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为何不阻止刘邦杀了韩信?

华丽的小丑


韩信是吕后萧何设局杀死,那时刘邦并不在长安,张良也跟随出征在外。汉初三杰对于汉朝的建立居功至伟,而萧何与韩信关系密切,民间还演绎出八拜之交,没有萧何,韩信终是胯下韩信,没有萧何,韩信便不会死得如此之惨。人们痛惜二人善始不能善终的同时,容易对张良产生一种误解,以为他与萧何韩信二人的交情也非同小可,毕竟都是人杰,同一档次高智商的一伙,其实是想差了,张良与韩信虽都是谋绝,却是不同层面的,二人一生也极少交集,基于种种原因,张良自不会主动解救韩信帮他逃脱杀身之祸。


张良是韩国贵族,父祖都是韩国宰相,出身贵胄,韩国被秦所灭,毁了张良的效忠对象和国家,他对此恨之入骨,以反秦推翻秦朝为己任而殚精竭虑,陈胜吴广拉起义旗,应集四起,项梁也在江东起兵,途经下邳时碰到张良,交谈之下大为心折,对张良为韩国复国的请求慨然允诺。(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项梁立楚王熊心后,便封韩成为韩王,让张良当国相,张良所谋得遂,如果张良不是为了刘邦做了太出格的事而导致项羽杀了韩王成,说不定就此终老一生了。而韩信,应该是破落贵族出身,到他的时候,已经是穷得三餐难得温饱了,他的志向是出人头地,成为人上人。与张良的家国情怀不同。二人很难成为知音。


分封之害,在秦朝建立时丞相李斯已经说得很明白,这在政治素养高的人应该容易成为共识,钱穆先生就曾以秦始皇没有分封子弟而用郡县制而称赞他有“公天下”之心,张良之后也是郡县制的支持者,从他反对郦食其的分封建议可见,后来建议刘邦分封韩信为齐王,也是鉴于韩信已得其实,无力约束了。从踩刘邦的脚阻止他痛骂韩信自立的表现可以看出,他是站在刘邦一方谋事,与韩信也没有多大的交情,不然算计不会如此之深,为了加重韩信的归心,张良还亲自到齐地封韩信为齐王。而韩信,却是分封制的坚信和坚定支持者,这也是他不听武涉和蒯彻之谋自立的原因,以为助汉王刘邦也能得到王位,何必多此一举。(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从下邑之谋开始,张良就把韩信作为刘邦的重要棋子运用,到垓下之围让刘邦划定楚地分给韩信彭越英布,换取他们出兵相助围杀项羽,凡此种种,张良又怎么会阻止刘邦吕后对韩信的削弱和杀心呢?张良擅于智谋之士,也不会傻到为韩信求情自找杀身之祸。试想,韩信军阵无双,张良智谋无双,二人若是走到一起,刘邦吕后岂能安枕?


南方鹏


张良的个人志愿和自我定位决定了他行事的选择,他没有任何救韩信的理由。

第一阶段:起义前。

个人志愿:复仇。

张良家世代都是韩国的相,而韩国在秦始皇统一的战略中首当其冲,第一个被消灭。复仇的火焰在年轻的张良心中燃烧,这也是为什么他要散尽家财,在博浪沙赌博似的希望一椎击杀始皇帝的原因。

在这个时候,大约击杀仇人是他最大的心愿。除此之外,天下经已一统,复兴韩国的可能微乎其微,或许他根本没有抱此希望。也或许,他在等待一个机会。

第二阶段:起义之初。

个人志愿:复国,成为韩相。

等到陈胜吴广振臂一呼,项羽、刘邦等豪杰应声而起,六国旧地纷纷响应起义,张良也终于看到了复兴韩国的可能。

所以张良向项梁提议:找到韩国的公子成,立他为韩王,这样可以为秦国四面树敌。项梁同意了。张良终于和祖父、父亲一样,成为国相,协助公子成收复韩国故地,可以说完成了毕生最大的心愿。

第三阶段:楚汉相争。

个人志愿:有恩报恩,有仇报仇。

很快,韩王成被项羽杀死。虽然刘邦派张良带出来的小弟韩王信重新夺回韩国,立为新的韩王。但聪明的张良从战争的形势看出,复兴韩国再也不可能成为现实。天下已经不可能再成为群雄并立的天下了,迟早会被项羽和刘邦中的一方统一。而这对立的双方,一方对他、对韩都有恩,一方则杀死韩王,算是有新仇,显然,他最好的选择是帮助刘邦击败项羽。

所以这时,郦食其劝说刘邦多立六国后人为王,为项羽四面树敌时。同样的计策,以前张良也为项梁出过,这时却站出来坚决反对。这是因为目的和形势完全不同了,过去他是要复兴韩国,现在却要助刘邦一统天下,虽然多立王可以多树敌,但同时也会分了刘邦自己的权势。

唯一的例外是,韩信想要做齐王,张良却劝刘邦同意了,但这是不得已而为之。正如张良所说:韩信已经据有齐地,握有重兵,凭你现在的实力,韩信如果自称王,你禁止得了吗,不如做这个顺水人情,以免生变。

从这里看出,韩信虽然称臣于刘邦,却其实始终是作为一个隐患,一个对立面而存在的。这也为将来他被诛杀埋下了伏笔。而张良作为刘邦的谋士,却是俱为一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张良和韩信之间,非但没有特别的交情,反而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对立的。

第四阶段:天下一统。

个人志愿:卸任保身。

刘邦即皇帝位,西入长安后。张良就称病,借口修道,几乎诸事不理。这时他已经五十岁左右,而毕生的志愿几乎都已实现。聪明的他选择卸任保身,如他自己所言:愿弃人间事!除了给吕后出了一计保全太子以外,他从不参与任何政治斗争。

这么聪明的他,也自然知道天子要剿灭异姓王来巩固刘氏子孙的地位是大势所趋,又怎会为了一个没有特殊交情的韩信,把自己置身漩涡呢。


东土大唐三俗和尚


这题目有两个内容:

1、韩信不是刘邦杀的,而是吕后和萧何杀的,刘邦事后追认;但若因此一定说是刘邦杀的,也无可辩驳;

2、张良和韩信彼此没有交集:韩信投靠刘邦前,张良是韩国申徒,韩信是项羽郎中,二人不在一起共事;韩信投奔刘邦时,张良还是韩国申徒;张良投奔刘邦时,韩信早已经是大将,率军帮助刘邦攻取了关中。

韩信被杀对刘邦而言是个意外事件

《淮阴侯列传》关于韩信被杀的记录:

“汉十年,陈豨果反。上自将而往,信病不从。阴使人至豨所,曰:“弟举兵,吾从此助公。”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部署已定,待豨报。其舍人得罪於信,信囚,欲杀之。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於吕后。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相国绐信曰:“虽疾,彊入贺。”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锺室。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兒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这段记录有哪些疑点呢:

1、韩信是真的病。从萧何的书信“虽疾,彊入贺”,可以证明韩信是真的因为病不能跟随,或者不愿意和刘邦和昔日的好友陈豨作战的心病。

2、陈豨已经反了,韩信既然部署已定,为什么还要等待陈豨的回报?不合情理。在陈豨已经反了,刘邦已经率军攻打的情况下,韩信还派人和给陈豨让他举兵谋反——这不是多此一举?还在部署已定的情况下,等待早已造反的陈豨回报?弄得好像韩信不知道陈豨早反了,刘邦已经率兵攻打似的。

3、韩信意图矫诏赦免罪犯攻杀吕后,表面可信,但韩信一无兵权,二不是丞相,只是一个没有官职在身的淮阴侯。他用什么名义去矫诏?

4、韩信的谋划保密也太差了吧,连个舍人的弟弟都了解?英布谋反,他手下的中大夫也只能和刘邦说英布有谋反的迹象。擅长拥兵的韩信,造个反,连下属的亲戚朋友都知道,也过于儿戏了吧。英布在封地造反都能如此保密,韩信在长安造反,保密如此差,难以置信?

5、韩信临死前所说的“吾悔不用蒯通之计”——如果韩信有意谋反,为何不秘密派人请蒯通为自己筹谋?或者推荐给陈豨也行。

因此结论:

1、韩信和陈豨是朋友,彼此有交往是事实,但没有参与陈豨的反叛;

2、韩信不跟随刘邦攻打陈豨,要么是真有病,要么是不想攻打陈豨这个心病。如果韩信跟随刘邦去了,反而能生存。

3、吕后和萧何杀韩信,根本原因是考虑日后韩信难以控制,这和吕后主张杀彭越是一样的道理。韩信谋反,只是吕后和萧何策划的借口和理由。

4、韩信在临死前还祸害蒯通——证明韩信这个人打仗可以,没有搞阴谋的城府!如果韩信真的阴谋造反,但蒯通并没有参与,韩信没有必要拉他垫背吧?

当然蒯通也是有本领的,面对刘邦质问他为什么要鼓动韩信谋反时,蒯通给出的理由很简单:

我也想辅助陛下你啊,可当时我只认识韩信不认识你刘邦啊!各为其主,不能怪我吧!


刘邦在听到韩信被杀的反应:

“见信死,且喜且怜之”

我不知道如何描述这个表情。这个喜,应当是惊喜吧。

现在来看下时间线:

韩信、彭越、英布都是在汉十一年反叛:

春,韩信被杀;

夏,彭越被杀,还被剁为肉酱送给诸侯——更惨;

秋七月,英布在刘邦派使者来之下,立马反。

几个月之内,韩信、彭越先后被杀,如果你是英布,还还会相信刘邦不杀你么?

张良和韩信并无多大交情

张良投靠刘邦是在刘邦攻占关中之后,当时韩信早已是大将:

“良亡,间行归汉王,汉王亦已还定三秦矣。复以良为成信侯,从东击楚。”

虽然都是在刘邦手下做事,但韩信是大将,张良是成信侯,韩信率军外出作战,张良整日跟随刘邦,二人不会有太多的交情。

张良从无推荐韩信为王的打算:

“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郄;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

这段记录,似乎是张良推荐韩信为王,但其实不是。张良推荐的是英布、彭越、田荣三人。对于韩信,张良肯定的是他具有独当一面的能力,但不推荐他当王。

这才有刘邦:

派遣随何劝英布归顺刘邦;

派人联络彭越;

派遣郦食其去齐国劝齐王合计项羽——结果被韩信利用而偷袭,导致郦食其被烹杀。

《史记》记录的张良和韩信接触是刘邦派遣张良为使者册封韩信为齐王:

“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语在淮阴事中。”

综述

韩信之死,是刘邦和吕后清除异姓王的重大转变——在没有反叛事情下,以谋反杀之。韩信之前的韩王信、陈豨的反叛都有实实在在的事实,但韩信和彭越完全是在没有谋反事实的情况下被处死。这违背了当时汉袭秦制的法治精神和程序。

韩信谋反的记录中有5个疑点,足以证明韩信谋反不过是吕后、萧何策划的借口。至于题目所说的张良为什么不救韩信,最直接的原因是:张良不知情。在项羽被击败后,张良基本上就是隐居状态,无论是韩信所谓的谋反,还是吕后萧何的策划,张良都不可能知情。

但即便知情,以张良和韩信二人的交情,张良犯不着为韩信得罪吕后。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
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张良和韩信,无疑是刘邦的左臂右膀。汉初三杰中间,除了萧何主政后方,为刘邦提供军需补给外,另外两个人就是张良和韩信,一个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一个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刘邦的胜利,张良、韩信、萧何缺一不可。

按说,作为刘邦的核心团队,一文、一武、一后勤军需,在许多战争中,在失败或胜利之间,是应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而同时要走向胜利,也必然是有很多非常默契的配合的,也就是说,张良、韩信、萧何之间,是有着非常多的交流和接洽的,是共同战斗过的,甚至是有着非常深厚的战斗友谊的。

就萧何来说,他月下追韩信,使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小武将,得到了刘邦前所未有的提拔和重用,成为了大将军,对于韩信,有知遇之恩,所谓“成也萧何”。对于张良来说,很多大规模战争,尤其是后来的垓下大战,都是相互商量、运筹帷幄、团结协作的结果,张、韩和刘邦三人之间,是有着很多磋商和密谋的,之间的交集是要以理解和信赖为基础的,张良和韩信既然言深,自然交也不浅。

然而,当胜利来临,天下一统,萧何却帮助吕后阴谋地抓捕了韩信,所谓“败也萧何”。而张良在韩信被诬陷、受处分、不断降级、最后诛杀的整个过程中,却表现出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状态,悠然于事外而不置一词,这是对于战友的态度吗?这是对待朋友的态度吗?他那出神入化的谋略之道,为何没有在战友即将遭到剪除的关键时刻而灵光一现呢?

我想,这里面的原因至少有三:一是刘邦剪除韩信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无论是萧何的帮助,还是吕后的阴谋,剪除韩信,都必然是刘邦的主见,倘若没有刘邦的主见,无论吕后还是萧何,是决不敢动杀手的,你看萧何在刘邦多问讯了几句就胆战心惊,甚至把家人中的适龄男丁全部发往前线,以打消刘邦都没有过明确表示过的疑心,这样一个人,他敢擅自帮助吕后杀地位与他相当的大将?肯定不可能,因此,杀韩信,必有刘邦首肯或明示。

二是韩信自己的言行,让张良即便想阻止,也没有阻止的空间。刘邦称帝以后,剪除异姓王成了刘邦的第一件大事,这种战略构想,张良不仅心知肚明,或许还会深为赞同。韩信被清除,是这个战略的必然环节,张良哪怕万一不赞同,也决不会阻止。

三是张良在战后的态度,决定了他的悠然事外,不施援手。刘邦夺取天下后,曾经大封功臣,那些将领们争功索赏,叨叨不休,唯有张良不争,不仅不争,他还竭力推辞,对于封地不要大的,只取小的,对禄如此,对爵也是如此,多次向皇帝刘邦提出引退的请求,诚恳地说:“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要求解官隐退。

一个连爵禄都不愿意接受、只想当黄老引退的人,他会去趟刘邦杀韩信这趟浑水吗?


帝国的脸谱


张良为何不阻止汉高祖刘邦杀韩信?或许有人要说,提问者说得不对,韩信并不是刘邦所杀,而是吕后杀的。怎么说呢?动手杀韩信的的确不是刘邦、而是吕后,但是彼时的吕后并不是汉惠帝时期、甚至前后少帝时期的吕后,她要诛杀汉王朝的开国元勋、曾经的异姓诸侯王、时任淮阴侯韩信,无论如何也是绕不开刘邦的。史籍虽然没有明确记载是刘邦授意或者默许的,但是这里面多多少少还有有刘邦的影子在里面,刘邦根本洗不干净自己!



言归正传,为什么韩信不阻止刘邦或者说吕后杀韩信?先说另外一个人在彼时的表现,他就是萧何,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实际上讲的就是这件事。韩信最初是由夏侯婴引荐给萧何的,而之所以韩信后来能够为刘邦重用,萧何向刘邦的举荐功不可没。换句话说,萧何是韩信最大的“伯乐”。但是,与吕后联手拿下韩信的恰恰就是这位“伯乐”!难道是萧何与韩信有仇?肯定不是!如果是,当初萧何也就没有必要“月下追韩信”了。萧何之所以如此,无非两个原因。一、刘邦内心也想要韩信的命,吕后不过就是一把枪而已,萧何如果阻止,恐怕刘邦要的就不仅是韩信一个人的命了。二、刘邦晚年吕后逐步做大,已经形成尾大不掉之势,而刘邦的法定继任者就是吕后的亲儿子汉惠帝刘盈,即便吕后不像后来那样专权,其影响力也是不容小觑的。协助吕后除掉韩信,说白了就是萧何给吕后递上的“投名状”,目的很明确:“老嫂子,你说话我老萧是言听计从的,我不是你掌权的障碍,你没必要对我不放心。”这其实也是萧何自保的手段之一,和当初的自污如出一辙。



那么,问题就来了。张良难道不是汉王朝的开国元勋?难道不明白自保的道理?很显然,张良比萧何“自保”得更彻底!萧何自保不假,但是他依旧放不下世俗的权位,对相位还是恋恋不舍的。而张良,在汉王朝立国之初便辞去了三万户的封赏、仅接受了留地的封邑,以“半隐”之身成为了“逍遥散人”。他又怎么可能为了韩信来趟这一趟浑水?除此之外,从当初刘邦欲废长立幼时,韩信站在吕后一边反对刘邦易储,甚至帮吕后搬出了“商山四皓”来看,韩信实际上为了自己和后代未来的平安,也早已向吕后递上了“投名状”。刘邦、吕后同时想要韩信的命,张良何等聪明之人?怎么可能出来阻止?



张良这个人并没有政治野心,他跟随刘邦无非两个原因:一、报秦灭韩、灭家之仇;二、发挥自己的才能建功立业、留名青史。很显然,他的目的都已经达到了,这也是汉王朝建立之后张良“功成身退”的原因所在。韩信与张良本身并没有太多交集,也没有什么深厚的私交,张良犯不上为了一个韩信招来刘邦和吕后的猜忌、招来不必要的麻烦。



除此之外,韩信虽然能力出众,但是为人并不太正派,而且人缘也不是太好的。说韩信不正派,有两个铁证:一、韩信最初是西楚霸王项羽麾下的执戟郎,麾下名将如云的项羽当初能封名不见经传的韩信为郎官,实际上还算不错了。可仅仅是因为没有达到韩信的预期,韩信便背弃旧主、投向了刘邦的怀抱,并且协助刘邦将旧主项羽逼得自刎乌江。二、钟离眜在项羽兵败后投靠韩信,可韩信却听信他人之言,想用钟离眜的人头取悦刘邦,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最终,钟离眜自刎以示抗争!这两点足见韩信的为人。这样一个人,在自幼接受传统贵族文化熏陶的张良眼中,必然是属于“离经叛道”,张良能对韩信抱多大的好感,可想而知。出面保韩信?几乎是不可能的!



再说韩信的人缘。韩信这个人自恃才高,颇为目空一切。可以这么说,刘邦麾下那帮丘八将领,基本上没有他看得上眼的,甚至刘邦本人,恐怕他也未必瞧得上。“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前一半是什么?“老板你不行,你最多也就将兵十万顶天了!”或许连韩信自己都觉得这话过分了,最后才不得已自己给自己打原场:“老板你虽然不善将兵,但是你善于将将,我们这些将都是你统帅的”,这才让刘邦有了个台阶可下。此外,从后来韩信被削去王爵、贬为淮阴侯之后与樊哙的一次会面也看得出韩信的自大与目中无人。被贬之后的韩信在长安无所事事,想必人缘不好,也无处可去。于是,到刘邦的连襟樊哙家串门。樊哙是个爽快人,也不管连襟刘邦和妻姐吕后是不是会介意,仍旧以对待诸侯王的礼仪迎接韩信,可是韩信冷不丁却来了一句:“想不到我韩信现在落魄到与你樊哙这样的人为伍了!”这虽然只是一句自嘲,但多少也能看得出韩信内心的自负。樊哙何许人也?抛开与刘邦、吕后的关系不说,好歹也是汉王朝的开国元勋、列侯,甚至还被称为刘邦麾下“第一猛将”。



这样不正派的为人、不讨喜的性格,试问有多少人愿意与韩信来往?更何况,樊哙仗着和刘邦是发小、又是连襟,仗着是吕后的妹夫可以不避嫌,其他人呢?跟韩信来往可是要冒巨大政治风险的,谁还会站出来为他说话?至少张良肯定不会!这或许也是张良没有阻止刘邦、吕后杀韩信的原因之一。


农民工老杨歪说历史


发表一下个人看法,欢迎大家讨论。

首先指出,韩信是被吕后杀于长安,刘邦当时在讨伐陈豨余党的前线。那你要问,张良劝不劝吕后呢,张良没在长安,张良恰恰跟着刘邦在前线,也不是张良隐退。

证据非常充分。

给位请看,史记的记载:下面是留侯世家的记载:

留侯从上击代,出奇计马邑下,及立萧何相国,所与上从容言天下事甚众,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

请再看,下面是萧相国世家的记载:

汉十一年,陈豨反,高祖自将,至邯郸。未罢,淮阴侯谋反关中,吕后用萧何计,诛淮阴侯,语在淮阴事中。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

请再看,下面是高祖本纪的记载:

八月,赵相国陈豨反代地...。九月,上自东往击之。十一年,高祖在邯郸诛豨等未毕,......。至马邑,马邑不下,即攻残之。


很明显,当杀韩信的时候,萧何在长安,而张良和刘邦在前线打仗,事发突然,萧何和吕后在长安直接把韩信给料理了。所以,这个问题根本就不存在,张良和刘邦知道韩信造反这个事的时候,韩信已经凉凉了。

假设张良就在关中,吕后也一定会去征求张良的意见,就跟问计保太子一样,一定会去找张良,那么张良会不会阻止杀韩信呢?

我认为不会:

主要人物秉性,利害关系两个方面来分析。

人物秉性

张良对韩信的才能很赏识,所以,说英布,彭越,韩信这三个人是与项羽争天下的关键。之后,刘邦才在魏豹反叛的时候让韩信带兵征讨,韩信由此开始一路开挂。

但是张良是什么人啊。看可以说是恩怨分明,进退有度。

张良因祖上是韩臣,一心想着灭秦复韩。秦始皇他敢刺杀。刘邦曾经将打下来的故韩国大片土地就直接给了韩王,于是张良从刘邦入关。鸿门宴前,义不逃生,鸿门宴上留身保刘邦。

等刘邦被封汉王,依然离开好基友,去保干嘛嘛不成的韩王。刘邦赏赐给他的金银财宝都送给项伯,为的是给刘邦说好话。

等到韩王成死,立刻就又回到刘邦身边。

张良所有的行为都是为了报恩,<strong>可没有因为在刘邦言听计从就直接跟刘邦,也没有哪个强大就跟哪个。是非分明。

韩信是刘邦给将给兵的基础上才成事的。看看韩信,刘邦被困荥阳一线,他不派兵主动支援,反而要称王;追击项羽的关键时刻不派兵,给了好处才动手。

等到封了楚王,韩信回家,给漂母钱是应该的,却羞辱曾经让他蹭饭几个月的亭长,原因是人家做好事不到底,还封赏让他钻当的那个少年。无论理由多么冠冕堂皇,总是绕不过,恩怨有点不清的嫌疑。

还有一个,杀了好友钟离眛讨好刘邦。这个真真不是个清白人干的事。

这些行为与张良的行为差别太大。

利害关系

张良自从韩王成死了之后,一心向汉。没有向着韩信的道理。

我们看,韩信这一路,讨封假齐王,歼灭项羽前要条件,当楚王之后窝藏楚大将钟离眛,降级之后满腹怨言。张良很清楚,韩信已经与汉朝离心离德了。

不管他韩信造不造反,对汉朝来说,确实是个麻烦。刘邦虽然没杀韩信,但是已经数次对韩信动手了。灭项羽之后,汉王夺了韩信的兵马,把韩信从齐改封到楚,后来又从楚王降为淮阴侯。而这些过程从来没见张良劝谏,这是明显的,张良非常清楚刘邦要限制韩信的用心。

最关键的,到了陈豨谋反,不管韩信是否真的是想造反,韩信和陈豨关系不错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再加上韩信一直对现在处境不满。关中的主要军事力量相对空虚,韩信这时候威胁还是蛮大的。

所以,从厉害关系上看,张良也不会阻止杀韩信,最多不出杀韩信的主意。


以上是我的看法,欢迎讨论。


夜航船水手


首先,韩信不是刘邦杀的,是吕后杀的,这个不能弄错了。

其次,张良又不是圣母婊,有什么义务阻止吕后杀韩信呢?

张良不救韩信,理由有以下几个:

第一,张良一向明哲保身。

张良是韩国贵族出身,对官场那套,比草根出身的韩信、彭越、英布要懂得多,什么“伴君如伴虎”,什么“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之类的,他懂得多了。大汉开国后,张良选择功成身退,行事十分低调,不愿意卷入过多的政治旋涡中。表面上,他热衷于道家仙学,学习避谷术、引导术,杜门不出。他是个很明智的人,知道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因此他学道学仙,未必不是一个障眼法,表明自己超然于权力斗争之外,无欲无求。在汉初刘邦屠戮功臣时,张良并没有受到任何的怀疑与冲击。

第二,张良了解韩信的野心。

张良在早年时曾救过项伯,也算是有侠义精神。对韩信,他怎么没拿出自己的侠义精神呢?因为张良早就发现,韩信这个人很有野心。

韩信有过两次要胁刘邦。

第一次,刘邦被项羽困在广武时,要韩信率兵西援。韩信却打起太极,派了个使者去,说齐国这个地方刚平定,很乱,得有个人代理齐王才行。实际上就是伸手要权。刘邦一听韩信讨价还价,勃然大怒,正想开骂,张良踢了他一脚,在耳边说道:“现在时局不利,韩信就是想称王,您有办法吗?不如先答应他,把他稳住,不然万一他有二心,后果难测。”刘邦口风一转,便说:“大丈夫平定诸侯,要当就当个真王,当假王干什么呢?”立即宣布封韩信为齐王,韩信这才同意出兵。

第二次,刘邦要围歼项羽,命令韩信与彭越速来会合,韩信与彭越又耍起太极,按兵不动。刘邦恨恨地对说:“现在韩信、彭越都不听我的,怎么办?”张良深谙人性的弱点,他回答道:“西楚快完蛋了,韩信与彭越两人都还没有分到自己的地盘,所以按兵不动。您如果愿意与他们分享天下,那他们立马赶到。”张良这么一说,刘邦明白了,马上依张良的意见,将从睢阳到谷城的地盘划给彭越,立为魏王,将陈邑到海滨的地盘划给齐王韩信。韩信与彭越马上率军投入战场。

因此,张良对韩信的野心,是很了解的。那么吕后杀韩信时,他不可能站出来为韩信说话,因为韩信的历史问题是比较严重的,更何况两人根本没有交情。


君山话史


张良不阻止刘邦杀韩信,其实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为什么这么说?

要知道刘邦建立汉朝,摇身一变成为皇帝后,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同患难共享受的刘邦了,而是一个残酷无情的君主了,他觉得身边的功臣都是危险份子,只要他们存在,就会威胁到自己的江山社稷,为此想除之而后快。而汉初三杰萧何、张良、韩信也就成了他最为看重的眼中钉了。

刘邦之所以会对韩信下杀手,其实除去刘邦的原因,韩信自身的原因也不容忽视。

要知道萧何和刘邦是老乡,刘邦还没有发迹时,萧何便追随他,推荐他为泗水亭长,甚至能娶上吕后也是他牵的线搭的桥,革命后,萧何坐镇后方,为刘邦免去了后顾之忧,可以说萧何无论是战功还是个人情份都是旁人无法相比的,因此,刘邦再怎么心狠,也不会直接对萧何下毒手。而萧何也是聪明人,为了彻底消除刘邦对自己的警备之心,不他不惜放荡自己,损坏自己的名声,甚至当吕后要求其配合设计诛杀韩信时,他也无可奈何的选择地支持,落得“成败萧何、败也萧何”的结局。

而韩信却不识时务,他在楚汉这争中,原本就立下赫赫战功,原本就功高震主,被封为楚王后,还不知道韬光养晦,收敛起来。因此,很快刘邦就把他从楚王降到淮阴侯。然后还韩信谈话。

“你看夏侯婴将军能带多少兵啊!”刘邦试探性地问道。这个夏侯婴是刘邦最心腹的人,刘邦这样问自然是有目的的。

“三万吧。”韩信一字一句地回答道。

“樊哙呢?”刘邦把自己的另一个心腹,同时也是自己的连襟拿出来了。

“五万左右吧。”韩信一脸平静地回答。

“那朕呢?”刘邦的提问进一步升级。

“最多十万。”韩信当时脑筋也许是短路了,依然实话实说起来。如果仅仅是这样也罢,但刘邦提最后一问时,事情就再也没有挽回的余地了。

“那你自己呢?”刘邦使出了撒手锏。

“多多益善,多少兵我都可以带。”韩信只想起垓下和项羽大决战时的无限风光,但却忘了此时和他说话的人正是要考核他的顶头上司。

提问就此结束,不用再说什么了,刘邦微笑的背后是嫉恨。此后,他下定决心要除去“不类已”的韩信,防患未然。

和韩信不懂得“藏锋”相比,张良就显得深沉和老练多了。自从刘邦当了皇帝,他已看出功高震主是件危险的事,因此马上深居简出,开始“归隐”了——闭门不出原修练养气辟谷之术。

放下朝中一切事,张良以这种“淡泊名利”的方式,终于为自己保全了性命。张良能保全自己已属不易,要想再保全韩信,更何况是功高震主、不知藏锋的韩信,那是比登天还难。所以说,不是张良不想阻止刘邦杀韩信,而是张良没有能力阻止刘邦杀韩信。


飘雪楼主的历史课


所谓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就是张良的处事原则。张良有帝师之名,他深懂帝王之道。再加上他和刘邦打过几年的交道,深知刘邦的为人。

刘邦可是一个狠人,若是他想让谁死,那这个人多半是逃不掉的。尤其是触犯了刘邦利益的人。

因为张良了解刘邦,所以,在他辅佐刘邦建立大汉之后,他就选择了隐居到山林之中,去。张良之所以不在朝中任个一官半职,目的就是怕受刘邦的破害。

因为张良了解刘邦,所以,刘邦不管杀谁,他张良都不会站出来说话的。毕竟和刘邦作对,只能增加刘邦对自己的讨厌,甚至会惹来杀身之祸。

若是刘邦想杀韩信,张良提前知道的话,他也不会救韩信的。毕竟韩信和张良没有什么交情呀。

两个人虽说都在帮助刘邦打天下,可是,两个共事的机会不多。

楚汉争霸的时候,张良一直都是在跟着刘邦建功立业,韩信不一样,韩信是独自带领着一支军队,去北方开辟新战场的。

所以,这就导致了张良和韩信没有交集,因为没有交集,他们之间也就没有了感情可言了。这也就是为什么韩信出了事情,张良不会去提他说情的原因。

这里我们需要声明一下,韩信不是被刘邦杀害的。

杀害韩信的凶手是吕后和萧何。

韩信被杀的时候,刘邦去代地平叛陈豨的叛乱了。

就是在刘邦外出的时候,吕后听说韩信要谋反了。这时候吕后把萧何叫来,商议如何平息韩信的叛乱。

萧何就为吕后出了主意,把韩信骗到宫里来,然后埋伏几个刀斧手,秘密的把韩信抓了,杀掉。

韩信就是被萧何骗到宫里,吕后把韩信捉住给灭了族。成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就是这么来的。

所以说韩信其实不是刘邦杀的,而是吕后和韩信杀害的。

韩信因为和萧何有感情,毕竟韩信能当大将军是他萧何推荐的。所以,当萧何让他进宫的时候,他丝毫没有怀疑,结果,他走进去之后,就再也没有回来。


汉史趣闻


说实话,我也很想让张良救韩信一命,留下一段千古佳话,也为后世小说家增添一个写作的题材,写出来绝对精彩!

可是,历史就是历史,张良是救不了韩信的!因为韩信的死,这里边水太深了!

首先,确切地说,韩信并不是刘邦杀的。

刘邦当时在外平陈豨之叛,韩信是被吕后下令杀的,帮凶是萧何,时间是汉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此时距韩信官拜大将军整整十年,距垓下一战灭项羽六年,距被贬淮阴侯闲居长安五年。

韩信在长安的这五年里,无兵无权,刘邦要杀他恐怕早杀了,但刘邦不但没杀他,两人可能还常见面聊天,那番“韩信将兵,多多益善”的著名谈话,就发生在这一时期。

不过韩信这几年心里不痛快是肯定的,因为他帮了刘邦天大的忙,而刘邦却负了他,之前承诺他的全没兑现,还把他从齐王迁为楚王,又贬为淮阴侯,搁长安像宠物一样养着。

对于政治城府并不深的韩信来说,他有怨气是肯定的,发牢骚也是肯定的,有没有反叛的心思和动作,恐怕也是有的,这就给了吕后杀他的借口。

吕后为什么要杀韩信?史书记载,是她得到韩信要谋反的消息,先下手为强!这恐怕只是表象。更深层的原因是:吕后要在朝臣中“立威”,以实现其政治野心——老娘那么多年的苦,可不是白吃的!

所以,吕后把刘邦想干而迟迟没干的事办了,杀了韩信,夷三族。同年,她又一手制造了彭越被夷三族的冤案——这个女人太可怕了!

问题是,刘邦对韩信有没有杀心?恐怕也是有的。否则,他就不会在得知韩信被杀后,“且喜且怜之”(《史记·淮阴侯列传》)。刘邦的心情是很矛盾的,对于吕后的做法,他默认了。后世习惯把杀韩信的罪责加他头上,其实不冤!

说到这里,张良为什么不救韩信?答案已经很明显了。

那么张良当时在干什么呢?史书记载得很清楚,张良在刘邦称帝后,就没怎么掺和朝堂的事,他在家里修道,练辟谷术,其实是为了躲开朝堂纷争。

韩信被吕后、萧何联合诱杀,事发突然,张良未必知道。即便张良知道,他要救韩信,势必得罪吕后、萧何,乃至刘邦。更重要的是,韩信“谋反”的证据就握在吕后手里,他若去救,岂不成了“附逆”大罪?韩信没救成,倒把自己搭进去了,张良何许人,这种傻事他能干吗?

张良和韩信的私人关系如何?史书没有明确记载,不过战时张良几次劝刘邦重用韩信,可见他对韩信是欣赏的,汉朝建立后,他又和韩信在一起修过兵书,感情自然也是有的。再加上同为汉臣,“兔死狐悲”,张良当然不希望韩信死,可即便他是“谋圣”,也真的改变不了什么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