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地餐飲品牌進駐上海敗局反思:為何水土不服?

外地優秀餐飲品牌進軍上海

該如何遵循上海餐飲市場的規律?

通常從外地開來上海的餐飲品牌,都是優秀的企業,他們有自己成熟的機制。但,往往就是這類的品牌最容易栽跟頭。或許驗證了那句老話:淹死的都是會游泳的。

我曾經思考過,那些失敗的餐飲品牌在上海犯下的錯誤。有產品的、有環境的、有選址、有經營不善的等等……細細琢磨起來,這些問題,最終都歸結到一個常識——“不遵循上海餐飲市場規律”

外地餐飲品牌進駐上海敗局反思:為何水土不服?

不遵循市場規律的結果只有:關門

這是思維慣性導致的,也可以理解成思維惰性。

不信,你讓他從上海選一個品類回當地,她肯定不會照搬硬套。面積有多大,菜單設計,產品怎麼調?他能一一列出,各方面兼顧;可是,她把當地餐廳開到上海,就出現了1比1複製的局面,美其名曰:以不變應萬變。

為什麼上海餐廳帶回去要改變,而當地餐廳開到上海來就一成不變?

其實,就是懶。

作為決策人,他了解本地的消費者、市場規律,能做對外來的品牌進行適應性的調整;可是他不瞭解上海,但他也不繫統地、認真地去了解這個市場以及當地的遊戲規則。

外地餐飲品牌進駐上海敗局反思:為何水土不服?

最終門店出現戰略上的錯誤,

導致整體失敗收場。

很多優秀的外地餐飲品牌退出上海的時候,消費者自始至終是高度認可他們的口味和服務,不得不說非常惋惜。

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有志於進駐上海的餐飲品牌決策者們,有所啟發。

外地餐飲品牌進駐上海敗局反思:為何水土不服?

一、裝修

多一道門,3年損失216萬

◆ ◆ ◆ ◆

外地餐廳開來上海的時候,在裝修上經常犯錯。

裝修設計沒想到“空間利用率”;

不瞭解上海人對環境的挑剔程度;

生搬硬套,不結合當地風土人情;

……

前兩天在上海徐彙區某商圈,看到一家疑似北京開過來的品牌。第一眼看上去,感覺門店整體裝修的很用心,具有鮮明的北京文化。但似乎老闆過於表現老北京文化,反而忽略了商業本質——空間利用率。

外地餐飲品牌進駐上海敗局反思:為何水土不服?

上海某餐廳生搬硬套北京2道門設計

就門口這道2道門來說,在北方這樣的設計裡常見,初衷是保暖。因為,北方冬天冷風大,尤其是街邊的商店,門一開,裡外沒有阻擋,冷風直往裡面灌,裡面的人可受不了。

所以北方的餐廳講究一點的大多是2道門,2道門之間的面積可大可小。只要不是2道門一起開,無論單開那一道,冷風都不會倒灌。這算是北方街頭餐廳在裝修設計上的一大特色。

外地餐飲品牌進駐上海敗局反思:為何水土不服?

北京街頭餐廳的設計2道門

上海,雖然到冬天也冷,但遠沒有冷到北京這種地步。因此,不需要這種雙道門的設計。如果是處於表現老北京文化的目的,這種犧牲空間的做法,未免代價太大。

這2道門之間的面積,可以容納至少1張餐桌。如果按照其標註的145的人均來計算,假設500元的桌均,一天接待4桌,一個月少進賬6萬,一年損失將近72萬!開業至今長達3年多了,累積少賺將近216萬

如果再把這點面積的房租加進去,一反一正,單店盈利能力直接下降。

外地餐飲品牌進駐上海敗局反思:為何水土不服?

更何況上海這座城市寸土寸金

當然,這也不能全賴決策人和空間設計師。在其他城市,房租比較低,門店可以多支出一些空間去造景。

可在上海這寸土寸金的地方,餐廳空間的佈局要每一分錢都要花在刀刃上。而且,上海的消費者很吃裝修這一套,再好的裝修,3-5年不換消費者就膩了,決策者如果不能在3年內回收成本,接下來的日子很難過。

所以,在上海的老餐飲人,被市場倒逼的不得不追求“空間利用率”。

二、選址

沒有考慮周邊3公里,3年內的變化

◆ ◆ ◆ ◆

成熟的外地餐飲品牌進駐上海,選址基本不會犯大錯,他們知道什麼樣的場子適合自己,對於場子的好壞心裡也是門兒清。

但事實上,很多外地餐飲品牌在選址時:好的位置已經有人,可選的鋪子不是租金太高就是位置太差。

所以,很多外地開來上海的餐飲品牌,乾脆選擇新開的商場。因為這是新的商場,他潛意識裡願意相信自己選擇的商場未來一定人氣旺——本質上,這就是逃避思考之下的賭博。

還有一些是被本地商場從外地引進來的品牌,他們被邀請來開店。也只是停留在當下的層面去看,卻沒有考慮過這個地段方圓3公里內,3年內會是什麼樣?

外地餐飲品牌進駐上海敗局反思:為何水土不服?

青石玖宮開業時曾邀請張智霖剪綵

就像當初紅極一時的“青石玖宮”,從武漢第一次開來上海,選擇在虹橋天地開業。

虹橋屬於交通樞紐,可以輻射整個長三角,地理位置優越。在當時看來,虹橋在當時屬於新商圈,周邊設施還未成型。

市區顧客開車導航也常常找不到門店,因為到處在裝修、封路。不成熟商圈極大影響虹橋店的生意。加上高昂的租金和人員成本,青石玖宮每月虧損高達近40萬 ,最終退出市場。

外地餐飲品牌進駐上海敗局反思:為何水土不服?

三、客群

定位模糊,前廳後廚抓瞎

◆ ◆ ◆ ◆

不清楚自己的客人是誰?

不知道要做什麼樣的菜?

有些外地非常棒的餐飲品牌,開到上海經常會犯這類問題。

明明是開在商場,定位於快時尚的餐廳,偏偏要整幾張大桌,他心裡想的是有了大桌可以一次性接待多人消費。

殊不知,在上海傳統意義上的大家庭很少。這裡面原因太多,就不展開細講。總之,在上海就餐的群體,基本都是2-4人左右的小家庭、朋友小聚,到了商場這種情況更加明顯了。這些東西,是不會寫在教科書上的。

外地餐飲品牌進駐上海敗局反思:為何水土不服?

上海商場客群還是2-4人多

後廚也是,為了體現正宗原汁原味,不惜花大成本空運當地的新鮮好食材,按照當地工藝來做,廚師和老闆嘗後,覺得花了這麼高的成本,做出來的味兒又這麼正宗,懂吃的人肯定喜歡。結果,消費者端反響平平。

外地餐飲品牌進駐上海敗局反思:為何水土不服?

為適應外地人,小天鵝發明了鴛鴦鍋

這種以不變應萬變的策略,是對真實客觀環境缺乏洞察和判斷,也是外地品牌在當地的自我迷失表現。

上海餐飲競爭激烈,客群被精細分割,企業不得不去研究自己的客戶群體,儘自己的環境、服務、菜品,去滿足目標客戶。

外地餐飲品牌進駐上海敗局反思:為何水土不服?

四、招聘

團隊建制不齊,決策者的失誤

◆ ◆ ◆ ◆

店開了快一個月,員工還沒招齊,團隊建制不齊。很多外地餐飲品牌第一次入駐上海的時候,都遇到這個尷尬。

招不到人,這不是抉擇者的能力問題,而是他當初在構思門店時,招聘這一項,習慣性以當地招聘情況,來推斷上海的招工情況,卻沒有反思一下,假如上海比當地難招人,我該怎麼辦?

外地餐飲品牌進駐上海敗局反思:為何水土不服?

招聘難,完全是可以提前規避的問題

當門店瀕臨開業,仍然沒有招齊的時候,他又靠“慣性思維”來補救——門店口掛招聘告示。碰上新開業的商場,正在裝修,告示都掛不起來。暗自感傷,上海生意難做……

外地餐飲品牌進駐上海敗局反思:為何水土不服?

五、營銷

營銷無亮點,全憑口味好

◆ ◆ ◆ ◆

有道是“北方人過冬靠暖氣,南方人過冬靠一身正氣”。

外地餐飲品牌入駐上海,除非是全國知名品牌,例如:汕頭八合裡海記牛肉店,上海中山龍之夢店花很小的營銷成本,也能做到開業爆滿。

剩餘那些知名度僅限於當地的餐飲品牌,那就需要結合上海的實際情況,進行策劃活動組織廣告設計與投放。

關於開業營銷的方案,具體可以看我之前寫過的文章《餐飲營銷實例:開業不打折、不做廣告,還能做到商圈第一?》。這裡就不再贅述。

外地餐飲品牌進駐上海敗局反思:為何水土不服?

靠等,是等不來客人的

然而,很多餐飲品牌決策者,仍然抱著老思路——開業營銷就是打折。打折結束後,再等客人上門,靠口味讓客人下次再來。

在餐廳數量並不多、人口流動性較穩定的城市,這種口碑營銷,確實能給門店帶來新生力量。可是上海人來人往,這個客人今天住在這兒,下個月可能就搬到其他地方或者回老家了,這就損失了一個客源。

• 結語 •

我接觸過很多來自外地的餐飲品牌,協助他們在上海開業策劃、調整門店,很多品牌真的很用心、做的也很好,他們關門的時候,大眾點評上仍然會有消費者評論:“好可惜呀,這家店非常好吃,怎麼就關了呢?”

誠然,選址、裝修、定位、招聘、營銷,只是外地優秀餐飲品牌入駐上海失敗原因當中的一部分。我說不完,也不可能說得完。

因為,這些法與術層面的延展實在是太多了,又不停地在翻新,真正關乎成敗的還是“道”層面的思考與規律探索——

決策者,是否真的考慮過“遵循上海餐飲市場的規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