的,不知所以的被推上皇帝的宝座,从一开始上台就是孱弱的,面临的发展形势是国家分裂,各股势力众多,从上台伊始就没有真正的从事治国理政的工作,一直在被曹操所裹挟,这样他本身就带有懦弱无能的特质,看得比谁都清楚,但是实在是无能为力。而康熙从小就处于一个良好的环境,接受的是系统的精英教育,虽然一开始并不掌权,但是年少有为,志向高远,所以能够沉下心慢慢来除掉鳌拜,最终掌握实权。

四是涉及自己利益不同。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实对汉献帝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汉献帝也心知肚明,即便把曹操杀了,还会有第二个,第三个曹操出现,其还是处于被控制的状况,还不如保持现在的状况,有机会万无一失那就杀掉,不能那就保持现在的状况。而康熙则不同,父亲传位给他,他就是要掌握实权,而不是大权旁落,其必然会调动各方力量,积攒势力,最终消灭多尔衮掌握实权。

综合以上几个方面得出,汉献帝杀不了曹操,康熙这能杀掉多尔衮。





卸腰。

汉献帝时,已历经八世十四帝。虽然开国光武帝,以及后继的明帝、章帝,社会环境还算清平,社会矛盾趋于缓和,但也是自章帝开始,外戚(也就是皇后的娘家人)得到重用。以至于章帝死后,窦太后能够借口新帝年幼,自己临朝承制。汉和帝是个狠人,14岁就联合宦官势力,灭掉了外戚窦氏。之后,他也并没有懈怠,反而非常勤政,把国力带到了新的高峰。史称“永元之隆”。

但他的后继者们逐渐开始处理不了外戚势力、外戚势力之间,以及宦官的关系了。

桓帝、灵帝尤其宠信宦官势力,甚至给他们封侯。士大夫只好联合外戚势力,对抗宦官,最终两次“党锢之祸”,以士大夫集团元气大伤收场。

emm似乎交代大背景有些篇幅过长。建安元年(196年),曹操挟持汉献帝迁都许昌,之后曹操逐渐掌握朝廷权力,也就是著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献帝永汉元年,曹操自任为司空(司徒、司空、太尉为三公,而大司马位列三公之上),文武百官实际上由他操控。皇帝本人也是被曹操安插的耳目严格监视着。但同时曹操又很懂得笼络人心。换言之,即使汉献帝密谋杀掉曹操的计划成功,他的手下们也不会轻易束手就擒;朝中士大夫也各自心怀鬼胎,只想明哲保身。而且此时的各州郡长官,因为黄巾起义时被允许自行募兵,以抵御黄巾军,这时各州郡已经各自拥兵自重,缺乏曹操这棵可以乘凉的“大树”,朝廷更是危如累卵。

汉献帝时,不乏董贵人的父亲董承这样的人,想要铲除曹操的势力。但此时的皇权形同虚设,汉献帝就像一尊摆在桌面上的神祗,供奉它的人想起来了,才给它一炷香;如果有一天供奉它的人,忙起来忘了烧香,任它年深日久被灰尘覆盖,它也没法子联合扫帚、簸箕、鸡毛掸,把忘了供奉它的人教训一顿或者取而代之。

康熙初继位,以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政大臣。

作为四朝元老的索尼,位望隆重,但已年老多病,且畏事避祸,在很多事情上往往疏于过问。苏克萨哈属正白旗,原本依附多尔衮。多尔衮死后,苏克萨哈出来告讦多尔衮,因此受到顺治重用,在四辅臣中名列第二。正由于苏克萨哈和多尔衮曾经的渊源,索尼等人都瞧不起他。据说鳌拜与苏克萨哈有姻亲关系,二人却常常因政见不合而发生争论。遏必隆出自名门,但为人庸懦,害怕鳌拜的淫威,非但不敢劾奏,反而常常附和鳌拜。鳌拜虽居四辅臣之末位,但由于资格老,军功高,因此擅权自重,日益骄横。

康熙准备对付鳌拜的时候,索尼早已病死,苏克萨哈被鳌拜罗织罪名,连带一家老小共一十四人被杀。顺治帝临死前指定的四个辅政大臣,实际上只剩鳌拜一人。

在铲除鳌拜的步骤上,康熙显得很有谋略。根据《啸亭杂录》的说法,有一次鳌拜假称生病,不去上朝,还要皇帝康熙亲自去他府上探视,询问病情。康熙到了鳌拜府上,进了他的卧室,鳌拜脸上突然变颜变色,御前侍卫和公托非常谨慎,密切注意着周围环境。和公托见状,赶前两步,护在了康熙的胸前,伸手掀开鳌拜床上的席子,果然见到了一柄匕首,康熙非常机灵,当即不以为然地说道:“刀不离身,是满洲人故有的习惯,不用大惊小怪。你退下吧。”返驾回宫后,借口想要下棋,把索额图诏唤入宫,实际上是为了密谋策划对付鳌拜。

据说,在开始的时候,康熙找了几个和自己年纪相仿的半大小子,在宫里练相扑。而鳌拜以为康熙只是贪玩,不以为意。后来,宣鳌拜入宫,就是这些不被鳌拜看在眼里的半大小子,制住了鳌拜。

康熙的生母早逝,祖母(孝庄)的对他的影响也不容小视。在根源上,鳌拜因为圈地的事情,也触犯了其他人的利益,所以别人也愿意看到他下台。所以,鳌拜被擒,康熙宣布其罪过后,并没有出现什么乱子。


枕边小历史


由于福临的英年早逝,使得年幼的康熙不得不继位,鳌拜就是顾命大臣,随着康熙皇帝年龄的增长,总想着要亲政,自恃功高,独霸朝纲,桀骜不驯的鳌拜,就成了康熙亲政的障碍,于是,康熙皇帝就设计只是抓获并囚禁了鳌拜,但并没有杀掉鳌拜。

至于汉献帝,那是由于在东汉末年,普遍存在的外戚干政,权臣当道,导致了皇帝的大权旁落,汉献帝做了很多次的傀儡皇帝,满朝文武都是权臣的亲信,而没有他的亲信。

而且,曹操本身并没有取而代之的想法,他只是想要建功立业,统一国家,名垂青史而已。

因此,汉献帝根本就没有可能杀掉曹操。


沈阳杨艺


不一样 曹操掌握着许都也就是新都城的兵马大权 以及掌握着皇宫禁卫军 所有的军事都是他以前的身家 而鳌拜只是爱新觉罗的奴才 连京城的九门提督他都搞不定 你说他怎么能操作皇帝


步子迈大容易扯蛋7


康熙与汉献帝完全处于不同时代,康熙和汉献帝的盛与衰与当时的时势和能力有密不可分联系;康熙时期,清朝处于向上的发展趋势,民心所向,忠臣还是不少的。而汉献帝时期,汉朝已经没落了汉已经名存实亡了,民心不向,朝廷实力没落。杀曹操?汉献帝实力不允许啊!而康熙想除掉鳌拜却不难!


倪友趣


个人能力就不在一个档次上

而且曹操和鳌拜也不是一个档次上,曹操是政治老手,而鳌拜却不能算一个优秀的政治家!


暮雨夜行归何处


康熙杀权臣鳌拜,主要是为了夺取属于他的权力,多一个鳌拜少一个鳌拜无所谓,不是靠他的。而汉献帝就不同了,如果没有曹操就没有汉献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