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有一種說法,春節中的某一天比大年三十、正月初一還重要,你知道是哪一天嗎?為甚?

暮村64


民間有一種說法,春節中的某一天比大年三十、正月初一還重要,你知道是哪一天嗎?為甚?

今日看問題,發現自己被封為“春節神答主”,感覺有點受之有愧。因為對於“春節中的某一天比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還重要”這個說法,晏子並沒有聽說,所以並不知題主所說為哪一天,無法給出確切的回答。只能就晏子理解,對這個問題分析一下。

首先劃定一下春節的時間範圍。

應該說,過年是中國最大的節日,而年,就是集中在年三十和正月初一。如果說有一天比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還重要,這就有點費解了。但是,傳統的過年,並不僅僅限於年三十和正月初一,民間有說法,“不出正月就是年”,顯然有點調侃,顯得略為寬泛。但是民間又有說法“年跑了,十五了了”,也就是說,過完正月十五,這年算是正式過完了,應該放下玩樂,考慮農耕了。

應該說,春節這個時間段,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是最為重要的日子,有許多活動,也有許多禁忌,是年俗最集中的表現。正因為大家都這麼認為,題主才會以這兩天為比較,說有一個比這兩天還重要的日子,但是這個日子到底是哪一天呢?

比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還熱鬧的日子,應該是元宵節。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主要是本家人的活動,但元宵節卻是一個社會活動,是一個村一個鎮或一個縣市的活動。元宵節扭秧歌,這是中國的傳統習俗,村裡到村外,然後會扭到鎮裡,城裡又統一組織秧歌進城活動,那個熱鬧,是連續多少天的,並且參與範圍非常廣,有扭的有看的,幾乎全體出動的。再講祭祀活動,元宵節的祭祀活動不比年三十少。元宵節,家家戶戶要掛燈,還要做蘿蔔燈,從十三日開始上燈,一直到十五日,還要到墳地為先祖送燈。而掛宗譜供祖先,我們這裡過年掛上宗譜,一直到十七日早晨才請下來。所以,元宵節的祭祀活動,實際上比年三十更多。年三十放鞭炮,但是元宵節在放鞭炮的基礎上加上了放煙花,那個熱鬧程度,顯然高於年三十。

要說比年三十和正月初一更重要的日子。以晏子所見,還有幾個日子。

一是人七日。春節期間,往往從初一到初十,以每天管一物,以天氣晴陰兆此物一年中的豐歉。我們這兒的說法是一雞二狗三貓四兔豬五六羊七人八谷九果十菜。所以以初七日為人日,民間說法管小人兒。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會看天氣好壞,畢竟過日子都過的是孩子的日子,雖然除了吃麵條,沒有啥主要活動,但這一天卻揪著大人們的心,尤其在過去醫療條件低下,嬰兒死亡率高的時候。

二是初九日。初九日管果樹,所以我們這兒也稱為果樹節。晏子是煙臺地區的,是中國紅富士蘋果主產地,老百姓的日子,基本上都靠的是果業,所以,初九日這天,是老百姓自認的果樹節,往往會有很多祈福活動,非常注重天氣的陰晴。

三是正月十二日莊稼會。民間說法,初八日管谷,即五穀雜米,是小莊稼會。十二日是大莊稼會,管的是主要糧食作物。民以食為天,年景好壞,總比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的熱鬧更重要。所以,這一天也是人們比較重視的。

綜上,不知題主所說的是哪一天,無法給出確切的解釋,只能就個人理解粗略回答如下,還請題主明示。不當之處,歡迎大家留言交流。


齊東晏子


看下面很多朋友回答的都是正月十五鬧元宵這一天。

其實對於這個問題,我剛開始看時是有點蒙圈的。正好今兒是正月初五,屬於迎接財神的日子,感覺這個日子也是很多人家所重視的。

很多地方還會去寺廟搶頭柱香,拜拜財神爺,畢竟,咱們老百姓過日子就是過個團圓幸福,財旺福旺運勢旺吧。

記得我們家小時候,是比較重視這幾個日子,因為這幾個大日子要放上一掛鞭炮。每年都會買上幾掛整鞭炮,每個重要的日子放上一整掛鞭。

1.除夕

除夕晚上看完電視,無論是不是很困,無論是不是很餓,每個人都一定要吃餃子,不論有多少凍餃子,除夕晚上那頓一定是當天新包的餃子,會用白菜,芹菜,老媽說希望來年要百財都來,勤勤懇懇地。

在剛過子夜12點時,就會跑出去放鞭炮,據說可以先請到財神:)

2.初一

初一當天早晨起來時會放上一掛鞭炮,紅紅火火過大年了;

3.初五

初五,因為是破五,要趕走窮氣窮鬼,迎接財神爺到家,所以早上一起來老爸也會放上一掛鞭炮。

4.之後就是正月十五了

十五早上也會放一掛鞭炮

正月十五鬧花燈,雖然小時候在一個十八線的小地方,在市集上也會有花燈可以看,那時候會約上自己的小夥伴,十五晚上去看花燈。

那時候,過完十五就該收收心了,一切都要走上正軌了,學生要準備新學年的學業了,商家也開始開張了。上班的人也都準備開始上班了。


jason媽咪有辦法


民間有一種說法,春節中的某一天比大年三十、正月初一還重要,你知道是哪一天嗎?為甚?

春節是我國最隆重的節日,在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這兩天最為熱鬧,過了初二開年以後,就沒有之前那麼熱鬧了,不過在我們農村還有一天和大年三十、初一同樣還重要,在那天,我覺得比大年初一還隆重呢,就是年初七那天。有些農村說的是正月十五元宵節那天,可能各地說法不一樣吧,在我們這是年初七那天。

大年初七在我們這裡農村稱為“人日”,人日就是我們人們的生日,人日是古老的中國傳統節日,講的是當年女媧用了七天造出世界各生物,其中在第七天才造出了人類,所以那天被稱為“人日”,在古代人日那天是非常隆重,一直流傳到現在。

在我們村,在人日那天,村裡可以說是最隆重熱鬧的一天,那天有舞龍醒獅,還有好多活動,全村人都要去祠堂燒香拜神,包括外嫁的女兒,全部都要回來,我們全村人都在祠堂吃大鍋飯,都是村民共同出錢舉辦的,為了慶祝我們人類的生日,那天真的人山人海,非常的熱鬧,可以說比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那天更為重要,因為有我們人類的誕生,才會誕生春節這些節日,所以我覺得人日更為重要。你認為呢?

在你們村,比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更重要是哪天呢?歡迎在下方留言,交流!


三農天地


民間有一種說法,春節中的某一天比大年三十、正月初一還重要,你知道是哪一天?為甚?

年在農村,是從大年三十開始的,一直到正月十五,過完了十五,年也就結束了。

那麼在這漫長的半月之久的年裡,哪一天會比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重要呢?

我們來看看年這半個月時間裡,哪一天最重要吧。

我們膠東半島農村在三十那天,上午把對聯貼好,家裡可以裝飾的地方,好好裝扮起來,讓家變得漂亮,有年味。

晚上是掛好宗譜,擺好供品,然後吃大年三十的餃子,最後家裡燈火通明,能熬夜的就熬著守歲,這天是年的開始。

到了零點,就是正月初一了,零點要吃年夜飯的,做一年裡最奢侈的飯菜,半夜三更子女給父母拜年,父母給孩子紅包,此時,年味開始濃郁了。

正月初一要轉滿村,給熟悉的朋友,本家的長輩,親如一家的近鄰,這些人家裡都要拜年,拜年是在夜裡吃完年夜飯進行的,所以天亮時,年拜完了,這時候可以吃初一的錢餃子了。

初一吃錢餃子是年當中最高潮的一部分,誰如果第一口吃出來有錢的餃子,瞬間被大家崇拜並羨慕,於是一家人守著餃子可勁吃去了。


平日裡吃十一二個餃子,在初一那天,能吃到二十個,為了多吃幾個錢,把胃豁上了,大人孩子的肚子都跟西瓜似的圓滿,這時候年就進入了高潮,大人孩子們都歡喜快樂。

初一吃完了餃子以後,感覺年跑了,接下來就是每年的例行拜年了,七大姑八大姨家裡轉悠一圈,給他們拜個年。

到了初八初九,我們這裡就可以開工了,不過十五以前的所有日子都可以走親戚,不過初六以後的拜年大家就會感覺沒年味了。


一直到正月十五,正月十五也是農民們比較看重的一個節日,有句老話說:年小十五大。可是在我們這裡好像看不出來十五比年大。

十五也很重視,包餃子,煮湯圓,掛宗譜,擺供品,還要掛花燈,舞龍燈,晚上放煙花,看著也是很熱鬧。

只是怎麼看都看不出來,十五比年大,年在我們北方農村,大年三十和初一是最看重的節日,正月十五固然重要,但比起三十和初一還是不夠那麼重要的。

你們那裡可有比大年三十和初一重要的日子?請在評論區留言,我們共同討論學習。


悠然見東山


問題:民間有一種說法,春節中的某一天比大年三十、正月初一還重要,你知道是哪一天嗎?為甚?

你好,我是衛農,很高興回答題主提出的這個問題。



春節是我國民間最盛大,最隆重的節日,過了臘八就是年。過了臘八以後人們就開始為過年做著各種準備,各種忌諱、說法也就越來越多了。比如題主提出的這個日子,應該是哪一天呢?我們這裡一直就有一種說法叫,“小初一,大十五”。其實題主說的這一天,就是正月十五元宵節。



以前的正月十五這一天,可以說是整個春節期間,各種民間活動的高潮了。比如耍社火、舞龍燈、走高蹺、趕犟驢、跑旱船,晚上還有觀花燈,猜燈謎等等,這許許多多的活動,使年味就好像陳年老酒濃烈而甘淳。也就是在這一天過後,基本上大家都要各奔東西外出去謀生的了,也才會把這一天看得特別珍貴。



這些都是以前農村過年時的活動和做法,現在這種說法雖然仍然還有,但是現在生活節奏加快了,年味越來越淡了,國家的春節假期也僅僅只有7天。已經沒有多少人能等到正月十五以後了,除過學生和老師,其他人最遲初七就要開始上班了。農村過了正月十五後,實際上就沒有多少人了,哪裡還會有什麼節日氣氛呢?

以上是衛農個人觀點,僅供參考,歡迎批評指正。


衛農老頭


民間有一種說法,春節中的某一天比大年三十、正月初一還重要,你知道是哪一天嗎?為甚?


剛看到這一個問題,還是有一點懵的,在我的記憶裡,大年三十是過年的標誌,怎麼會有一天比它還重要的。後來細心一想,還真有這麼一天,可能就只有正有十五這一天了。


元宵節,是中國人最傳統的一個節日了。自古以來,這一天的活動就很多,也很盛大,有時也會超過春節的風頭,那是因為正月十五完了之後,就代表已經全部過完年了,人們自然會好好慶祝一下,然後開始一年忙碌的工作了。

元宵節這一天,可以說是活動最豐富的一天了。小時候我們也常常用蠟燭點著提燈籠,最後燈籠變成裝電池的了,再往後就沒有碰過了。古代元宵節,又叫花燈節,顧名思義,這一天人們都會去看花燈,猜字謎,還有成語接龍游戲,對對聯,未出閣的女子也會在這天晚上出來遊玩,說不定還會碰到心上人呢。



元宵節到今天,慶祝活動已經保留的不多了,但依然是比較重要的節日,我們有吃湯圓的習俗,還有元宵晚會。小朋友可能還會提燈籠去串門,這真的是童年最美好的一段記憶了。歡迎留言說出你的看法,關注作者瞭解更多農村習俗。


小李說農事


民間有一種說法,春節中的某一天比大年三十、正月初一還重要,你知道是哪一天嗎?

過去的過大年是何等的熱鬧,從臘月開始,斷斷續續的持續到正月十六以後,有的還會過了正月二十四,沒有年夜氣,其中在正月十五最為熱鬧,比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要熱鬧上許多倍,是真正的民間節日,各種各樣的文化娛樂節目,全都是村民參與,觀看多也是我們廣大的村民,整個正月都是在過年的氣息之中度過,現在卻是正月初幾就要出去打工,正月過後,農村又是空蕩蕩的景象。


在過去過了初五之後,每個村裡的演出隊就開始集合,進行每天的排練,有的村子會給予不等的演出費,更多的是免費演出,不給錢也是勁頭十足,每天都會按時按點的去努力的排練,每個村都有自己的特點,像我們這的縣城,東街是背閣,就是穿戴戲服身上有鐵架子支撐,架子的頂端站一個孩子,背閣的人要揹著孩子走上一天,而且還有隨著鑼鼓的聲音做出不同的動作,有的牛人還背的雙閣,就是背倆孩子,這一天下來真的需要很大的毅力才能完成的,南街是劃旱船,北街是踩高蹺,西街是攆花,加上鄉下村子各種各樣的節目表演,在正月十五進行匯演,真的是人山人海的景象。


到正月十五、十六這倆天,各村的演出隊伍會到縣城的北街廟前空地去匯演,人潮湧動人挨著人擠著往前看,很多時候匯演結束後,地上會有幾隻被擠掉的鞋,而且各村的演出隊還會相互的較勁,誰看的人多那自然是無上光榮的事情,各自都有自己的拿手絕活,踩高蹺的會踩著高蹺跳桌子,粘花的會揹著媳婦鑽板凳,滑旱船的打場子更是有訣竅,人太多需要打開場子才能表演,劃旱船的打場子是一個丑角,胸前掛一個夜壺,沒錯就是過去晚上盛尿的夜壺,這個其實是新的,裡面裝滿了水,打場子的時候,這丑角會滿滿的吸上一口水,對著人群一口氣就噴出去,大家雖然知道這是水,但還是會不由自主的往後退。這也不失為一種好辦法。


整個過年,最數元宵節最熱鬧,也是全民參與,以我們農夫為主的一項活動,而且還有電視臺的專門報道,在過去能夠上電視,那是一種什麼心情?都會賣力氣的演出,自己村的村民也是作為觀眾在這一天收穫滿滿當當的娛樂,這種現象後來隨著越來越多的外出人員,變得漸漸沒落,現在過了初五不在集合演出,變成了集體出去打工,這樣的農村古老的習俗,現在真的很少了,對於這些村民自娛自樂的傳統文化娛樂,只剩下回憶在過年時候想起了,你的農村老家過去正月十五有什麼節目表演嗎?歡迎大家補充評論留言,謝謝。


棒奔霸


民間有一種說法,春節中的某一天比大年三十、正月初一還重要,你知道是哪一天嗎?為甚?

如果不是認識一位江浙地區的朋友,這題還真的答不上來呢!

我們知道,春節是我國民間最為重視的節日,人們會為過年這一天傾心盡力,使出渾身解數。也因為有諸多儀式感的存在,使得大年三十除夕夜和正月初一這兩個日子有了特殊的意義,使得春節這個傳統節日成為至高無上的存在。



可是民間卻有一種提法出你的意料,正如題主所說,春節期間有一天比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還重要!

不少朋友就會說,如果真的有那麼一天,那應該是元宵節呀!這一天所有的人都要參加和觀看鬧紅火,越鬧越紅火,越看越紅火,而且民間還有“小初一,大十五”的說法呢!

其實這個小初一大十五,說的不是日子的重要性,而是在說正月初一和正月十五都是要鬧紅火的,當初一是小規模地鬧,正月十五才是大鬧。我們這邊農村正月初一開始,一直到正月十五,都有一撥兒一撥兒的,三三兩兩的,有唱有說有敲鑼打鼓的一支隊伍,進到農家院兒裡,說吉祥話,唱吉祥歌,然後主家就會給些錢給這波人,以取吉利。

還有一個說法,是“冬至大於年”。這是古代狩獵社會的一種說法。冬至這一天連皇家也要大施祭奠,祭天祭祖宗,所以在當時看來,冬至比年還要重要,我們這裡至今還流傳著一句話,叫“冬(冬至)一日年一日,騾騾馬馬歇一日”,所以,冬至和年年是擺在同等位置上的。然而,冬至這一天,畢竟離春節太遠!不能算在春節期間。

那到底應該是哪一天?必須是在春節期間,而且比大年三十和大年初一都要重要?!

告訴你,這一天叫“還年”。

我的這位朋友來自漸江,那一年臘月廿七,他竟然放下快要到手的生意,匆匆趕回了老家!

朋友們非常奇怪!這還不到大年三十呢,即使過年必須回去,也還有談判的空間呀。可是這位朋友說,臘月廿八是他們那裡的“還年”,這一天比年還重要!比大年30還重要!

他還給我們講到了什麼是“還年”!

“還年”就是每年臘月23祭灶以後,在臘月30之前,村子裡都要挑選一個日子,到村子的祠堂裡祭祖。參加的人必須是村子裡的男性,女人是不能去的。祭祀的時候,必須帶三樣貢品,豬頭,雞和魚,而且必須是生的,祭祀完畢,必須帶回家做熟,等大年三十帶到祖墳上讓祖先先品嚐,然後才能拿回家全家人吃。

還年儀式祭祀完畢,全體村民要聚在一起吃“還年飯”,如果有的人沒趕上還年儀式,能趕上吃口還年飯,也算是參加了。這頓“還年飯”那是相當隆重,村子裡早早就準備上了。

這個“還年”的儀式非常隆重,全村男人都必須參加。否則會視為不孝,更會被人們嘲笑他們家沒人了!以後都沒人跟你打交道了。“還年”這一天的日子並不固定,只要在臘月23之後,大年三十之前就可以,但因為現在的人們忙,所以大都選擇在臘月28,正好在過年之前,又不會耽誤過年的準備工作。

村子裡的男人們有的過年回不去,但這個還會的日子是必須回去的!這是不成文的規定,是祖上留下來的規定。

所以說,“還年”這一天在春節之前,也正值春節的準備期間,這一天比年還重要,比大年三十更重要!

對三種解釋,你更認同哪一種?您所在的地方也有“還年”這樣的習俗嗎?歡迎留言分享。


村姑說村事


根據本地習俗比三十和初一再熱鬧,再重要的日子沒有了,從臘八到十五儘管都是過年的範疇,中間都有不同的講究,不同的活動和不同的意義,但以我之見全面衡量還是三十和初一最為重要,從整個大年期,前半段基本屬於準備階段,勾置年貨從吃喝穿戴,還有掛的、擺放的、張貼的……,一應俱全,從貨物準備到思想準備都是集中體現在三十和初一期間,這倆天內基本全家歡聚一堂,在伙食的按排上,衣著打扮上是最高最時尚的,就連相互交流的語言態度都選擇最美好的,因為這倆天代表著上年的總結和生活實質的體現,又是來年生活事業的計劃和打算,其中的重要性可謂是不言而喻了,初二以後的怎麼也算掃尾階段了,以出門串親戚為主這可算外事活動了,就十五鬧元宵看花燈的日子也很有特點,熱情奔放,賞心悅目他預示著新的一年裡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給人一種鼓舞人心積極向上的精神力量,但必竟不可與三十、初一相提並論。


百川王佔功


對福建人而言,正月初九大過年,這一天是玉皇大帝誕辰,家家戶戶在進入正月初九零時擺神桌放豐盛的祭品向玉皇大帝祝壽,祈願新的一年平安健康,財源廣進。至今,此風俗習慣在馬來西亞和泰國仍舊非常盛行。另外還有一個傳說就是在明朝時期,盜寇非常嚴重,臨近年關,盜寇四處搶奪,老百姓逃到甘蔗園裡避難,直到正月初九零時盜寇才被打敗退去。老百姓在這一天走出甘蔗園回到自己的家園,正好這一天是玉皇大帝誕辰,老百姓焚香感恩玉皇大帝的保佑。從此,祭拜玉皇大帝時也會獻上甘蔗,感謝甘蔗園的庇護提供藏身之處,得以平安歸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