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统明知落凤坡有埋伏,为何还要去送死?

杨晨予


庞统是个著名的谋士,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在与刘备分兵进击雒城时,主动选择了小路进攻,难道庞统不知道前面是“落凤坡?”难道他算不出前面会有埋伏?一个能指挥千军万马、随意出入曹操大营的谋略家,就这样被一个名不见真传的张仁用箭射死了?死的也太低级了!事情绝对不是这么简单!庞统是因为看透了两个人的用心,才断然自己去赴死的。



他第一个看透的是刘备。得荆州后,刘备明明很想得西川,却又口口声声讲仁义,不忍夺同宗之基业,这让庞统很为难,为让刘备取西川很是费了一些脑油,先是去西川见刘璋,接下来帮守城,在向刘璋要粮要人得不到满足后决然翻脸,终于找到了讨伐刘璋的借口。然而庞统心里是好笑的,刘璋的基业,你不取别人也会取,刘备是欲取还拒、道貌岸然,放着简捷的计策不用,非得绕个圈子,最终还是去夺刘璋的地盘。


在与刘璋翻脸后,终于刀兵相见,费尽了周折的庞统以为,可以迅速攻城掠地成就大业了,谁知,刘备的假仁假义病又犯了,在恩信未立的情形下,把擒获刘璋的部将泠苞释放了。泠苞被释后,回去又设计决涪江之水淹庞统之军,幸有庞统好友彭羕来相告才逃得大难。这也让庞统看透刘备,他为了仁义的外表,不顾手下人的死活!

他第二个看透的是诸葛亮。诸葛亮取了荆州后,对取西川的问题上一筹莫展,拿不出可行的方案。庞统到来后,迅速制定了取西川的策略,并且设计了速取的方案,这些措施让诸葛亮都自叹不如。在刘备的决定下,诸葛亮守荆州,庞统随刘备去取西川。



在庞统的调度下,刘备与刘璋开战,一路攻城掠地,拿下西川指日可待。这时,诸葛亮寄来了一封“恐吓信”,声称天象不利于主将帅。一个在大后方的谋士,不安心守城,却靠看天象去干拢前方将帅,是属什么用心?在庞统这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谋士心中,谁不知天象是用来笼络人心的“神术”,否则靠看天象就能打赢战争还需费那么大的劲干啥?在西川即将被拿下的前夕,诸葛亮的信让庞统很烦恼,甚至说出了诸葛亮想争功的话,可见庞统对诸葛亮的做法是很生气的。



一个心里想要地盘想的要死,却又口口声声讲究仁义,让手下枉费许多心机;一个对取西川束手无策,在看到成功在即时,又忙中去添乱。这些做法,让一腔男子汉气概的庞统感到很受伤。在西川指日可待的情况下,庞统毅然选择了以死抗争:一个知天文地理、算无遗策又能指挥千军万马的谋士,竟然看不出那么一个小埋伏?让后人们想像去吧,一个有争议的死亡,该去谴责谁呢?


星下静思



谁知天狗流星坠,不使将军衣锦还。庞统字士元,荆襄人士。统自幼勤奋好学,博学多识,又精通谋略,他被庞德公称为“凤雏”,与诸葛亮齐名。演义中,徐庶曾对刘备说: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周瑜去世后,庞统曾有意投靠东吴,只因大骂公瑾得罪了江东,只得投靠刘备。庞统投靠刘备后,成为刘备帐下的重要谋士。建安十六年(211年),刘备受益州刘璋的邀请,率军入川共拒张鲁。


次年刘璋因但心刘备取益州,拒不拨发粮饷,刘备与刘璋之间产生间隙。建安十九年,刘备与庞统约定共取雒城,按照约定,庞统走小路,刘备走宽敞得大道。然而不幸的是,庞统在落凤坡被张任伏击,中箭身亡。于是有人便产生疑问,以庞统的智慧可以看出落凤坡小路有伏兵,为何还要去送死呢?个人认为,庞统走小路,有着深刻的原因,以下依据演义内容做简要分析。


首先刘备曾多次暗示庞统小道有风险,庞统依然选择小路,这是有意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刘备与益州刘璋产生间隙之后,刘备军与川军已经多次交兵,魏延更是活捉了冷苞,可以说两军矛盾不可调和,战事一触即发。再次关键之际,庞统向刘备进献了上中下三条计策,刘备取中计:攻下雒城,然后在徐图益州。

只是去雒城有两条道路:南边有小路,可以取雒城西门,山北有大路,可以取东门。庞统知道小路有危险,为了让刘备规避风险,庞统宁愿选择小路。毕竟刘备是三军主帅,在庞统看来,三军可以没有庞统,但不可以没有刘备。演义中曾这样记载:

玄德曰:“吾自幼熟于弓马,多行小路。军师(庞统)可从大路去取东门,吾取西门。”庞统曰:“大路必有车邀拦,主公引兵当之。统取小路。”


庞统取小路保护刘备,除了因为刘备是三军主帅之外,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刘备对庞统有知遇之恩,并且十分敬重庞统。庞统投靠刘备,是被刘备的真诚所打动。庞统在投靠刘备之前,曾参加考试,刘备见庞统文笔很好,对事物有独特的了解,这才让他去做了县令。庞统因嫌弃官职小,并没有认真管理。后来张飞前来追问,庞统却在几个时辰之内,将百日公文全部处理殆尽。


张飞感到十分惊奇,奏报刘备,刘备不顾阿斗生病,星夜赶路,亲自前来探望庞统。次日庞统醒来,声称口渴让人前去买酒,并将酒壶扔给刘备。刘备二话不说,给庞统买了一壶酒。庞统却对刘备说:刘皇叔,你以为这样就可以感化被你伤过的人吗?我庞统去意已绝。刘备又亲自送庞统,并且将自己的坐骑送给庞统。这才感动他,从此庞统誓死为刘备效力。

显而易见,刘备对庞统有知遇之恩,一个想寻求人才,一个想寻找明主,二人一拍即合。而庞统却深深感激刘备的知遇之恩,毕竟他不像东吴孙权那样傲慢。庞统投靠刘备后,食则同桌,睡则同榻而卧,刘备对其十分敬重,宠爱有佳,庞统更是感激刘备的恩惠。因此在选择去往雒城的道路上,庞统宁愿以身犯险,也要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


其次庞统以身犯险,也是让刘备夺取益州要名正言顺。刘备以匡扶汉室为己任,胸怀大志,诸葛亮隆中对更是为刘备规划了美好的蓝图:夺取荆州,攻取益州,吞并汉中,出秦川直取两都,进而扫平天下。当时刘备已经拥有荆襄之地,也有心攻取益州,只是担心益州为刘璋基业,都是汉室宗亲,刘备不忍心下手,再者说他也出师无名。故而益州名仕张松、法正,因益州刘璋昏弱,曾多次劝刘备攻取益州,就连庞统诸葛亮也多次相劝,刘备只是不肯。在刘备看来,如何出师有名,收服益州人心,这才是重中之重,毕竟刘备不想饱受世人的唾骂。


庞统也看出了刘备的用心,想取益州却担心不得人心。后来刘璋拒绝提供粮饷,这是有意逼迫刘备撤军得意思,刘备大怒,将来使大骂赶回。这时刘备与刘璋之间已经有很大矛盾。庞统再次劝说刘备进取益州,率军直取成都,并为刘备成功规划三条路线。而刘备却采取攻取雒城,然后再相机而动的策略,其实庞统心里明白,刘备依然是有所顾忌。演义中曾这样记载:

统曰:“只今便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比为上计。杨怀、高涪,乃蜀中名将,各仗强兵据守关隘;今主公佯以回荆州为名,而将闻之必来相送,就送行处擒而杀之,夺了关隘,先取涪城,然后却向成都,此中计也。退回白帝,连夜回荆州,徐图进取,此为下计。”


因此庞统取小道,明知其有危险,正是想借此机会与川军交并,制造更多的矛盾,让刘备攻取益州能够出使有名。只可惜,庞统与刘备换马而行,在落凤坡被当成刘备,被乱箭射杀。虽然刘备有了讨伐益州的名义,却损失了庞统这样的谋士,况且庞统享年才三十六岁,这是何等的可惜。


再次庞统明知小路有风险,却没有料到被乱箭射杀。其实庞统在选择小路的时候,就已经知道刘璋心怀不轨,况且当时川军和刘备军益州交兵。庞统知道小路有伏兵,但还是有着侥幸的心里。其实即便庞统不被射杀,甚至没有负伤,刘备都有讨伐益州刘璋的理由。毕竟刘备当时是以撤回荆州为借口进兵的,而庞统在撤退的路上遭遇伏击,这是刘璋的无义之举,这也正式标志着刘璋向刘备宣战。毕竟是刘备帮助刘璋,赶走了张鲁,降服了马超。也就是庞统其实没有必要死在落凤坡,以此来成为刘备出兵的理由。


只可惜,庞统当时与刘备换马而骑。川军将士又将庞统当成了刘备,这才下了狠手。因此庞统死的如此惨烈,也是出乎意料的。显而易见庞统走小路以身犯险,有点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意思,只是他不知道后果会如此严重。

你是如何看待庞统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三国逐鹿


庞统人称凤雏先生,在三国演义中,可是和诸葛亮相提并论的人物,素来以足智多谋而见称。

我一直在幻想,庞统在蜀中,诸葛亮在荆州辅佐关羽,刘备居中指挥,卧龙凤雏分别从荆州以及四川,同时杀向曹魏,那将是多么美好的画面啊!可是历史不容假设,庞统在取西川之时就已阵亡了。


庞统作为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人才,大风大浪都经过了怎么就会栽在落凤坡这个小水沟呢?   

其实我们应该从庞统的个性着手分析。记得庞统到刘备处求职,他没有拿出身上的鲁肃以及诸葛亮的推荐信,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他这个人极为自负,心高气傲!对自己的才华信心爆棚!然而他第一次求职没有取得预想中的效果,只是得到了一个地方官的官职,他为了吸引刘备的注意采用一种更为奇葩,甚至于极端的方式,怠政!

他的玩忽职守被人告发了,刘备派人去调查,庞统这才显示出自己的真才实学,小小秀了一把自己处理政务的才干,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把堆积如山的公文处理完毕,这件事情让庞统狠狠地出了一把风头。从此他进入了刘备视野,但也仅仅是进入视野而已,离重用还很远。

刘备直到诸葛亮来到,经他推荐这才封庞统为副军师!


然而坏就坏在这个副字上!

当时庞统所在部门的负责人是诸葛亮,这是一个再坏不过的人事安排。在当时有一句歌谣:“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诸葛亮和庞统是齐名的,其实这种齐名人物的关系很难处理,他们之间往往存在一种明里暗里的竞争,都想把对方压过一头。

以庞统这样的自负,以他这么爱出风头的个性,他怎么能够忍受自己在职务上要接受诸葛亮的领导?

这不是在向全世界宣布凤雏不如卧龙,这是在狠狠的打庞统的脸啊!所以庞统一直以孔明作为自己的假想敌,在找机会证明自己比诸葛亮更强。这就使得庞统在处理事务时显得比较激进。


  

我们再来看看落凤坡至战前发生了什么?

孔明修书一封明确指出了此战的风险,孔明不愧是孔明。对形势的判断洞若观火。可是坏就坏在了这封信上。没有写封信。以庞统的智慧,肯定能够分析出此番作战的凶险,毕竟连常败将军刘备对比都有所察觉!

可是有了这封信则不同,前面已经分析了庞统是个非常自负的人,再加上他和诸葛亮处于同业竞争的状态,庞统会对诸葛亮的建议产生逆反心理。这会影响他对事务的判断,有一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气势。

更何况,只要打赢这一仗,他就能拿孔明写封信来说事,连孔明都没有把握做的事情,我做到了!这就等于向全世界宣布我庞统才是才智无双的当代第一人!


再加之一连几个胜仗下来,庞统颇有几分看轻蜀中豪杰之意,所以在几番权衡利弊,他选择了最激进的方案。这最终决定了他折翅落凤坡的命运。   

可以说庞统死在了自己的私心上,如果他能够和诸葛亮一样,大公无私,不计较个人得失,他肯定能够取得更大的的成就,可惜历史不容许假设。      


策神历史


士为知己者死,庞统用自己的死,来证明了这句话,换来了一个蜀汉天下,为大局赴死大义凛然,义无反顾,毫不退缩,彰显了一个报国之士的忠心与胆义。



庞统号凤雏,水镜先生对他的评价是与卧龙齐名,当年水镜先生向刘备推荐卧龙和凤雏的时候,用了这样一句话,卧龙与凤雏得一便可安天下,兼而得之可托天下,这是凤雏的能力。

庞统为什么会在落凤坡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决断呢!

其根本原因是当时刘备坚守的仁义和取蜀自相矛盾,处于一个骑墙的状态,庞统为了让刘备下定决心取蜀,才会欣然赴死。具体如下: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于南阳卧龙岗上,这就是史上著名的隆中对,隆中对中有言:驻荆州西取益州,囊括天下英才,便可三分天下。待时机成熟时,便可西出汉中,东出荆州,天下可定。

当时,刘备集团已取得荆州,已完成了诸葛亮隆中对第一步战略,诸葛亮劝刘备下一步图谋益州,但刘备迟迟不向益州发兵。原因是刘备自起兵以来以仁义治天下,而益州太守刘璋,和刘备同属刘氏宗亲,同是汉皇后裔,刘备起兵攻打益州,对于刘备而言属于不义,刘备无法给自己一个交代,这是第1个原因。

还有一个原因是,汉中张绣带西凉马超一同入侵益州,益州太守刘璋,向曹操搬救兵未果,转而向刘备求救,刘备入川名义为协助刘璋一起抗击张绣,如果刘备在此时一举拿下益州,将会背上豺狼似虎的坏名声,刘备说讲的仁义将在此时不复存在,将会失去天下人心。

基于以上两个原因,刘备一直处于一个骑墙的状态。

庞统作为一等谋士,对于当时张仁设计的小计谋,一眼就能看破,但他为什么选择了中计身死呢?原因有二!

庞统准备给刘备设计一个刘章不仁在先,先对刘备动手,刘备被逼不得已,奋力反击取得益州的局面,不让刘备背负不仁的名义,堵住天下人的嘴。这是庞统欣然赴死的原因一。具体操作如下:庞统在出兵之前,以自己的马不行为名义,向主公刘备换他的的卢马,让天下人都知道刘备走的小道,但刘璋依旧要射杀他的局面。

庞统的第2个原因就是,为他自己来证明自己自身的价值,水镜先生说卧龙凤雏得一便可安天下,刘备对于这句话是坚信不疑,但见到庞统之后,庞统为人傲慢,且长相不行,用刘备的话说就是一狂士,到刘备处,一直得不到任用,庞统就用自己的死,来换取三分天下这个格局,来彰显自己的价值。让刘备见识到自己的忠义、见识到自己的谋略,见识了自己的手段,让刘备知道庞统不是一个县令,而是一个纵横天下,胸有沟壑的人。


少华聊史


庞统之死就是个意外,既不是明知有埋伏而送死,也不是与诸葛亮争功,更不是为了让刘备有攻打刘璋的借口,而就是个意外。

庞统死于攻打雒城(今四川省广汉市)时,中了流矢而死,要说谁要为庞统的死而负责,那就是刘备。



庞统随刘备入川时,刘备要与刘璋在涪城(今四川绵阳市)会面,庞统向刘备建议:趁与刘璋会面时,把刘璋拿下,那么益州就可以不战而胜。

刘备拒绝了,理由是:刚来益州,恩情和仁义还没有建立,就冒然拿下刘璋,岂不是对天下人失去道义吗?



显然庞统与刘备考虑问题的角度不一样,庞统是从策略方面来考虑的,趁会面时拿下刘璋,所遭受的损失最小,时间最短。而刘备考虑的是政治问题,这样拿下刘璋的话,会对天下人失去道义,那么我刘备就无法立足天下。

你说刘备假仁义也好,说刘备虚伪也好,显然刘备有他自已的打算,而正是这个打算,让庞统在攻打雒城的战斗中丧命,如果不是刘备的选择,庞统会死吗?



这次会面结束后,刘璋就返回成都,而刘备来到葭萌关,这个时候,庞统一又向刘备就攻打刘璋提出上、中、下策:

上策是:挑选精兵,昼夜兼行直接偷袭成都。

中策是:先用计谋除掉白水关守将杨怀、高沛,再率军光明正大的进攻成都。

下策是:直接退回白帝城,再与荆州军联合,一起攻打刘璋。



而这一次,刘备又放弃了上策,而选择了中策,一步一步光明正大的进攻在成都的刘璋,而正是刘备的选择,让庞统在雒城送了命。

刘备打刘璋,差不多打了三年,快打到成都时,刘璋部下张任、刘璋儿子刘循守雒城,拿下雒城就兵临成都了。刘备率军进攻雒城,张任被刘备军所杀,刘循则坚守雒城不出,庞统率军攻打雒城时,被流矢击中,而战死。



庞统是战死在雒城,并不是死在落凤坡,庞统战死后,刘备亲自为庞统选了一块风水宝地做为墓地,这个地方就叫落凤坡,庞统是安葬在落凤坡的。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庞统中伏落凤坡,此事出于《三国演义》。避死求生乃人之本能,所以根本不存在说什么明知落凤坡有埋伏,而庞统却一定要去送死的说法。

即使是演义里也不会有如此不合常理的事情发生,庞统当时为何中伏于落凤坡?要从三方面来分析。

凤雏庞统中伏于落凤坡

首先,庞统的性格是他中伏的重要原因。庞统性格狂妄,看不起孙权、周瑜、曹操等枭雄,甚至连刘备也在他那里吃过鳖,连主公都敢说,何况和庞统齐名的诸葛亮?诸葛亮和庞统两人,名为同学,实乃对手,既是对手,自然相轻,看不起对方的谋略和建议。

同时庞统心胸狭隘,诸葛亮曾观星象解西川之战,断出“主将帅身上多凶少吉”的结果,但庞统不听,他认为这是诸葛亮怕自己夺了入蜀第一功,怕诸葛亮在主公刘备面前的地位有所动摇。

所以他必须以最小的代价,快速拿下成都,给诸葛亮和刘备看看。诸葛亮助刘备取荆州,庞统助刘备取益州,两人功劳相当。庞统这想法是有他的道理,但也有点小人之心了。

第二:庞统想不到西川有人。刘备在庞统的谋划之下,取涪水关、夺下涪城,杀杨怀、高沛、邓贤、冷苞四将,击退吴兰、雷铜援军,斩将杀敌、攻城夺地,气势如虹。庞统这时候也踌躇得意了起来,满以为西川众人皆是无能之人罢了。从他一开始想以“鸿门宴”,轻轻松松搞定刘璋来看,庞统一直都是看不起西川众人的。

但是他想不到的是,西川还有一个张任(此人在“鸿门宴”时也出现过,可庞统对他没放在心上)。刘备和庞统商议两路出兵,攻打成都的门户——雒城时,刘备建议自己走小路,庞统走大路,汇合于雒城。可庞统以“大路必有军邀拦,主公引兵当之。统取小路”为理由,自己走小路突进,刘备走大路吸引敌军。可见庞统还是怕死的,他也会避死求生,所以也就不存在什么“明知必死还冲上去”的说法了。

可庞统的这些计谋却全被张任所料到,他早已率三千军队埋伏于山南小路,专等敌军前来。张任先放过先锋魏延大军,等到庞统前来一看地形:是埋伏的好地方,又问地名:乃落凤坡。此时庞统是惊曰:“吾道号凤雏,此地名为落凤坡,不利于吾”。马上令后军急退,可已经是来不及了。

张任一声令下:“三千弓箭手只望骑白马者射”,年仅三十六岁的庞统就这样死在了乱箭之下,徒留一声叹息。

第三:天数。书里有不少地方都有这个词出现,似乎预示着“冥冥之中自有天意”的道理。在西川四将(张任、刘璝、冷苞、邓贤)出发抵挡刘备大军之前,刘璝曾去锦屏山询问紫虚上人的战局发展。紫虚上人说:“左龙右凤,飞入西川。雏凤坠地,卧龙升天,一得一失,天数当然。见机而作,勿丧九泉”。而对四将的评语是“定数难逃,何必再问”。

最后庞统战死(雏凤坠地),诸葛亮入蜀,并最终三分天下(卧龙升天),而四川四将则无一幸免,全数被杀(定数难逃)。可见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庞统之死,死于性格、也死于命数。


狐史首丘


平常老百姓明知有埋伏都不会去送死的,更何况是与卧龙齐名的凤雏呢?

庞统死于自己的狂傲!




【怀才不遇的庞统】

我们都知道庞统是刘备帐下重要的谋士!作为与诸葛亮齐名的谋士,早期却因为自己丑陋的外表死活得不到重用!庞统最初是作为周瑜的幕僚,幕僚是什么意思呢?门客家臣!想一想,庞统都见不到孙权,没有施展才华的地方,再有才华有何用?

天无绝人之路,周瑜的突然离世,让诸葛亮想到了庞统,便向刘备申请去江东吊孝,捎带忽悠几个有才能之人回来,庞统便是其中之一!

只能说,一个人的外貌从古到今一直都是加分项,刘备一见庞统,顿时不喜,庞统相貌太过丑陋了!不过刘备看在庞统的名声和诸葛亮的情面,便委任庞统去耒阳任职!

可想而知,此时的庞统是多么憋屈,内心一定在大声呼喊:难遇明主啊!于是在任上吊儿郎当,胡乱混日子,还被人告状到刘备那里!刘备震怒,派张飞前去问罪,不料庞统一会儿的功夫便把积压的工作处理完了,初次展现了自己的才华!



【初露锋芒的庞统】

诸葛亮归来,误会解除,庞统被封为副军师!正值刘备准备入川,诸葛亮留守荆州,庞统的机会来临!

庞统出谋划策,让刘备宴请刘璋,上演“鸿门宴”,只可惜与刘备仁德作风背道而驰,刘备不屑为之,庞统:“伐人之国而以为乐,非仁者之兵也。”庞统的初露锋芒却是以嘲笑主公为前提,狂傲之风让刘备甚感厌恶!

刘备认识到,庞统不是自己人,因为身边的人不会说自己假仁义,这直接触犯了刘备内心深处的痛点!



【庞统的狂傲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进攻雒城,庞统几定谋略,只因魏延与黄忠争功,导致进展不利!刘备更加厌恶庞统,有心召诸葛亮入川!

庞统最怕的就是怕人说其不如诸葛亮,不听刘备休整的建议,坚决进兵!黄忠、魏延为前部,庞统自为中军,骑着刘备赠予的的卢宝马,雄赳赳气昂昂向雒城发起进攻!

没想到的是,途遭埋伏,埋伏的人以为骑的卢宝马的人是刘备,乱箭齐射之,庞统当场死亡,年仅三十六岁!




纵观庞统的一生,由于恃才狂傲,让其始终找不到自己的定位,不认真办公,冲撞上司!由于过于狂妄,不得人心,手下的人皆不服从。最后还因不听劝,落凤坡葬了自己这个本应该耀眼夺目的凤雏!


瀚海说史


“明知有埋伏,还要送死”,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不管是庞统还是任何人,都不可能做出这样的事情。

凤雏庞统是不是非常狂妄?

虽然对庞统能够与诸葛亮齐名感到疑惑,但是凤雏庞统并不是一个狂妄的人。

也许庞统在外貌方面并不符合当时的审美观,说的委婉一点就是“表面看上去并不聪明”,甚至是远远不及诸葛亮风度翩翩,一看就是精英型人才。

凤雏庞统喜欢“评价人物”,并且被庞统评价的人物都高于他们的实际才能,希望借此激励这些人能够进步成长,得到了江东群臣的尊重。

庞统在赤壁之战前,就已经因为才能出众,被征辟为“功曹”,甚至在周瑜的麾下参加了赤壁之战,与东吴群臣相处的非常愉快,可见并不是一个难以相处的人。

凤雏庞统最擅长什么?

凤雏庞统能够与卧龙诸葛亮齐名,还能得到当时世人的认可,可见也具有非同一般的才能。

诸葛亮的才能大家都知道,军事方面不说,至少在政治方面绝对是妖孽级的,完全可以一个人支撑一个国家井井有条的发展。

庞统曾经对他的好友江东陆绩、顾劭等人说,自己有“辅佐帝王的才能”,但是这些人并没有反对。

凤雏庞统的“辅佐帝王的才能”。

首先,凤雏庞统有识人之明,能够精准的评价一个人,并且得到认可,可见在识人之明这方面,庞统还是非常靠谱的。

其次,庞统刚到刘备麾下时,没有受到重用,仅仅是一个县令,不久就因为不理政事被刘备发现,但是庞统很快就把积累的事务处理的井井有条,所以被刘备看重。

也就是说,庞统最擅长的应该是治理国家,给皇帝出谋划策。

凤雏庞统之死。

凤雏庞统死于落凤坡,但是这只是《三国演义》里面的说法,实际情况是,庞统率军围攻雒城时,被飞箭射杀,死后葬于刘备亲自挑选的落凤坡。

总之,凤雏庞统并不擅长军事方面的技能,但是也不存在落凤坡中埋伏遇害的可能,更加不可能是“自寻死路”。

历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样的历史人物。想了解历史人物,学习历史知识的可以关注我,感谢大家支持。


历史公元


庞统命丧落凤坡是《三国演义》的剧情,不过新老两个版本的三国对其有不同的解读。

老版三国和原著情节差不多。刘备和刘璋撕破脸皮后,庞统急于建功,便建议刘备立即进攻雒城。此时诸葛亮写信劝刘备谨慎行事,但刘备执拗不过庞统,只好同意。庞统让刘备走大路,自己走小路。而他并没有提前预料到张任会在小路设有埋伏,反而认为这样可以出其不意。

刘备在临行前还特意把的卢马送给了庞统,没想到让庞统成了活靶子,实实在在坑了庞统一把。当庞统得知小路名为落凤坡时,才意识到这里是他的葬身之地,不过想要撤退已经来不及了。

张任大喊“骑白马者为刘备!”于是庞统被射成了筛子。

庞统死后,刘备召诸葛亮、张飞、赵云等人从荆州支援,最终拿下了益州。

新三国则将这一剧情进行了大胆的修改。

刘备和刘璋撕破脸皮后苦于出师无名,想要退兵。庞统为了让刘备下定决心,决定用自己的死来激起他的斗志。

庞统提前将遗言写好,放在身上,并主动要求自己走小路,让刘备走大路。临行时庞统坐骑受惊,刘备将的卢马送给庞统,以示安慰。最终庞统故意走进张任设下的埋伏圈从容赴死。庞统死后,魏延将他沾满鲜血的遗书送给了刘备。

刘备读后大哭,便下定决心和刘璋决一死战,最终拿下了雒城。

历史中的庞统则是在攻取雒城时身中流失而亡,并没有落凤坡的桥段。


石头说历史


在《三国演义》中,庞统是急于立战功而走险路,最后死在了“落凤坡”。

小说中的庞统与诸葛亮齐名,有“卧龙凤雏得一可得天下”之说。卧龙就是诸葛亮,凤雏就是庞统。

由于诸葛亮比庞统入职时间早,因此倍受刘备老板的信任。庞统跟随刘备后,一直被诸葛亮的光环照着,那感觉就像在狭窄的路上看着远光灯这么难受。于是他非常急于立大功,以此向刘备证明自己不比诸葛亮差。落凤坡一行,庞统猜到对方会有埋伏,而此时诸葛亮也传书提醒他。但庞统就是不想让诸葛亮继续出风头,他认为不能走的路我偏要走。就这样走进了这条“不归路”。

凤雏落难于“落凤坡”,是犯了地名?

历史中,有很多因为犯地名而遭劫难的名人。

  • 商朝的闻仲,相传是黑龙转世,结果死于“绝龙岭”;

  • 隋唐的裴元庆,唯一能够在李元霸锤下活命的勇士,却在“庆坠山”送了命;
  • 魏王李密,与好朋友王伯当一起葬身于“断密涧”;
  • 著名的杨家将兵败于两狼山,后人认为也是犯了地名,因为“狼吃羊(杨)”。

为什么历史会么这么多巧合?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历史巧合,而是后人让这些历史成为巧合。

比如庞统与落凤坡,我认为落凤坡这个名字是庞统死后才取的名字。

当时庞统骑着白马攻打雒城,在半路途中被箭射中而亡。就在庞统中箭的那个地方,被后人取名为白马关,也就是如今的白马关镇。而庞统去世后,刘备也是就近埋葬,史书上说庞统葬于落凤坡。既然白马关是因为庞统骑白马而得名,那么落凤坡也可以是因为埋葬了凤雏而取的名。

因此凤雏先生在落凤坡落难,不是犯了地名,而是他自己急功近利的结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