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煌與落寞交織的現代大學之母——柏林洪堡大學

當一所大學只剩下輝煌的歷史去讓人記憶了,那麼這所大學在今天的存在無疑是尷尬的!

柏林洪堡大學無疑是這種存在的典範!

但也是一種象徵!

是一種大學理念的象徵!

洪堡的大學理念在中國也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這都無法讓人忘卻!

德國大學介紹之三:柏林洪堡大學


柏林洪堡大學——現代大學之母

輝煌與落寞交織的現代大學之母——柏林洪堡大學

柏林洪堡大學(Humboldt University of Berlin)位於德國柏林市中心, 其前身是柏林大學。1810年, 普魯士教育部長威廉·馮·洪堡受命創建了柏林大學, 迄今已有近兩個世紀的歷史。二戰結束後柏林大學改名為柏林洪堡大學。

柏林大學的創辦離不開國王與首相的支持,1806年普魯士在普法戰爭中戰敗, 被迫與法國簽訂了《梯爾西特和約》, 把易北河以西的大片領土割讓給了法國, 拿破崙還關閉了耶拿大學和哈勒大學,拿破崙認為“徹底征服一個民族,最成功的的方法,就是首先打擊它的知識分子”,所以掀起了風風火火的關校運動,被拿破崙攻佔的地方只有哥廷根大學免受於難,沒有被關閉,這裡面的故事也很精彩。普魯士在反法同盟的失敗令其國王腓特烈·威廉三世蒙羞,但這位國王也確實有點教育思想,能夠認識到教育的重要性,

他說“這個國家必須通過它精神上的力量來彌補它物質上的損失”,此外在關於辦教育,威廉三世還有一句話:“正是由於貧窮,所以要辦教育,我還從來沒有聽說過一個國家因為辦教育辦窮了、最後辦亡國了。教育不僅不會使國家貧窮,恰恰相反,教育是擺脫貧困最好的手段

”。

從這一點來看,他無疑是一個值得敬佩的。他任命卡爾·施泰因為普魯士首相併授予他廣泛的權力進行改革。施泰因清楚地認識到有必要進行教育改革, 而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部分就是在柏林創辦一所大學。

普魯士已經擁有多所著名的大學,為什麼施泰因要在柏林再建一所大學呢?這可以從一個小事說起。1804年,博物學家亞歷山大·馮·洪堡 (Alexander von Humboldt, 1769-1859) 從美洲回到普魯士, 腓特烈三世希望他能留在柏林。亞歷山大·洪堡去了那裡, 卻意外生病了。“這個地方既狹小又死氣沉沉, ”他抱怨道,“這裡的人是如此的膚淺,更糟糕的是這個地方寸草不生, 天空又總是灰濛濛的。”不久, 他就離開了柏林而去了巴黎。

其實柏林並沒有亞歷山大·洪堡所描述的那麼可怕。柏林當時有歐洲最好的沙龍之一。施萊爾馬赫曾對這種沙龍大加讚許, 他認為自己從中獲益匪淺。但是柏林的學術機構並不發達。那時柏林僅有少數的學校, 如礦業學院、柏林工業大學的前身——夏洛騰堡工業學校、藝術與科學研究院、夏麗特醫院以及建築學院等。所有這些機構既不做研究, 也不培養專業人才。施泰因認為柏林就缺少一所有影響力的大學。為了進行教育改革, 他在內政部增設了文化教育司,專門負責全國的教育事務。而他心中文化教育司長的理想人選正是亞歷山大·洪堡的哥哥,當時在羅馬任外交官的威廉·馮·洪堡。

輝煌與落寞交織的現代大學之母——柏林洪堡大學

威廉·馮·洪堡的雕像

維廉·馮·洪堡(1767 一1835),洪堡早年在哥廷根大學學習,之後成為普魯士十分有影響力的政治家和語言學家。他在青年時期就受到啟蒙運動的影響,法國大革命發生之後,他去巴黎進行了短暫的旅行,目睹了當時法國社會發生的變化, 渴望德國社會也能進行改革。自由、平等、民主的思想在歐洲深入人心,德國著名的哲學家康德和費希特也在不同程度上接受了這些思想。康德提出了著名的三條公論來表達他的社會理想:人人自由;人人平等;人人自主。費希特認為,社會的目的是保障自由, 改善人類;國家不是目的本身,而是手段。洪堡的社會觀和國家觀與這兩位哲學家接近, 曾在《論國家的作用》一書中表達了自己對於國家這個概念的思考, 國家是為保障人的自由而建立的。在對人的教育和培養上, 國家應該遵從人的自由的本質。

輝煌與落寞交織的現代大學之母——柏林洪堡大學

亞歷山大·洪堡

他認為一個探索科學真理的人不僅應該探索科學知識,而且應該具有全面的判斷能力和行動能力,關心社會的全面發展,關心人類的生存環境,參加社會實踐,因為科學對洪堡來說就是人與世界的互動。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大學必須在一種中性的追求真理的氛圍中培養學生從事公民工作。短短的18個月任期中,他做成了兩件影響十分深遠的大事。

一件是全面改革普魯士教育,制定包括學制、課程、教學法、考試、學校管理和師資等一系列的改革方案。這項改革決定了德國以後好幾代的教育發展方向。

第二件就是促成了柏林大學的建立,確立了大學的原則和發展方向。改革之後的柏林大學成為“除去鐐銬”的無拘無束追求真理的地方,而不再只是宗教教義的宣講和傳播機器。這種辦學理念在世界上廣為借鑑,維廉·馮·洪堡也被稱為現代大學之父。

威廉·馮·洪堡為創辦一所自由的、人道主義的和愛國主義的大學,任命和邀請了一批專家學者到大學任教。其中著名的學者有神學家 F·埃倫斯特·丹尼爾·施萊爾馬赫、醫學家克里斯托夫·威廉·胡 菲蘭德、語言學家奧古斯特·博克、法學家薩 布尼、農學家臺爾、化學家馬丁·海因裡希·克拉普羅特、哲學大師約翰·飛特里布·菲 希特等。柏林大學成立時只有4個系,即法律系,醫學系,哲學系和神學系。第一個學期僅有52名教師和256名學生。

柏林大學從一成立起, 就確定了教學與科研相結合、全面實施人文教育的辦學宗旨。其大學精神———洪堡精神可謂現代大學精神之源。學術界所公認的包括學術民主和學術自由等在內的現代大學制度與柏林洪堡大學息息相關。洪堡所倡導的學術和教學自由,以及教學與學術研究相統一的原則,對歐洲和北美大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所以, 洪堡大學是德國大學的表率, 也是許多國家的大學效法之楷模。在歐洲, 有巴黎大學是大學之母、柏林洪堡大學是大學之父之說。人們不得不承認, 柏林洪堡大學對歐洲乃至全世界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輝煌與落寞交織的現代大學之母——柏林洪堡大學

1818 年,德國著名的古典哲學家、古典唯心主義集大成者 G·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爾應邀從海德堡來到柏林這所新大學任哲學系主任一直到1831 年去世,後於1830 年擔任大學校長。他作為教授,一直堅持給學生上課。在他的影響下,國內各派哲學家彙集於柏林域,使該市成為德國和歐洲的哲學中心。

輝煌與落寞交織的現代大學之母——柏林洪堡大學

黑格爾

1827年,德國著名的自然科學家、國家科學院院士、威廉·馮·洪堡的弟弟亞歷山大·馮·洪堡重新回到柏林,應邀在大學任教並繼續從事研究工作。在他的倡導下,學校率先開辦了地理學和生理學等新學科。他根據自己考察成果所作的著名學術報告《宇宙》,曾使一直重視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的弗里德里希·威廉大學出現了研究自然科學的高潮。不久之後,數學 、物理學和醫學也有較大發展。1840年,該校招生人數達 1750 多名,成為德國最大的高等學府,並以其教學、科研和現代課程設置著稱於世。

1842年,物理學家古斯塔夫·馬克努斯在他的住所一一庫弗爾格拉本大街 7 號為該 校建立了第一個物理實驗室(也是德國首家 同類實驗室)。時隔不久,根據能量守恆及 轉換定律的奠基人之一赫爾曼·馮·黑爾姆霍茲的建議創建了該校的物理學研究所,併成為國內外著名學者彙集的地方。其中有德國著名的物理學家海因裡希·赫茲(頻率單位赫茲就是為紀念這位柏林新型大學的優秀 畢業生和物理學家而命名的),光速的測定者、俄國物理學家波約特·恩·雷勃代夫等。

1865年,化學家 A·威廉·馮·霍夫曼應邀到這所大學執教。在他領導下,化學系於1869 年,由埃米爾·菲舍爾設計建造的化學樓投入使用。在這幢被稱為“火柴盒” 的大樓裡孕育了好幾代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其 中也包括菲舍爾本人(他於1902年獲獎,成為德國第一位榮獲此項獎的化學家),以及奧托·哈恩(於1944 年獲獎,他曾是柏林洪堡大學第一個放射化學試驗室的創始人) 。

柏林洪堡大學的數學幾乎和物理學、化學同步發展,19 世紀 30一40 年代數學系 被譽為“柏林的方向”。到19 世紀末,在第二次數學研究高潮中,湧現出了柏林數學界三星,即數理數學家雷奧波爾德·克羅內克爾和愛恩斯特·庫默爾以及函數理論和微分方程式理論數學家卡爾·魏爾施特拉斯。

柏林洪堡大學的醫學事業隨著自然科學 的發展也取得很大成績。1856年,細胞病理學和現代人類學的創始人魯道夫·菲爾科擔任病理研究室主任。他建立的解剖陳列室至今仍有較高的科學價值。這位學者在這所大學執教 50 餘年,1892一1893年擔任校長畢業於德國格廷根大學的世界著名細菌學家羅伯特·科赫在任該校醫學教授期間創辦了衛生研究所,由於他對各類病原細菌的認真研究和一系列重大發現,於1905 年榮獲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1882 年,大學醫學院一一莎麗特醫院在對傳染病的研究中發現了結核病病因,因而得到醫學界的高度評價 。

其實從柏林大學成立伊始,作為地處普魯士政治中心的大學,就收到了來自普魯士多方面的支持,在發展過程之中“普魯士文化教育部絕不允許其他大學在學科發展的速度上超過柏林大學, 而柏林大學的轟動性發展也從不缺乏來自國家的強烈推動力”,從柏林大學1810 年創建到 19 世紀60 年代,不過是德意志五大名校之一,但在70 至80 年代的教授崗位設立浪潮中,卻增加了8 名人文科學教授和10名自然科學教授, 整個教授集團的規模也由1866 年的54 名上升到72名。這使它在全國大學中的排名不斷前移,1881年後就已經牢牢佔據了德國大學第一位。所以在國家的大力扶持之下,柏林洪堡大學也用了近70年才超過哥廷根大學、哈勒大學和波恩大學等學校,成為德國名副其實的第一學校。

柏林洪堡大學近兩個世紀的辦學歷史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培養和造就了一大批世界著名的學者和大師,柏林洪堡大學產生了諾貝爾獎獲得者共有29名(大學排行版中統計為40人,居於哥廷根、海德堡大學之後,維基百科中現實是55人)。著名學者中有如邁克爾遜、李普曼、布勞恩、維恩、勞厄、普朗克、愛因斯坦、弗朗克、赫茨、海森貝格、薛定諤、玻恩等人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凡霍夫(1901,第一個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菲舍爾、拜爾、布赫納、維爾施泰特爾、哈貝爾、奈恩斯特、菲舍爾、德拜、博特納特(1939,但未接受)、哈恩、迪爾斯等人獲得諾貝爾化學獎;蒙姆森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施特雷澤曼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輝煌與落寞交織的現代大學之母——柏林洪堡大學

雅各布和威廉格林

此外,曾任職或就學於該校的著名學者有哲學家黑格爾、法學家卡爾弗裡德內西·凡撒非尼亞、訓古學家奧古斯特·波克、著名詩人海涅、古典唯物主義哲學家費爾巴哈、著名的國際工運活動家威廉·李卜克內西、德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卡爾·李卜克內西等。愛因斯坦1914 年應M.普朗克和W .能斯脫的邀請, 從蘇黎世聯邦工業大學回德國任柏林洪堡大學教授, 直到1933 年。

馬克思曾於1836 -1841 年在洪堡大學攻讀法律專業。恩格斯曾於1841 -1842年期間在柏林洪堡大學學習歷史、哲學、文學、藝術和外語。我國周恩來曾於1922 年2 月由法國遷居德國柏林在洪堡大學勤工儉學。羅家倫、宗白華、陳康、王淦昌等人都曾在柏林洪堡大學就讀過。蔡元培先生留德期間, 廣泛吸取了柏林洪堡大學的古典大學思想, 並且在任北京大學校長期間豐富了北大的辦學理念。

柏林大學的成功也影響了德國乃至世界的大學教育模式。不僅德國國內紛紛以柏林大學為範本進行大學改建, 國外也出現了仿照柏林大學的模式建立的新型大學, 如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美國第一所研究型大學)。實際上,以柏林大學為代表的德國大學模式成了全世界的楷模。而這種強調教研合一的大學使得德國的研究環境到了19世紀中期有了很大的改變,“研究工作已經成為大學學歷所必須具備的資格, 並且也是教授功能的一部分。”新型的大學模式給德國帶來了科學上的繁榮, 對德國工業化的發展和綜合國力的提高, 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到了19世紀末期, 德國在科學的各個領域已經居於領先地位。

“一戰”後柏林大學開始走入低潮。由於國內通貨膨脹嚴重, 學術中產階級的生活變得窘迫, 教授的職位失去了吸引力, 大學逐漸不能吸納新的人才。希特勒攫取政權後所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對於柏林大學來說更是一場浩劫。在德國盛行的“反猶主義”使得猶太學者和學生被強行驅逐甚至慘遭迫害, 納粹黨的反對者也遭受同樣的命運。包括愛因斯坦在內的著名猶太教授紛紛被迫離開柏林, 這無疑是整個德國知識界的巨大損失。

柏林大學歷史上最為恥辱的一個時刻發生在1933年5月10日。那天, 在緊鄰大學的倍倍爾廣場(Bebelplatz) ,加入納粹黨的學生及教師縱火焚燒了洪堡大學圖書館大量被認為是“異端邪說”的圖書, 這其中包括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海涅、愛因斯坦、高爾基、羅曼·羅蘭、海因裡希·曼和托馬斯·曼等人的著作。更多的人因此而離開了這個曾經被譽為人文思想家園的地方。在這場長達十幾年的浩劫之中, 柏林大學跌落了歷史的底谷。

二戰結束後, 德國分裂成了東德和西德。柏林大學位於東柏林,被德國社會主義統一黨接管。由於不滿柏林大學政治氛圍,部分學生和教授出走西柏林。1948年10月, 在美國佔領當局的支持下,這些學生和教授在那裡成立了柏林自由大學(寓意是自由的柏林大學)。1949年, 為了紀念對柏林大學做出巨大貢獻的洪堡兄弟,東德的柏林大學被改名為柏林洪堡大學。

洪堡大學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進行了改革, 德國社會主義統一黨的方針政策得到貫徹, 與蘇聯及東歐集團的大學之間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到了20世紀70年代,洪堡大學又開始與西歐許多大學有了正式的學術合作。之後, 又陸續與世界各地的著名大學開展了雙向合作。

兩德合併之後, 洪堡大學迎來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20世紀90年代,柏林政府一度想恢復洪堡大學舊時的名氣, 將其塑造成為德國最好的大學。這也使得其一度增長得十分迅速。然而, 到了90年代末,主要是由於經濟上的原因, 柏林大學在短短的幾年之內慘遭兩次精簡, 無疑是對這所古老大學的一次沉重打擊。

輝煌與落寞交織的現代大學之母——柏林洪堡大學

洪堡大學主樓

洪堡大學在哪裡?

柏林大學的輝煌不再。今天每當看到世界排名時候,看到德國大學的排名就會發現這些大學輝煌不再了,看看柏林大學的排名、看看哥廷根大學的排名,瞭解這段歷史越發覺得這種落寞!“洪堡大學之所以成為現代高等教育發展史上的里程碑, 就在於它徹底改變了中世紀大學的傳統辦學模式, 確定了科學研究和學術民主在大學裡的地位。但是,任何先進的辦學理念都不能使一個學校永葆一流,而必須與時俱進。社會發展了,學校如果固守原來的理念,就會停滯甚至倒退。洪堡大學已經走過了近兩百年的風雨歷程,如今,它越來越暴露出教育模式死板,官僚氣息嚴重, 教授年齡偏大,論資排輩現象嚴重,年輕人成長緩慢,缺乏國際競爭力等不利於高等教育發展的矛盾和問題”。但是規則的改變對德國這個循規蹈矩的國家來講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困擾洪堡大學乃至整個德國高等教育機構的問題可能很難有所出路。正如施密特所說:“德國已經沒有一所大學能夠在國際上獲得像一戰前和魏瑪共和國時期的德國大學那樣的聲譽了”。

柏林洪堡大學共設有11個專業學院及各種中心研究所,它的醫學系是歐洲最大的。學科包含了人文、社會、文化、人類醫學、農業、醫學和自然科學等領域的所有基礎學科,還設有全德國惟一開設的學科-社會性科學。專業齊全,現有224個專業,其中19個專業設有理科碩士專業,59個專業設有文科碩士專業。此外包括了12個語種的翻譯專業,其中4個是東歐語言。

柏林洪堡大學以理科、人文、社科、生命科學最為擅長,工科相對較弱。柏林洪堡大學的地理、社會學、現代語均排名過德國第一;工程方面,計算機科學是柏林洪堡大學最為突出的專業,排名德國第三,僅次於慕尼黑工業大學和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理科方面,數學排名最高,為德國第三位。柏林大學的哲學系也很強,目前已經擁有15個教席(全德國最大的哲學系之一,而德國很多哲學系的教席只是3-5個)

總體來看,在世界大學排行榜中,2019QS中排名121位,THE中排名67位,基本位於慕尼黑工大、慕尼黑大學和海德堡大學之後,雖然經常說德國大學不是很強大,但總體也不弱,在THE排名前100名中,2017-2018年有10所,進入前200名的有20所,諸多大學實力比較均勻,理工科大學在排行中仍然是更佔據優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