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因生僻字改名的城市:商洛、洛南、周至、眉縣、禮泉、合陽篇

陝西因生僻字改名的城市:商洛、洛南、周至、眉縣、禮泉、合陽篇

陝西地標

1956年1月28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23次會議通過了《關於公佈漢字簡化方案的決議》。在這一大背景下,掀起了一波由繁到簡的城市改名浪潮,其中陝西省有14個縣市因之改名,數量位列全國之冠。

陝西因生僻字改名的城市:商洛、洛南、周至、眉縣、禮泉、合陽篇

陝西

“雒”改“洛”

雒改洛涉及到今天的商洛市和洛南縣,而這次改名,實際上才是真正的拿回了它們本來的名字。

商洛始名於漢朝,指上雒(縣)和商(縣)的地域合稱。因地處秦嶺山地,因境內有商山洛水而得名。

在公元1620年之前,一直沿用的都是“洛”,但是在這一年的8月18日,明神宗朱翊鈞駕崩,其子明光宗朱常洛在8月28日登基,為避明光宗的名諱,“洛”改“雒”,稱之為商雒、雒南。

商洛的前身為商縣,始設於秦始皇嬴政二十六年(前221),治所在今丹鳳縣古城村。幾經變革,直至民國二年(1913)撤銷商州,設立商縣。

1949年5月,商洛地區各縣市解放之後設立商雒專區,統管商縣、雒南、商南、丹鳳、山陽、鎮安、柞水7縣。

1964年9月,因“雒”字生闢,經國務院批准,改“雒”為“洛”,時稱商洛專區,行政公署駐商縣城。

在此基礎上,於2002年經國務院批准設地級商洛市,商縣成為了商州區,原來的名字日漸不為人知。

洛南縣因地處洛河之南得名。西晉泰始三年(267)其先為拒陽縣,隋開皇三年(583)改拒陽縣為洛南縣。新中國成立後,1964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復改雒南縣為洛南縣。

盩厔縣改周至縣

周至縣原名盩厔(zhōu zhì )縣,盩厔是周旋、折旋之意的假借字,曲折之意是它的引申義。唐李吉甫《元和郡縣誌》說:“山曲曰盩,水曲曰厔,因以縣名”。

西漢太初元年(前104年)始置盩厔縣,治所設在今終南鎮。之後的2000餘年隸屬雖幾經變革,但縣名一直未變,是陝西省最悠久的縣名之一。

1964年根據國務院頒佈的《簡化漢字總表·附表》規定,改為周至縣。

郿縣改眉縣

戰國時代,正式設立郿縣,“郿”字源於《詩經·大雅·崧高》:“申伯信邁,王餞於郿”。自建縣以來,曾有過武功、邰縣、郿縣、榮縣、漢光縣、新光縣、安漢縣、郿城縣、平陽縣、美陽縣、周城縣、渭濱縣、鳳泉縣、溫湯縣、柿林縣、周至縣、眉縣等縣名。

元順帝至元元年定郿縣名,此後近700年間,一直稱郿縣。

1958年12月1日,根據國務院調整縣市規模的通知,撤小縣並大縣,郿縣被撤銷建置併入周至縣。1961年9月,周郿分縣,恢復郿縣建置。

1964年9月,依據國務院《漢字簡化方案》和上級通知,將“郿”字改為“眉”,從此遂為眉縣。

醴泉縣改禮泉縣

上古時,禮泉縣叫寒門,傳說為黃帝昇仙之處,在今天的禮泉煙霞鎮灣裡村。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建縣,當時稱作谷口縣。隋文帝開皇十八年(598),因境內有泉,味甘如泉,且旁有醴泉宮,故更名為醴泉縣。

新中國成立後,曾於1958年12月將醴泉縣撤銷,併入乾縣,但又在1961年9月復設醴泉縣。

1964年9月,才改“醴”為“禮”,即為禮泉縣。

郃陽縣改合陽縣

合陽此次改名,實際上也是恢復了其原本的地名。合陽之名,起自魏文侯十七年(公元前429年),當時在洽水北岸(今洽川鎮莘裡村)築城,取名“合陽城”。

景帝二年(前155年)改“合”為“郃”,始設“郃陽縣”,縣名沿用千年。

1948年3月26日郃陽解放,同年12月郃陽縣人民政府成立。1958年12月,郃陽縣併入韓城縣,1961年8月22日恢復郃陽縣建制,隸屬渭南專區。

1964年9月國務院更改生僻地名,改“郃”為“合”,稱合陽縣。

陝西因生僻字改名的城市:商洛、洛南、周至、眉縣、禮泉、合陽篇

陝西老地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