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会为什么要谋反?

炎烈日炎炎


第一.钟会的身世与个人性格导致

第二.钟会偶像姜维的鼓动

钟会的父亲钟繇是书法界的大师也是魏国的开国功臣,在士族圈子里比司马家的地位还要高。但是钟会是个小老婆生的,庶出的他在讲究门第魏国士族里很少有人看得起他。于是钟会的个性既聪明绝顶,又刚愎自负,特别喜欢报复看不起自己的人,曾经把自己的文章拿给天下第一名士嵇康看,结果嵇康没有理他,回过头来钟会就劝司马昭把嵇康给杀了。赤裸裸的报复,你鄙视我,我要你命!这是一个狠人。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钟会对于名士的崇拜又是真的,特别渴望得到天下名士的认同。所以当他见到姜维的风度时,他被迷住了:“以伯约比中土名士,公休、太初不能胜也。”(《三国志·姜维传》)公休是诸葛诞,太初是夏侯玄。都是当时魏国最著名的名士,可是在钟会眼里,他们都不如姜维!

这是一种让人迷惑的魅力,明明自己失败了成了对方的俘虏,而自己的魅力竟然俘虏了对方的主帅!趁着钟会处于被迷惑的状态,姜维开始给他大灌迷魂汤,成天忽悠钟会。趁着邓艾灭蜀之后的一系列狂妄举动加剧了他和司马昭、钟会等士族的不和,姜维借刀杀人,利用钟会把邓艾抓了起来,轻轻松松搞定了自己一生的宿敌,可见姜维不是一个不懂政治权谋的人,相反他的权谋手段非常高明。

且看他是怎么鼓动钟会谋反的,首先上来就忽悠钟会贤弟你太厉害了!“闻君自淮南以来,算无遗策,晋道克昌,皆君之力。”(《三国志·姜维传》转引自《汉晋春秋》)你看看,整个司马家族的基业是你打下来的。要知道姜维是钟会的偶像,这就相当于今天小鲜肉夸粉丝长得帅一样,瞬间吸粉了!接下来,姜维又向钟会提问:“今复定蜀地,威德振世,民高其功,主畏其谋,欲以此安归乎?”(《三国志·姜维传》转引自《汉晋春秋》)这就是说你现在的功劳已经很大啦,下面是准备就这样回家养老嘛?然后姜维又向钟会举了两个古人的例子:“夫韩信不背汉于扰壤,以见疑于即平”(《三国志·姜维传》转引自《汉晋春秋》):楚汉相争的时候,韩信原本在天下未定的时候有机会自立为帝,结果没把握,天下平定就被刘邦猜忌,最后被杀于未央宫;“大夫种不从范蠡于五湖,卒伏剑而枉死”(《三国志·姜维传》转引自《汉晋春秋》):春秋末期,越王勾践消灭吴国,大夫文种、范蠡功劳最大,范蠡邀文种一起放弃富贵、泛舟江湖,文种不肯最终被勾践赐死。这是什么原因呢?且听姜维分析:“彼岂暗主愚臣乎哉?利害使之然也。”(《三国志·姜维传》转引自《汉晋春秋》)汉高祖刘邦、越王勾践都不是昏君,韩信、文种都不是蠢臣,是什么让他们反目的呢?利害两个字而已——当君王的害怕被推翻,当大臣的害怕被杀死。姜维对于君臣关系间的看法真是通透!更好玩的是他给钟会出的主意:“今君大功既立,大德已著,何不效法陶朱公泛舟绝迹,全功保身,登峨眉之岭,而从赤松游乎?”(《三国志·姜维传》转引自《汉晋春秋》)这里有两个典故,一个是陶朱公,他就是范蠡;另一个从赤松游说的是汉初名臣张良。都是功成身退的典型。从字面意义上来说,姜维是在劝钟会功成身退回家养老,可是钟会那年不到四十成年的孩子都没有一个,你让他养老?这就是让他做废人啊!实际意思其实是说,你要不想做废人,就得干点什么韩信、范蠡有机会干又没干过的大事吧?而且之前姜维的迷魂汤早就把钟会灌得“自谓功名盖世,不可复为人下。”(《三国志·钟会传》),他怎么舍得退休呢?

于是钟会对姜维说:“君言远矣,我不能行,且为今之道,或未尽于此也。”(《三国志·姜维传》转引自《汉晋春秋》)我退休还早,且现在这个情况嘛,也不一定会是这个样子退休。嘿嘿嘿,要的就是你这句话。姜维点到即止,“其他则君智力之所能,无烦于老夫矣。” (《三国志·姜维传》转引自《汉晋春秋》)来接着喝酒!帮你定下决心是我要做的事情,至于你准备怎么做,就由你自己决定,不用我出主意。钟会很开心,终于被他心目中的名士看得起啊!不容易啊,就好比今天王健林对我说,你把家当全投进去,有机会实现一下小目标,挣一个亿哦。那心情还能不激动澎湃,赶紧去作死?


本篇为“千古名将英雄梦”特约作者孙教授“sunnyshine”所作,未经作者授权,禁止转载


千古名将英雄梦



在三国后期,诸葛亮去世后,似乎三国豪杰已经全部陨落,再无看点了。实则不然,在诸葛亮去世后,诸葛亮学生姜维的北伐已经成为了当时政治军事的中心,而魏国足以与姜维相对抗的,只有新秀钟会和邓艾。


钟会是魏国重臣钟繇之子,是魏国朝野中文武兼资、头角峥嵘的新秀,也是陈群所确立的九品中正制下最为得利的世家公子。而他在南征蜀国胜利之后,除掉了灭蜀最大的功臣邓艾,手握军权,独享大功,可以说是春风得意,那他为什么却在这个时候谋反,最终使自己陷入深渊呢?

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钟会形象


史书记载,钟会在伐蜀成功后已经有了反心,他命令降将姜维等带着投降的蜀军出斜谷,而自己带着大军紧随其后。此时的关中地区没有任何阻碍,他便可以唾手可得长安,从渭水和黄河顺流而下,五天便可到孟律,和骑兵在洛阳相会,一举而大事可定。


正在钟会筹谋之时,他却得到了一封司马昭的信,信中说司马昭担心邓艾不肯就范,于是派遣了贾充带着一万军士进驻乐城,自己带着十万兵驻扎在长安。钟会见信大惊失色,对其亲近的人说,只收拾邓艾自己是可以办到的,司马昭不会不清楚这一点。如今他却带着大军前来,必定是对自己起了疑心。

电视剧《虎啸龙吟》中的钟会邓艾形象


恰在此时,郭太后去世,钟会诈传太后遗诏,起兵讨灭司马昭。他召集了北来的诸将领,把他们都关在官署之中,要全部灭口。然而钟会犹豫之间还未能决断,他的部下中有一人受过一位将领的恩惠,于是请求钟放一个亲兵进来传递饮食,其余诸将领也援用此例,各放了一个人进来。结果消息就这样走漏出去,钟会和姜维都被乱军所杀。


钟会一直是司马师和司马昭的心腹重臣,颇多计谋,被司马昭视为像张良一样的人物。历史学家推测,钟会明知司马氏势大却还要谋反,根本原因还是忠于魏国。钟会是钟繇的幼子,其父亲受魏朝恩惠极深,才能位极人臣。钟会是钟家公子,当时的世家大族都推崇儒家的道德,钟会也应当是从小受这种观念影响很深,才决定谋反,除掉司马家族。

钟繇书法作品


钟会的谋反绝非一时的头脑发热,而是有着精心的考量的。钟会颇长于谋略,而且掌握了魏国和蜀国的大军,如果没有北兵的意外叛变,真恐怕的能够取得长安,直指洛阳,那么司马家族恐怕就岌岌可危了。史书上说,姜维投降后和钟会关系亲密,出则同车,坐则同席。姜维密谋诈降而恢复蜀汉,钟会密谋造反而灭司马氏,都是忠臣的典范,最终也死在一起,实在可歌可泣。


参考文献

《三国志》

吕思勉:《三国史话》


生猛历史


关于钟会为什么要谋反,大部分人,包括罗贯中也认为是受到姜维的蛊惑!

针对这样的思想,史论纵横是不可能认同的!

钟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三国后期魏国重要的策臣与谋士,而且是制定伐蜀计划的主要人物,自幼才华横溢,可以说,三国后期一个十分厉害的人物,你认为这样的人会被姜维那样自己事情都处理不明白的人的蛊惑。

在朝堂之上,司马昭说姜维小贼屡次犯边,怎么处理,钟会说,大点干,早点散!

于是,司马昭派钟会和邓艾分兵两路,卫瓘做监军,浩浩荡荡奔赴蜀地,结果大家是知道的,钟会主力部队遭到姜维的殊死抵抗,而邓艾率领奇兵从阴平小路直奔成都,结果刘禅投降,这个结果是出乎意外的!

邓艾入主成都后,立的确实是首功,就有点飘了,钟会和卫瓘一合计,就实名举报邓艾,司马昭命钟会和卫瓘逮捕邓艾,卫瓘去了就拿了邓艾,没有了邓艾,钟会也有点飘!

其实,从这里面也能看出来,为什么两人征蜀,一个也回不来,因为不管你造反不造反,他俩都得死。先是借钟会之手扳倒邓艾(作为灭蜀大将,实名举报后,司马昭查都不查,直接押解进京),然后策反钟会的手下,砍死钟会。

司马昭不害怕邓艾,也不害怕钟会,害怕的是邓艾和钟会联合起来,他们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司马昭用钟会除掉邓艾,而钟会的手下早就被策反,让卫瓘最后将钟会杀死。这样,蜀地就再也没有祸乱了!

钟会为什么造反,因为事先他接到司马昭的信:“我担心邓艾不服命令,今派遣中护军贾充率步兵和骑兵万余人入斜谷,驻扎在乐城。我亲自率十万大军驻扎在长安。我们不久就可以相见了。”

钟会是什么身份,策臣,谋士,到了这里他就知道,为什么先让他拿下邓艾,是要让他的军队和邓艾的军队不合啊,如果单单除掉邓艾,钟会自己一个人就可以搞定,司马昭还发十万大军过来,分明就是要搞大动作啊!

如果钟会不反,那么肯定和邓艾一个下场!

是钟会选择拉拢姜维,而未必是姜维一定要复国,钟会的士兵都是魏国人,只有联合姜维的蜀军,才有机会成功。

结果,钟会没有意识到,司马昭从他进军蜀地之前就对他手下的将士进行了策反,最后被这些策反的将士,乱军砍死。


史论纵横


事后看,钟会谋反也忒不靠谱了,但在当时,钟会绝对有足够的理由进行谋反的:

1.军权

我们知道,从司马懿开始,曹魏的军队大权就一直牢牢掌握在司马懿手里,此后司马师、司马昭都一样。他们干别的事情或许不那么积极,但一说打仗,那肯定没得说,直接拉着队伍就开打。

但是,这次为了攻打蜀国,司马昭居然把自己手下的20万部队交给了钟会;当然,为了制衡,司马昭还在长安周边放了10万大军。

2. 制衡

我们知道,古代将军出征,家属都必须要留在朝内的,结果钟会并没有留。因此谋反起来并没压力;其次是,谋反并不需要打下长安让老钟家的人上位啊!

在钟会的战略构想里:

打下成都以后自称”益州王“,走刘备的老路子不就完了。换句话说,团灭魏国做不到,但猥琐发育,在接刘禅的班,并不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情。毕竟司马昭一直防着钟会谋反,但自立为王这种事情,还是挺 方便的。

3. 反派

打下益州后,钟会模仿邓艾笔迹,写了一封信。也是因为这封信,邓艾就被监禁起来了。

邓艾是三国后期的第一杀神,就这么凋谢了?

4. 人心

在这个时候,姜维过来投降了。

实际上姜维和钟会就是大忽悠遇到了小忽悠,一个诈骗犯碰到了传销组织。但不管怎么样,没有邓艾,姜维还是相当不错的。而且姜维在成都的地位,也可以尽可能的减小钟会谋反的阻力。

那么问题来了:

现在是不是天时地利人和都具备了呢?

这时候不谋反才是怪事。






酒骑风


钟会出身名门,少年得志,灭蜀收姜维捕邓艾父子后,自以为不世之功,再加上姜维从旁鼓动,又手握重兵,以为谋反轻而易举,所以错误地发动了叛乱,最后落得身死乱箭之下的结局。

出身名门,少年得志

钟会是魏太傅钟繇的小儿子,由于是老来得子,钟繇又偏爱钟会的母亲,所以钟会应是从小就十分受宠。同时,钟会年少聪颖,天资过人,少幼年时随父亲觐见魏文帝,就有“战战栗栗,汗不敢出。”的妙语,得到蒋济等人的赞赏。在这种官二代加富二代的家庭出身,自身条件又好,所以钟会从小养成了孤高自傲、目空一切的性格。

平步青云,志得意满

钟会由于家庭出身加上自身的条件,纪稍长后因为博学勤奋获得了很大声誉,官场上更是一帆风顺,年纪轻轻就做到尚书这样的高官。在讨伐诸葛诞的时候,他曾多次巧出计谋,被人比作“小张良”,这样一帆风顺、众星捧月般的经历,使得钟会更加志得意满,自以为是。

常伴司马,野心初露

钟会早年就跟随司马师、司马昭兄弟,经常参与司马氏兄弟的多项出谋划策,为师马兄弟掌握曹魏实权立下了不小的功劳,在司马氏兄弟这样的野心家手下耳濡目染,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政治经验,开始尚能掩饰自己的政治野心,慢慢地便不甘心了,其政治野心也逐步显现。

灭蜀捕邓,野心膨胀

公元263年,在钟会的一再鼓动下,司马昭决定出兵伐蜀,并封钟会为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各军,邓艾巧计偷渡阴平取得成功后,钟会马上赶到成都,统率大军,又用计搜捕了邓艾父子。到这时候,钟会野心膨胀到了极点,手握十多万重兵的他在蜀汉降将姜维的怂恿下,自以为功名盖世,威震天下,不愿再屈居人下,加之猛将精兵都控制在自己手中,于是错误估计形势,举兵反叛,最后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


惯与长夜


钟会曾经对杜预说过:

以伯约比中州名士,公休、太初不能胜也。

这句话意味深长,公休是诸葛诞的字,太初是夏侯玄的字,而这两个人物,诸葛诞是淮南三叛中最后一次叛乱的首脑人物,夏侯玄是曹爽的表弟、早期的玄学首领,也是司马氏的政敌。

说起来,钟会要举例谁不好举,举这两个人物,也是够诡异的。

从这句话看,钟会的所谓谋反,有另外一种可能性,就是要重建被司马氏搅乱的秩序。

这和吕思勉先生认为的钟会「心存魏室」从本质上是不同的,钟会有双重或多重的身份,一方面他是司马氏的子房(张良),不折不扣的亲信;一方面他作为钟繇幼子,也是世家大族的代表人物,和司马氏存在同生态竞争。

因而,重建被司马氏搅乱的秩序并不是纯粹的理想主义,但要说完全是出于个人野心,也不完全准确——钟会没有亲子,造反而不能将获得的权位传承给子弟,动机就很薄弱了。

钟会可能是要取代司马氏成为世家大族的代言人,包括和被司马氏清洗的家族重建形成较为亲和的关系——从这个角度看,钟会被下属魏将(包括作为司马懿女婿的杜预,杜预妻子是司马懿次女高陆公主)只拘禁不杀戮,并非进退失据,而是政治上怀柔的需要。

钟会在没有对自己完全忠诚的军事班底的情况下貌似仓促谋反,让史家觉得不可解,但如果考虑到他认为凭借自己的华贵家世和深厚人脉能够赢得人心——且不说这一判断正确与否——那就容易理解得多。

姜维的撺掇,在其中或许有催化剂的作用,但无疑不是主要的原因。


谈古论金


自东汉末年起,群雄并起,各路诸侯逐鹿中原。经过多年的征战厮杀,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但是,此时的天下也并不太平。尤其是在曹魏政权内部,也存在着多方势力的争夺。

在三国后期,司马氏已经大权在握,逐渐有将曹氏取而代之的迹象。这种情况,时人看得清清楚楚。说白了,谁手里有兵权,便可以有机会重新洗牌。钟会,便是这样一个人。与邓艾分兵伐蜀,给了他领兵在外的机会,而伐蜀一事,又为其提供了占据蜀地、佣兵自立的机会。


在这样的情况下,领兵在外的钟会,能不动心么?

钟会也是名门之后,其父为钟繇,曾在东汉政权任尚书郎、黄门侍郎等职,还被汉献帝封为东武亭侯。后来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掌控朝局,也是对钟繇委以重任。而且,曹操的子孙待钟繇一家也不薄,甚至可以说是优待了。

出身于这样的家庭,钟会并非等闲之辈。也不会干预屈居人下。当有了佣兵自立的机会,又怎么会不眼馋呢?

当然,除了眼馋,多少也有些反对司马氏的因素,另外,在此期间姜维趁机挑拨,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只是,钟会的志向未能成行,便被人可收拾了。也算是一个悲剧吧。


史海烂柯人


曾经有机会,所以就想尝试一下,只是关键时刻,天时地利人和都没有站在钟会这边,谋反最后也只成了昙花一现。

首先不得不提到在这之前发生的魏国灭蜀之战,当时魏国在司马家族的治理下,国家腐败,几年前皇帝曹髦又被司马家族杀害,国内矛盾激烈,灭蜀之战的动机并不纯洁,主要为了转移国内矛盾,只是没有想到,相比之下蜀国和东吴国内的腐败情况更加严重,当魏军大兵压境时,蜀国除了姜维在剑阁死死抵抗外,蜀国高层并没有引起重视,结果被邓艾偷袭得手,蜀国灭亡!



蜀国灭亡后身为统帅的钟会,威望自然也到了最顶点,在这样的背景下钟会的心里也有了别样的想法。

一方面国内矛盾的仍然激烈,国内反对司马家族的势力仍然存在,理论上可以接着恢复皇室作为旗号来推翻司马家族。

第二,魏国灭蜀之战投入了17万军队,都归钟会统领,可以说钟会统帅着魏国半数以上的精锐部队,理论上有军事能力向司马家族宣战。

第三蜀国是突然灭亡,但国内仍有主战派存在其中就包括姜维和他率领的5万大军,如果能够与蜀国的主战派联合,钟会的实力将更加强大,所以有了这些条件,使得钟会有了别样的心思。

但是理论归理论,但从现实情况来看,限制因素太多,钟会在这一过程中也没有协调好,所以导致谋反在短时间内就宣告失败,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第一,当时魏国的国内矛盾虽然存在,但总体上司马家族还是能稳住国内形势,这样的情况下国内其他士族集团虽对司马家族不满,但并没有下定决心撕破脸皮,更何况钟会的谋反太过于突然,也没有及时与国内的反司马家族势力相联合,造成自己宣布造反后,魏国的其他势力还没有反应过来,就因为内讧而宣告失败。

第二,钟会手中虽掌握十几万军队,但钟会本人对军队的控制力并不强,尤其是灭蜀之战胜利后,大家都等着论功行赏,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在没有任何利益和甜头的情况下,钟会突然宣布造反,很难得到响应最终造成内讧!

第三就是蜀国主战派方面,过于希望魏国内部发生内讧,自己坐收渔人之利,并未在第一时间全力给于支援,导致钟会的军队突然发生内讧时,姜维也是猝不及防,自己所统领的数万大军在外地还未有所动作,自己就在内讧当中被魏军所杀!


辽宁资深球迷


俗话说:高处不胜寒。钟会及邓艾伐蜀成功后就处于这样的境地,如何抉择,确实令人费神。而钟会选择了谋反,那么钟会为什么要谋反呢?

其实钟会忠心的是曹氏,钟会之父钟繇在曹魏期间历任相国、廷尉、太尉、太傅等职,更是在曹丕和曹叡时期位列三公,而司马昭之父司马懿在曹叡死后才位列三公。因此,钟家父子更忠于曹氏。

高平陵政变发起的原因其实就是清君侧,因为当时曹爽已经把曹操的后代曹芳架空,有僭越之心。因此,司马家族起兵之初也是正义的。后期平叛文钦、毋丘俭、王凌、诸葛诞等人的叛变,钟会都深度参与了,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这些人都和曹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钟会表现上佳,人称小张良。

后来,蜀国国政内乱,姜维滞留沓中,朝中黄皓专政,有机可乘。这时司马昭制定伐蜀大计,没有人同意这项计划,只有钟会赞成。于是钟会成为伐蜀主力,邓艾和诸葛绪负责牵制姜维。

等到伐蜀成功后,态势发生了变化。此时钟会因为伐蜀有功而被封为司徒。司徒相当于丞相,位极人臣。丞相之上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司马昭,一个是皇帝曹奂。而曹奂被司马昭架空,因此,实际上钟会之上只有一个人,那就是司马昭。这就叫高处不胜寒。

而司马昭当时的所做作为明显是为了取代魏氏政权,所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而钟会在帮助司马家族清理完曹爽余党后其实还是心向曹魏政权的。因此钟会就开始有了反叛之心,这是内因。

恰恰在此时,姜维看透了钟会的心思,于是姜维试探性的询问钟会的志向,看他是否会谋反:

闻君自淮南已来,算无遗策,晋道克昌,皆君之力。今复定蜀,威德振世,民高其功,主畏其谋,欲以此安归乎!夫韩信不背汉于扰攘,以见疑于既平,大夫种不从范蠡于五湖,卒伏剑而妄死,彼岂暗主愚臣哉?利害使之然也。今君大功既立,大德已著,何不法陶朱公泛舟绝迹,全功保身,登峨嵋之岭,而从赤松游乎?

大意是说:你自助力司马氏以来,算无遗策,居功至伟。有当年张良匡扶汉室之功。现如今又伐蜀成功,位极人臣。已经走到了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地步。当年韩信没有背叛刘邦尚且遭到怀疑,跟你现在的情况是一样的。因此,你何不学张良,做个闲游之人,躲避是非之争呢?

钟会的回答是:「君言远矣,我不能行,且为今之道,或未尽於此也。」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你言之过早,我不同意。现在的形势,世事难料,不一定非待如此。那么不学张良归隐,又不愿回去当司徒,那就只剩下一条路可走,那就是谋反。

于是钟会和姜维开始穿一条裤子,蓄意谋反。钟会认为依靠自己的兵权,再加上姜维的辅佐,自已一定可以依仗川蜀的基业而平定天下。钟会的计划是这样的:

欲使姜维等皆将蜀兵出斜谷,会自将大众随其后。既至长安,令骑士从陆道,步兵从水道顺流浮渭入河,以为五日可到孟津,与骑会洛阳,一旦天下可定也。

想的挺周到,可惜他看错了姜维。姜维劝钟会谋反不是为了钟会而是为了自己。姜维的打算是劝钟会起兵,然后杀了钟会取而代之,复国蜀汉。所以姜维才给刘禅偷偷写信,告诉刘禅要忍耐,等待好消息:

密书与后主曰:「原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两人想的都挺美,可惜一个是为了保卫魏氏政权,一个是为了复兴蜀汉政权,心思根本不在一条道上,因此钟会谋反注定会失败。

果然,在姜维的建议下,钟会密令幽禁了牙门将以上的魏国军事将领,然后准备坑杀所有不服从命令的将领。中间由于消息泄露,这些将领纷纷逃出叛变,围攻钟会的府邸。最后在乱军中,钟会仓促宣布起兵,带兵攻打叛军,被乱军击败。姜维和钟会都死于乱战之中。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钟会谋反的内因是钟氏父子钟繇和钟会都受魏国恩泽,因此忠于曹氏天下。而高平陵政变和后期的平定叛乱其实都是清除曹爽的势力。但是后期司马师和司马昭肆意以郭太后的名义废立皇帝,僭越之心人所共知,因此继曹爽之后,司马昭成为了佞臣。因此,钟会在伐蜀成功后,有了反叛的实力,于是他开始以郭太后的名义发动叛乱,口号也是清君侧,罢免司马昭的兵权。

他所思所想被姜维所看穿,于是两人联合起兵。可惜的是钟会掌握的军队是邓艾之魏军,川蜀之降兵,还有初次被自己统领的一部分魏军。成分太复杂,钟会在短时期内无法掌握。因此,在司马昭兵临长安的情况下仓促起兵,致使发生内乱,自己也在内乱中丧生。


每日趣评


钟会为什么要谋反?

这个话题还得从他的出身家庭说起。

钟会,是钟繇的幼子。

钟繇早年相貌不凡,聪慧过人。历任尚书郎、黄门侍郎等职,助汉献帝东归有功,封东武亭侯。后被曹操委以重任,为司隶校尉,镇守关中,功勋卓著。以功迁前军师。魏国建立,任大理,又升为相国。曹丕称帝,为廷尉,进封崇高乡侯。后迁太尉,转封平阳乡侯。与华歆、王朗并为三公。明帝继位,迁太傅,进封定陵侯。太和四年(230年)卒,谥曰成。

钟会是钟繇在75岁是生下的孩子,钟会老年得子,那喜爱程度肯定无以言表。

再说钟会年纪轻轻就表现出聪慧过人。

他是标准的富二代、官二代,人又长得漂亮,帅气。

他才华横溢,上至皇帝、下至群臣都对他非常赏识。他拜司马懿为老师,能被司马懿赏识的人,能力肯定不会太差。

总体来说他就是从小到大顺风顺水,有钱有权,成长环境优渥。

一个富家子,官运亨通。

但也就是他的成长环境,为他的性格缺陷埋下了伏笔----他傲慢、自视甚高。

他的成长环境、已经生活的时代决定了他的眼界。

自灵帝桓帝以来,董卓、曹操、司马懿等等,那个不是功高盖主,那个不是能力到了一定程度就会自立的?

但是,他错就错在低估了自己的势力、低估了自己的能力。

曹操和司马懿都是隐忍的大家。曹操就算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也没敢称帝,司马懿也是,也没有明火执仗的去造反,他们是借着老东家的势力,发展自己的势力,都会有几十年的经营。

但是,钟会傻傻的以为自己能力已经达到了,他兴兵灭了蜀汉,觉得自己已经功高盖主了,再加上姜维在一边鼓吹兔死狗烹的道理,他觉得虽说蜀汉灭国了,但是蜀汉的有生力量并没有折损,他只要有这一股力量,加上自己的老部下,凭借自己和姜维的能力,完全可以和司马昭抗衡。

但是,他只是狐假虎威的那只狐狸。他所有的成就都是依赖于司马家族的势力,要是抽去司马家族的势力,他什么都不是。


但他没想到的是,蜀汉为什么投降?因为无心抗争了。

他刚来成都,刚刚接手成都,人心不稳,几方势力都没有平衡,怎么有人支持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