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錢學森之問”其實是個偽命題,中國從不缺大師!

2005年著名物理學家錢學森時,錢老曾發出這樣的感慨:回過頭來看,這麼多年培養的學生,還沒有哪一個的學術成就,能跟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相比。

著名的“錢學森之問”其實是個偽命題,中國從不缺大師!

這一句話由此成為了媒體拷問中國教育十幾年的素材,2009年11月11日,安徽高校的11位教授聯合《新安晚報》給全國教育界發出一封公開信:讓我們直面“錢學森之問”!讓“錢學森之問”徹底成為輿論的焦點。

著名的“錢學森之問”其實是個偽命題,中國從不缺大師!

然而,錢老的這句話其實有待商榷!民國大師多嗎?的確很多,可是我們縱觀民國這些大師,其實都是出自名門,都是幾十上百年家族底蘊然後用白花花的銀子培養出來的!

新中國前文盲率高達90%以上,也就說識字的國人僅3~5千萬,可以說這些大師都是精英教育下培養的產物,新中國前,中國的階層固化可以說是非常嚴重的,你想想,你一個文盲,有什麼能力改變自己的命運!

著名的“錢學森之問”其實是個偽命題,中國從不缺大師!

新中國開展掃盲運動

可以拿印度做比較,印度是精英教育比較成功的國家,階級分化很嚴重,底層老百姓很苦,印度甚至有8億人都是文盲,2010年,印度人均接受教育年限為4.4年,中國7.5年。

印度6至14週歲兒童(義務教育階段)的入學率為85%,但實際的高小(小學的四、五年級)入學率不足60%,輟學率之高,令人驚訝!。而沒有足夠多的高素質勞動力問題,就無法完成產業升級,無法建立完善的工業體系。

著名的“錢學森之問”其實是個偽命題,中國從不缺大師!

試想,一群連操作說明書、作業培訓教材都看不懂的青壯年勞動力,即便其勞動力成本非常的低,事實上又能在製造業內派上多大的用處呢?

像印度曼戈普里工業區,不但缺乏高精尖設備,其機械設備等自產也不多。偶有機械化的車間,其中的許多設備都是轉了好幾手買來的。大多數情況下,它們只能半自動或手工操作。

著名的“錢學森之問”其實是個偽命題,中國從不缺大師!

貧富差異十分巨大的印度

歷時16年,印度才修好一座不足5千米的大橋,印度首艘自造航母—維克蘭特號航空母艦,2002年開始建造,2013年8月12日,才完工僅30%。

著名的“錢學森之問”其實是個偽命題,中國從不缺大師!

反觀中國從80年代開始推廣大眾教育,使得人口總體素質有了巨大的提高。高素質勞動力不斷提高,從而帶動中國可以快速進行產業升級,甚至在互聯網革命之中反超美國!

自高考恢復,中國大學生畢業人數達到了一億多人,佔據總人口的比例是8.86%,中國的文盲率只有5.28%。

著名的“錢學森之問”其實是個偽命題,中國從不缺大師!

在全球前20家互聯網公司裡面,美國8家、中國7家,中美兩國統治整個互聯網產業。而中國移動支付革命的爆發背後,也是一大批高素質勞動力不斷創新的結果!在未來趨勢的幾大方向:人工智能、雲計算、互聯網、半導體,

美國具有絕對優勢,中國擁有迎頭趕上的勢頭

著名的“錢學森之問”其實是個偽命題,中國從不缺大師!

而在5G領域,中國更是佔據著一半的話語權,華為更是全球通信行業的龍頭。你可以去美國看看,對於我們掃二維碼用支付寶,習慣信用卡的一些美國老年人都不敢置信!

著名的“錢學森之問”其實是個偽命題,中國從不缺大師!

而這一切的一切,都靠的是龐大的高素質勞動力支撐,為什麼印度沒有爆發移動支付革命,就中國,因為中國除了具有龐大的市場,還具備相對應的人才可以完成這些創新!中國如今更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具備完善工業體系的國家。

著名的“錢學森之問”其實是個偽命題,中國從不缺大師!

而這些都是中國四十年來強制實行大眾教育的成果!當然,隨著教育的普及,中國大眾教育應該向優質教育轉型!

所以錢學森之問其實不攻自破,另外一點,當代是否真的就沒有大師了呢?

不,當代沒有的只是供那些“文史小清新”津津樂道的談資。

資本運作也是影響人們注意力的一個重要方面。炒作許多民國大師的,不過是當代書商那隻看不見的手。

著名的“錢學森之問”其實是個偽命題,中國從不缺大師!

而且各位要知道,民國的大師都是怎麼樣出來的,都是家境顯赫,名門望族,這些民國大師可以說都是富家子弟。他們是當時社會的上層,而這些人也都只是一小撥人,所以你會發現,很多的民國大師都沾親帶故!各位可以看看《南渡北歸》,裡面所提及的民國大師原生家庭背景都是頗為顯赫。

著名的“錢學森之問”其實是個偽命題,中國從不缺大師!

都是親戚


那個時候可謂所有的培養資源、科研經費、師資力量全都砸在這麼一小撮人身上,平頭老百姓只能搬個凳子看。

著名的“錢學森之問”其實是個偽命題,中國從不缺大師!

讓你回到民國,你願意嗎?會永遠剝奪了晉升打破階級的渠道,你願意嗎?(現在高考可以說是可以打破固有階層的相對公平的渠道,比如餘承東,是貧困縣孩子,通過讀書考取清華最後成功)

其實隨著中國不斷地產業升級,技術不斷革新發展,也給了許多人才不斷鑽研精修的空間,歐美幾百年來的人才累積,中國雖然還有非常大的差距,可是現在中國不缺優秀的科學家,而且優秀的科學家也在不斷地增加!

著名的“錢學森之問”其實是個偽命題,中國從不缺大師!


80後年輕科學家陸朝陽,他是英國劍橋大學博士,目前是中國科技大學教授,陸朝陽以量子糾纏研究聞名,被國際科學界譽為量子鬼才,量子糾纏指不同粒子無論相隔多遠,量子態都可以相互關聯的現象。他曾實現過八光子糾纏的世界紀錄,還提交過使用了十光子糾纏的成果,令世界為之震驚。

著名的“錢學森之問”其實是個偽命題,中國從不缺大師!


2017年,被譽為中國諾貝爾獎的“未來科學大獎”在北京揭曉,北京大學“80後”教授許晨陽獲得 “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 許晨陽是國內代數幾何方向的領軍數學家。他是1981年出生於重慶的學霸,2003年北京大學數學系本科畢業,2008年獲普林斯頓大學數學博士,後在麻省理工學院做博士後研究。現為北京大學國際數學中心教授。

著名的“錢學森之問”其實是個偽命題,中國從不缺大師!


80後科學家朱嘉,打造出一顆納米黑金,解決了低成本海水淡化難題。在美國做研究的時候,朱嘉在納米材料和太陽能轉換方面的研究就處於國際前沿,2013年他辭去百萬美元高薪的工作職位,帶著一家人回國。

著名的“錢學森之問”其實是個偽命題,中國從不缺大師!


發現雙層石墨烯在錯開一定的角度之後,就能夠變成超導體的90後科學家曹原,攻克百年難題,榮登《自然》雜誌2018年度十大科學人物之首。

著名的“錢學森之問”其實是個偽命題,中國從不缺大師!


因觀察到了蛋白質在原子層面如何工作,並對細胞膜上嵌入蛋白質的結構展開了深入研究,入選Nature雜誌評選的“中國科學之星”80後女科學家顏寧!

著名的“錢學森之問”其實是個偽命題,中國從不缺大師!


還有著發展和使用單分子生物學及生物成像技術以及超高分辨生物成像技術,用以研究體外及活細胞中生物分子及其分子組裝過程領域擁有諾獎級成就的莊小威!

著名的“錢學森之問”其實是個偽命題,中國從不缺大師!


中國長六火箭研製團隊成員大多是“80後”、“90後”,平均年齡只有34.5歲;國防科技方面,魯軍勇研究員不到40歲,已分別是兩型重大裝備總師和副總師,在特種直線電機、脈衝儲能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原創性成果,為我國在某前沿領域的科研攻關、技術創新和人才培養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

著名的“錢學森之問”其實是個偽命題,中國從不缺大師!


還有讓中國核潛艇技術超越美國的馬偉明團隊裡的王東、肖飛、龔耘、張曉等都是年輕人,在中國航母、核潛艇領域可以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著名的“錢學森之問”其實是個偽命題,中國從不缺大師!


你能說中國沒有培養出傑出的科學家,人才嗎?是,你要說牛頓、愛因斯坦這樣的的確沒有,這樣千年一遇的偉大巨人即使是歐美也難找一兩個,可是在世界知名的科學家,隨著國力的提升,社會的不斷髮展,技術的不斷積累,中國正在不斷湧現更多的科學家。

著名的“錢學森之問”其實是個偽命題,中國從不缺大師!

現在雖然沒有所謂的“大師”,但是大師級的研究一點不少啊。關鍵是媒體不懂啊!什麼是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什麼是細胞凋亡和TGF-信號傳導?

我要是跟你講在實際材料中實驗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是凝聚態物理學的重大科學目標之一,被201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評獎委員會和獲得者霍爾丹列為拓撲物質領域近二十年來最重要的實驗發現,而發現者是清華大學的薛其坤,這項發現榮獲了國家自然科學家一等獎。細胞凋亡和TGF-信號傳導則在對肺癌的研究中具有重大的作用!

著名的“錢學森之問”其實是個偽命題,中國從不缺大師!

還有中科院院士唐本忠在世界上最早提出了聚集誘導發光概念,在光材料研究領域取得重大原創突破。而這是我國科學家最先提出的這一原創性概念,已經吸引全球80餘個國家和地區超過1500個國際團隊進入了這一領域研究。

著名的“錢學森之問”其實是個偽命題,中國從不缺大師!

中間是唐本忠

但是媒體不懂啊,而且乾巴巴地和你說中國科學家在世界科學領域取得多麼大的成就,你覺得有爆點,有流量嗎!

沒有爆點沒有流量,追求曝光度的媒體會發嗎?,不知道所以你就傻傻地在這問為什麼中國沒有大師了。

著名的“錢學森之問”其實是個偽命題,中國從不缺大師!

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發現的中微子振盪新模式2012年全球十大科學突破之一

相當一部分媒體的目的永遠都是為了流量,為了噱頭!因為這是他們生存之根本!

中國某著名科學家曾經這樣說過:當今中國科研界最大的悲哀就是科研工作者兢兢業業地做出頂尖的成果,拿著勉強溫飽的工資,還被不負責任的無良媒體和無知無畏的圍觀群眾指指點點。

著名的“錢學森之問”其實是個偽命題,中國從不缺大師!

著名科學家聞立時倒在了講臺上


當然,和歐美比起來,中國的確很有差距,可是你要想想,歐美教育發展了多少年,中國教育又發展了多少年呢?

中國大眾教育已經發展日趨成熟,而正在不斷向優質教育轉變。說白了,“錢學森之問”就是媒體拿來炒作獲取流量的素材,如果報道中國教育取得的成就,你覺得會有這個更吸睛嗎?

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科學家走向世界舞臺,“錢學森之問”將會不攻自破!

著名的“錢學森之問”其實是個偽命題,中國從不缺大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