隸書的間架是扁形嗎?

簡根基


隸書的出現,在文字和書法的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作用。

隸書將文字由象形文字變為方塊漢字,在兩漢成熟並發展至頂峰,此後一直沉寂,直至清代隨著金石學的崛起重現輝煌。

清代隸書相較漢代,面目為之一新,既取法於漢,又有別於漢。


就漢代隸書而言,以扁形居多,但方形也不少。比如《鮮于璜碑》《衡方碑》《張遷碑》,不僅用筆以方筆為主,結體也以方正為主。


清代隸書則吸收晉唐以來各種其他書體的成熟筆法,又因羊毫的使用,其面目又有所不同,風格各異。

例如金農,早年取法《乙瑛碑》,字形方中求扁,中年後參以《天發神讖碑》筆勢,字形拉得特長,自稱“漆書”。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隸書,亦稱漢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體,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呈長方形狀,講究“蠶頭燕尾”、“一波三折”。隸書起源於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對後世書法有不可小覷的影響,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

清代學者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認為隸書是‘佐助篆所不逮’的,所以隸書是小篆的一種輔助字體。”,那究竟隸是什麼,隸與篆又怎麼區別,有說∶“小篆還保存了象形字的遺意,畫其成物隨體詰屈;隸書就更進了一步,用筆畫符號破壞了象形字的結腹,成為不象形的象形字”,但可以肯定一點,隸書是從篆書發展而來的,隸書是篆書的化繁為簡,化圓為方,化弧為直。

篆字長形,縱向取勢;隸字扁形,橫向取勢,縱收橫展,特別是隸字中的主筆橫、捺畫幾乎都用起筆蠶頭收筆燕尾,這也就形成了隸書用筆上的典型特徵。相比篆字線條更是強化了提按粗細變化並有明顯的波動性。

隸書還將篆字中許多一筆盤旋連綿寫成的筆畫斷開,方便書寫,後來楷書更發揮了這種方式,更允許筆與筆間出現銜接痕跡,甚至筆斷意連。

但如果說扁平是隸字的絕對字形也不盡然,我最喜歡的一本《祀三公山碑》帖,他的字體在篆隸之間,筆畫由秦篆的圓轉,變為漢隸之方折,書風古勁而茂密。有評說此碑:結構有圓亦有方,

有長行下垂,亦有斜直橫拂。“碑凡十行,每行字數參差不齊,字勢長短不一,錯落古勁,是兼篆之古隸也。”齊白石先生就深受此碑影響,書法勁古,筆鋒遒勁渾厚,據傳當年齊白石得“祀三公山碑”帖,如獲至寶,認真領悟、習摹,愛不釋手。正因為他能夠博採眾長,才開創出一種既含前人又孕自我,方正奇險、天趣橫生的獨特風格。

我也喜歡《祀三公山碑》喲,哈哈.......努力吧!


默楊


隸書字形一般為扁方,上下緊縮,而左右的撇捺之筆儘量伸展,形成橫勢。

之所以在扁方前面加上“一般”,是因為絕大多數隸書字形為扁方,而簡書、帛書的一些字例外,還保存了篆書長方的特點,我認為是由於變化還不完全吧。也有人認為在竹簡上寫字,字形不適宜橫向。

下面來看看這些典型的隸書作品。



古人對《張遷碑》的評價是“方勁古拙,如龜如鱉”。


隸書從篆書演變而來。由篆入隸,漢字從原來的單一的線條形筆畫發展成為多變的筆畫。例如篆書的橫是一條細瘦的直線,隸書的橫則有“蠶頭燕尾”形狀的,即起筆處像蠶的頭,收筆處像燕子的尾巴。另外,篆書是圓筆,起收筆和筆畫轉折處像鐵絲的圓形頭尾和鐵絲彎轉的形狀,是“圓轉”,隸書則變為了方折,所以有“篆圓隸方”的說法。

篆書和楷書多取縱勢,筆畫縱向延伸,字的形狀呈豎長方形;而隸書字形較扁,筆畫向橫的方向發展,字形呈橫長方形,用扁形動物龜、鱉比喻隸書字身的形狀和呈現出來的動態最為恰當。





看完這些隸書經典,再看看幾個篆書經典,對兩種字體的字形結構特點就會更加明白。




大悔憶智冰


不一定,可能大家常見的隸書都應該是扁的,所以隸書的特點是扁而長。什麼禮器,石門,乙瑛,史晨等等,大多數隸書都是扁的。

像漢簡和帛書裡就有例外,因為從篆入隸的時間比較早,個別還保留了秦小篆的結構。

當然,我有人是因為漢簡竹條比較窄,橫向寫起來放不開,所以縱向寫出來,不過隸書少的可憐,多用於章草





說萬事沒有絕對,隸書的整體是扁平的,我只是舉了些特例。

別人講的我再講一邊就沒意思了,浪費口舌。

喜歡我的可以關注私信我,我分享書法視頻資料。


我是杅舟


說到書法中的真隸行草篆,哪個都有自家的獨門秘籍,或者形式規範,這個自不待言。同時,也要看書寫者的個人偏好。

我們一般看到的隸書,是前人經過無數改良和規範的隸書,是在篆籀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基本上都是橫向發展型,這和隸書本體的書寫要求有直接關係。

說一句最露骨的話:隸書就是橫徵暴斂型的。

它的橫向筆劃善於鋪張、伸展,要充分體現出這個字的美感和空間,那就只有放長擊遠,以示它的靈動形態。我們現在書寫的隸書,為了追求極致,特意將撇筆、捺筆作延展狀,一是為了有效支撐,求得平衡之美,二是中宮緊湊、四肢舒展,以求張馳有度,也即我們常說的疏可走馬,密不透風。

其實隸書還有很多書寫要求。例如:蠶頭燕尾,燕不雙飛,中宮密緻,驚鴻一瞥(撇)等等,都是隸書書寫中的規範要求。

當然,我們個人的書寫習慣也有千差萬別,有的人喜歡將偏平發展到極致,整體看起來像一部土坦克,敦實厚重,還有人追求它的玉樹臨風,那就玉立眼前,亭亭淨植,像一株挺拔的白楊。

所有這些書風,是個人的喜好決定的,在不脫離規範的情況下,淋漓發揮,將自我的感受揉進書寫的筆觸之中。也只有這樣,我們才可以看到琳琅滿目、千姿百態的隸書藝術。


龍吟148119260


隸書的間架結不完全是扁形的。漢《趙寬碑》、《夏承碑》就不是扁形的。

隸書扁形也可,不扁形也可,關鍵在筆法,凡是用隸書筆法書寫的,都可稱隸書。書者,一定要走出隸書扁形的誤區。





中州耕牛堂主


隸書的間架是偏於扁形,但不限於扁形,隸書的間架結構要旨頗多:

1、隸書的產生

中國書法歷經數千年發展,先後經歷了篆、隸、草、楷、行書的演變。漢代,篆書繁縟的書寫方式已無法負擔或滿足當時的需要,書寫便捷簡約的隸書應時而生並得到空前發展。但一般認為隸書起源於戰國,漢隸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

2、隸書的寫法

民間流傳的“隸書口訣”:

方勁古拙,如龜如鱉。

蠶頭雁尾,筆必三折。

雁不雙飛,蠶無二色。

點畫俯仰,左挑右磔。

重濁輕清,斬釘截鐵。

“口訣”概括了隸書的主要特點及寫法要求,是人們長期實踐的總結,對於認識隸書的特點、寫法會有諸多幫助。

“方勁古拙,如龜如鱉”

隸書把篆書圓轉筆畫變為了方折,所以有篆圓隸方之說,隸書是比較古老的字體,筆畫應寫得古樸;篆書多取縱勢,形狀成豎長方形;而隸書字形較扁,筆畫橫向發展,如扁形動物龜、鱉之狀(這就是樓主所說的扁形間架)。

“蠶頭雁尾,筆必三折”

書寫隸書特有的橫畫“波橫”時,先平出,再挑腳,形狀似蠶之頭、雁之尾。筆必三折概述了隸書的筆畫要注意落筆、行筆、收筆三個步驟,亦稱“三折法”,藏鋒逆入,有的用“回鋒”,有的用“停駐”。

“雁不雙飛,蠶無二色”

一個字有兩筆或兩筆以上的橫畫,只能把其中的一橫寫成波橫,其餘寫成平橫,這就叫“雁不雙飛”。蠶無二色是指起筆的蠶頭寫法不能相同,要有輕重、肥瘦變化。

“點畫俯仰,左挑右磔”

體型方扁是隸書結體的基本特點。筆畫以方折伸開,中宮收緊,撇、捺、彎勾放縱,字型的方扁取橫勢,很多筆畫對稱的展開,撇捺的組合猶如“雁展雙翅”,俯仰勢增強。

“重濁輕清,斬釘截鐵”

隸書除了8個基本筆畫,還有更多的變化筆畫。書寫時,重的筆畫要寫得飽滿,輕的筆畫要寫得秀氣;要有較好的力量和自然的節奏,寫出方勁有力的效果。

總之,書無定法,大體須有。以上口訣算是所謂的“大體”,或者說是隸書的書寫共性,初學者可借鑑之。但是,不管是隸書還是其他書體,若碑、帖不同,其用筆、結體亦不相同。隸書如:

《張遷碑》——方勁沉穩;

《曹全碑》——飄逸秀美;

《乙英碑》——峻嚴峭謹;

《史晨碑》——端莊秀雅;

練書者,七分讀帖三分寫,既能入得帖,也能出得帖,兼取諸長,終成自家!


靜水笑滄笙


藝術,需要不羈,如果規矩限制,何成期藝術焉?😂



隱子書畫


隸書是由篆書演變而來,用筆上往往遺留有篆書的筆法。結體上要求橫畫平豎畫直,但是,橫平豎直不是絕對的平或直,平、直中應有變化。初學隸書,首先做到橫平豎直,字形才會端莊平穩。

孫過庭《書譜》中說:“隸欲精而密”,指的是隸書結體筆畫排疊相距較近,分佈均勻,疏密得宜,留放有則。只有在結構上做到橫平豎直,疏密均稱,字形才能中宮收緊,重心穩定。但也要注意平中求險、拙中帶巧。

隸書結字從整體上講,取勢略扁平,但並不是說隸書每個字都是扁形,應因字立形,筆畫少的字取勢應稍扁;筆畫多的字,要順乎自然,取勢要長 。初學隸書,切忌凡隸書扁勢。

現代龔望所書


史晨碑
曹全碑


茂林品墨


隸書的間架基本上偏向於扁形。講究"蠶頭雁尾",左右伸展。豎畫偏短。如《曹全碑》是扁形的代表。隸書經過這麼多的演變,如劉體隸書就偏於上下偏長,左右偏短,蠶頭雁尾已淡化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