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土也是藥?——從現代醫學分析、中醫角度談「水土不服」

水土不服

隨著交通的發達和旅遊業大發展,全國各地甚至世界各地人員流動的頻繁,初到新的環境,很多人都會出現各種不適應當地環境的情況,諸如食慾不振、精神疲乏、睡眠不好,甚至腹瀉嘔吐、心慌胸悶、皮膚痛癢、消瘦,皮膚出現紅斑、痘痘等,這就是我們俗稱的“水土不服”。

水土不服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形容身體與環境產生的不良反應。

泥土也是藥?——從現代醫學分析、中醫角度談“水土不服”

解釋:

對於一個地方的氣候條件或飲食習慣不能適應。

出處:

《三國志·吳志·周瑜傳》:"不習水土,必生疾病。"《宋書·索虜傳》:"道理來遠,或不服水土,藥自可療。"

【示例】 :大抵此症,起於飲食失調,兼之~,食積於小腹之中,凝滯不消,遂至生熱,升至胸中,便覺飢餓。(明·馮夢龍《醒世恆言》卷二十八)

泥土也是藥?——從現代醫學分析、中醫角度談“水土不服”

人的身體健康與自然環境有密切關係,自然界各種因素均對人體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如氣候、聲音、飲食習慣等。但是,人也有適應自然環境的能力,這種能力的大小因人而異。當人們由於改變了地理環境而發生的身體不適,如食慾不振、精神疲乏、睡眠不好,甚至腹瀉嘔吐、心慌胸悶、皮膚痛癢、消瘦,皮膚出現紅斑、豆豆等俗稱為“水土不服”。

在正常情況下,人們的皮膚、 黏膜以及與外界相通的腔道,都有細菌、真菌等微生物存在,這些菌群互相依賴,互相制約,彼此和平共處,相安無事,維持著人體與外界的平衡,這些正常菌群對人體不僅無害,反而有益。它們促進食物消化,而且抑制致病菌繁殖,這在醫學上被稱為生態平衡。

泥土也是藥?——從現代醫學分析、中醫角度談“水土不服”

當人們外出時,由於生活環境使正常菌群的生活環境發生了變化,機體各部的正常菌群在種類、數量、毒力等方面都會發生變化,有些平時與機體共存的致病菌由於得不到制約,就會使人得病,而那些平時正常提供營養物質、幫助消化吸收的細菌也會受到抑制而減少,從而出現“不服水土”的症狀,用醫學術語來說,就是“菌群失調症”。水土不服當中,尤以“腹瀉”更為常見。水土不服而引起腹瀉的常見原因,是飲食上出了一些問題,比如:

1.飲食受到病毒如輪狀病毒, 細菌如大腸桿菌(最常見)、志賀氏桿菌、沙門氏桿菌、金黃色葡萄菌,寄生蟲如梨形鞭毛蟲等的汙染。

泥土也是藥?——從現代醫學分析、中醫角度談“水土不服”

2.飲食不潔。

3.飲食不節制。

4.飲食時,忽熱忽冷。

5.飲食的營養不均衡。

泥土也是藥?——從現代醫學分析、中醫角度談“水土不服”

首先不要緊張,要從思想上認識到這是由於環境突然改變而產生的身體不適應。有的人只要休息幾天,熟悉一下週圍環境,讓人體生理功能作相應的調整,逐漸適應新的環境,這些不適症狀就會逐漸消失。如症狀比較明顯,長時間不能消失,可服用少量藥對症處理。如睡眠不好,少量、短期服用鎮靜安眠藥物;如胃口不好,消化不良,可服用保和丸、多本科片等幫助消化,提高食慾;如嘔吐、腹瀉可服用胃復安,氟哌酸等;皮膚瘙癢可服用息斯敏等。只要保持心情愉快,消除緊張心理,積極主動地去適應新的環境,這種水土不服是可以克服的,一般不需特殊治療。

近年來,到外地旅遊度假的人越來越多。可是,許多人到了外地尤其是國外,常會出現失眠乏力、食慾不振、腹脹、腹瀉等症狀,有的人甚至患上蕁麻疹,滿身起了紅疙瘩。

泥土也是藥?——從現代醫學分析、中醫角度談“水土不服”

這也是人們通常所說的“水土不服”。 在異地,水土中微量元素的分佈、土壤的酸鹼度及有機物含量,與原居住地相比都發生了較大變化,人的機體暫時不能適應氣候、水質、飲食等生活環境的突然改變,就會產生一系列不適症狀,比如,食物或水中的鋅缺乏會影響食慾,鐵過量會導致頭暈乏力。

另外,當地的水質及飲食結構還會改變人腸道內正常菌群的類別及數量,破壞腸道菌群原有的生態平衡,導致胃腸道紊亂,使人出現腹脹、腹瀉等症狀。

初到外地時,如果身體不適,不妨採取以下措施:

第一,睡前飲用蜂蜜。中醫認為,水土不服的發生與脾胃虛弱有密切關係,蜂蜜不僅可以健脾和胃,還有鎮靜、安神的作用,因為蜂蜜中所含的葡萄糖、維生素以及磷、鈣等物質能夠調節神經系統功能紊亂,從而促進睡眠。

泥土也是藥?——從現代醫學分析、中醫角度談“水土不服”

而且,因環境改變引起的 腸道菌群失調,還可能引起便秘,適當飲用蜂蜜也是不錯的辦法。

第二,常喝茶。茶葉中含有多種微量元素,可以及時補充當地食物、水中所含微量元素的不足;茶葉還具有提神利尿的作用,能加速血液循環,有利於致敏物質排出體外,減少蕁麻疹的發生。

泥土也是藥?——從現代醫學分析、中醫角度談“水土不服”

第三,品嚐“風味特產”要適量,多喝酸奶。酸奶中的乳酸菌有助於保持腸道菌群的平衡,能最大限度避免胃腸道紊亂誘發的腹痛、腹瀉等不適。如果不慎出現了腹脹、腹瀉,必要時可服用嗎叮啉或黃連素片,噁心嘔吐者可服胃復安。

泥土也是藥?——從現代醫學分析、中醫角度談“水土不服”

第四,很多人還會出現咽喉疼痛、口腔潰瘍、鼻出血、便秘等“上火”症狀。應儘量保持原有的生活習慣;作息正常;選擇與原來口味相近的食物;少食辛辣,多吃清淡的果蔬及粗纖維食物;多喝水。

水土不服的中醫解釋:

水土不服,病證名。指初到一個地區,由於自然環境和生活習慣的改變,暫時未能適應而出現的各種症狀。如:食慾不振、腹脹、腹痛洩瀉或月經不調等等。

在我們最常見的水土不服治療方法裡有一種方法就是在出發去外地前,取當地一小塊土塊,如果到達外地後出現水土不服特別是腹瀉的症狀,就用這小塊土熬水喝就可以了。

實際上,黃土本身就是中藥,中藥名曰:伏龍肝。

伏龍肝

泥土也是藥?——從現代醫學分析、中醫角度談“水土不服”

別名灶中黃土、釜下土、釜月下土、灶中土、灶內黃土、灶心土。

出處:

1.出自《雷公炮炙論》(《中藥大辭典》)、《名醫別錄》(《中華藥海》伏龍肝始載於《別錄》,列為下品。

2.《本草經集註》曰:"此灶中對釜月下黃土也……"《綱目》雲:"獨孤滔《丹書》言,伏龍肝取經十年灶下,掘深一尺,有色如紫瓷者是真,可縮賀,伏丹砂。蓋亦不知豬肝之義,而用灶下土以為之也。"

來源藥材基源:為久經柴草燻燒的灶底中心的土塊。

採收和儲藏:在拆修柴火灶(或燒柴的窯)時,將燒結的土塊取下)用刀削去焦黑部分及雜質即得。

炮製《雷公炮炙論》:"細研,以滑石水飛過兩遍,令幹用。"

性味:

辛;溫;無毒。

歸經:脾;胃;肝經。

功能主治:溫中止血;止嘔;止瀉。主嘔吐反胃;腹痛洩瀉;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婦女妊娠惡阻;崩漏;帶下;癰腫潰瘍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布包煎湯,澄清代水用,60-120g;或入散劑。外用:適量研末調敷。

注意:陰虛失血及熱證嘔吐反胃忌服。1、《本草經疏》:陰虛吐血者不宜用。癰腫毒盛難消者,不得獨用。2、《本草從新》:無溼勿用。出血、嘔吐、洩瀉屬熱證者禁服。

泥土也是藥?——從現代醫學分析、中醫角度談“水土不服”

性狀性狀鑑別本品為不規則塊狀。橙黃色或紅褐色。表面有刀削痕。體輕,質較硬,用指甲可刻劃成痕,斷面細軟,色稍深,顯顆粒狀,並有蜂窩狀小孔。具煙燻氣,味淡。有吸溼性。以塊大整齊、色紅褐、斷面具蜂窩狀小孔、質細軟者為佳。

化學成分主要由硅酸(H2SiO3)、氧化鋁(Al2O3)及三氧化二鐵(Fe2O3)所組成;還含有氧化鈉(Na2O),氧化鉀(K2O),氧化鎂(MgO),氧化鈣(CaO),磷酸鈣[Ca3(PO4)2]等。

藥理作用:

1.止嘔作用:本品內服後對胃腸的末梢神經有鎮靜、麻醉作用,能減少對胃腸粘膜的刺激,而達止嘔作用。鴿灌服伏尤肝煎劑3g/kg,每天兩次,共4次後,對於靜脈注射洋地黃酊引起的嘔吐有止吐作用,主要為嘔吐次數減少,嘔吐的潛伏期並無明顯改變。對阿樸嗎啡引起的狗嘔吐無效。

2.本品外用撒佈瘡面能使血管收縮,分泌物減少,具收斂止血作用。鴿灌服伏龍肝煎劑3g/kg,每日2次,連服2天,對靜注洋地黃酊所致嘔吐可使嘔吐次數減少,嘔吐的潛伏期無改變。對去水嗎啡引起的狗嘔吐則無效。

複方1.黃土湯(《金匱要略》),主治下血,先便後血者。2.伏龍散(《普濟方》),主治吐血,瀉血,心腹痛。

各家論述1.《別錄》:主婦人崩中,吐血,止咳逆,止血,消癰腫毒氣。

2.《日華子本草》:治鼻洪,腸風,帶下血崩,洩精尿血。催生下胞。

3.《本草蒙筌》:闢除時疫,安胎。搗細,調水服之。

4.《綱目》:治心痛狂癲。妊娠護胎,諸瘡。

5.《本草備要》:調中止血,去溼消腫。

6.《陸川本草》:治小兒慢驚。

7.《本草匯言》:伏龍肝,溫脾滲溼,性燥而平,氣溫而和,味甘而斂,以藏為用者也。故善主血失所藏,如《金匱方》之療先便後血;《別錄》方之止婦人血崩,漏帶赤白;《蜀本草》之治便血血痢,汙穢久延;雜病方之定心胃卒痛,溫湯調服七劑即定。他如藏寒下洩,脾胃因寒溼而致動血絡,成一切失血諸疾,無用不宜爾。

8.《本草便讀》:伏龍肝即灶心土,須對釜臍下經火久煉而成形者,具土之質,得火之性,化柔為剛,味兼辛苦。其功專入脾胃,有扶陽退陰散結除邪之意。凡諸血病,由脾胃陽虛而不能統攝者,皆可用之,《金匱》黃土湯即此意。

摘錄《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在經典名著《西遊記》裡面唐太宗送行唐玄奘西天取經出發前就在唐玄奘的酒杯中加了一捻土,

意為:寧戀本鄉一捻土,莫愛他鄉萬兩金。

而實際的意義上,更有唐僧要出發到外地,以防舟車勞頓,在外地水土不服之嫌。

泥土也是藥?——從現代醫學分析、中醫角度談“水土不服”

且看《西遊記》原文:

次早,太宗設朝,聚集文武,寫了取經文牒,用了通行寶印.有欽天監奏曰:“今日是人專吉星,堪宜出行遠路.”唐王大喜.又見黃門官奏道:“御弟法師朝門外候旨.”隨即宣上寶殿道:“御弟,今日是出行吉日.這是通關文牒.朕又有一個紫金缽盂,送你途中化齋而用.再選兩個長行的從者,又銀絺的馬一匹,送為遠行腳力.你可就此行程.”玄奘大喜,即便謝了恩,領了物事,更無留滯之意.唐王排駕,與多官同送至關外,只見那洪福寺僧與諸徒將玄奘的冬夏衣服,俱送在關外相等.唐王見了,先教收拾行囊馬匹,然後著官人執壺酌酒.太宗舉爵,又問曰:“御弟雅號甚稱?”玄奘道:“貧僧出家人,未敢稱號.”太宗道:“當時菩薩說,西天有經三藏.御弟可指經取號,號作三藏何如?”玄奘又謝恩,接了御酒道:“陛下,酒乃僧家頭一戒,貧僧自為人,不會飲酒.”太宗道:“今日之行,比他事不同.此乃素酒,只飲此一杯,以盡朕奉餞之意.”三藏不敢不受.接了酒,方待要飲,只見太宗低頭,將御指拾一撮塵土,彈入酒中.三藏不解其意,太宗笑道:“御弟呵,這一去,到西天,幾時可回?”三藏道:“只在三年,徑回上國.”太宗道:“日久年深,山遙路遠,御弟可進此酒:寧戀本鄉一捻土,莫愛他鄉萬兩金.”三藏方悟捻土之意,復謝恩飲盡,辭謝出關而去

.唐王駕回.

泥土也是藥?——從現代醫學分析、中醫角度談“水土不服”

網絡醫療及健康知識謹供參考,解讀專業知識需專業人士,如需治療還需到正規醫院正規診療。

點贊和評論是對作者的肯定鼓勵,謝謝!

關注我,後續會有更多的專業的和非專業以及科普中醫類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