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玉祥把溥仪赶出故宫是对还是错?

润杨的红楼笔记


1924年的北京政变,冯玉祥将将逊清皇帝溥仪从北京的紫禁城中扫地出门,算是彻底的终结了清朝的历史。

冯玉祥驱逐溥仪的举动,一直以来都是遭人诟病的。而所诟病的点,无非就是两点,其一就是冯玉祥没有契约精神,其二就是将溥仪送到了日本人手中。


冯玉祥没有契约精神,这个倒也没错。当年袁世凯逼迫溥仪退位时,白纸黑字的规定了民国政府每年拨款400万供溥仪在紫禁城吃喝玩乐,而且保留了溥仪的帝号,让溥仪得以继续在紫禁城当他的皇帝,同时民国政府以外国元首的规格对待溥仪。但是北京政变之后,冯玉祥撕毁了《清室优待条例》,废除了溥仪的一切特权,并将其赶出了北京城。


冯玉祥一手将溥仪推向日本人之手,这个也没错。本来溥仪待在紫禁城,时刻处在民国政府的控制之中。但是溥仪在离开紫禁城之后,前往了天津,和日本人接触,最终沦为日本人的傀儡,成为了伪满洲国的皇帝。

冯玉祥在驱逐溥仪一事上,确实暴露了冯玉祥其人的品性不太让人称道。如果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上来说,冯玉祥驱逐溥仪也许是出于私心,但是在客观上,却是一个推动历史进步的举动。

清朝已经灭亡,但是在中华民国的首都,却还有清朝的末代皇帝依旧保留着帝号生活在紫禁城,而且民国政府还得以外国元首的规格接待他。岂不是在中华民国的都城之内,还存在着一个国中之国?只要溥仪一日住在紫禁城,就相当于封建帝制依旧存在。甚至在很多百姓心中,还依旧把溥仪当作皇帝,不少人还企图利用溥仪这个皇帝的名号进行复辟。


至于说冯玉祥把溥仪推向日本人,这个倒是真的。但是,日本人侵略中华之心已经是昭然若揭,溥仪只是个幌子而已,难道溥仪在紫禁城,日本人就不会侵略中国了吗?一个傀儡而已,没有那么重要,爱新觉罗家族那么多后裔,实在不行随便找个人当傀儡都行。

所以说,冯玉祥驱逐溥仪虽然有负面影响,但是没有想象中的严重。可是驱逐溥仪,确确实实让皇帝这个职业消失在中国历史上。


小镇月明


1911年,大清皇帝溥仪退位,根据《皇室优待条例》规定,暂时居住在紫禁城,稍后移居颐和园。可溥仪住在紫禁城一直没走,1924年,北京政变发生,冯玉祥领军占据北京,囚禁了贿选大总统曹锟,把溥仪驱逐出了紫禁城。冯玉祥驱逐溥仪在当时来说是历史的进步,现在来看也是对的。(冯玉祥像)

溥仪退位后的待遇和复辟。

我们先看一看辛亥革命爆发后,民国政府给溥仪皇室的优待条例的主要内容:

一,清帝辞位后尊号不变;二,每年由民国政府拨给银四百万两;三,暂居宫城日后移居颐和园,四,宫内的执事人员照常留用,以后不得再招阉人;五,原有之私产由民国政府特别保护

溥仪的日子过得还是蛮滋润的,在紫禁城内弄了个小朝廷,也有自己的武装。

1917年,张勋复辟了12天,轰然倒台。1922年,溥仪大婚,北京的警察护卫为其护卫,俨然仍是皇帝,黎元洪、张作霖、吴佩孚等都赠送了厚礼,这在当时引起的轰动可是不小,满清遗风犹在。(溥仪像)

冯玉祥驱逐溥仪离开紫禁城。

1917年,打击张勋复辟时,冯玉祥是旅长,他当时就主张驱逐溥仪离开紫禁城,段祺瑞却不予批准,认为冯玉祥是胡闹。

1924年10月,第二次直奉大战爆发。吴佩孚的部队和张作霖的部队在山海关大战,冯玉祥前往前线的途中回师北京,发动“北京政变”。包围总统府,并监禁了大总统曹锟,迫使直系控制的北京政府解除吴佩孚的职务并且停战。(鹿钟麟像)

曹锟被监禁后,清朝皇室的遗老遗少以及保皇党四处造谣,宣扬溥仪即将复辟,搞得北京城人心惶惶,这促使冯玉祥下决心将溥仪驱逐出紫禁城。

1924年11月4日,冯玉祥召集北京卫戍部队司令鹿钟麟和北京警察总监张壁,指示他们和临时内阁商量,尽快制定新的皇室优待条例,将溥仪赶出紫禁城。

内阁总理黄郛紧急召开临时内阁会议,重新审定了条例:

一、大清宣统皇帝即日起永远废除皇帝尊号。二、民国政府每年补助清室五十万元,另拨两百万元设立北京贫民工厂,尽先收容旗籍贫民。三、清室即日移出宫禁,以后可自由选择住居。四、清室之宗庙陵寝永远奉祀,由民国酌设卫兵妥为保护。五、清室私产归清室完全享有,民国政府当特别保护,其一切公产应归民国政府所有。

断绝溥仪等人复辟的后路。

1924年11月5日,李煜瀛(清朝大臣李鸿藻的儿子)陪同鹿钟麟(清朝大臣鹿传霖的儿子)来到紫禁城。为了更快的驱逐溥仪,鹿钟麟派部队缴械了原来驻扎在紫禁城和景山的1200人保护部队,把紫禁城的电线也切断了,把大炮架设在景山,瞄准紫禁城。

清室总管内务府大臣绍英和鹿钟麟交涉,鹿钟麟出示了新的国务院公文——新的清室优待条例,要求溥仪签字,并且限期3个小时搬出紫禁城。溥仪急了,连续开了两次御前会议,最后决定先将一切物品保管起来,溥仪必须在11月5日当天离开紫禁城。当时宫内有太监470人,宫女100多人,溥仪命人每个太监发银元10块,宫女每人8元的遣散费用。

溥仪决定暂时迁移到得胜桥的醇王府,由鹿钟麟、张壁、李煜瀛等护送到地点。下车后,

鹿钟麟问道:“溥先生,你今后是打算做皇帝,还是要当个平民?”溥仪答道:“我愿意从今天起就当个平民。”鹿笑着说:“好!那么我就保护你。”

溥仪出宫后的交接和各界反响

一、紫禁城交接。根据新的优待条例,溥仪已经不是黄帝,传国玉玺是要上交的,鹿钟麟护送传国玉玺转交给国务院保管,并且组成了清室善后委员会,对紫禁城的历史文物进行清点造册,防止遗失和损毁。由鹿钟麟负责紫禁城的警卫工作,撤走后交由内务部负责。

1924年11月8日,冯玉祥以摄政内阁国务院的名义,通电全国说明驱逐溥仪离开紫禁城的理由。(孙中山照)

二、赞同的声音。溥仪离开紫禁城的第二日,北京城沿街挂满了民国的国旗,以表示庆祝。全国各界人士纷纷表示赞同,孙中山更是致电冯玉祥,大加赞扬冯玉祥的这一政治举动。(段祺瑞照片)

三、反对声音。清朝的遗老遗少纷纷反对,段祺瑞也致电冯玉祥,赞同北京政变的做法,唯独对驱逐溥仪离开紫禁城一事,表示欠妥。冯玉祥马上致电段祺瑞:

“此次班师回京,可说未办一事,只有驱逐溥仪,才真是对得住国家对得住人民,可告天下后世而无愧。”

后话。

1959年,溥仪被特赦回到北京,参加政治协商会议时遇到了鹿钟麟,并要求合影留念,他说还是做一个平民踏实。(鹿钟麟、溥仪、熊秉坤合影)


穿越再现彼岸


有人批判冯玉祥没有“契约精神”,这是一种“对人不对事”的说法,并不可取。有人甚至以此为借口,认为溥仪投靠日军当伪满洲国皇帝情有可原,更是无稽之谈。

评价冯玉祥把溥仪赶出故宫到底是对是错,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环境。

溥仪退位的历史背景

溥仪退位时,其实清朝还是拥有相当实力的,革命党人的武装力量不足以在短时间内降之彻底击溃,但革命党人带来的革命思想却在掀起一片革命浪潮,当时全国各省纷纷宣告独立,脱离清廷控制,让清廷认识到了革命力量的强大。

尽管清廷不愿意放弃自己的统治地位,但猛烈的革命浪潮让其无法招架,双方都不具备压倒性优势,无法取得对另一方的彻底性击溃,为了寻求“利益最大化”,找到“最大公约数”,最终协商确定大清皇帝“主动”退位,退位之后可享受如下优待条件:

1,大清皇帝尊号不废,国家以待“外国君主”之礼相待。

2、每年拨给大清皇帝400万两白银的经费(后改为400万元新币)。

3,大清皇帝仍可暂居宫禁,日后再移居颐和园。

4,大清皇室的宗庙陵寝永远奉祀,由国家派部队保护。

5,宫内所有工作人员(太监、宫女等)仍可留用,但以后不能再招太监。

6,大清皇帝的私产,仍由国家给予特别保护。

7,大清皇帝的禁卫军收归国家陆军,工资待遇不变。

……

有人天真的认为,这是一种君主立宪制政体,可与英国媲美,这无疑是自欺欺人。“大清皇帝尊号不废,国家以待'外国君主'之礼相待”这一条就戳破了这个谎言。

2,溥仪对故宫文物的盗窃

民国政府对清朝皇室特别是溥仪个人的优待条件不可谓不丰厚,而且履行十分到位,从不无故拖欠该支付的经费,溥仪的生活原本可以很滋润。

但溥仪当皇帝时大手大脚惯了,短时间内无法适应,所以花钱特别没数,国家拨给他的400万经费根本就不够用,又不会给他随便追加。

为了解决经费不足问题,溥仪想出了一个歪点子——盗卖故宫文物。

当时故宫里的文物,除了少数明确是溥仪的私产外,大多数都已经属于国家,但由于疏于管理,实际控制权还在溥仪手中。

溥仪借助居住在故宫里的便利条件,使用“赏赐”、“携带”等方式,让皇弟溥杰、堂弟溥佳等人带着大量珍贵文物出宫,对故宫文物实施了有预谋、有计划、有组织的盗窃活动。

被溥仪盗窃的故宫文物,数量有多少?很难精确统计。据溥杰、溥佳等后来回忆,这些文物至少能装七八十大木箱,大小有数千件,价值无法估量。

抗战胜利后,经过几十年颠沛流离的溥仪被苏联逮捕,一些珍贵文物随之流落在苏联,后来在乌克兰基辅的一次文物展出中,一次就展出了400多件溥仪流出的文物!

冯玉祥驱逐溥仪的历史背景

袁世凯死后,国内陷入军阀混战,你方斗罢我登场,中央舞台的主演经常换人。

1924年10月23日,在第二次直奉战争(吴佩孚为首的直系军阀和张作霖为首奉系军阀的战争)中,冯玉祥作为直系军阀的重要成员,突然前线倒戈,率部返回北京,迫使直系军阀领袖吴佩孚下令停战,还直接监禁了属于直系军阀的总统曹锟。

这次政变只是无数次军阀混战中的一个段落,无所谓谁对谁错,谁是谁非,一切都是围绕权力的激烈争夺,但这次清朝皇室也受到了牵连。

冯玉祥认为清朝皇室不应该享受之前那么好的优待条件,于是授权修改通过了《修正清室优待条件》,宣布废除溥仪的皇帝号,清朝皇室迁出紫禁城,并驱逐溥仪出宫,同时下令清点和保护故宫文物,防止了珍贵文物的进一步流失。

冯玉祥为什么要驱逐溥仪?真像有些人说的是为了抢夺故宫珍宝吗?

非也非也。

让我们回到几百年前,朱元璋“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把蒙古人赶出大都,打回了老家。

辛亥革命提出的口号同样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但受制于双方力量对比,革命党人对清廷进行了妥协,并未真正实现这个目标。

然而,满清遗老遗少甚多,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复辟的梦想,张勋的辫子军入京复辟,强有力证明了满清绝不甘心就此退出历史舞台,而袁世凯称帝的举动,也说明封建帝制的观念仍然根深蒂固,随时可能死灰复燃。


冯玉祥发动的“北京政变”实际上是完成了辛亥革命未竟之任务,彻底铲除了封建帝制复辟的祸根,至于那些说冯玉祥赶跑溥仪才导致他倒向日本人的说法,无疑是颠倒黑白,混淆是非,他们的出发点是站在溥仪一方的。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冯玉祥把溥仪赶出故宫是对还是错?我们先来看看冯玉祥当时的政治地位。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进行到尾声阶段,直系将领冯玉祥在北京发动政变,囚禁了当时合法大总统曹锟,占据首都北京,全面投靠奉系张作霖。也就是说,冯玉祥的政治地位名不正言不顺,连个自封总统的名头都没有。

当年11月,冯玉祥强行将末代皇帝溥仪赶出故宫,从法理上讲严重的说不过去。1911年清帝退位时,袁世凯与清朝皇室达成了协议,允许溥义在紫禁城成立小朝廷,民国政府不得干涉其内务,每年民国政府向紫禁城提供400万辆白银的花哨。民国历届政府袁世凯、黎元洪、段其瑞都认真履行了协议。

冯玉祥在将溥仪赶出故宫的过程中手段野蛮,甚至卑劣。首先冯玉祥架起大炮对准紫禁城,扬言限定溥仪两个小时内离宫,否则要将紫禁城夷为平地。随后命大将鹿钟麟率军强行进入皇宫,在刀枪的威逼下,强行将溥仪解押出宫。



令人不齿的是,冯玉祥此举并非所宣扬的正义行为,而是出于不可告人的目的。冯玉祥所部军阀,发迹于贫瘠之地,所部缺吃少穿,枪弹奇缺,自从进入北京城之后,所受相助廖廖,自然看上了紫禁城这块肥肉。据民国要人曹汝霖回忆录:自从赶走溥仪之后,进出故宫的大卡车日夜不断,所载出宫物品不计其数。据说有一个故事:冯玉祥所部将领鹿钟麟、张壁进入紫禁城大殿后,鹿看中了一个很大的翡翠西瓜,于是将军帽盖在西瓜上,临走时,张故意提醒道:可别忘了拿走军帽约!于是鹿连帽带瓜抱出皇宫。孙殿英盗挖慈禧墓为千夫所指,冯将军如此“文明”的手段自然不为人所骂。

冯玉祥将溥仪赶出皇宫究竟造成多大的政治后果,除了颤覆国际上对中国所仅有一点文明进步的看法外,就是将溥仪直接送到了日本人手中,成了日本侵略中国占据东北三省的道具。

🔴创建于重庆较场口.日月光中心肯德基快餐店


张飞脑壳全世界乱飞


民国时期的清朝遗孤处境还是比较凄惨的,虽然在推翻溥仪这件事上,民国政府明确的表示要给予对方优待,会签署一份清室优待条约,保佑清朝遗孤,也算是让自己的革命进展的更加顺利,尽管他们的做法是比较正确的,但也总要有人背着大局行事。

冯玉祥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虽说他将清政府的地位完全抹去了,毕竟也是统治了中国几百年的政权,就算是被驱逐出去了也是有自己独特的作用的。在民国人眼中溥仪只是个没有实权的清代末裔,但在日本人眼中,这可是自己发兵中国的良好条件。

溥仪在民国成立以后还是过了很久一段平静时光的,这一段革命党人也是积极的努力过,奈何袁世凯等旧军阀的实力太过强大,中国虽说是处于革命之中,但实际上却依旧是被各大军阀占领着。

这些大军阀毕竟也是清朝出来的兵,对待溥仪还是不会那样无情的,签署的那个条约正是为了保护清政府的权益,让他们在不影响自己统治的情况下依旧享受着过去的权益。这个做法无疑是正确的,无论什么时候,舆论都是很重要的,将溥仪推到敌人那一边,从哪个角度来讲都是不应该的。

冯玉祥夺权以后,在北京并不很是安生,他也算是一个有着革命党派心思的老军阀,对溥仪,他们自然也不会那样仁慈,直接撕毁了前人签署的优待条约,虽说没有将溥仪等人杀害,却是将他们赶出了北京,从此清政府已经沦落到了自身难保的地步。

这时候日本人就“适时地”出现了,他们早就有了侵占中国的心思,一场仗要发动起来,单纯靠着武力是不够的,还要师出有名,溥仪就是那个名义,他们不是为了自己占领中国,而是为了给前朝皇帝复国,看似溥仪的作用已经展现了出来。

本来段祺瑞当总统的时候还是想要给清朝末裔一片活路的,都知道虽然清朝亡了,它的影响力还是在的,这股影响力不仅仅是针对国内,如果沦入了日本手中,对国家的影响无疑是灾难性的,可惜他上台了,拥有的权力也不过保住自身,想要保住溥仪就太为难他了,更何况当时孙中山正在筹备北伐的事宜,他也抽不出身,前线战事吃紧,段祺瑞就算是有保佑溥仪的心思,也只是又这份心思,实际上却是做不出什么的。

享受到日本人优待的溥仪很是感激对方,所为患难见真情,如果不是日本人他们都有可能冻死在街头,相对的,他对革命政府是十分痛恨的,他也不是不懂大义的人,但民国为了自己的大义将他完全抛弃了,他也自然不必再回到那个国家,尽管日本人对他不是那般真心,但毕竟对方对他还是很好的,并且表示愿意给他优待,愿意帮他复国。就算知道了返回民国才是正确的选择,但他依旧选择留在日本这边,因为是民国政府亲自将他赶走的。

那么军阀冯玉祥把末代皇帝溥仪赶出宫,到底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呢?

从给日本侵略者一个借口而言,这或许是一个失误。但我们都知道,日本对我国早就是虎视眈眈,就算是没有这档子事,日本侵略我国也是早晚的事。

从历史的发展来说,冯玉祥所做的完全是正确的,因为只有将溥仪这种象征着封建帝制的最后一个“皇帝”驱逐出紫禁城,我国才算是完全意义上的结束封建帝制。

你们怎么看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哦~


魏青衣


冯玉祥把溥仪赶出皇宫,是一件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儿。

1924年,溥仪十八岁,刚刚与婉容成婚,这是溥仪在皇宫居住的最后一个年头。

按历史说,这个时期的清朝已经不在了,因为自溥仪7岁时就由隆裕太后代签了《退位诏书》。但是一个7岁的小孩哪里能体会到这意味着什么呢?

中国朝代更迭有一个传统,那就是善待前朝王族。当然,这必须建立在是主动退位的基础上,溥仪自然也享受了这个待遇。所以他虽退位十几年,但一直都可生活在皇宫。十一年间,他未必清楚认识自己那独特的身份,因为早已无朝可上,无折可批。这也直接导致了领事太监和宫女们可以肆无忌惮的诱惑溥仪,甚至让他早早就阳了痿。

1922年,溥仪在大婚之夜,还在想:“我成年了,如果不是不是革命,我早就该亲政了……我要恢复我的祖业!”

年龄大一些后,总归是要清楚自己的身份的,总归要认识到自己的血统赋予自己的责任。他是“君”,是掌管天下人生死的“君”,但现在不是了。哪个少年不曾梦想仗剑天涯?奈何兜里缺钱才回家。

他想复辟,想有一番作为,不巧的是冯玉祥这时候跟来了。

1924年10月,冯玉祥让手下鹿钟麟带人去故宫与溥仪谈判,扔下一纸《清室优抚条例》,让溥仪签署,其中有一条是“即日移出官禁,以后得自由选择住居”。

在民主革命的参与者看来,故宫是封建社会残余,是封建王权的象征,但在溥仪看来,这是家。这明摆着是来砸场子的,闯我家门不说,还让我搬铺盖走人?

溥仪大声回答道“不签”

鹿钟麟手下只有二十多号兄弟,不够强攻,所以只能智取。鹿钟麟骗溥仪说“你有三个小时时间搬家,如果不照办,景忠山的大炮就会对准皇宫开火”。溥仪不知虚实,但对革命军多少有些心虚,所以匆匆搬出故宫。

众所周知,在第二年,也就是1925年,皇宫就成了对外开放的参观景点。

这影响就不一般了。

在清朝入关后,曾经对百姓进行过思想压迫,奴化教育,心中对清政府的恐惧一直都在。但冯玉祥把溥仪赶出皇宫,间接促成故宫对外开放,这就改变了百姓的潜意识。

或许也就是从故宫对外开放这一天开始,才让普通百姓认识到了什么叫“民主”。天下再也不是皇帝的天下,他的家,我买票就能看。

甚至,连皇帝回家看看,也得买票。

这个封建王权的象征一旦失去了那层神秘性,那他在民众心中就再也没有往日的崇高。或可说,从这天开始,即便溥仪复辟成功,百姓心中也再不会如以前一样顺从。

所以冯玉祥此举,对革命来说,应该是大功一件。


梁宇航



是对的。冯玉祥此举虽然破坏了革命党和袁世凯共同遵守的《清室优待条例》,但是这个优待条例本身就是不伦不类的产物,已经是共和国了,紫禁城内还有个皇帝,实在多此一举。

在当时情况下,民族民主思想风起云涌,清朝皇帝不退主动皇位,一旦把革命人士逼急了,明朝皇室和崇祯皇帝就是下场,将死无葬身之地。



清末误我中华一百多年,固步自封。人家日本明治维新几十年后就能大败清朝,六七十年后就能造出飞机大炮和航空母舰来侵略中国。而我们呢?NND,到抗战爆发的时候还没有一家像样的兵工厂。

为什么差距这么大?都是清末错过了近代化发展机遇。这样的清朝皇室有什么好优待的?能活命下来应该谢天谢地了。



民国军阀我最佩服两个人,一个就是冯玉祥。冯将军眼里只有祖国和人民,谁反对祖国和人民他就反对谁,谁为人民服务他就拥护谁。

另一个就是张学良,张学良眼里只有国家,在关键时刻都能服从大局,舍小家为大家,为祖国为人民。


坐看东南了


在谈冯玉祥把溥仪赶出故宫前,我们有必要先谈谈《清室优待条件》的历史意义。



《清室优待条件》是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力量以及清王室之间协商互相妥协的结果。《清室优待条件》挑重点有以下几条:

一,清帝辞位后尊号不变;二,每年由民国政府拨给银四百万两;三,暂居宫城日后移居颐和园,四,宫内的执事人员照常留用,以后不得再招阉人;五,原有之私产由民国政府特别保护。



虽说该条件给新兴的国民政府造成了负担,并且有历史遗留问题。但是它有着重大的作用:1.国民政府继承了清王朝的疆域以及统治地位,除汉地十八省外,包括蒙古、新疆、西藏、东北在名义上均归国民政府统治,维护了祖国的统一。2.以和平的方式实现了政权的过渡以及终结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这种不流血的革命,在历史上乃至世界上,算是一个奇迹,避免了生灵涂炭。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冯玉祥做错了,但他又做对了。



错在:

1.违约,《清室优待条例》是以法律形式确立下来的,或多或少冯玉祥的做法失去了人心,尤其是清朝的遗老遗少,以及外国人都对此表示抗议。段祺瑞也对此表示谴责。

2.给了别有用心的人以可乘之机。从此溥仪死心塌地和国民政府为敌,溥仪和日本人走到了一起,这也是伪满洲国能成立的一个重要原因。给中国的抗战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对在:

1.其实是清室违约在先,在张勋的支持下,搞了复辟,自掘坟墓。张勋复辟给国民政府提了个醒,清室存在于紫禁城中,就永远存在一个威胁,给新生的政府带来了不稳定的因素。所以冯玉祥驱逐溥仪,从某种程度上说,也遏制了复辟的思潮,民主共和更深入人心。

2.对于当时的国内国际形势,不管有没有驱逐溥仪,溥仪终会和中国的敌对势力搅到一起。只要溥仪复辟的心思不死,他一定会被日本人利用,只是早晚得问题,因为最终北平也落入日本人手中,溥仪一定会被利用。

3.对于复辟皇帝的处理,冯玉祥做了国民政府想做而不敢做的事。驱逐溥仪已经算是仁慈的,亡国君主要么夹着尾巴,要么复辟后被处死,避免留下后患,事实也证明了后面溥仪的不安分,当然这也不能怪溥仪,亡国君主想要复国,也算人之常情。



所以很多事情,都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我们应当冷静分析,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


追风202592852


我认为冯玉祥此举是错误的,往小里看是他不遵守协议,擅自破坏了《清室优待条例》,往大里看是变相将主动逊位的清朝末代皇帝溥仪推向了日本人的怀抱。

大家都知道,当初袁世凯为了逼清室退位,与内阁诸大臣奏请清廷“宣布共和”,并暗中指使原先通电反对共和政体的那批心腹部将,其中以段祺瑞为首,再次通电全国,要求清室立即同意共和政体,否则就要动粗 ——率军进京与企图“阻挠清帝颁发共和诏旨的王公亲贵们剖陈利害”。清廷心知大势已去,不得不接受袁世凯拟就的《清室优待条例》,1912年2月12日,清宣统帝溥仪正式宣告退位,并宣称拥护共和。

袁世凯提出“优待清室条件”也为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所接受。既然可以诱逼清帝和平退位, 还可以因之避免因改朝换代而导致的生灵涂炭、血流成河,又何乐而不为呢?按照这一条件,清帝主动退位后,皇帝和爱新觉罗氏宗室亲贵仍能受到国民政府的保护和充分优待。

这些优待内容大体包括:清帝(溥仪)退位后仍然保持皇帝尊号,国民政府以对待外国君主之礼待之;清帝逊位后仍可暂时居住宫廷,日后移居颐和园;民国政府每年拨付清帝生活费四百万元;原有的禁卫军编制仍然保留,军饷数额照旧,由民国政府发给;王公贵戚的爵禄依旧;皇族公权与国民相等;皇家私产一律受到国民政府的严格保护......

《优待清室条件》无异于承认共和体制的建立,表面看是出自大清皇帝的“恩赐”,但从某种角度看,一向被视为野心家的袁世凯也算办了件善事。

1924年11月5日,冯玉祥发动了北京政变,先派兵悍然囚禁“贿选总统”曹锟,又派北京卫戍总司令鹿钟麟和警察总监张璧带领20人的手枪队,突然闯入宫中,胁迫溥仪在“从即日起永远废除皇帝尊号” 的文件上签字,并修改了原来的“优待条件”之部分条款,逼溥仪签字画押,勒令其在3小时内全部搬离紫禁城。

冯玉祥这样做的目的,据称是要把紫禁城变身为一座供大众参观游览的博物馆。

对于此事,他一向颇为自豪,曾对新闻界宣称:“吾今日做一平生最痛快的事,已将宣统逐出宫外”,后世对他这一行为更是好评如潮,点赞他完成了辛亥革命“反封建” 的未成之功,彻底割掉了满清留下的最后一根“辫子”。但是,冯玉祥此举看似痛快 ,其实弊大于利:假如清末帝溥仪没有被他强行驱逐出宫,很有可能不会成为日本人的傀儡。

人们大都认为溥仪当年疯狂地梦想复辟,所以置民族大义于不顾,甘当日本人的傀儡,并成为其武装侵华的工具。其实,仔细检索史料,你定会发现,在溥仪彻底投靠日本并成为伪满洲国皇帝这件事上,冯玉祥也应该负有一定的历史责任。

溥仪被冯玉祥强行驱逐出宫后没多久,冯将段祺瑞迎进北京,建立了临时执政府。

段祺瑞对冯玉祥撕毁协议、武力逼宫之举反常反感,因为当初《清室优待条例》就是袁世凯委托他亲自签定的,各国驻华使馆均在场见证,根本不会同意冯玉祥出尔反尔,一手撕毁优待条例之举。清室也将恢复被冯玉祥废除的优待条件之希望寄托在较为温和的段祺瑞身上,以便溥仪能重返紫禁城。但当时的北京城被冯玉祥的国民军牢牢控制着,所谓的“清室善后委员会”只听命于冯一人,并不把段祺瑞放在眼里。而且彼时的国内舆论大都支持冯玉祥驱逐清帝之举,一些人甚至专门成立了“反对优待清室全国大同盟” 。

在南方的孙中山也代表民国政府致电冯玉祥,称“此举大快人心”,“可为民国前途庆贺”,对冯驱逐清帝一事极力表示钦佩并赞赏。

几经波折,到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才正式宣布挂牌成立,皇宫变身博物馆,等于彻底断了溥仪重回紫禁城的念想。1926年,北伐军前锋所向披靡,吴佩孚、孙传芳等北洋军头在前线大败亏输,哪里还顾得上什么优待清室之事?这事从此被搁置并不了了之。

溥仪狼狈出宫后,日本人极力讨好、拉拢溥仪及其左右亲信,对冯玉祥怀有怨愤的溥仪开始对日本产生了好感,并视其为帮助自己复辟的希望,导致他迅速倒向日本一边,最终甘当傀儡,在背叛国家民族的道路上愈走愈远。

当初,溥仪一行被国民军强行驱逐出宫后,失魂落魄地来到了后海醇王府,却发现府里气氛异常:醇亲王载沣(溥仪亲爹)惊慌失措,精神似乎比被逐出宫的儿子更紧张。之后,经溥仪的外籍老师庄士敦多方奔走,日本公使芳泽、英国公使马克雷、荷兰公使欧科登向摄政内阁外交总长王正廷提出抗议, 遂得到了王保证溥仪生命财产安全的承诺。此事稍稍缓和了醇王府里的紧张气氛。接着,郑孝胥和日本驻华使馆武官竹本大佐商议定计,派中平常松大尉换上便衣,带一位日本医生,假装溥仪患病需就医,乘机将他带出醇王府,再设法将其送进日军兵营。因为此计太过冒险,被溥仪之父载沣制止。溥仪在醇王府里挨过了一段惶恐不安的日子,他和嫔妃们每天只有4元钱的用度,而且精神非常紧张,担心冯玉祥会进一步加害自己。


12月10日,陈宝琛、庄士敦定计,以出门就医为名将溥仪悄悄送进日本大使馆。1925年2月23日,日本使馆派池田书记官和几位便衣警察将溥仪秘密护送出京,转移往天津张园日租界。

原本打算出洋的溥仪,未能得其所愿,在天津日租界一住就是7年。在此期间,溥仪受到了日方空前的礼遇。在长达7年的时间里,日方不仅给溥仪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待遇,还不断向他示好 ,比如安排他参观日侨学校,让学生们列队热烈欢迎,高呼“皇帝陛下万岁”;每年溥仪生日,日本在天津的军政要员都会登门祝贺;日本人还经常邀请溥仪参加阅兵仪式、参观日本军舰,以显示日本强大的武力。这一切,都使溥仪愈发坚信,日本一定会成为帮助自己复辟的可靠外援力量。

1928年军阀孙殿英将清东陵盗掘,溥仪听说消息后精神大受刺激。后来,以孙殿英为首的盗宝者并未受到法律的惩罚,民国政府对清帝陵寝保护的漠视,使溥仪心里充满怨恨,他对左右发誓道“不报此仇,就不是爱新觉罗氏子孙” 。这时的溥仪,已经决心依靠日本人的力量发起复辟。

庄士敦曾经说过,溥仪去东北并非全都是受日本人的蒙蔽,他完全是出于自愿。

假如1924年溥仪没有被冯玉祥非法驱逐,首先他在紫禁城里就要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就不会整日被一群一心梦想满清复辟的遗老遗少们包围,日本人更不会有那么多机会轻易接近他,生活优渥且有虚君之名的他也就不会向日本人投怀送抱了;其次,假如《清室优待条例》在法律上生效,溥仪等人就会和民国政府和平相处,在紫荆城里自成一统,满足于维持一个名存实亡的小朝廷,一旦条例被废除,又被驱逐出宫,他就成了一介布衣,地位和环境的巨大落差就会促使他对民国政府心生怨恨,恢复帝号的野心亦会油然而生。

假如溥仪一直待在紫禁城里,即便后来仍会有东陵盗宝事件的冲击,他内心虽有波动,但在民国政府的森严护卫下,日本人要想将他劫走也不是那么容易的。然而,冯玉祥凭一时冲动,悍然毁约,将主动退位的溥仪强力驱逐出宫,客观上起到了让溥仪完全脱离了国民政府的掌控,也为日本人得以轻而易举接近、笼络、利用溥仪大开了方便之门。

之后,梦想复辟的溥仪,与日本军国主义者相互勾结,相互利用,终于被野心勃勃的日本侵落者玩弄于股掌间,在自己跌宕起伏的生命中又平添了一段罪恶史。

1931年,溥仪在日本人的策划下来到东北。1932年3月,他出任日本傀儡政权“满洲国” 执政。1934年3月1日,他改称“满洲帝国”皇帝,年号康德, 定“国都”于长春,成了日寇的帮凶。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投降, 正准备乘机逃往日本的溥仪在机场被苏军俘虏,旋即被转往西伯利亚的伯力监狱。1950年8月,他被移交给中方,在抚顺战犯管理所接受劳动改造。1959年12月被特赦释放。他先后担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专员、政协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67年10月17日溥仪在北京病逝,享年61岁。


【插图源于网络】

【写作辛苦 严禁搬运】


铁马冰河wu


按照1911年清廷与南方革命党政权达成的协议,清帝溥仪在退位之后,满清皇室可以继续生活在紫禁城里面,不过紫禁城的前半部分划归民国政府。不仅如此,清帝的尊号可以继续保留,民国政府每年还要提供给清朝皇室每年四百万两的经费。

进入民国之后,民国中央政府像走马灯一样来回更换,每一次更换都会涉及到整个政府的财政体系,因而民国的财政状况并不稳定,所以民国政府答应的每年四百万两经费并不能得到有效保证。

溥仪作为退位皇帝继续待在皇宫里面,给了复辟派很多想象,认为只要加以努力就可以扶持溥仪重新登基。因此才有了丁巳年的张勋复辟。

以上就是冯玉祥在1924年将溥仪赶出紫禁城的大背景。

1924年,冯玉祥乘其掌握北京局势的机会发动了政变,赶走了溥仪皇帝,溥仪及其眷属甚至还没有来得及收拾自己的私人物品就不得不离开紫禁城。

溥仪离开紫禁城之后,社会舆论上出现了一种批评民国政府失信的论调,这就更加加深了民国政府的危机。

除此之外,溥仪离宫之后对民国恨之入骨,因而接受了日本人的诱降,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潜入中国东北,其后发生的历史大家也就都熟悉了。

所以冯玉祥赶走溥仪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从结果来看也是存在负面影响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