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字號|匯泉樓:鎮店之魚與文化名人


老字號|匯泉樓:鎮店之魚與文化名人


濟南的江家池在明永樂年間名魚池泉,萬曆時改稱天鏡泉,人呼江家池,是因其原屬江浚祖居。江浚乃歷城人,嘉靖間官至陝西按察副使。此地東鄰帆檣雲集,小清河發源地的西門碼頭,南接店鋪林立,濟南至北京官道起點的西關大街(估衣市街),水陸要衝,黃金商地,又兼水秀泉美,人氣極旺。

老字號|匯泉樓:鎮店之魚與文化名人


據載,清光緒十二年(1886),一說為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錦盛樓飯莊創辦於池東;光緒二十一年(1895),德盛樓飯莊開業於池北。1927年,二者合一,以德盛樓為名。1937年,改名匯泉樓。這匯泉樓也算得名副其實,在不到百米的江家池街上,就有天鏡泉、醴泉、東蜜酯泉、金泉、赤泉、青泉等多處泉子。旋於江家池北增蓋二層老式建築,飯莊大堂半入泉池,垂花門樓,出廈花欞門窗,面南牆壁有濟南書法家張培志先生所書“匯泉樓飯莊”五個正楷大字。

臧克家關於吃的“二三事”


著名現代詩人臧克家先生上世紀20年代先後在濟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和國立山東大學讀書,並開始文學創作,他在《吃的方面二三事》一文中這樣回憶說:濟南有個大館子,裡面有個大水池,當中養著條條鯉魚,記得叫‘江家池’。來這館子吃飯的人,主要是為了吃這池中魚。這種鯉魚有四隻眼,很有名。叫做河鯉,產於黃河。點菜之後,廚師親自將活蹦亂跳的剛出水的魚,拿到顧客前打個照面,一會兒,擺到桌子上來的是一大碗,彷彿還加上了蘿蔔絲。味道極其鮮美,肉嫩,湯也好。

老字號|匯泉樓:鎮店之魚與文化名人


黃河鯉魚與松江鱸魚、太湖銀魚、富春江鰣魚並稱中國四大名魚。流經濟南的黃河出產一種金鱗赤尾的“龍門鯉”,堪為鯉中珍品。臧老所說的四眼鯉魚,民間也認作是黃河鯉魚的一種,最早生活在黃河故道入海處,為適應水渾難呼吸的環境,經長期演變而生成四個呼吸氣孔,後來主要定居微山湖。文中的吃法似乎是燒或清燉,其實匯泉樓的看家菜是糖醋鯉魚。江家池裡長年養著每天早晨從洛口碼頭運來的“龍門鯉”,水裡有一個單獨的養魚區,四周以鐵絲織網相隔,飼養月餘,待魚吐淨腹中泥沙,便可上桌饗客。

清末,著名廚師彭柯來此掌灶,即在江家池內蓄養鯉魚。養魚區外的大片水域,還有數百尾游魚,有鯉魚,也有鯽魚,還有一種紅色的錦鯉,都是善男信女買來放生的。江家池和南鄰的醴泉俱為放生池。濟南七十二泉中,有不少泉池都養魚怡趣,但都不如江家池有名。這裡明代即見“金鱗逐浪”的景象,“譚城淺水似濠梁,有客觀魚慕老莊。無餌無鉤閒罷釣,倦眠莎草映斜陽。”(明代晏璧詩)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筆者曾多次來到五龍潭東的江家池,看那波光耀金,看那魚翔淺底,水清至極,鱗鬣可數。隨大人上過飯莊二樓,吃過什麼卻已經忘記,有沒有糖醋鯉魚的口福,真的沒有印象了。這座魯菜名店當時名頭甚響,菜餚花樣百出,風格正宗,“大方高貴而不小家子氣,堂堂正正而不走偏鋒。”(臺灣哲學教授張起鈞《烹調原理》)糖醋鯉魚當仁不讓為其代表。它本是一道魯西名菜,源於明代,風行清代。首現黃河岸邊的重鎮洛口,後至濼源門外的匯泉樓。前面提到的彭柯就是在洛口成名,他首開用洛口醋、“龍門鯉”烹製糖醋魚的先河,使之小有名氣。自彭柯始,濟南的糖醋鯉魚就再也離不開洛口醋。後彭柯被聘至匯泉樓,亮出糖醋鯉魚的招牌菜,一炮打響,風靡整個濟南城,還被南來北往的客人將名聲帶到全國各地。清代孫兆桂《濟南竹枝詞》雲:“儂家不住西湖上,偏喜今朝醋溜魚。”詩中的醋溜魚即指糖醋鯉魚。

老字號|匯泉樓:鎮店之魚與文化名人


前面臧老的文章中曾寫到廚師要先拿活魚給顧客看一節,看完後,實際是要當場將魚摔死的。“擲地斃魚”是濟南各飯店酒館的習俗,散文家張中行《歷下譚林》一文這樣寫道:“服務員拿來一條,讓看看大小,然後用力扔向廚房,魚在地上跳動幾下,就走向刀俎了。”現代作家、文藝理論家芮麟《濟南秋色似江南》中寫得更生動:“廚子手裡捉了一尾尺多長的活江鯉,走到我們面前,問我們這尾喜歡不喜歡,我們說好的,不料他就在我們面前,提起來把活魚向地下用力一摜,‘著’的一聲,把我們嚇了一大跳。”張中行先生寫的是上世紀50年代,芮麟先生寫的是上世紀30年代的情形,再早,清末民初徐珂編撰的《清稗類鈔》有記:“酒肆烹鮮,先以生者視客,即擲斃之,以示不竊更。”不憑花言巧語,不作信誓旦旦,而是直截了當地用這種近於粗魯實則豪放的方式,表示對客人無欺,不會做出偷偷換魚的勾當。此乃濟南人性格使然。


來源 | 濟南日報

老字號|匯泉樓:鎮店之魚與文化名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