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刺補瀉法與輕重刺激的關係怎樣?

針刺補瀉法與輕重刺激間的關係,一般認為,補法為輕刺激,瀉法為重刺激。但《千金翼方》卻明確提出:“補瀉之時,以針為之:重則為補,輕則為瀉;

雖有分寸,得氣即止。”究竟孰輕孰重,應從補瀉法的演變情況進行分析。
針刺補瀉法與輕重刺激的關係怎樣?

(1)補輕瀉重說 補瀉法的早期記載應首推《內經》。《靈樞·官能》說:“瀉必用圓:切而轉之,其氣乃行,疾而徐出,邪氣乃出,伸而迎之,搖大其穴,氣出乃疾。補必用方:外引其皮,令當其門……微旋而徐推之,必端以正,安以靜,堅心無解,欲微以留,氣下而疾出之,推其皮,蓋其外門,真氣乃存。”這裡首先提出瀉法,以捻轉動作為主,使針刺感應擴散,最後還要搖大針穴,以使氣出;其次提出補法用輕微轉動而慢慢推進,勿使大動以保存其真氣。《靈樞·九針十二原》說的:瀉主“放而出之”,補主“如蚊虻止”;《靈樞·終始》篇也指出:“脈實者,深刺之,以洩其氣;脈虛者,淺刺之,使精氣無得出,以養其脈。”從這些記載都可以體會出,瀉法的刺激較重,而補法則較輕。後來《醫學入門》提出:“補則從衛取氣,宜輕淺而針,從其衛氣,隨之於後而濟益其虛也;瀉則從榮棄置其氣,宜重深而刺,取其榮氣,迎之於前而瀉奪其實也。”更明確地提出了補法宜輕淺,瀉法宜重深。這都是符合補輕瀉重說的。

針刺補瀉法與輕重刺激的關係怎樣?

(2)補重瀉輕說 《千金翼方》的“重則為補,輕則為瀉”應如何解釋呢?這可從後世刺法中得到說明。行針的動作總的離不開提插和捻轉,後世創用的各種補瀉法均以此為基礎。一般認為緊按慢提(重插輕提),或左轉,為補;緊提慢按(重提輕插),或右轉,為瀉。分析提插捻轉與輕重的關係,如果以左轉與右轉相比,一般大指努出時(左轉)要比收入時(右轉)用力為大;以插與提相比,重插亦較重提的刺激為重。如果結合補用“九陽數”、瀉用“六陰數”則其刺激累積數也以補法為多。依此看來,後世補瀉法的運用均符合《千金翼方》所說的“重則為補,輕則為瀉”。

針刺補瀉法與輕重刺激的關係怎樣?

(3)補法瀉法各分輕重說 《內經》區分補瀉法的用意,主要是以使“氣不得出”為補,使“大氣皆出”為瀉(見《素問·離合真邪論》)。《難經》在《內經》的基礎上,提出了“得氣,因推而納之是謂補,動而伸之是謂瀉”,也是同樣用意。後世據此發展成為“緊按慢提”和“緊提慢按”補瀉法。以致將早期的補輕瀉重轉變成後來的補重瀉輕。為了分清這種輕重關係,明代楊繼洲提出了“刺有大小”的見解。他說:

“有平補、平瀉,謂其陰陽不平而後平也。陽下之曰補,陰上之曰瀉,但得內外之氣調則已。有大補、大瀉,惟其陰陽俱有盛衰,內針於天、地部內,俱補俱瀉,必使經氣內外相通、上下相接,盛氣乃衰”(見《針灸大成》卷四)。
針刺補瀉法與輕重刺激的關係怎樣?

意指無論補法或瀉法,都可分出“平”與“大”,也可說是“輕”和“重”。平補、平瀉是一種較輕的補法和瀉法,一般不分層,以徐疾提插為主,少用捻轉,振幅較小;大補大瀉則是一種較重的補法和瀉法,採用分層或不分層,提插、捻轉較多,振幅較大。如“燒山火”、“透天涼”、“子午搗臼”、“龍虎升騰”等法皆屬於後者。臨床上應當根據患者體質、病情、部位等不同情況,選用輕重適當的補瀉法。

針刺補瀉法與輕重刺激的關係怎樣?
感謝大家的耐心閱讀,歡迎留言評論一起探討中醫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