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同龢和李鸿章的恩怨,是否直接导致了日后甲午战争的失利?

沈小米童鞋


老衲侃春秋现在来和大家一起“关注历史,讲述历史,解读历史”

中日甲午开战之前,由于大清的军队在朝鲜战场上对日作战的失利,李鸿章力主避战,要求与日本和解,于是给皇帝上书,陈述理由:“近年部议停购船械,自光绪十四年(一八八八年)后,我军未购一船。”

据《剑桥中国晚清史》记载,当时朝廷每年拨给北洋水师的军费预算是五百万两,可实际上,光绪十四年后却未购一船,未添一炮。

《中国海军大事记》光绪十七年(1891年)载:

“四月,户部决定:南北两洋购买洋枪、炮弹、机器事,暂停两年,所有银子解部充饷。”

从1883年到1895年的十多年的时间里,中国没有增一艘舰艇,炮弹也是奇缺。定远舰上的巨炮炮弹只有一枚,镇远舰也只有两枚,其他小口径的炮弹也没多少。当时正向外国订购一艘快船,因资金问题而被迫中辍,结果此船被日本人购去,这就是日本战舰“吉野”号。

那应该拨发的银子到哪里去了?原来卡在了主管户部的翁同龢手中,他为何对北洋水师这么刻薄,偏要给他们穿小鞋?因为北洋水师,是李鸿章一手组建,牢牢控制在手里的海军力量。翁同龢和李鸿章俩人历史上有过节。

当年翁同龢的哥哥翁同书在太平天国晚期为安徽巡抚,定远被围时弃城逃跑,犯了失守封疆之罪。

曾国藩令其戴罪立功,居然又因为失职而激起内部兵变互相残杀,导致寿州失守,罪无可赦,曾国藩只好上奏劾疏,而捉刀之人正是李鸿章。

由于劾疏措辞严峻,罪责又赫然难逃,翁父虽是同治皇帝的师傅,太后也无法进行宽免,翁同书被判了“斩监候”,翁父情急之下,气绝身亡。

皇帝太后以“眷念师谊”为借口,将翁同书从轻发落,充军新疆了事。父亲死亡,兄长流放,这些虽然都是曾国藩一手促成,但李鸿章下笔过于狠毒。从此后翁同龢便怀恨在心,伺机报复。后来他主管户部,负责军费的划拨,这下子可逮着报复的机会了,于是就出现上面叙述的局面。

现在中日之间拔剑弩张,形势十分严峻。以“帝师”翁同龢为代表的清流派,坚决主张和日本开战。在他的影响下,光绪帝逐渐接受了这些清流们的主张,力主开战。

翁同龢主战,其内心的想法是什么呢?翁同龢的得意弟子,后来曾任袁世凯总统顾问的王伯恭在他的回忆中记载了师生之间的一段对话,翁同龢的回答颇耐人寻味:

常熟言合肥治军数十年,屡平大憝,今北洋海陆两军,如火如荼,岂不堪一战耶?余谓知己知彼者,乃可望百战百胜,今确知己不如彼,安可望胜?常熟言吾正欲试其良楛,以为整顿他也。(《蜷庐随笔》清·王伯恭)

在“爱国口号”下的真实目的,竟然是为了摸清对手的实力,为将来的穿小鞋预做准备,真的是“良苦用心”啊!

在当时中国的海军力量,北方有北洋水师,南方则有南洋水师、马尾船政水师、广东水师等海上力量。其中南洋水师拥有“开济”级、“南琛”级等五艘装备8英寸主炮的2000吨级巡洋舰,颇具实力。

早在黄海海战之前,光绪就下了诏令,命南洋水师北上驰援。但时任两江总督的张之洞出于保存实力等原因,以各种理由托辞推诿,最终使得南洋水师未能参战。

陆地上也同样,当时的山东巡抚是清流派的重要成员之一李秉衡。日本为了彻底歼灭北洋水师,遂决定在山东登陆,攻占威海卫炮台,以对北洋水师形成内外夹击之势。

此时被困在刘公岛上的北洋水师, 多么希望能有援军出现啊!可是山东半岛上的清军却一直按兵不动。最终,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北洋水师右翼总兵刘步蟾、北洋护军统领张文宣、镇远管带杨用霖等人以身殉国,导致全军覆没。

甲午海战,虽然名义上是大清国和日本开战,实际上却变成了“以一人敌一国。” (梁启超评价)战争的结局是不言而喻的。

甲午战败后,要和日本人谈判,这时谁都不出头了。谁造成的烂摊子谁去打扫吧。于是中日谈判的重任,又落到李鸿章头上,最后签订了耻辱的《马关条约》,割地赔款。

马关条约签订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康有为等发动公车上书,掀起维新变法的高潮。这时,李鸿章真成了风箱里头的老鼠,两头受气了。首先,是畏敌怯战,最后导致惨败;然后又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卖国条约。

于是他就成了大清政府的替罪羊,被解除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职务,要知道,他在这个位置上坐了25年之久啊!

1899 年12 月,在沉寂4年后,李鸿章再次被启用,改任两广总督。

1900年6月,八国联军入侵,清朝国宣布与各国进入战争状态。但这个结局并不出意外,丢了首都的大清政府只得来为自己的莽撞行为来买单了,没有别的人选,还是李鸿章。最后签下中国近代史上最大的一单赔款条约—— 《辛丑条约》。

签字回来后,李鸿章大口吐血,不久便病逝于北京。享年79岁。

李鸿章死后,皇帝诏赠为太傅,晋封一等侯爵、谥文忠, 并建京师祠,清代汉族官员京师建祠的仅此一人。他被慈禧太后称赞为“再造玄黄”之人。

<strong>

现在我们再来看一下当时力求主战的“帝师”所进行的表演,甲午战败后,翁同龢千方百计逃避责任,将所有责任都推到李鸿章的头上,认为是李接战不力,甚至提议将其斩首。此外还称慈禧太后修颐和园挪用了海军军费, 这一盆污水泼的,留下日后自己无法翻身的祸根。

由于当时是光绪帝主政,甲午战败之后,对他的形象大打折扣。反思过来后,对各方的不配合很生气,同时对坚决主战的翁同龢这些清流也有了看法。

此时光绪帝为了摆脱被动局面,和康有为接触甚密,考虑要进行变法。但此时翁同龢为了争宠,又向光绪进谗言。当时是他推荐的康有为,现在又诋毁他,这种出尔反尔的做法,让光绪联想到反复小人这么一个词语。

翁同龢以帝师自居,对光绪言语失礼。据时人记载,一次与光绪争执,翁同龢竟持砚投光绪,虽未击中,但墨汁溅在光绪衣服上。

恭亲王奕訢病重期间,光绪帝曾问起身后事,为即将开始的变法向恭亲王征询意见,并问朝中人物谁可大用?恭亲王的回答是,李鸿章是最佳人选。但因甲午战败刚被免职,一时难以重用,目前救急的人选中央只有荣禄、地方上只有张之洞、裕禄三人“可任艰危”。

光绪帝专门问起了老师翁同龢,是否可以担当大任?他对翁氏的评价是很重的八个字:居心叵测,怙势弄权!

恭亲王斩钉截铁地说,他让清政府“十数年之教育,数千万之海军,覆于一旦,不得已割地求和”,“皇上若重用翁同龢,便是聚九州之铁,亦不能铸此大错!”

荣禄对他的评价是:常熟奸狡成性,真有令人不可思议者 。

<strong>

1898年6月15日,翁同龢像往常一样入宫上班,批阅各地报来的奏折。一直到早朝准备进入朝堂时,忽然起了变化,宫中主事说,皇帝请翁师傅暂时不要进来!

翁同龢等在外面闲坐看雨,他万万想不到他等到的,是一份宣告他政治生涯终结的朱谕:

“协办大学士翁同龢近来办事多不允协,以致众论不服,屡经有人参奏。且每於召对时谘询事件,任意可否,喜怒见於词色,渐露揽权狂悖情状,断难胜枢机之任。本应查明究办,予以重惩;姑念其在毓庆宫行走有年,不忍遽加严谴。翁同龢著即开缺回籍,以示保全......著即革职,永不叙用,交地方官严加管束,不准滋生事端,以为大臣居心险诈者戒。"


皇帝的这道诏书,不光是政治上判了翁同龢的死刑,而交地方官管理,则意味着丧失人生行动自由,这一点,甚至连庶人都不如了。

1904年,翁同龢卒于家,年享七十五遂。

翁同龢死后,庆王按过去朝廷的惯例为他申请抚恤,光绪大怒,历数翁同龢许多误国之罪,首要一条罪状就是甲午的战败。

慈禧听后不吱声,庆王便不敢再言。就这样,翁同龢成了大清国唯一一个没有在死后得到皇家抚恤的大清重臣。

但这还不是最惨的。据史料,翁同龢还是一个天阉之人,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那个朝代,绝后,这才是他此生最大的悲哀了。

参考资料:《清史稿》、《蜷庐随笔》、《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翁同龢年谱长编》等


老衲侃春秋


大国春秋认为最起码间接导致了甲午战争的失败......

当中国历史走到晚清时代,社会政治矛盾日趋尖锐,帝党与后党之争,重臣之争尤为突出。以光绪为核心的帝党实则为改革派,目的是为了大清朝的江山社稷,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以慈禧为核心的后党实则为保守派,目的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不容他人动摇。

再说重臣之争,李鸿章与翁同龢,这两个清朝末年举足轻重的人物,却是死对头。当年,翁同龢的兄长翁同书,在任安徽巡抚期间,在安庆对太平军的战斗中不战而弃城逃跑,李鸿章为恩师曾国藩背黑锅上书参奏,《参翁同书片》“臣职份所在,例应纠参,不敢以翁同书之门第鼎盛瞻顾迁就”,害得翁同书被流放到新疆伊犁,后来被召回镇压陕西回民起义,客死他乡,翁同龢认为李鸿章不顾情面害死他的兄长父亲,与李鸿章从此结下了宿怨。

状元出身的翁同龢,先后担任户部与工部尚书、军机大臣,更是光绪帝的心腹。执掌户部(有现在财政部的权力)之后,对于财政情况窘困的北洋水师,翁同龢处处刁难,对于李鸿章请求拨款购买军火的要求诸多嘲讽与搪塞。李鸿章利用洋务运动,大肆贪腐敛财,当时江南制造局制造的军火成本是国外同行数倍,因此李鸿章得了“宰相合肥天下瘦”之称。若是财政当真困难也无可厚非,可慈禧太后的颐和园工程,户部的银子供应却从未中断过。

甲午战争前,李鸿章听从英国人的建议购买军舰,但终究还是因为翁同龢的故意拖延而使军舰被日本人抢先买去。李鸿章贪腐在先,翁同龢不拨款在后,再说,翁同龢并非不赞成购买军舰,而是要李鸿章自筹资金购买。

甲午战争前,光绪、翁同龢是主战派,主张对日作战,而慈禧、李鸿章是主和派,主张对日议和,但日本的狼子野心早已暴露无遗,哪里还有谈判议和的可能,李鸿章因为拨款问题,战前不作积极准备,消极备战,战后北洋水师只能是被动挨打,葬送了北洋水师,毁了大清帝国......

如果大清帝国朝野上下都能清正廉洁,不计个人利益得失,不计个人恩怨,同心协力,共御外敌,那北洋水师一定能够打赢中日甲午海战,中国的历史一定会被改写!


大国春秋


在海军筹建之初,本来是南北洋两大水师每年各200万银子,但从当年就只有15%的银子到帐,即:60万两。以后北洋名义还是有200万两银子的海军费用,但实际到帐不过50—60万两。

北洋水师主要战舰的购买价格见如下:

定元、镇远、济远三艘船价格相同,即150万两每艘,即450万两;

致远、靖远合计169万两;

经远、来远合计173万;

以上合计790万两银子。但光绪大婚就花费了500多万两。说清政府没有钱,洋人肯定不行——没钱,你能花500万两银子结个婚?

1892年,翁同龢以黄河大水需要1000万两银子赈灾为由,停止海军所有一切都购置费用2年。可2年后,赈灾过去了,连续4年一分不拨给北洋水师,直到甲午战争开战。

2年不买,说是为了救灾,还说得过去。4年不拨款,你说不是因为私人恩怨,有人信吗?


户部不拨款给北洋水师,虽然北洋也有自己的私库,但私库不可能替代户部的拨款,只能作为补贴。

没有钱,那北洋水师的训练就会少,实弹训练就更少了。

除了不拨款给北洋水师,翁同龢第二个过错就是挑拨光绪对日本宣战。李鸿章从构建北洋水师开始,就一直是以防守战略来建设北洋水师,非常反对以战为守的激进策略。

防守策略,是适合大清国力不强的实际的,加上北洋水师成军时间不长,中国海岸线又非常长,在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海军防御体系情况下,谈论海军主动出战,很容易拖垮大清。

但翁同龢只是一介书生,从无战争经验,更无战略眼光,因和李鸿章之间的私人恩怨,以打压李鸿章的北洋水师和淮军为目的,挑唆刚成年的热血方刚的光绪,冲动宣战日本。

甲午战争,使得中国失去了东亚国际上的话语权。原本注重中国的英国,在1902年和日本结盟,成就了日本海军的鼎盛。

甲午战争,对于中国完全是一场不必要的战争!对于日本吞并朝鲜,外交途径是最好的选择。要让英国介入朝鲜事务,只需要给予英国一些好处——比如几笔借款即可。

另外即便日本成功吞并朝鲜,对于大清并非坏事——时刻提醒自己要奋发图强,否则将如同朝鲜!而不是被朝鲜带入衰落时代。


历史哨声


甲午战争的失败,其实不能归咎到几个人的身上。

甲午战争的失败,和晚清政府的腐朽是有很大关系的,清政府腐朽无能,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根本不把国家当回事。

说翁同龢和李鸿章的恩怨导致甲午战争的失败,还不如说是慈禧太后的肆意享乐导致了甲午海战的失败。

我们可以来看看翁同龢和李鸿章的关系。

翁同龢在清朝政坛上确实是个人物,他是咸丰六年的进士,而且他在做官的路上也是比较顺利的。

此人是同治和光绪的老师,在光绪八年的时候又成为了军机大臣,他的权势在晚清大臣中确实是比较大的。

不过人们对此人的了解并不是因为他的这些头衔,而是因为他和李鸿章的关系。

翁同龢和李鸿章政见是不一致的,有人认为,翁同龢因为和李鸿章过不去,所以专门刁难李鸿章负责的北洋水师。

这种刁难主要表现在克扣军费,对军费的克扣导致了战船没有买够,于是才有了甲午战争的失败。

对于李鸿章和翁同龢的矛盾,也有人说是翁同龢老爹翁心存的死和李鸿章有关系,所以翁同龢公报私仇,故意刁难李鸿章。

我们不否认这种原因,但是还是上文说的,两个人不仅仅是有个人的恩怨,最主要的还是两个人的政见不一致。

为什么呢?翁同龢是一个主战派,他对晚清的弊政是比较痛恨的,在对待倭寇的问题上也是比较强硬的。

而李鸿章呢,他是主和派,两种政见相互对立,本人认为这才是他们矛盾的根源。

如果说他们两者的恩怨和政见对立导致了整个大清甲午海战的失败,是不是把这两个人看的太高了,他们有这么大的威力吗?本人不敢这样认为。

晚清失败于日本,是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的失败,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失败,清朝的失败并不是因为两人的恩怨和政见。

清朝的失败,是政治体制、经济水平还有军事实力的整体失败。


用户6311054988


路人甲:好无聊啊。

路人乙:我也是。

路人甲:咋办呀。

路人乙:要不咱们干点混淆是非的事儿吧?

路人甲:怎么来你说。

路人乙:咱把中堂大人的脏水匀点儿到翁师傅身上如何。

路人甲:好主意,办他。


甲午战争中的清朝陆军

梁宏达先生曾经在他的一期节目里面谈到过甲午战败的事,谈到李鸿章的责任问题,梁先生红口白牙说道:这事得怪那翁同龢,是他压着不给拨银子,李鸿章才没钱买炮弹……云云。从此梁先生便不在关注之列。当然人家压根不在意。但是我在意呀。我不关注和我历史观完全相反的人。

翁同龢卡北洋的银子是事实。光绪十四年,李鸿章奏请加修从天津到通县的铁路,需加拨200万两银子,慈禧当时就允了。李鸿章还没来得及乐呢,那边翁师傅一盆冷水浇了过来:万一洋人顺着铁路打到京城可怎么办呀!李鸿章当时就傻眼了,这坏事干得跟学雷锋似的,我竟然无言以对。铁路的事就这样胎死腹中。又光绪十四年,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上书要银子,眼瞅着小日本的海军日益壮大,而北洋这边都多年没有升级装备了,这真要打起来,咋办呀。皇帝当然没理由不准呀。可是钱就是不到。李鸿章亲自去讨,还是没要到。原来户部没钱了。没钱当初为什么应允呢?玩儿呢。光绪当然不敢拿国防大事闹着玩。但是有人敢。翁师傅就敢,把原先准备给海军的银子挪别的地方去了。哪儿去了,兴许赈灾了,兴许祝寿了,反正没了。李鸿章就这样接二连三的吃着哑巴亏。不就是当年李鸿章参倒了他那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哥哥翁同书吗?他哥哥不该参吗?弃城而走,又被苗沛霖涮着玩,朝廷的脸都丢尽了。可这是私人恩怨吗?国家危亡还不比你的家仇要紧啊。

可是列位看官,你们就不觉着奇怪吗?翁老师这样的搅屎棍怎么就坐到了财政部长的位置上去了。还坐的特别牢固。谁给他那么大胆子接二连三的的搅局军国大事的。这里边当然有他最得意的弟子,当朝的皇上光绪呀。光绪对自己的这个讲道理如吐莲花的老师实在是太过纵容,把尊师德看得重于国家事,才导致了北洋水师的外强中干。可是这种情形难道就没有人能够改变吗。当然有,就是大清的实际掌控者慈禧太后。要说这老太太,说她只在乎自己的权位不顾国家危亡是一点没有冤枉她。又想用李鸿章来强撑大厦,又放任翁同龢在下边抽梯子,这是什么招啊。这是高招。国家灭亡她肯定是不接受呀。但是这个国家里要是出一个左手掌握强大陆军,右手统领强大海军的李鸿章,那她更不能接受啊。这让她如何安睡。

瞧瞧爱新觉罗这一家子,满脑子的私心杂念。大清如何能不亡,北洋怎能不覆灭。所以这盆子脏水啊,还真不能全往翁师傅身上泼。翁师傅只是一条疯狗,解开链条的人才要真正负责。


独钓寒江


我的回答可能会让一些人不满,但翁同龢对甲午战败没有责任,是我的思考。翁同龢禁止整个海军(不是只有北洋)购买西式武器(不是所有武器)那是为了救灾,为此救了几百万人的性命。中日战争他猜得到?李鸿章猜得到?武器第一,就能打赢?况且,中日武器之间差距根本就很小!

同时,甲午战争完全可以找出责任方,而不是像有些人说的是制度、环境的责任,那样的话,谁都没责任了!

首先,翁同龢与李鸿章之间没有恩怨问题,只有政治分歧和互相看不上。

对于翁同龢哥哥翁同书被李鸿章参劾一事儿。那是李鸿章在当师爷的时候,替曾国藩写的参劾,署名是曾国藩,李鸿章这位秘书怎么被人知道和重视的。翁家即使恨也是恨曾家,不可能去恨一个秘书。

瓮李之间主要是翁同龢对于李鸿章在贪腐问题上、倚重慈禧问题上表示不满。

其次,甲午战争失败是李鸿章的主要责任,这场战争必须要打,打败是因李鸿章的指挥原因和北洋海军战时的问题

如果再不以军事优势对朝鲜吞并,中国必然被日本挤出朝鲜半岛。甲午战争失败,是李鸿章治理北洋的失败,战前避敌,战时自保导致,与翁同龢基本无关。详见我对“晚清的李鸿章一直在主张海防优先,为什么甲午海战还是输了”地回答。

北洋海军战时问题,一方面我不懂海军;一方面战场情节瞬息万变,任何人的回忆都是孤立的。

最后,翁同龢确实是“九年未添一舰一炮”的直接诱因,但根本原因在李鸿章。

而且,“九年未添一舰一炮”也不是必输原因,中日两国军舰各有优缺点,一方面炮速快航速快,一方面装甲厚不好打而且重炮,武器不是胜败原因。

翁同龢“九年未添”主要是为了救黄河大水灾,正是因为翁同龢的全力救灾,才使数百万灾民得以活命。

他的全力救灾是针对整个权力阶层(除了皇帝、太后外)和有钱人,被人痛恨也是正常的。


坐古谈今


中日之间的地位转换和国运盛衰发生于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第二次鸦片战争才让清政府彻底醒悟。1853年的黑船事件,也让日本惊醒,于1868年开始明治维新。而清朝的洋务运动比日本的明治维新还要早。对于中日两国的革新运动,30年以后迎来了大考。结果,北洋水师全军覆灭,洋务运动彻底失败。


甲午战争的失败表面上看是我国当时的军事装备不行,弹药不行,其实还有深层次的原因值得我们思考。

一,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清政府只想拿西方的先进武器弹药来武装自己,从来就没有从制度上去思考中西差距。一个好的制度可以留住人才,可以激发工人的创造性,可以激发军队的凝聚力,可以铸就军队的钢铁意志。这些,清政府从来都没有想过要改变,直到灭亡的那一天,也没有认真的想去改变自己的制度。


而日本的明治维新是一场彻底的变革。经过这场变革,幕府与奴隶制度彻底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新型军官为代表的制度。他们建立了完备的教育体系,培养了很多优秀人才。他们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也比较彻底,甚至还有创新出现,比如“濑户炸药”,爆炸完了还要燃烧,这让对手吃了不少苦头。

二,日本在发动战争前,对中国进行了几时年的间谍活动,说明日本有完善的战争策略,先朝鲜在东北,先中国在亚洲,再到全世界。而清政府对此一无所知。

三,日军作战时,海军陆军密切配合,整合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力量。而北洋水师只是李鸿章的一家势力,由于慈禧担心汉人造反,她还支持建立了南洋水师,以此来制衡李鸿章。清廷内部的派别之争,势力之争,使得北洋水师在战争期间得不到任何有力支援。完全是以北洋水师之力对抗日本一国之力。如此一来,岂能不败?

晚清的时局,只有通过彻底的革命方能救这个国家,只是修修补补,真的是于事无补。


品读春秋001


翁与李的是非恩怨,是中日甲午战争中方失利的直接原因。

李鸿章发迹于镇压太平天国的战争中,他在独立率领淮军前,一直在湘军曾国藩门下作幕僚。而当时翁的大哥翁同书在安徽任大员,有一次于作战中不战而逃。这让讨伐太平军的总指挥曾国藩非常恼火,于是就让幕僚小李写了一封让朝廷处罚翁同书的奏章。最后朝廷判翁同书斩监候(也就是现代法律上的死缓)。翁的父亲一听,气极身亡。最终翁同书虽然没被处斩,但被充军遥远的新疆。父死兄走,翁从此恨透了李。

太平天国被灭后,李步步高升,成为大清数一不数二的大臣。并组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支现代海军——北洋水师。看到“仇人”热火朝天,翁是如火中烧。于是,他在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两年,让自己控制的户部,扣了北洋水军两年的军费。以致该买的军舰弹药不能买,在战争中处于劣势,一败涂地。

但翁的自私自利、不顾大局的行径,只是直接原因,也是表层原因。甲午战争,中方惨败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腐败无能,在国家危亡之际,实际上的最高权力慈禧却挪用了几百万两白银作寿。北洋水军内部也是弄虚作假,瓜分军费,贪婪成风。炮弹里面灌得全是沙土,根本发不出去。上上下下,如此情形,焉得不败?

为什么李极力主和?因为他最懂中国国情,知道必败。翁为何极力主战?就是要看李的笑话,至于国家人民,在所不惜。

但不管李、慈禧,无论翁、光绪,都是历史的木偶人。真正的操控者是社会发展的大势:一个抱缺守残、腐朽不已的老大帝国怎么去战胜向西方现代文明挺进的日本?


竹院青史阁


据王伯恭在《蜷庐随笔》中说,翁同龢与李鸿章有“父死兄徙”的大仇,说当年镇压太平军时,翁同龢之兄翁同书任安徽巡抚,定远之役中临阵脱逃而为人弹劾,后被命戴罪立功。

后来,翁同书招抚割据势力苗沛霖而苗叛乱如常,翁因处置失当,结果反激成大变。

这时,还是幕僚的李鸿章便代曾国藩写了篇漂亮的弹劾词,其中就有这么几句:“臣职分所在,例应纠参,不敢因翁同书门第鼎盛,瞻顾迁就”。

这几句暗藏杀机,而且还立场严正,弄得朝廷也不好意思包庇,便判了翁同书“斩监候”(相当于死缓)。

翁心存听到消息,气得立刻翘了鞭子。朝廷见翁心存被气死,于心不忍,便改判翁同书充军新疆。

多年后,李鸿章扶摇直上,做上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而翁同龢也做上帝师、军机大臣,是光绪皇帝最信任的大臣。

但是,两大重臣彼此间因为私人恩怨而一直不和,如台湾庄练先生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一书中说的:

“他(翁同龢)因与李鸿章之间久怀宿怨屡谋报复,李鸿章不欲战而迫其战,在他看来正是挫抑之而困顿之的良好机会,又岂能放过?

至于万一试而不效,淮军挫败,私怨虽报而国事已坏,这就不是翁同龢所着急的问题了”。

如此看来,翁同龢的主战,颇有挟嫌报复、以私害公的嫌疑。

《国闻备乘》中说,北洋水师黄海失利后,朝廷震怒,派翁同龢前去责问李鸿章。翁见李后问起北洋水师的事情,李怒目而视,不予理会。

过了好大一会,李鸿章才说:“翁师傅总理度支(管理户部),平时北洋舰队请求拨款时,总是推三阻四,屡屡驳回,现在才想起军舰的事情,原先干什么去了?”

翁同龢陪笑说:“原先我不也是为朝廷省钱嘛。既然中堂知道事情紧急,为何不多请求几次呢?”

李鸿章哼了一声,说:

“朝廷早就觉得我飞扬跋扈,那些清流们又每日参我贪婪,我要再为增拨北洋舰队军费的事情哓哓不休的话,我李鸿章还能活到今天吗?”

从以上时人的笔记来看,翁同龢与李鸿章两大重臣之间的恩怨,对甲午战败确实有一定的关系。


坑爹史册


甲午战争分为海战和陆战两大战场,翁同龢与李鸿章的内斗,最多只能说直接导致到了黄海海战的失败

一、当时他们的内斗,导致北洋水师,无法更新武器装备,落后于日本,导致黄海海战处于不利的境地,但黄海海战,清军指挥不利,更没有死战之心,在中日双方都损失惨重的情况下,为了保存实力,不敢死战到底,等于自己选择了失败,跟投降没有两样,更是在日军攻击威海卫时,不允许出海与之决战,最后在港口被日军击沉,整个北洋水师覆灭,这是人祸,统治者的软弱腐朽与无能;

二、陆战的清军,不战而逃,畏敌不前,贻误战机,是清军一败涂地,而满清统治者在战前战和摇摆不定,无死战之心,只要前方失利,就想着投降和谈。

综上所述,腐朽无能的封建统治,才是甲午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清朝皇帝的血性全丢了,明朝皇帝还“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而清朝末年的皇帝就是个软蛋,败家玩意,清朝的灭亡是早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