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類小瓜蟲病與嗜酸卵甲藻病的鑑別與防治

魚類小瓜蟲病又叫白點病、白衣病。魚類寄生嗜酸卵甲藻時為打粉病,又叫白鱗病、卵甲藻病,俗稱白衣病。這兩種病的臨床症狀相似,都表現是病魚體表黏液增多,皮膚和鰭上均出現小白點,低溫時節易流行。不易區別,常貽誤治療時機。

鱼类小瓜虫病与嗜酸卵甲藻病的鉴别与防治

(白點病)

病原體不一樣

小瓜蟲病的病原是小瓜蟲,生活週期分為營養期和胞囊期。營養期幼蟲鑽進魚的皮膚或鰓內,吸收養料生長髮育,同時刺激寄主組織增生,形成一個白色膿泡。

鱼类小瓜虫病与嗜酸卵甲藻病的鉴别与防治

(患有打粉病的金魚在其尾鰭基部常伴有充血的特徵)

打粉病的病原是嗜酸卵甲藻,適合生活在酸性水質(故名"嗜酸"),體外有一層透明的玻璃纖維壁,體內充滿澱粉粒和色素體,中央有一圓形的核。它的成因主要是因為水質酸化。

鱼类小瓜虫病与嗜酸卵甲藻病的鉴别与防治

(打粉病)

症狀不一樣

小瓜蟲是寄生性原生動物,每年4月~5月、10月~11月、水溫為15℃~20℃時是小瓜蟲的流行盛期。對寄主無嚴格選擇性,幾乎能感染所有的淡水魚類,對體表光滑的無鱗魚、鱗片不發達的細鱗魚以及熱帶魚類的危害尤其嚴重。

鱼类小瓜虫病与嗜酸卵甲藻病的鉴别与防治

小瓜蟲感染的魚,在皮膚和鰭上佈滿了比油菜籽略小的白色點狀囊泡,病魚食慾減退、遊動遲緩,有時呆浮水面,有時集群繞池遊動。後期白點連成片,嚴重時病魚體表似覆蓋一層白色薄膜,鱗片脫落,鰭條開裂、腐爛。鰓上黏液增多,鰓小片被破壞,影響呼吸,嚴重的併發水黴病。這種病的成因大多是因為溫差過大所導致。

病魚的身上一開始會出現少量的零星白點,這種白點一般的不會成片的爆發,而且白點要比打粉病的大,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病魚的魚鰭末端不會出現紅血絲和潰爛症狀,只有到後期嚴重時才會大量的爆發白點。

嗜酸卵甲藻感染的魚,初期在池塘中擁擠成團或在水面上形成1~3個小圈,環遊不息,魚的背鰭、尾鰭及背部先後出現白點,白點逐漸蔓延全身至尾柄,且在白點之間有紅色斑點,病情嚴重的魚體表白點在尾柄、體兩側、頭部連接處重疊,全身像塗了一層粉一樣,鱗片部分脫落,體表發炎、潰爛。

患病的魚兒初期身體上的黏液會逐漸的增多,各鰭末端會出現一些似粉狀的小白點,並且白點增加的速度極快,就像下雪了一樣,隨之而來的就是各鰭末端的潰爛和紅血絲,這些小白點在魚體上會成片的增加,就像是在魚兒的身上塗了一層粉,所以稱之為打粉病。

鱼类小瓜虫病与嗜酸卵甲藻病的鉴别与防治

(顯微鏡下的小瓜蟲)

小瓜蟲病的防治

治療很難,由於外面包被一層較厚的宿主保護層,藥物難以滲透,所以很難將它們殺死。

1.小瓜蟲懼怕高溫,所以升溫治療是最好和最簡便的方法。將水溫提高,寄生蟲會因水溫升高而導致其包囊膨脹破裂,自動脫離魚體。但對反覆感染白點病的魚情效果欠佳,必須同時用藥物浸洗或潑灑才能轉危為安。

2.發病後,每立方米水體用3~5克石硫合劑(石灰硫磺液,既可熬煮又有市售)和0.2~0.3克90%的敵百蟲溶液加水全池潑灑,連用5天,一般施藥10天后,病魚可停止死亡。

3.全池遍灑辣椒和生薑,每畝每米水深用辣椒粉533~800克和生薑100~1500克,(細化分別為0.8-1.2克和1.5-2.2克)。一起加水煮沸30分鐘後連渣帶汁全池遍灑,每天潑1次,連用2~3次。

4.水族缸中觀賞魚發病,有人試用將粗鹽放人水族缸中,加入硫酸銅充分溶解,在充氧的條件下浸洗病魚5~8分鐘,24小時後見體表白點脫落(注意:有些觀賞魚對硫酸銅比較敏感,用前一定要徵詢專業人員意見)。

5.用40毫克/升的福爾馬林溶液對魚體浸洗,3天后再治療一次,可以達到較好的效果。

6.高錳酸鉀的治療,最小治療濃度是2克/立方米。如果水體富營養化,水體中的藻類過多,則需要20克/立方米,使水體變成葡萄酒紅色,視水色變淡時即需加藥致顏色保持水體葡萄酒紅色8小時以上,有人用10克/立方米濃度的高錳酸鉀進行短時(20分鐘)浸泡治療小瓜蟲病也是有效的。

7.市售專殺小瓜蟲藥物。目前有廠家己生產出專殺小瓜蟲藥物,可參考使用。

鱼类小瓜虫病与嗜酸卵甲藻病的鉴别与防治

(顯微鏡下的嗜酸卵甲藻)

打粉病的防治

嗜酸性卵甲藻喜歡酸性水質,我們治療時將水質調節為偏鹼水體即可。

1.定期每立方米水體用10~25克生石灰化漿潑灑消毒,控制水體不偏酸性。

2.打粉病發生時,用20~25克生石灰化漿潑灑,連用2~3次,調節池水PH值至8-9左右。

3.將病魚轉到微鹼性魚池內養殖。

4.使用碳酸氫鈉(小蘇打)每立方米水體用10~25克,把養魚用水調節成8以上的弱鹼性水質,此病就可以治癒。(本文轉自【特種經濟動植物、水花魚】。如有版權問題,敬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