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帝國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

愛與自由


公元6到7世紀阿拉伯半島處在一個社會劇烈動盪的時期,奴隸制部落和民族之間的矛盾集中爆發,特別是拜占庭,波斯,阿比西尼亞在阿拉伯半島長達幾個世紀的侵略鬥爭,給阿拉伯半島的人民帶來了深刻的苦難。由於內外矛盾的交織社會危機四伏,只有將分裂的阿拉伯半島統一起來抵禦外族的入侵,促進社會政治和經濟的發展,才能夠帶來安逸的生活。而伊斯蘭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之下產生的,點燃了阿拉伯半島的第一次聖戰。

阿拉伯半島的統一戰爭發生在公元七世紀20年代到30年代,由於默罕默德建立伊斯蘭教統一阿拉伯征服了基礎,其實穆罕默德在公元610年得到的啟示,不久便被聖城麥家的貴族所迫害,為了避免重大損失,穆罕默德毅然決定將信徒分批前往麥迪娜,也正是在麥迪娜切實的宣傳了伊斯蘭的真理,建立不分地域民族和部落的穆斯林國家,利用一支武裝抗衡反對勢力,開啟了阿拉伯半島的戰爭。

穆罕默德逃亡麥地那之後,貴族對伊斯蘭教依然頻頻滋事,為了打擊和抵抗貴族對新興宗教的限制鞏固穆斯林公社,穆罕默德採用戰爭策略打擊攔截貴族的商隊,癱瘓商業貿易,經過幾年的發展,穆罕默德打擊了敵人的銳氣,同時也考驗了穆斯林為宗教而犧牲的精神,聖城麥加的貴族在慘敗後死機復仇,拿出五萬金幣擴充軍隊,並組成了3000人進攻麥迪娜,兵臨城下之際,穆罕默德沉著應戰,在前期失敗的情況之下,繼承堅守,使得貴族和猶臺部落聯合支持下的聯軍潰散,這場戰爭被稱為壕溝之戰。

此後默罕默德與貴族簽訂停戰協議,確保麥迪娜的安全,並集中力量征服周圍的猶太部落,肅清殘餘力量,並開始向巴勒斯坦和敘利亞擴張穆斯林勢力,公元629年,穆罕默德聯合了被征服的部落,完成了攻下聖城麥加的準備,並率軍一萬向麥加進軍,由於將士們氣勢昂揚聲威大震,麥加貴族聞風喪膽潰不成軍,麥加成為一座孤城,穆斯林軍隊進入麥加,清除少數極端穆斯林的頑固分子極大的推動了伊斯蘭教在阿拉伯半島的傳播,此後大批的阿拉伯人紛紛加入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成為阿拉伯半島居民統治地位的宗教,並與基督教猶太教的代表及簽訂合約,同年夏天穆罕默德也率領三萬軍隊,冒著炎熱酷暑的天氣進行最後一次大規模的遠征企圖征服拜占庭帝國統治之下的敘利亞,但由於遠征軍長途跋涉,加上穆罕默德身患疾病,到敘利亞邊境之後便停止前進,雙方簽訂合約,允許保持原有的信仰,每年繳納一次稅收,這些在伊斯蘭教地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632年阿拉伯半島基本統一,穆罕默德在遷往麥地那之後的十年建國生涯中,以聖戰為名先後作戰65次,為了鞏固政教合一,完統一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馬克思也將穆罕默德在這一時期創建活動稱之為穆罕默德的宗教革命,穆罕默德為何能夠在短時間內統一阿拉伯半島呢?首先,這場戰爭是以宗教革命為動力,打破原先的部落分裂狀態,停止了部落間的仇殺,適應了歷史發展的需求,是阿拉伯半島有分散走向統一得到了當時社會主要階層的擁護和支持。在戰爭開始時穆罕默德就通過宣傳宗教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宗教組織。

穆斯林大軍推行一系列的政教合一制度,目標明確為真主而戰,為戰爭的勝利奠定堅實的基礎。隨著戰爭的發展的不同時期,根據不同的狀況,採取不同的戰爭策略將聯合安撫排擠打擊,等鬥爭方式運用的如火純青,又根據戰爭的實際,使得穆斯林軍隊由弱到強,最終實現了阿拉伯帝國的建立。


世界史圖鑑


阿拉伯帝國是蒙古帝國崛起之前,世界上實際控制疆域面積最大的國家。更重要的是其對伊斯蘭教的傳播,改變了整個中亞、西亞、北非的社會格局

(阿拉伯帝國疆域,以及擴張示意圖)

阿拉伯帝國自誕生之初就是一個政教合一的國家,其發跡始於帝國創始人先知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島的傳教活動。

穆罕默德逝世之後,在第二代哈里發奧馬爾的帶領下,阿拉伯帝國衝出半島,擊敗了東羅馬帝國奪去了敘利亞和巴勒斯坦。

之後,帝國的軍隊手持《古蘭經》開啟了大規模的對外擴張。其向東一舉滅掉了波斯的薩珊王朝,將整個鹹海以南,印度河以西的廣大地區收入囊中。並且在公元751年,在哈薩克斯坦的怛羅斯徹底擊敗了正在向中亞擴張的唐帝國。

(怛羅斯之戰,孤傲自負的高仙芝率領的唐軍遭遇慘敗,唐帝國自此徹底失去了中亞)

在西面,阿拉伯人越過西奈半島進軍非洲,阿拉伯人的鐵騎很快席捲北非,一直打到大西洋。甚至在摩洛哥北上,一舉佔領了幾乎整個伊比利亞半島。

若不是法蘭克人在法國的普瓦提將其擊敗,恐怕整個西歐都要淪陷於阿拉伯人之手。


阿拉伯人在擴張之中建立了一個大大的帝國,這個帝國的疆域是空前的。

但是阿拉伯帝國的影響絕不只是淺薄地領土擴張,而是在於宗教的轉播和民族的同化。

特別是阿拉伯人在宗教上將整個西亞、中亞和北非伊斯蘭化,徹底改變了亞歐大陸的社會格局。

並且伴隨這宗教的傳播,阿拉伯人也大量同化當地居民。

這讓阿拉伯人從原本一個,只是位於阿拉伯半島上的一個小部落,漸漸成長為一個規模龐大的世界性民族。

這些無不對整個人類歷史進程產生極為深淵的影響。

(現代阿拉伯國家示意圖)


千佛山車神


阿拉伯帝國是中古時代亞歐大陸西半部的東方帝國。

我們可以把古典時代看做是不同文明圈形成文明性質的文明運動期。東方中華形成諸子文化和漢朝帝國文明範式,印度有沙門思潮和孔雀帝國、貴霜帝國。西方形成地中海城邦文化和羅馬帝國,波斯一帶則有瑣羅亞斯德教和安息帝國。這四大文明圈形成了,以後的歷史就是發展、擴散、融合,直至全球範圍文明運動和人類文明一體。

古典後,首先是東方漢朝帝國滅亡了,中國進入大動盪,三國兩晉南北朝,之後隋朝統一,唐朝再統一而有大唐帝國。大家可以注意,隋唐與秦漢比是沒有多少開創性的。政治上是皇權郡縣制的發展。文化上是儒家經典科舉選拔人才治國,活躍的文化卻是東漢時期創立或傳入的道教、佛教發展得比較成熟。擴張區域比漢朝稍大,西域伸展更遠,北方遊牧區域納入都護府管轄。主要融合了北方遊牧區域和印度文化,也與阿拉伯帝國進行過交流。科技出現了某些漸進發展,但與後來東方宋元明比尤其是與西歐近代比尚無質量。這裡請注意最大的中古帝國特徵,一是區域文明融合,二是宗教文化氛圍稍重,其他均為漸進發展。

中古時代的東羅馬是衰敗中的殘存文化區域。而西歐則是基督教文化籠罩下的黑暗中世紀。這兩個區域在中古其實沒有時代文明代表性。而現在很多史書論西歐中世紀可能比敘述阿拉伯帝國著墨還要多,這不過是近代西方發達了,就把他們的黑暗歷史也看得好像很重要。這是史觀偏差。但是,於東羅馬和西歐,你仍然能看成中古時代的世界文化氛圍宗教氣氛是非常重的!

阿拉伯帝國就是中古時代與唐朝東西相對的亞歐大陸西部文明的時代代表性帝國,西部的東方帝國。由於處於中古時代,又接近中亞靠近東方的地理位置,阿拉伯帝國成為宗教特徵特別明顯的帝國,又融合了幾大文明圈文化而融合發展。

阿拉伯帝國的興起有明顯的宗教特徵。按阿拉伯的說法,伊斯蘭教是真主啟示的。但是,從《可蘭經》的內容看,與猶太教、基督教顯見有聯繫,有前後發展關係。《可蘭經》中的宗教話語好象是接著《舊新約》講的,而人物也有很多《舊新約》中的人物出現,只是翻譯成漢語寫法不同,大體阿拉伯語與拉丁語等讀音也稍有不同。如,耶和華與安拉,亞當與阿丹,夏娃與哈娃,亞伯拉罕與易卜拉辛,約瑟夫與優素福......

好似伊斯蘭教撐起了阿拉伯帝國的帝國體系,但是,阿拉伯帝國體系的真正意義卻是融合幾大文明圈的文化,尤其是科技的融合與發展,為後來西歐的科技發展打下了重要基礎。我們看阿拉伯帝國的科技融合、發展與貢獻,我們就會知道所謂阿拉伯帝國保存了“古希臘”文化那是謊言,而文藝復興到近代的西方發展不從阿拉伯帝國這裡來論,而跨過中世紀去找所謂“古希臘”文明源頭的史學觀是非常荒唐的狹隘民族主義史觀。

天文學給我們的印象無論在東西方應該都是非常重要的。中國古代重視天文曆法,而且,也有人說河圖洛書有天文學的來源。近代西方在崛起過程中也是天文學帶來觀念的改變,與基督教的文化衝突。所以,哥白尼太陽中心說是西歐走向近代的,科學史上重要的一筆。但是,當我瞭解到印度、阿拉伯帝國對天文學的貢獻時,發現這個太陽中心說原來是有印度、阿拉伯帝國科學發展來源的。據資料,西元5-6世紀時印度有個數學家和天文學家叫阿利耶毗陀,他在天文學方面最驚世駭俗的學說就是提出了的“日心說”,阿利耶毗陀的《阿利耶毗陀論》在公元8-9世紀被譯成阿拉伯文,後來傳入西方。阿拉伯帝國時代有一位阿爾.畢魯尼的科學家,長期旅居印度,勾通了印度與阿拉伯文化,他探討了地球以地軸自轉的理論,提出了地球繞太陽旋轉的學說。這兩個資料大體上把太陽中心說在印度與阿拉伯之間的傳播發展史呈現給了世人。阿拉伯科學家巴塔尼還提出地球在一條變動著的橢圓形軌道運動,太陽距離地球最遠點的位置是變化的。巴塔尼創制的天文歷表《薩比天文》,對後來的歐洲天文學家影響很大,幾個世紀一直是歐洲天文學家的基本讀物。他的著作《天文論著》對歐洲影響也很大。還有蘇菲,所著《恆星圖像》也是伊斯蘭天文學傑作,他為許多天體進行了名稱鑑定,提出很多天文術語,許多世界上通用的天體名稱都來源於蘇菲的命名。國際天文學還以他的名字命名了月球表面一處環形山來紀念他。這些基本天文學史實足以說明阿拉伯帝國時代的天文學成就是重要的天文學發展過程,而不是“古希臘”的保存。

有人說數學是最重要的基礎學科,而中古時代的數學從東方的中華和印度傳播到阿拉伯,並進一步發展,應該是後來西方能夠進一步發展近代科學的樞紐。十進位值制是中國最早發明運用的,商朝甚至之前已經有相關記數方式了。印度大約六七世紀出現。所以,這種數學的基礎計數方式應該是中華起源的,經印度傳播到阿拉伯。阿拉伯時代的花剌子密是代數發展的重要人物。但是,它更早的淵源在中國,法國學者安田樸指出:“代數對於中國人則具有把希臘人吸引向幾何的那樣誘惑力。大家甚至還堅持認為(這也並非沒有可能性),由阿拉伯人在西方傳授的著名代數學(阿拉伯文作aldjabr),事實上最早是由漢代的中國數學家們通過印度斯基泰世界而傳給他們的。這其中翔實可靠的內容是阿拉伯文的《代數書》(Kitab aldjabr),它是自一種印度斯基泰語譯來的,寫於當時與中國保持著持續關係的東伊朗地區,這部名著主要是傳授了‘契丹的代數學’。”契丹指中國。現代數學也離不開阿拉伯數字,這個數字是印度人發明的,也經阿拉伯運用發展傳播到西方,被稱為阿拉伯數字。從數學的這個傳播歷程我們可以很典型地看到,科學的發展進步是人類幾個文明圈的貢獻的集合,是文明交融帶來的發展進步。不是近代在西方產生,更不是什麼“古希臘”的復興。革命導師恩格斯說:“阿拉伯人留傳下十進制制、代數學的發端、現代的數學和鍊金術;基督教的中世紀什麼也沒留下。”法國學者蒙塔尼在《數學史》中說:“實際上十五世紀以前凡是西歐人所著的數學書籍,主要是抄襲阿拉伯人的,至多是在阿拉伯人成就的基礎上略加發揮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