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長江兩岸的大城市特別多?

首富的女婿


這個問題準確講也是分時間的,雖然人類逐水而居,但最開始的歷史上長江沿岸的大城市並不多,當時的華夏大地大城市主要集中在黃河沿岸(黃河流域)洛陽、開封、長安等城市才算得上是大城市,並且因為古時候的中原地區主要集中在今天的河南山東一帶,所以最先開始的大城市基本是在北方,後期才有了長江流域的大城市。

長江兩岸之所以興起很多大城市,一個原因就是上面所說的人類逐水而居,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漕運的興起與重要性,以長江沿岸的武漢為例,歷史上還不是稱之為武漢,而是武昌、漢口、漢陽三個城鎮,因為黃河和漢水的交匯處,船運發達,所以造就了這三個繁華的城鎮,到了近代才將三個城鎮合併為大武漢。

曾經長江兩岸有五座特大城市,稱之為“長江五虎”,重慶、武漢、安慶、南京、上海,如今除了安慶以外其他四座城市都是特別大型的城市,這也與我國今些年的高速發展有關。長江地處南方,支流水系豐富,造就了長江這一內陸最黃金的水道,依託水道可以進行繁忙的貿易,並且長江水道的貨船可以達到萬噸級別,直入東海。

綜上所述,道理顯而易見,不只是在中國,世界上很多國家的大城市都是沿著河兩岸建設的,最為出名的還有印度恆河以及埃及尼羅河。水是人類生存不可或缺的資源,除了利用水道以外,水資源對人類生命也是至關重要的,長江是我國最長的河流,所以長江兩岸的大城市特別多。


地理有意思


這個問題不是很準確吧。

準確的說,長江流域城市群比較發達,超過其他區域應該說表述比較準確。

中國現有超過千萬人口的大城市14座,其中重慶、武漢、上海座落於長江兩岸,讓我吃驚的是,南陽在古代屬於大名鼎鼎的“方城夏道”,與襄陽一起,扼守由黃河流域南下長江流域的戰略通道,應該說是長江流域的城市,但我沒想到人口這麼多,因為我去過南陽,城市應該說一般。

每一個城市群的產生都有其歷史淵源。長安洛陽等古都就不說了,但中國的城市或城市群的產生無非是以下幾種因素的集成:

一、軍事因素

如北京,因為扼守燕山要道,天子守國門,從明清起就一直是中國北方的核心城市;甘肅的酒泉、張掖、武威等,因為防守北方遊牧民族的侵擾,將其與西域隔離開來而產生,也是華夏文明核心區連接西域的戰略通道,所以產生了這一系列的大城市;

方城夏道沿線的南陽襄陽乃至荊州一線,則是南北方的分界線之一,在這一線上,發生了一系列的爭鬥,從秦楚百年的征戰到三國演義中的火燒新野、關羽守荊州、呂文德(郭靖)守襄陽等等,產生了南陽襄陽等城市;

河南河北的一眾城市則與關中眾城市的產生不同,遠古乃至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的經濟文化的中心一直在這一代,所以這一帶的諸如西安、太原、滎陽、洛陽、邯鄲等城市,都既是經濟中心,又是軍事要地;由這個圈子往東,如徐州等地,是華夏民族與東夷競爭的前線,產生了徐州等軍事要地而城市;山東半島則是華夏民族與東夷較量的主戰場,所以產生了濟南、臨淄等城市,近代由於海運的興起,煙臺、威海乃至青島等山東沿海城市迅速崛起

其他的城市如大同、太原、朔方城(鄂爾多斯一帶)等大都是軍事前沿並由此形成城市


二、經濟因素

在中國古代,黍(黃米)、粟(小米)、菽(大豆)是主糧,而其主要種植地區在今天的中原地區,所以這一帶產生了眾多的城市,絕大部分黃河流域的城市皆是如此產生,並圍繞著這些富庶之地發生了無數的戰爭,並藉此完成了民族融合。

但隨著水稻在中國主糧中的位置提升,而中原由於土地承載能力有限,亟需開發長江流域;同時,北方連年的戰亂使得北方民眾大批南下,先後發生的大規模人口遷徙如永嘉南渡、宋室南遷等,北方人口大量南遷,從而掀起了大規模開發長江流域的熱潮,而水稻的大規模種植也解決了人口供養能力不足的問題,所以導致長江流域的城市開始蓬勃發展。有人會說,七千年前河姆渡遺址就有水稻種植,但大規模種植卻是這幾次大規模人口遷徙以後的事情。

在這之後的千年間,長江流域就一直是中國農業產出最大的區域,而大量中原人士的遷入,使得長江流域的人文、經濟都蓬勃發展,長江流域的一系列大城市就此開始蓬勃發展,如重慶、武漢、長沙、南昌、建康(南京)等,並從此在中國版圖尤其是經濟版圖中佔據了核心位置。而錢塘江流域的杭州等浙江城市,實際上也由於水網相連,一直視為長江流域的城市,因為文化習俗都太接近了

長江流域城市中有一個比較獨特的存在,就是成都。成都是中國最早開發的地區之一,最早的古蜀國的記載太少,不論。成都真正大規模開發是秦國時期,主要是司馬錯入蜀以後,因為其得天獨厚的位置和溫和溼潤的氣候,農業開發潛力極大,而且司馬錯主張由蜀而長江,由上游擊下游,進而滅楚,所以成都實際上開發是較早的。

長江流域的另一個超級城市上海是另一個例外,上海建城不過700餘年,早年一直是個小縣城,並不起眼。

上海和珠三角的城市群一樣,實際上都是近代崛起的,最主要的就是海運的崛起,也是百年屈辱打醒的城市,但海運和貿易的價值極大,使得上海迅速崛起,從而一舉成為中國現今的兩大核心城市之一。

在海運崛起以後,長江城市群其實有衰落的跡象,尤其是內地如長沙南昌武漢等,都不復當年之勇,原因是長江黃金水道的價值沒有得到充分開發。但是西部大開發、重慶直轄、黃金水道和長江沿岸城市群建設,使得長江城市群短暫的停滯以後,又重新崛起。

總體而言,長江沿岸城市群會始終是中國的核心部分,因為珠三角和上海、閩浙等的沿海城市受海洋之利,但也是一個潛在的風險因素,因為戰時就是前線,臺灣那幫鬧獨立的心理一直的希冀就是你打我,我打爛你沿海城市,讓你得不償失,這就是他們最大的底牌。當然,它能不能做到是它的事,但臺灣做不到,美日未必做不到,把全部寶壓在沿海,這樣的風險就難以承受,所以長江城市群的價值是毋庸置疑的,位置也不用懷疑



江上一峰青


有水路,就會有港口,有港口,就會有城市——

港口對一個城市的重要作用表現在1、匯聚人氣,各種客船貨船來去,就容易將五湖四海的人氣聚攏到這個港口城市來;2、形成物流樞紐,這個很好理解,有了港口,各種貨物自然就聚集到港口附近來了,與貨物相關的各個行業也自然而然聚攏過來,水路到陸路,物流樞紐自然成形;3、帶動城市各方面經濟發展,和港口直接相關就有航運業、物流業、倉儲業,而間接涉及的就幾乎包括國民經濟所有行業了。所以,只要在城市管理經營上不出現大問題,有港口必定有城市,港口建設運營的好的城市,必定是一座繁榮發達的城市,也容易發展成為大型甚至超大型城市。這個規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長江上游宜賓至宜昌長1044公里河道,可通航300至1000噸級內河船舶;中游宜昌至武漢長624公里,可通航1000至3000噸級內河船舶,或者由這類船舶組成的船隊;下游武漢至瀏河口長1400公里,可通航3000至5000噸級各類船舶;南京以下航道目前水深已經超過10米,乘潮減載,可通航10萬噸級海輪,日常滿載3、5萬噸海輪可以正常行駛。其實八十年代初,我曾經做過的一條五千噸級散貨輪,就滿載水泥抵達了湖北黃石港。

長江航運業如此發達,誇張點說,現在長江兩岸可謂“三步一港、五步一城”,長江兩岸大城市不多才是怪事呢。


久卓子60


何為大?一曰城市規模大,一曰容納的人口多。容納的人口愈多,城市規模必須擴大。這是個相輔相成的關係。想說清這個問題,還必須追根朔源,從歷史、地理、人文幾個方面說起。眾所周知,中華先祖的祖庭並非長江流域,而是在秦地、中原。當時的長安城、洛陽城是中國最大的城市。那時的長江兩岸大多蠻荒之地。由秦轉漢,到盛唐、至北宋南宋,由於異族的不斷襲擾,加之人口不斷增長,所帶來的過度墾牧,使生態惡化。自北宋遷都洛陽後,由於朝庭敗於與北方遊牧民族的戰爭,皇帝被虜。南宋小朝庭不得不偏安一隅,定都杭州。後來的歷史,大家都清楚,就不在這兒囉嗦了。地理方面,長江兩岸大多氣候溫潤,雨量充沛,適合農作物生長,使人不受飢殣之苦。加之,在陸路交通尚不發達的年代,長江曾是漕運的黃金水道,大量物資的集散地。由此,聚人為集,人多為市。滄海桑田,物是人非。在未改革開放的年代,城鄉二元分割,計劃經濟主導的前提下,長江兩岸除上海外,並無多少大城市。隨著這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加之南方人的聰明勤勞,由最初小打小鬧的鄉鎮小廠,發展成了上規模的現代化企業。加上外資、合資企業的陸續入駐。吸引了大量的資金、人才,接納了大量的外來人口。因此,長江兩岸原本不大的城鎮,由於資金的注人,人口的增加才變得越來越大。


南山翁21


1中華文化是從大河文明孕育而出,長江更是中華的母親河。這種文化傳統,使長江沿岸聚集的城市比較多,從上游的成都、重慶、南充(閬中),中游的武漢、荊州、宜昌、岳陽、南昌、九江,中下游的安慶、銅陵、蕪湖,下游的南京、鎮江、揚州、無錫(江陰)、泰州(靖江)、蘇州(張家港)、南通、上海等城市,從中華五千年曆史上看,以上的城市基本上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而且很多是戰略要地、地區中心、經濟中心,而且人才輩出,地傑人靈。



2.生產生活需要,人類的生存必然離不開水源,各種生產活動都需要水。而且,大水還是天然的地理屏障,尤其是長江下游的南京,地理位置優越,憑藉一條揚子江,讓北方騎兵難以南下。比如赤壁之戰,無一不靠長江水。而且,靠近長江的地方,大多是平原沼澤,氣候溼潤,雨水充足,土地肥沃,交通便利,適合開發,符合成為城市的物質基礎。



3.長江的內河港歷史悠久,從上海港出發,可以直達西部的重慶,兩大直轄市之間又串聯起江蘇、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等省數十個城市,而且都是人口規模大、有發展潛力的城市。內河港現在是蓬勃發展,不僅運費比火車、飛機低,而且依託旅遊業,也可以飛速發展,這是未來的瞻望。況且,古代交通運輸不便,航運是最便捷的、最不費事的,所以長江沿岸有那麼多城市不足為足。



4.樓主所說的大城市多,其實不完全準確。因為長江沿岸的大城市大多都是省會級龍頭城市。上海、南京、武漢、成都、重慶、蘇州、無錫可以拿出來數一數。但是,自改革開放後,中國經濟偏向於“海洋經濟”,這也是未來發展的主要潮流。內陸已經沒有多大的潛力了,可是海洋還是一個巨大的聚寶盆,資源更不必說了。中國主要大城市還是聚集在東部沿海地區。天津、煙臺、青島、南京、南通、蘇州、上海、杭州、廈門、深圳、廣州、珠海……


慵懶國王


這個問題,既然涉及到城市,我就有必要來答一下了,雖然跟深圳無關。其實這個問題也很好解答,原因如下:

1.長江號稱黃金水道,是亞洲第一長河,世界第三長河,僅次於尼羅河和亞馬遜河。長江航道佔據全國內河航運里程的70%,貨運量更是全球內河第一。這麼發達的航道和貨運,自然會帶動沿岸的經濟發展,所以長江流域沿岸的成都、重慶、武漢、長沙、合肥、南京、蘇州、無錫、上海才那麼發達,成為中國一二線城市;

2.大家都知道全世界三角洲地帶大多是當地和該國人口特別密集和富饒的地區,尤其是我們中國,珠江三角洲的發達就不用多說了吧?三大世界性的大都市廣州、深圳、香港並立於此。長江三角洲更是猶有勝之,上海、蘇州、無錫、杭州、南京、寧波等等這些大都市都聚集在這裡,成為全球最發達的三角洲地區;

3.長江流域總面積約180萬平方公里,僅佔中國領土18.7%,卻有4億人口,佔中國總人口的28.9%。有人的地方就有市場,這4億多人,又有多少人才?長江流域的高校又很多,復旦大學、上海交大、南京大學、武漢大學、浙江大學、中山大學、四川大學、中南大學、國防科大、中國科技大學等等,都是國內首屈一指的名校。據最新數據顯示,中國前十的大學,長江流域就佔了6所。大量的人才從這些高校畢業,自然又回到自己的家鄉發展,有了人才,經濟自然發展得又快又好,這也是長江流域為什麼多大城市的原因。

當然還有很多原因,歡迎大家補充和探討。以上。



廣東包打聽


長江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一條黃金水道,貨物運輸非常繁忙,大城市多並不足為奇。


湘軍廖正華


上海:黃浦江與長江交匯處。

重慶:嘉陵江與長江交匯處。

瀘州:永寧河與長江交匯處。

武漢:漢江與長江的匯合處。

宜賓:岷江與長江匯合處。

枝城:清江與長江匯合處。

南京:秦淮河與長江匯合處。

上海,杭州,南京,蘇州,

省會城市(包括直轄市):重慶,武漢,南京,上海

長江流經主要城市分別是:四川宜賓、瀘州、重慶、涪陵、萬州、宜昌、荊州、武漢、黃石、鄂州、九江、安慶、銅陵、蕪湖、南京、上海


一根貓毛毛


長江自古以來是黃金水道。交通四達八達。在古代交通不方便的年代,水路給當時運輸帶來了方便,這些城市經濟都很繁榮。兩岸大城市特別多。有:上海,南京,武漢,重慶,長沙,沙市,安慶,九江,蕪湖等等。這些沿江城市致今還煥發著青春。








優質創作者何主編


在交通不發達的年代,商品物流主要依靠騾馬。大批貨物就只能在有水能行船的地方才可運輸。所以自古長江就承擔了運輸量最大且唯一的水道。由此沿岸水碼頭就熱鬧非凡,繁華昌盛,漸漸變成主要高貿集聚區,手工業較發達的人口集居區,年長日久自然而然就形成了長江兩岸的大形城市。就是在現代發達社會水運費用也比汽車火車運輸費用低,開且還環保,個人見解不知是不是這個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