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学习中如何懂得“师法”的诀窍?

陳康喜


师,学也。法,有两层含义:一是技法(笔、墨、章法等);二是法度(规矩、原则、谱)。不重师法的后果也有两种――一是走火入魔的丑书,二是花里胡哨的江湖体。



究竟要师什么法?法在哪里?最好的法都是先人创立的,如今都在故纸堆里,原滋原味的法存在于先贤大士的书帖、摩本、拓片之上。楷书的颜柳欧赵,行书的二王,草书的张旭怀素,他们的作品本身就代表着最正宗最权威的法度。摩临的过程本身就是师法,世界上有没有不经过临帖就很有成就的书法家?我不敢讲没有,但肯定不多。



到底如何师法?书法的法,内涵太丰富,第一层次是的师法就是摩仿,从点画到结字,一撇一捺跟着来,把字能写像。第二层次的师法是意临,揣摩先贤的技法技巧,让自已的书写循规蹈矩。第三层次的师法是仿其气度,或敦厚或空灵,或庄稳或峭拔,学人家的风度气质。第四层次的师法是融会。唐楷的中峰二王的偏锋,颜鲁公的折转柳公权的窝钩,都可以放在炉中焠火煅烧,融铸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师法古人是大智,泥食古人是大愚。书法艺术的目标绝不是要重现一百个王羲之、一千个赵孟頫,而是需要承而创的新面貌,开启新的时代篇章。尽管很难,数百年或有一个,但这才是正确的方向。


抱庸斋主


所谓的“师法",虽然古代大师已逝,但我们仍可从他们留下的作品去寻迹。

如何寻迹。最好的师法,当然是如太极拳论所说的“入门引路须口授",什么人能口授相传呢?先看历史上的这一片段,唐代的三大家,张旭传心法给颜真卿(有《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为证),颜真卿又传给怀素(见《自叙帖》所载),这三代人心手相传,我们可以从张旭的《古诗四帖》,颜真卿的《颜三稿》,怀素的《秋兴八首》《四十二章经》去看其师法,不难发现其一脉相承的影子。再说具体点,就是观察他们的用笔,从起,行,收的法度。

好果没有口授,是不是就不能师法呢?宋代的苏轼给了我们的答案,他的《临颜鲁公争座位》,形神兼备,《致季常帖》所用笔法,纯出自《争座位帖》,还有好多苏轼的书帖,其笔法多出白《争座位帖》。如果是一个苏轼还罢了,也许有人说是巧合。但又来了个黄庭坚,他的行楷书,也有好多是颜真卿的影子,如《致天民知命大主簿书》。当然,黄庭坚是苏轼的弟子,他们也可能是口授的师法。

有了这样的例子,今人也能师法古人了。只要我们多临帖,勤临帖,常读帖。细心揣摩,也能很好去“师法"古人的。孙过庭《书谱》说:察之尚精,拟之贵似。以此认真研习,味先辈之余烈,必能揖先贤之前规,写出有底蕴的好作品来。








潮山野人


学书法,“师法”而求学拜师,解惑释道,利于学业有进,决窍没有,只有虚心,认真颖悟其道,有言,老师领进门,全靠个人,因此有师路通,相比较自学,少走弯路。

学书法,师教择取从何入手,视其于哪方面有兴趣,及偏好,因人而施材布道。故,领教后且有序有规之练习。

习练课业,师则批正改错纠谬,这个过程非常重要,近师资而备于修法之误,归纳总结不足,方有步步取赢,日积月累,终能聚少成多,学书之艺,能不进否?

师法,学师之长,补充自己不足,思考于旁通,提问于疑难,主动性开启,何有大脑不兴?何有技艺不明?

善于省察,善于摹练,悟性是学书艺首要,勤奋践行习练为至要,按照老师之教义,自然入门,通达学习之方法。取技乎,纳于己,至于更高书境,靠自己持之以恒,不辍砥砺。



狂喜淡墨a


学习书法,跟学习任何技艺都一样,必须向老师学习,向前辈学习。就像学习戏剧,一方面要得到老师亲授、指导;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多看老师、前辈的表演,用心揣摩体会,领会戏剧表演的真谛。

学习书法最重要的方法当然是临帖。临帖,是"师法"的重要途径。当然,临帖不仅要用手,更要用脑用心。齐白石告诫弟子,"要学我的心,莫学我的手”。这话朴实无华,却振聋发聩,开人茅塞。毕竟临摹只是方法,手段,创作、创新才是目的。

提到创新,我想强调的是,“师法”还应包含一项重要内容一一书法审美的问题。这是大法,是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书法审美出了问题,那将是灾难性的。

清代书家傅山有著名书论“四宁四毋”:宁丑毋媚、宁拙毋巧、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这本是清代碑派书法兴起后,为对抗帖派柔美、妩媚,缺乏阳刚、旷达气象的一个很有警示或启发意义的书法理论,却一不留神变为了当代“以丑为美”的“丑派”书法之“理论依据”。

这是傅山的本意吗?

如果是,他该是丑书的倡导者,是"丑书”鼻祖了,那么他的书法也理应已经"丑"到境界了,"丑"到极限了,再向前迈一步就可能是万丈深渊,万劫不复。

但当代一些无知无畏的书法大咖们,却全然不理会物极必返的道理,一窝蜂地向前涌去,大有不"丑"出个狗样來决不回头的执着,真是可悲可叹!

因此,"丑书"是当前书法之大敌。因为"江湖书法"充其量也是体制外的“江湖之人”所为,带动效应很小。而丑书则多是体制内的精英,他们借“师法”之模式,给后学者之损害,对书法事业之破坏,就像中国革命中王明、博古、李德,习书者着实应当清醒!

拙见,如有不妥,请多指正!

顺附本人圆光花鸟小品!





平沙老白


“师法”,随着历史的变迁,各位书法大师逐渐消失,但是他们留给我们的是无价的财富和墨宝。大师们的书法各有所长,各具特色。我们学习书法,要先学各大书法家的书法理论,把理论学会读董,然后再开始反复研究字体的笔法,最后才可以学习临摹字体。书法,就是‘’师法‘’的理论和写字的方法。读董老师们的心,从字体看到大师们的用心,才能更好的去研究和演练,不能一味的去追求字体的华丽外表。在学习达到一定高度,水平达到一高度的时候才能综合各位大师的书法,创造出自己的独特字体。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用心体会“师法”的内涵。


上善若水538


学习书法,选帖是师法的必经之路。所谓选帖,即找准适合自己性格、喜欢的前贤法帖作为临习的范本。古人对书法一门的学问推崇的是一个人的“悟性”。所谓悟性,其实是指一个人天生具有的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发自内心的喜好和善于思考分析的一种天性。

师法从何而师,我认为首推晋唐。即学书者从晋唐人的作品中寻找适合自己临写的典范,从中学习用笔、用墨章法等。其中用笔为最要。用笔即笔法,经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临摹,从点画到结字,逐一揣摩前贤的用笔技法和技巧,参透古人的笔法精要。最后方能师古而出古。


午后阳光81176696


学习书法首先要师古,古代名家法帖就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的过程并没有诀窍,唯有从勤学苦练中慢慢领悟,领悟得越多,会越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而后带着疑问去观摩、冥想、练习,你会发现书法的黑白世界里头有着五彩缤纷。

不要想着走捷径,书法要想有所成就,一定要一步一脚印,不能一蹴而就。王羲之也要“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方成一代书圣。

善书者必善文,在学书的之余,也要多钻研古代文化,多读古人文章,领悟何为古意,修炼自己的文化素养,以达到内外兼修的境界。


倚斋听风雨


书法学习中的确离不开“师法”,也是学习书法的必经之路。我就自己几十年的经验谈谈我的看法。

首先说什么是“师法”(也许有不少朋友都解答过,应该都是真知灼见。如果我的说法与其他朋友有相似之处还望见谅,本人并非抄袭)。师~即从古人从前者从达者,博采众长之意。法~即为技法,从其他法中找到自己的法。

“师法”对学习书法很重要,但开始不要也不必拘泥哪个师哪个法,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师学起即可。如颜柳欧赵、如汉隶、如二王,或如今人都是可以的。但习字有一个特点,就是一定要从爬到立到走到跑,这是中国汉字结构决定的。历史上现代中没有一个书法受到普遍赞益的人是倒置学会的。因此,学习书法还是应该从楷书开始,当然也可以从碑帖开始。因为学习写好方块字是我们学习汉字的基础。我们每个人不都是从启蒙开始学的就是方块字吗?没有任何一个学校幼儿园教孩子是从行书草书开始的。

学习书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的确有许多人在研究或者寻找“诀窍”,本题说如何懂得“师法”的“诀窍”,其实这个“诀窍”是的确存在的。老话说“字无百日工”,这就是“诀窍”。要学习书法一定要懂得这个“诀窍”

那么为什么老话说“字无百日工”呢?两个原因,一个是坚持。一个是熟练。在坚持的基础上才会熟能生巧。才能打下基础。所以,老师在教习学生习字时一定会强调让学生坚持写一个字帖,反复练习,一般时间为一年。一年之后方能过贴,就是可以学习其他字帖了。当然,在第一年习帖时要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就是不看自己所临的字帖也能写出一模一样的字体,过去严格的老师才让这样的学生过贴。

我所知道的许多大家都有过这样的过程,甚至许多大家依然时有写红模子的习惯。


皇城根龙哥


临习古代名帖,从通篇气韵的整体入手,渐渐关注到笔墨细节。临习与创作并重,不断推进演变。


伽蓝


书法的诀窍要找根找源,选好字帖,就要研究,基本笔画,结体,结构,组字,集字练习,临帖,创作等规律去研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