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一首,讀來心甚悅之

大家好,今天想跟大家談一談詩,談一談唐詩。說到讀詩,每個人最先想到的肯定是唐詩。詩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而這些詩詞在唐朝大放光彩。唐朝出現了太多好詩和好的詩人,以至於我們現在提到詩首先想到的都是唐詩。無論是“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美景,還是“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一庭花。”的亡國恨,還是詩人關羽每一個字詞的推敲“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更有“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的波瀾壯闊,還有“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盡期。”的纏綿悱惻。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的得意,是“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的靈動。更有“有時三點兩點雨,到處十枝五枝花”的美景,和“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的深厚感情。有太多膾炙人口的好詩,難以一一列舉,卻浸淫在中華文化中。每每讀來,心甚悅之。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唐詩。

唐詩一首,讀來心甚悅之

唐詩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也是前人留給我們的重要文化遺產。是一顆明珠,照亮了文化發展的道路。更因為唐詩的涉獵區域豐富,成為後人去研究唐朝的政治經濟和人民生活的重要參考資料。唐詩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種。古體詩又有兩種格式,那就是五言和七言。近體詩也有兩種格式,那就是絕句和律詩。而絕句和律詩又分別有著五言絕句和七言絕句,以及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古體詩相對近體詩整體風格更加隨意,詩作可長也可短,不強求韻腳必須一致,甚至還可以變動。而近體詩則從音律句數和平仄聲以及韻腳都有著明確而嚴格的規定,不得隨意變化,律詩還要求中間四句必須能夠組成對仗的格式。

唐詩一首,讀來心甚悅之

詩發展到唐朝已經非常成熟,它在繼承了魏晉南北朝的各種民歌樂府傳統文化後,不斷推陳出新,並演變出新的形式和風格。唐詩在繼承了之前歌行體的樣式之後,更是改變成更為方便的五言和七言詩,並且應用在長篇詩歌之中。而在近體詩中更有了風格非常清新優雅的格式,可以說唐詩把詩歌發展到了一個新的境界,無論是詩歌的格式還是文字的精妙運用,都超乎了前人,後人也幾乎無可超越。唐詩的廣泛流傳就深刻說明了此點。可以說這個時期湧現出了一大批出色的詩人,他們為了追求一首經典更是嘔心瀝血。而這種精益求精的後果就是帶給我們更多更美的詩句。不過也有著其侷限性,那就是對於詩的格式要求非常嚴苛,這就使得詩人很難自由任性的發揮,也算是一個小小的短板。

唐詩一首,讀來心甚悅之

詩歌在唐朝又分為幾個重要的流派。後人在閱讀前人大作的時候,根據內容特色分為幾大主要流派,一是山水田園詩派,二是邊塞詩派,三是浪漫詩派,四是現實詩派。而山水田園詩派多描寫自然景觀,清雅恬淡,意在描寫山水田園風光,形式更多五言五絕和五律。邊塞詩派重在描寫異域邊塞風情,表達邊塞的雄壯之美和戰士的愛國之情,同時也有描寫軍旅生活的艱辛和對和平的嚮往。而浪漫詩派顧名思義就是非常浪漫,富於想象,自由奔放,抒發個人情感和理想。與浪漫詩派對立的就是現實詩派,側重描寫時事和民生疾苦,相較於浪漫主義的輕快明麗,現實主義則顯得沉悶了很多。

唐詩一首,讀來心甚悅之

唐朝有太多好的詩人和佳作,風格也是各有不同。其實詩歌作為一種文化,也是物質層面的一種折射。從深層次來看,更反映了唐朝的興衰。恰如初唐時期,唐朝初建,正是萬象更新的時候,初唐的詩歌則從混亂的戰爭中走出來,展現出蓬勃萬千的氣勢。而在盛唐時期,更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浪漫主義的代表者李白和現實主義代表者杜甫,都是生活在這一時期的高手。夾雜著還有邊塞派和田園派,幾個流派各有佳作問世,交相輝映,真是好不熱鬧。而到了中唐時期,唐朝發展已經趨向沒落,開始有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之類的事件,因此白居易在此發聲“文章合為時而著”,也因此展開了新的文學創作形式,《長恨歌》和《琵琶行》正是其中的傑出代表。而到了晚唐時期,出名的反而是擅長描寫閨中情感寫詩相當豔麗的溫庭鈞,當然還有杜牧,這也跟唐朝的沒落有著很大的關係。

唐詩一首,讀來心甚悅之

其實不管是哪個流派,或者是古體詩還是近代詩,都是我們去了解唐朝和當時人們生活和現狀的很好方式。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表達方式,有的人憂國憂民,有的人縱情山水,有的人沉湎兒女情長。不管是哪一種情感,能夠如實的表達出來並且有著真情實感,就是最好的佳作。而詩人們在作詩的過程中,其實也是對於自己人生的總結,更是自身情感的昇華。無論是開心時刻還是悲催時刻,能夠把這一刻之經典記錄下來,對於自己的回憶都是一種寄託。更有憂國憂民的偉大詩人,藉助作詩表達對於社會的不滿和建議,即使報國無門,也始終心懷天下,為了人民的疾苦而哀愁,不得不說這樣的詩人也是非常值得敬佩的。

唐詩一首,讀來心甚悅之

小編每每讀到唐詩,都不由被詩中情感吸引,彷彿一幅畫卷自由在你眼前展開,你看到了詩人所看到的美景,感受到了詩人作詩的感受,甚而還想到了自己,想到了現在。一首詩能夠帶給人的同理心何止這一點畫面感。詩更讓我們更好的瞭解古代文化,在寫作時引用古詩更添風采。而一首好的詩,無論每一個字都是詩人推敲很久,更是讓我們培養了嚴謹的作詩態度。能夠沉溺在前人給出的詩的海洋,也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兒。而粟裕更有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蒙。不知道你背誦了多少唐詩呢?又從唐詩中學到了什麼,歡迎跟小編來一起聊一聊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