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瑁手下人才不多實力不行為什麼還要記載他?

酒凱jiukai


喬瑁,名不見經傳的人物,史書及三國志撩撩數筆的人物,都可以忽略不計的人物,但是確是三國志三國演義中開局的人物。雖然說活的時間真的不長,確被史書幾筆構勒出一個不出名的大人物來。

喬瑁,實名叫橋瑁,東漢末年官吏,睢陽人(今河南商丘)曾任袞州刺史後為東郡太守。因不敢苟通董作為,故假借三公的名義書寫檄文傳至各州郡諸候之手,歷數董卓之罪惡,天子危唉,企望義兵,以釋國難,望諸公帶兵伐董。並先與袁紹,袁術還有曹操等十八家諸候共舉火旗

討伐董卓。而劉岱也是十八家諸候之一,因與喬瑁有仇,找個機會將喬瑁殺死。喬瑁雖死,但也開啟了東漢末年群雄割據,共同爭霸,最後三分天下的局面。





宏發超市趙榮青


喬帽,即橋瑁,雖然實力不行,但是史書仍然有記載他的必要性。

下面我談談個人的觀點:

一、橋瑁是東漢末年官吏。

在《三國演義》中作喬瑁,在正史中作橋瑁。東漢末年,橋瑁曾任兗州刺史,後任東郡太守,是東郡太守、太尉橋玄的族子,可以說是個官二代。

注:族子是非親生,但是同族又比自己小一輩的人。這裡的橋玄並不是三國裡東吳的喬國老,只是同名同姓而已。



二、橋瑁廣發檄文,號召討伐董卓。

據《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記載,橋瑁詐作京城三公書信,廣大檄文至各個州郡及各鎮諸侯,期望大興義兵,解除國家之患難,討伐董卓之罪惡。

但在《三國演義》中,將號召諸侯共討董卓寫成曹操所為,其實是橋瑁發出的號召。




三、橋瑁是討伐董卓的十八路諸侯之一。

東漢末年,董卓亂政,以袁紹為主的十八路諸侯進行會盟,共同討伐董卓,而橋瑁就是十八路諸侯之一。




綜上所述,橋瑁確實有記載他的必要性,但是由於其勢力影響比較小,所以史書中對其記載也是點墨不多。


文人提筆安天下


橋瑁,子元偉,東漢太尉橋玄的族子,漢靈帝末年為山東兗州刺史,後遷東郡太守。

初平元年(190年)春正月,董卓入洛陽挾漢帝,袁紹出奔翼州,橋瑁假借東漢三公名義,傳檄書到各州郡,訴說董卓罪惡,天子受危蒙難,希望興義兵,討伐董卓,以釋國難。後將軍袁術、翼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紹、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等關東諸州郡紛紛響應,他們分屯要害,推袁紹為盟主,相機進攻董卓。董卓為避關東兵鋒,挾持漢帝西遷長安。關東聯軍本是烏合之眾,彼此欺詐吞併,不久就分崩離析了。就在同年,劉岱與橋瑁交惡,《三國演義》上說劉岱向橋瑁借糧,橋瑁推辭不借,劉岱乘橋瑁不備,率軍突入橋瑁軍營,殺橋瑁盡降其眾,又推舉王肱做東郡太守。橋瑁首倡義兵,身死族滅,真是得不償失,其冤誰訴?

黃巾大起義被平覆後,董卓率兵入京,挾漢帝弄權,天下漸趨平靜,假以時日,朝中忠心的漢臣,自會設法殺董卓護漢帝,恢復漢帝權威。橋瑁卻等待不及,義氣貫心,好心卻做了壞事。本是一心為朝廷安穩,起大義於天下,不想正是因為橋瑁的首義,讓本就遙遙欲墜的漢庭,更是分崩離析,天下從此陷入軍閥混戰的局面,東漢名存實亡。黃巾大起義,朝廷允許各地徵招地方軍隊鎮壓黃巾,已讓各地開始擁兵自重,再經橋瑁假借三公首起義兵,各州郡從此形成割據,更不服朝廷調度,相互征伐兼併,更致天下大亂。橋瑁的一片丹心,卻成了滅漢之源,劉岱殺橋瑁,橋瑁當亦不冤吧?正因為是首倡義書,首引天下趨亂之罪魁,所以橋瑁雖曇花一現,事蹟了了,卻是後世作史者難以避開的人,不得不為其作傳記,以讓後人知曉橋瑁之人之名吧😊。


sunjin72976689


橋瑁(?一190年丿,東漢未官吏。字元偉,睢陽(今河南尚丘)人。曾任袞州剌史,後為東郡太守。

″三國志"載:″初平元年春正月,瑁詐作三公稱書,傳驛州郡,說董卓罪惡,天子危逼,企望義兵,以釋國難"。

也就是說:橋瑁是討董卓的發起人之一(當時為第七鎮首領)。後與袁紹等起兵,推袁紹為盟主。後因與第四鎮總兵劉岱不和,被劉岱所殺。

橋瑁是″三國史"上不可或缺的人物,雖名氣不大,但起到的做用確很大。由於他″傳書"討董卓的倡議,開啟了″三國大亂鬥"的時代。也是"三國史"上開局掀起的一個小高潮。於是才有了″十八路諸侯討董卓",也是″三國"開始的″引子"。

討董失敗,導致東漢朝廷失去統治能力,乃至才有了群雄割據的局面。而這種局面的始作俑者,橋瑁是重要的人物之一。他雖″兵微將寡",但終究是″革命的先驅者",是歷史上必須記載的重要人物,否則這段歷史將缺失。

歷史人物不分有名或無名,首先要看其在當時所扮演的角色及重要性。劉備很有名,可在″三國"開始時期,還是個無名小卒,最後名聲大振,還弄了″三分天下"。橋瑁在″三國"之始很有影響力的人物,並且是″三國史"的″開創"者之一,可沒幾天就被殺了。

歷史就會開玩笑,有名者最後無名。無名者確″名成千古"?


眸子8552


不論是在《三國演義》中描述的十八路諸侯,還是《三國志》記載的十四路諸侯皆有喬瑁,記載的語言不多,主要成就就是借三公名義發起殲滅董卓,保衛漢室的檄文,聯合了各諸侯,推翻董卓。

喬瑁相當於一個導火索,一個承上啟下的關鍵人物,一個推動三國風雲的開端,如果沒有喬瑁或許還會有其他人 ,但有可能是一個月,一年之後。那就可能影響中國後來幾千年歷史。就像蝴蝶效應。一個不可或缺的人物。《三國志》記載喬瑁就是因為發起討伐董卓的大事,被劉岱不滿,加上之前有些矛盾,被殺了。



話小房


是橋瑁,不是喬瑁。個人認為,橋瑁被記載,應該是因為他促使了各路諸侯的伐董戰爭。


點擊右上角紅色按鈕關注【最青衣】,瞭解更多你不知道的歷史事件。

橋瑁是東漢末年的官吏,先是做了兗州刺史,後來成了東郡太守。初平元年(190年),假借三公之名偽造發檄文給各路諸侯,連同袁術一起討伐董卓,並推選袁術為盟主。後來就被劉岱殺了。


最青衣


橋瑁,非喬瑁。

首先,某個人出現在史書上一定是有內在邏輯的。

歷史我們每個人都在經歷,但史書並不允許記錄每個人的每件事。

當然,如果科技發展到某些恐怖的程度,比如大劉小說《鏡子》裡的超弦計算機能夠實現,我們可以通過鏡子瀏覽此刻之前任何一個人任何一件事的來龍去脈,那歷史將沒有任何爭議。看看“鏡子”就知道前因後果。

但實際的情況是,歷史只能記敘那些史學家覺得對歷史有影響的事或者人。

人才和實力只是讓影響歷史的可能性增加了,而並非影響了歷史。

比如悟空你,七十二變、如意金箍棒、火眼金睛、筋斗雲夠厲害吧,實力夠強吧。但是你在三國時代,卻被壓在五指山下“飢時,與他鐵丸子吃;渴時,與他溶化的銅汁飲。”所以你並未參與三國曆史,而是在洞裡擼啊擼。為此,悟空並未出現在《三國志》任何歷史記錄裡。

而橋瑁,我們來看看他在三國做了什麼:

初平元年春正月,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紹、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同時俱起兵,眾各數萬,推紹為盟主。

……

二月,卓聞兵起,乃徙天子都長安。卓留屯洛陽,遂焚宮室。


以上這些就是他在三國志裡所有的事蹟,討伐董卓,直接導致了董卓火燒洛陽,挖了長安周圍的陵墓,取了陪葬品,遷都長安。而橋瑁作為討伐大軍的一員是影響了歷史進程的。

而此後,對橋瑁的記載只有一句:

劉岱與橋瑁相惡,岱殺瑁,以王肱領東郡太守。

所以所謂記載跟橋瑁的價值是相符的。


客官,關注船長肆叔,看不一樣的歷史故事可好?


船長肆叔



雲淼100666656


喬瑁:又稱橋瑁,東漢末年,任東郡太守,董卓造亂,公元190年,東漢初平元年,因不滿董卓禍亂朝綱,假借朝堂三公之名,下檄詔各鎮諸侯,討伐董卓。當時為十四路諸侯,推袁紹為盟主。因與袞州刺史劉岱素有不睦,劉岱惡其強出頭,而將喬瑁殺死,收其兵士。

喬瑁是假借三公之名,詔示各鎮諸侯,討賊勤王,所以後世多有記載。


趙永志67


國家亂了,做為太守也是地方上最大的官,討董卓也是一號,不然叫十七路諸侯了,應該是被記載的,總是要有外圍賽被淘汰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