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對於減少特殊自稱,我貢獻頗多

曹操:對於減少特殊自稱,我貢獻頗多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關於三國時期第一人稱代詞的用法,上一篇文章已經提及了:吾、我、餘、予、愚、區區,本篇來補充下幾個特別的:“朕”、“寡”、“孤”、“僕”。

“僕”,先從這個自稱開始,案《說文解字》其本意是“頓”,以頭扣地稱為“頓首”。時至今日,在書信開頭或末尾還會用到“頓首”,用於表示敬意。話說回來,一個“僕”字把自身的恭謙表現得淋漓盡致,比如曹植在給楊修的書信中就用過,“僕少好辭賦”,能點開這篇文章,大家也都是有共同愛好的人嘛。

“僕”這個自稱出現的頻率比“餘”、“予”還要高一些。如臧洪在回覆袁紹的勸降信時,就提到過“子謂餘身死而名滅,僕亦笑子生死而無聞焉”,事實證明兩人說得都不對,在茫茫人海中他們還是留下了自己的姓名,臧洪以義氣聞名,袁紹作為眾多歷史事件的參與者乃至主導者,身死名滅才奇怪。

“朕”,在秦始皇時期就已經作為天子專屬的自稱了,而在三國時期君主們大多時候自稱都是用“吾”,顯得很接地氣,做出一副禮賢下士的樣子,這也是為了增加對人才的吸引力。“朕”一般都出現在書面語中,比如在詔書中自稱就用“朕”,這是要昭告天下的內容,就不會太接地氣了。

“命為‘制’,令為‘詔’,天子自稱曰‘朕’”——《史記·秦始皇本紀》

曹操、曹丕、劉備等君主在平常對話中都沒有用到“朕”,只有孫權比較特別。244年,步騭、朱然上書認為蜀漢背盟,原因是司馬懿南下時蔣琬沒有趁機出兵。但孫權並不這麼認為,還是自信滿滿地說“朕為諸君破家保之”,一語中的。

“寡”,本意是少,“寡人”即寡德之人。《淮南子》註解中提及“貴者,謂公王侯伯,稱孤寡不穀”,也就是說“孤”、“寡”、“不穀”這三個自稱,不是一般人能用的,對於身份地位還是有要求的。不過在三國時期,沒有看到自稱時用“不穀”的。

馬良出使吳國時,本來想讓諸葛亮給寫封推薦信,但諸葛亮讓馬良自己試著寫,馬良開頭就提到了“寡君遣掾馬良通聘繼好”,自薦嘛很是有趣。孫權在處理暨豔案時,對張溫表達不滿也用到了“寡人”。還有一句“政由葛氏、祭則寡人”證明了劉禪的吉祥物狀態,其中葛氏指的是諸葛亮,舞臺搭好就看諸葛亮表演咯。

“孤”,本意是年少喪父,進而引申為單獨。案《禮記·曲禮》,遠道而來的小侯自稱時用“孤”。統計了下《三國志》中自稱用“孤”者:曹操、曹丕、劉虞、劉備、孫策、孫權、袁術、孫休、孫皓、虞翻、華歆。

“庶方小侯入天子之國,曰某人,於外曰子,自稱曰孤”——《禮記·曲禮》

可以看出“孤”這個自稱也不是隨便用的,這份名單上的人,要麼是一方君主,要麼是太守、刺史,也是能牧守一方的人,只有他們才能在自稱時用到“孤”。最有名的一句大概是“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算是曹操的一句感嘆吧。

如有疏漏,還望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